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造太陽」成功放電!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專家:前景光明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此前報導,中國最大規模、最高參數的「人造太陽」,於12月4日在中國成都正式宣告建成,且同時完成了「放電」的目標,這意味著中國再度加快了在未來能源探索方面的步伐。中國正是為了實現該目標,著力於在能源困境問題上的突破,所以才啟動了「人造太陽」的一攬子計劃。據悉,所謂的「人造太陽」其實就是我國最新研發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代號為HL-2M。而之所以將其稱為「人造太陽」,主要是由於該設備的原理是通過核聚變的方式,完成質量向能量的轉換,這與太陽的發光發熱原理相同。
-
中國電力新聞網
鄞州區供電公司電力改造助力古街換新顏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時間:2020-10-22 14:38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張靈 俞棟磊 報導 10
-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黃石供電:「一體化運營」5G共享機房投入使用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時間:2020-12-09 11:42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王軍 李可敬
-
為什麼太空中沒有人造重力?那要如何才能產生人造重力?
這三種加速度——引力,線性和旋轉——是我們僅有的具有重力效應的,這也是宇宙飛船上的一個大問題。一個1969年的空間站概念,從阿波羅計劃的各個階段組裝到軌道上。空間站在其中心軸上旋轉以產生人造重力。圖片:NASA為什麼?因為如果想去另一個星球系統旅行,就必須加速飛船到達那裡…當到達時,也必須減速船。
-
馬鞍山供電 霧化技術為設備除溼 - 中國電力新聞網
亮點丨馬鞍山供電霧化技術為設備除溼 來源: 時間:2020-12-22 10:55 馬鞍山供電 霧化技術為設備除溼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
中國人造太陽:聚變能源和核能的區別
中國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四川成都建成,並順利展開首次發電試驗。人造太陽是人類研究和嘗試掌握核聚變能源(聚變能)的裝置,聚變能比傳統核能更為強大,卻沒有核能的壞處,有望一舉解決人類今後多年能源需求。那麼聚變能與核能有何分別?聚變能又有否引發類似氫彈爆炸的風險?
-
太陽和月亮是外星人造的?中國人造太陽裝置放電成功意味著什麼!
近日,我國的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建造成功並完成了首次的發電,所以現在的很多人在驚訝中國人的高科技的同時也是深深的產生了濃厚的疑問。既然人類能夠在短短幾千年的時間就製造出類似的人造太陽,那麼在歲月的長河之中,是否會有其他的高等生命體製造過真正的太陽,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太陽和月亮都有可能是被外星人所構造的。雖然這個假設十分的不合理,但是在很多人看來也是十分合理的,畢竟人類的文明歷史才多少年,都能夠製造模擬太陽了,這還了得,所以現在的很多人都對天上的太陽和月亮都產生的懷疑的態度。
-
「人造太陽」的中國力量:這盞燈一定能在中國點亮
在位於法國南部卡達哈什的180公頃項目工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達1250噸的杜瓦底座已平穩落位於託卡馬克裝置基坑內臨時支撐上,這意味著ITER主機設備安裝拉開序幕。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在ITER國際組織總部舉行。
-
人造重力離現實有多遠?
在安德的世界中,人類已經可以在太空中產生人造重力,安德在到達ISL(Inter Stellar Launch,內恆星空間站)之後,他們已經可以像在地球上一樣,正常地進行日常生活,而不用像「天宮」中的太空人一樣,漂浮在艙內。在小說中,傳奇指揮官馬澤·雷漢(Mazer Rackham)曾經告訴安德,重力的操控是從蟲族學來的某種重力增強技術。
-
中國電力新聞網通訊員 王源 劉雪 李米琪
科源集團同興智能圓滿完成第一批41套系統雲化遷移系統試運行工作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時間:2020-12-25 22:47 中國電力新聞網通訊員 王源 劉雪 李米琪
-
未來人類有望實現太空行走,人造重力讓人類克服重力,猶如科幻片
對於太空漫步大家應該都知道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吧,太空漫步其實就是在失重的條件下進行行走,因為沒有了重力的原因,導致太空漫步非常的困難,顯得很笨拙,這一切都是因為人們已經適應了地球的重力,在外天空沒有重力,使得人類的行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
中國電力新聞網1~8月好新聞集錦 每月10篇_中國電力新聞網
中國電力新聞網1月好新聞推出10篇精品 網站連結:http://www.cpnn.com.cn/ggtz/201504/t20150407_794253.html 1.習總點讚核電 電力改革再揚帆
-
中國環流器一號:能束縛「人造太陽」的初代「韁繩」
四川在線記者 吳平1緣起為「人造太陽」前輩後生向肖壩集結1966年,嚴東海從四川大學無線電系畢業,被分配到585所,當時他還沒聽說過「人造太陽」。具體來說,國保中國環流器一號由主機系統、電源系統、加熱系統、控制系統和診斷系統等組成,單電源就有7套大型供電系統,所需設備近9000臺件。而當時中國工業配套非常落後,少材料、少工藝、少標準,在此情況下,研究所能借外力就借外力,但更多要自力更生。
-
中國曾被人造太陽國際俱樂部拒之門外,如今成全球領先者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上周首度放電,標誌中國在這一領域技術躋身全球前位置。但中國推進核聚變--新能源科技的道路並不平坦,曾因美國影響力,在人造太陽國際俱樂部被拒諸門外,幾經困難始能發展出今日的高端技術。
-
新「人造太陽」即將從中國升起,一升海水提取能源相當於300升汽油
與不可再生能源和常規清潔能源不同,核聚變最大特點是無限再生,這是應對人類無止境增長欲望的最佳良藥,也是人類未來必不可缺的新資源,全球各國都在尋求這方面突破,但現在看來,中國好像快人一步了。 據英國媒體11月27日報導,新一輪「人造太陽」即將從中國升起,成都研究中心開發的,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目前研究成功,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
-
美媒:中國簡直「反人類」,人造太陽不滿足,現在又開始人造月亮
中國這些年的科技發展速度讓全世界都感到震驚,近日嫦娥五號也順利完成了登月任務,如今已經回到了地球,正在送往北京的路上,這也標誌著中國正式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登上月球的國家,讓世界各國重新看到了中國的航天實力。
-
中國人造太陽是太陽溫度10倍,是怎麼做到的,不怕裝置融化了
人造太陽如果成功商用或許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像以後石油,煤炭的地位重要性也就沒有那麼高了,順便還可以解決美國的石油霸權問題。中國最新一代的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那你知道說的放電是什麼意思嗎?
-
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了,人造重力或將實現!
長期以來,人造引力一直是科幻小說的內容,想像一下《2001太空漫遊》和《火星人》等影片中出現的輪狀飛船,它們在太空中旋轉,產生自身的重力。現在,來自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一個團隊正在努力使這些技術成為現實。
-
揭秘中國「人造太陽」內部!過去曾被拒之門外,如今卻成一枝獨秀
中國「人造太陽」項目 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就開始展開了「人造太陽」的研究,人們口中所謂的「人造太陽」則是一種以核聚變為基礎的新能源,
-
同為核聚變反應,為什麼中國「人造太陽」成不了另一個太陽?
為什麼大家對剛在成都建成的「中國人造太陽」這麼感興趣?相信一定是因為中國和太陽這幾個字,一方面想了解這個東西是不是領先全球的尖端科技,另一方面也想知道,它是不是和掛在天上的太陽一樣會對所有人造成影響。那麼,這個在本月初實現首次放電的大型裝置到底是何物?真的可以拿來升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