為什麼太空中沒有人造重力?那要如何才能產生人造重力?

2020-12-20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如果把一個人放在太空中,遠離地球表面的重力束縛,那麼他將體驗失重的狀態。儘管宇宙中的所有物質都在引力作用下「拉」著它們,同樣也會拉著飛船,所以人會漂浮著。

在外層空間,即使宇宙中的所有質量都像正常一樣被吸引,在地球上沒有「向上」或「向下」,因為宇宙飛船和船上的每個人都以同樣的速度加速。圖片版權:NASA / ESA / ISS Expedition 37

在電視節目和電影如《星際迷航》、《星球大戰》、《太空堡壘卡拉狄加》和其他許多電影中,總是能看到飛船的船員在飛船的「地板上」,而不管其他任何條件。這需要某種形式的人工重力物理上的可能,但這對於我們目前了解的科學規律來說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船長加布裡埃爾·洛爾卡(Gabriel Lorca)在這一發現的橋梁上,用克林貢人模擬作戰任務,全體船員被人工重力所束縛,這是今天的科學幻想的技術。圖片:Jan Thijs/CBS 2017 CBS Interactive

對於引力,愛因斯坦的等效原理:一個一致加速的參考系與引力場是不可區分的。如果人在一個火箭飛船上無法看到周圍的宇宙,就沒有辦法知道哪個位置是怎麼回事,人覺得重力是向下的力,因為在火箭上是在一個特定的方向加速,這就是導致廣義相對論的觀點,100多年後,這是我們所知道的關於引力和加速度的最正確的描述。

加速的火箭(左)和地球(右)上,一個球的相同行為是愛因斯坦的等效原理。圖片:Wikimedia Commons user Markus Poessel, retouched by Pbroks13

如果喜歡的話,還有另一個技巧:可以讓飛船旋轉,而不是線性加速(像火箭的推力),可以在工作中有一個向心加速度,在那裡的人可以感覺到飛船的外殼把他推向中心。這在2001年就被用過了——太空漫遊,如果宇宙飛船足夠大的話,就很難與重力區分開來。

這三種加速度——引力,線性和旋轉——是我們僅有的具有重力效應的,這也是宇宙飛船上的一個大問題。

一個1969年的空間站概念,從阿波羅計劃的各個階段組裝到軌道上。空間站在其中心軸上旋轉以產生人造重力。圖片:NASA

為什麼?因為如果想去另一個星球系統旅行,就必須加速飛船到達那裡…當到達時,也必須減速船。除非能保護自己不受這些加速度的影響,否則災難性的後果將不可避免。例如在星際迷航中加速到完全的制動,光速的幾個百分點,即使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來達到速度,也會讓經歷超過4000個加速度。這比防止血液從體內流動所需的加速度要高出100倍,無論你如何旋轉,都是不好的情況。

1992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發射表明,加速並不僅僅是火箭的瞬間,而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發生。對於星際飛船而相對於火箭來說,加速度將會比人體所能承受的速度還要大很多倍。圖片:NASA

此外,除非想在長途旅行中有效地失重——讓人遭受可怕的生物損耗,比如骨質流失和太空盲症——到時需要持續不斷地施加在身體上的某種力。對於其他力,這很容易做到。例如在電磁學中可以把工作人員安置在一個導電外殼內,任何外部電場都被抵消掉。然後你可以在裡面設置兩個平行的板塊,並有一個恆定的電場,使電荷被「推」到一個特定的方向

如果重力的作用是一樣的。

一個電容的原理圖,兩個平行的導電板有相等的和異種電荷,在它們之間形成一個均勻的電場。然而重力是不可能的,除非有某種形式的負引力。圖片:Wikimedia Commons user Papa November

沒有重力導體之類的東西,也沒有辦法保護自己不受地心引力的影響。在一個空間區域內,沒有辦法建立一個統一的引力場,比如兩個板塊之間。由正電荷和負電荷產生的電力不同,只有一種類型的引力「電荷」,那就是質量和能量。引力總是有吸引力的,這是沒有辦法的。相反必須盡所能用三種類型的加速度——重力,線性和旋轉產生的等效重力對人來說是可用的。

宇宙中絕大多數夸克和輕子都是由物質組成的,但它們中的每一個都存在反物質,它們的引力質量是待定的。圖片:Contemporary Physics Education Project (CPEP),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 NSF / LBNL

唯一人造重力的方法,既能保護人免受飛船加速的影響,又能不斷地「向下」拉,而不需要加速,那就是需要發現了一種負引力質量。我們發現的所有粒子和反粒子都有一個正質量,但這些都是慣性質量,或者當加速或創造一個粒子時的質量,(也就是說m = ma,m在E = mc^2)科學家已經證明了慣性質量和重力質量對於我們所知道的所有粒子都是一樣的,但是從來沒有對反物質或反粒子進行足夠的測試。

