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學韓語的小夥伴都有著這樣一個煩惱:慣用語和諺語長得那麼像,到底該如何區分呢?
於是,我今天就來當一回「解憂雜貨鋪」的店員,專門為一臉苦惱😖的大家解開這個大謎團吧!
畢竟不對韓語的慣用語和諺語進行充分的學習,不僅無法順利通過韓語能力考試(TOPIK)的考查,也很難在日常交流中Get到韓國人的話外音,你們說是吧?
無論是慣用語還是諺語,二者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詞結合在一起、帶有某種特殊含義的慣用表達。
比如大家熟知的下面這個慣用語:
미역국을 먹다: 시험에 떨어지다/考試落榜
字面意思為「喝海帶湯」,其實真正含義卻是「考試落榜」。因此,即便你認識『미역국』和『먹다』這兩個單詞,如果不經過刻意學習,你肯定無法馬上將「喝海帶湯」和「考試落榜」這兩個意思聯繫在一起。
所以慣用語和諺語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在日久天長的韓語使用過程中,它們已經固定成了某種形態,擁有了某種固定的含義了。
如果你在『미역국을 먹다』中添加了另外的成分,原先慣用語所包含的意思就全然發生改變了,比如下面這兩個表達,就失去了「考試落榜」的含義了。
- 따뜻한 미역국을 먹었다: 喝了一碗暖暖的海帶湯
- 미역국을 맛있게 먹었다: 喝了一碗美味的海帶湯
那麼回到開頭那個問題:該如何將韓語中的慣用語和諺語區別開來呢?
首先閱遍無數慣用語和諺語的我,發現的第一個判斷標準居然是:
總體而言,慣用語的長度總是比諺語短得多。
不妨來看下下面這兩個表達:
(사람이) 결혼식에 초대를 받거나 결혼식을 올리다/結婚;喝喜酒
자기가 남에게 말이나 행동을 좋게 하여야 남도 자기에게 좋게 한다는 말/禮尚往來
依據這個標準,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1是慣用語,而稍微長一點的2則是諺語。
不過,通過長短來判斷也不是絕對的(韓語的規則永遠是一個謎💔)。
比如中文的「易如反掌」同時對應著下面這兩個韓語表達:一個是慣用語的『식은 죽 먹기』,一個是諺語的『누워서 떡 먹기』,而長短方面,二者卻也不相上下。
하기가 매우 쉬운 것을 비유적으로 이르는 말.
那麼這裡就有第二個判斷標準登場了:原來呀,諺語和慣用語雖然很像,卻比慣用語更飽含著祖先遺留下來的人生智慧,更具有強烈的教訓意義。
同樣是上面兩個關於「易如反掌」的表達,二者都用來形容事情特別簡單,不費吹灰之力,但諺語『누워서 떡 먹기』則有一個源遠流長的典故,不妨一起來聽聽看吧!
古時候的韓國,糧食相當珍貴,因此哪怕是節日,也有很多家庭吃不上米飯,更別說糕點(떡)這種奢侈品了。同時古代的韓國人也整日忙於農活,基本上沒得休息,所以他們最期待的就是能夠在炎熱的夏天躺著休息了。
也就是說,糧食和休息成了祖先們遙不可及的夢想,所以就有了『누워서 떡 먹기/躺著吃糕點』這種既象徵豐富的食物,又象徵舒坦的休息的說法。
確實,相比邊餓著肚子邊幹農活,「躺著吃糕點」實在太容易了吧?於是『누워서 떡 먹기』慢慢就有了「易如反掌」的含義。
從這個例子大家可以看出來:相比慣用語,諺語背後有著豐富的故事,總是那麼地意味深長。
好啦!關於韓語慣用語和諺語的區別,今天就先講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Get到超級乾貨了吧?
最後,恭喜看到這裡的大家在韓語學習上又更上了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