在任何實驗中,阿爾法都是最接近於測量在引力場中中性反物質的行為的。圖片:Maximilien Brice/CERN

現在有很多實驗來做這個!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ALPHA實驗已經製造出了反氫原子:一種穩定的中性反物質,並且正在以極低的速度將其與其他粒子隔離開來。如果它變得足夠敏感,就可以測量它在引力場中下落的方式。如果它下降,和正常物質一樣,那麼它有正引力質量,但不能用它來建立重力導體。如果它落在引力場中就改變了一切。只有一個實驗結果,人造重力會突然變成物理上的可能性。

人工重力的可能性是誘人的,但它是建立在負引力質量的前提下的。反物質可能是,實驗上我們還不知道可行性,。圖片:Rolf Landua / CERN

如果反物質有負的引力質量,那麼通過設置反物質的上限和正常物質,就可以創造一個人為的重力場,它總是把你拉下來。通過建造一個以重力為基礎的外殼,作為我們的飛船的外殼,每個內部的人都能免受超快加速的影響,否則會被證明是致命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人類在太空中不會再遭受負面的生理影響,從平衡失調到心臟肌肉萎縮,目前困擾著今天的太空人。但是在我們發現一個具有負引力質量的粒子(或一組粒子)之前不管我們有多聰明,人造重力只能通過加速來實現。

知識:科學無國界,博科園-科學科普

作者:Ethan Siegel(天體物理學家)

來自:Forbes science

編譯:光量子

審校:博科園

相關焦點

  • 未來人類有望實現太空行走,人造重力讓人類克服重力,猶如科幻片
    對於太空漫步大家應該都知道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吧,太空漫步其實就是在失重的條件下進行行走,因為沒有了重力的原因,導致太空漫步非常的困難,顯得很笨拙,這一切都是因為人們已經適應了地球的重力,在外天空沒有重力,使得人類的行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 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了,人造重力或將實現!
    長期以來,人造引力一直是科幻小說的內容,想像一下《2001太空漫遊》和《火星人》等影片中出現的輪狀飛船,它們在太空中旋轉,產生自身的重力。現在,來自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一個團隊正在努力使這些技術成為現實。
  • 人造重力離現實有多遠?
    在安德的世界中,人類已經可以在太空中產生人造重力,安德在到達ISL(Inter Stellar Launch,內恆星空間站)之後,他們已經可以像在地球上一樣,正常地進行日常生活,而不用像「天宮」中的太空人一樣,漂浮在艙內。在小說中,傳奇指揮官馬澤·雷漢(Mazer Rackham)曾經告訴安德,重力的操控是從蟲族學來的某種重力增強技術。
  • 為什麼我們需要人工重力來執行長期的太空任務?
    在諸如此類的旋轉遊樂設施(圖中大約是1950年)中,你能體驗到人工製造的重力幾十年來,科幻小說作家們一直在設想某種旋轉的宇宙飛船,可以在太空任務最長的時間段內為太空人創造人工重力。當飛船加速上升或在大氣中減速,會產生額外的重力,但在時間最長的太空飛行期間,重力的影響被抵消,飛船會進入失重狀態。
  • 環形結構的太空飛行器旋轉可以產生重力,為什麼人們不這樣製造?
    在太空中工作生活,面臨的其中一個大問題就是無重力。無重力環境下對人體血液循環、骨骼、肌肉等都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要長期在太空生活,人造重力是很有必要的。 太空中實現人造重力最簡單也是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旋轉,用離心力代替重力。
  • 旋轉產生的人工重力,你想體驗嗎?
    當飛船加速上升或在大氣中減速,會產生額外的重力,但在時間最長的太空飛行期間,重力的影響被抵消,飛船會進入失重狀態。在科幻作品中,這種人工重力的兩個例子分別是2015年的電影《火星救援》和1968年的史詩電影《2001太空漫遊》。前者的特色是一艘名為「赫爾墨斯」號的星際飛船,它有一個巨大的旋輪結構,可以在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航程中不停旋轉。
  • 建造產生和地球一樣重力的環形太空飛行器,它的旋轉速度要多快?
    在太空中工作生活,面臨的其中一個大問題就是無重力。無重力環境下對人體血液循環、骨骼、肌肉等都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要長期在太空生活,人造重力是很有必要的。太空中實現人造重力最簡單也是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旋轉,用離心力代替重力。
  • 宇宙上並沒有重力,如何能讓宇宙飛船解決此難題?聽聽專家怎麼說
    宇宙上並沒有重力,如何能讓宇宙飛船解決此難題?聽聽專家怎麼說相信知道一點科普常識的小夥伴們肯定都知道,太空之上是不存在有什麼重力的,太空人在太空中的任何動作都需要在宇宙中隨處翻轉,而且因為沒有了地球的吸引力,太空人們在空間站或者飛船裡面的活動都需用腳勾連在太空飛船上,這樣就能夠保證不會四處亂自動,有時候太空人吃飯的問題一直都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咖啡等液體擠出一粒粒水珠以後,都能漂浮在空中,宇宙上並沒有重力
  • 帶著重力上太空
    文/趙洋眾所周知,儘管航天員可以把空氣、食物、水和書籍等物帶到太空中去,儘可能地模擬舒適的地球環境,但有一樣東西是無法被帶入太空的,那就是重力。人一出生就在地表感受到9.8m/s2,即1g的重力加速度,並深受其影響。人的骨骼、肌肉、空間感覺系統都是為適應這種重力環境的。
  • 「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啟運 - 中國電力新聞網
    能源丨「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啟運 來源: 時間:2020-09-16 09:48 「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啟運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
  • 在未來的某天,如果我們可以建造一個人造星球,那要用到什麼?
    建造一個全新的人造星球都需要什麼? 如果有一天,我們發現地球已經走到它的生命盡頭,而人類需要探索太空,尋找新的家園,這會怎樣呢?不過,相較於尋找一個幾光年外與地球相似可以居住的太陽系外行星,我們更希望在太陽系內建造我們自己的人造星球。
  • 太空時代即將來臨,如果人類長期駐留太空,如何生成人工重力
    在這種類型的電影中,通常沒有對飛船內部重力產生的方式做出適當的解釋。用反重力發生器一筆帶過已經算是符合一定的科幻背景了,有的甚至帶有一定的奇幻色彩。但實際上從科學角度上來看,這種方式幾乎很難實現。也許真的只有到了未來人類科技發展到極度昌明的階段,才能實現這樣的方式。旋轉式人工重力
  • 住在沒有重力的小行星上,會發生什麼事?
    為什麼人類到現在還沒辦法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呢?我想可能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建築材料,而月球上也沒有材料店。唯一的辦法就是將材料從地球運送過去。我們將用太空梭來充當建築卡車,你可以想像一下,要是所有蓋房子的材料都用飛船來運送,那建造費用肯定會高到嚇人。用太空梭來運送也是一樣。
  • 空間站為什麼不建成像科幻片裡的圓形,靠離心力模擬重力?
    人造重力系統,是未來星際探測的必須實現的技術。人造重力系統技術上基本沒有問題,重要是投入產出比不划算,而且也不需要!就目前來說,人造重力技術不在理論層面,而在於實踐層面。不過這種方式有最大的雞肋,那就是加速過程不能持續太長時間。畢竟維持加速運動要源源不斷地消耗燃料,這種方式並不可取。最靠譜的方式就是利用離心力模擬重力。其實離心力就是一種虛擬力。是相對於受力物體而言的。
  • 在沒有重力的太空中,天文學家是怎樣測量到太陽比地球重33萬倍?
    如果因為沒有來自地球的引力在太空沒有重量,我們如何知道太陽的重量是地球的33萬倍?好吧,問題的三個部分都暴露了誤解,讓我們解開這個問題。第一,這並不是說你在太空中沒有重量。當你現在在太空中,自由落體時是失重的。
  • 科幻片中的太空飛船是怎麼製造出人工重力的?
    似乎這和科幻片中設定的背景有關,也與導演的科學嚴謹性有關,科幻片中的人工重力製造方式不外乎三種,一種是莫名其妙就有的重力,另一種是旋轉離心力來產生重力的,還有一種是利用加速度產生重力的,只有這三種,我們下面一一來介紹下!
  • 重力作用在太空中不顯著的兩個原因
    只有在你非常靠近其他一些大星體,比如:月亮、火星或太陽,並且它對你的引力超過地球對你的引力時,地球的引力才能被忽略。圖片說明:萬有引力使行星按照自身的軌道圍繞太陽運轉太空中的物體總是朝向地球、太陽和銀河系中心下落的原因是引力在太空中無處不在。
  • 在太空飛船中,我們會體驗到加速感嗎?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從未有機會進入太空,但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夢到它,想知道它會是什麼樣。在各種各樣的科幻節目中,你可以找到許多不同的表現,說明加速度是如何影響每個人和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但是,如果你真的在這樣一艘太空船上,把自己限制在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物理定律之內,你會真正體驗到太空加速感嗎?
  • 人工重力如何產生?國際空間站為何不採用?
    到現在為止,所有在太空中產生人工重力的想法都僅僅停留在紙面上,或者科幻片中!但事實上人工重力是可以實現的,也許需要一定結構與技術,比如有如下幾種:請注意「創業之星好」上旋轉的那個艙室,這就是人工重力產生的太空人生活起居模塊,產生的也並非是真正的重力,而是離心力模擬的重力,與重力向心相反,離心力是有旋轉中心放射性向外的!
  • 重力為什麼會影響時間?
    牛頓的式子中,用等號(=)連結了「力」(F)和「加速度」(a)這兩個物理觀念,然而愛因斯坦方程式則是用等號連結了「時空的結構」和「空間中能量的分布」兩個物理觀念,也就是:時空的結構=空間中能量的分布愛因斯坦把傳統物理中的「重力」概念解釋成一種「時空結構扭曲」的自然現象,而這個扭曲程度的大小(也就是重力表現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