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類行為是如何形成的?

2020-12-15 中國數字科技館

智人獲得抽象思維、語言和藝術是緩慢發生的? 還是以發生於4萬年前歐洲的文化「大爆炸」方式獲得的? 也許來自非洲的關於我們人類如何起源的數據能夠回答這個困擾我們很久的問題。

智人的出現是人類進化歷史上重要的裡程碑,現代人類都屬於智人或智人的後代。很多學者都認為,人類起源於現在的非洲東部,然後慢慢開始遷移和擴散到世界各地。對於人類行為的起源,進化心理學主張:人類語言、思維和情感是伴隨人類進化而緩慢出現的。研究者認為,在非洲的早期智人雖然在解剖結構上已經接近現代智人,但其心理和行為上仍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智人。關於人類「革命」的觀點認為,大約5萬年前或4萬年前,基因突變使人類具有掌握和使用語言的能力。當時在歐亞大陸上生活的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很可能是由於他們沒有掌握語言這些特殊的認知技能。伴隨著人類的進化和繁衍過程,在適應自然和學會生存的過程中,人類開始使用工具來打獵和採集食物;在這個過程中,人類使用和掌握語言、學會合作、進行交易,並學會使用自然的顏料進行裝飾和藝術創作。人類生理構造和大腦進化的過程中導致人類行為的不斷進化。考古學家在南非Blombos Cave 和Pinnacle Point兩處遺址發現距今7萬~16萬年就有穿孔貝殼、天然顏料和個人的裝飾品。這個時間與智人出現的時間恰巧重合,表明現代人的認知和行為可能是在適應環境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是任何的突變或文化爆炸導致的。由此可見,現代人類的行為不是突然出現的,是其適應環境和生存的結果。此觀點也得到了在北非考古結果的支持。

進化心理學的基本觀點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成千上萬個進化的模塊,這些模塊是心理適應的結果,它從進化論的角度出發,運用進化生物學的資料和方法來探討人類心靈的結構和起源。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人類對威脅性刺激物(如蛇或蜘蛛)的快速覺察。對威脅性動物恐懼會引發人類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快速逃離威脅情境,以使自己生存下來。特定的威脅性刺激對個體造成的傷害,使個體牢牢記住該刺激物,以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即所謂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為了更好地適應生存環境,人類要進化出更高級的行為。人類的知覺就是為了適應環境的需要而進化的,生存環境中沒有需求的知覺能力可能會被進化所忽視。在熱帶雨林中生存的部落,由於其生活的環境中物體離眼睛的距離很近,所以部落個體就沒有像生活在寬廣的草原環境下人們一樣具備很好的知覺恆常性。而知覺的大小恆常、顏色恆常、形狀恆常是生活在廣闊環境中的個體必須具有的知覺能力。因為知覺的恆常性可以讓我們保持對客觀事物的正確知覺。

人類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還習得了特定的思維模式。在進入工業社會以前的漫長時期,男性和女性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男性專司狩獵,女性負責採集食物的種子和照顧孩子。男性和女性進化出了與此相適應的能力。男性狩獵通常要走很遠的路程,那些能夠找到回家之路的狩獵者生存了下來,容易迷路的則被淘汰。女性採集可食用的堅果、塊莖和蘑菇,這需要她們再認和回憶物體的形狀和顏色,能夠辨認其中哪些是見過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定位記憶任務和物體排列的空間任務上,女性比男性更為出色。同樣,在對不常見或不能命名的物體的記憶上,這種性別優勢依然存在。而在需要心理旋轉和陌生地域中識別方向的空間任務上,男性比女性表現更好,研究者假設人類的記憶應該對與進化有關的內容更加敏感。研究發現,與人類生存(如: 事物、捕食者、庇護所)和繁衍(比如: 交配)密切相關的內容,被試的回憶效果要更好。

人類的語言也是伴隨進化而產生的,為人類生存和現代行為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類的前額葉與靈長類、原始人類很相似,但是僅在人類中發現了元認知執行功能,靈長類和原始人類僅具有情感執行功能,而元認知執行功能被認為與文化和語言存在密切相關。人類能夠主宰這個星球而大猩猩卻瀕臨滅絕,其主要原因不僅僅在於人類擁有5%的特殊DNA,還在於人類能夠跨越時空積累文化和傳遞信息。人類學家列夫· 謝苗諾維奇· 維果茨基在20世紀20年代就指出,與其他物種的心智相比,人的心智更多的是在一個被稱作是文化的海洋裡遨遊。他們學習語言,使用技術,共享信念,習得技巧。通過文化一代代地傳遞給其他人,並因此把許多活著的和已故的個體認知資源匯集在一起。文化心理學認為,人的實踐活動或文化與心理的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二者相互建構。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東西方人存在思維方式的差異。文化神經科學認為不僅大腦控制認知和文化的交互作用,而且文化也塑造和調控我們大腦的結構與功能。如McClure等人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發現,攜帶文化信息的飲料(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能夠影響人們味覺的偏好,而且這種偏好與背外側前額葉以及海馬記憶這兩個神經環路有關。

我們認為現代人的行為是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緩慢進化而來的,人的每一種行為都是通過傳遞獲得。這樣人類就可以更好地適應複雜的環境。進化心理學同意達爾文「自然選擇」觀點,即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要機制,依據進化心理學,通過自然選擇的進化是複雜的神經迴路和相應的心理機制產生和發展的動力源泉。任何心理機制的物質基礎——神經迴路的建立都是為了人類更好地適應環境和獲得生存。如果一種神經迴路或者心理機制有利於有機體的生存和繁衍。那麼它就會被自然「選中」,獲得更大的生存機遇。換言之,自然選擇用特殊的決策支持了特定的神經迴路和心理機制,其結果是造成了現代人複雜的神經系統和眾多功能專門化的心理機制。但是人的行為和人的心理也是在活動中在刺激的不斷作用下形成、發展和深化,具有文化特徵,文化也會對人的行為有很大影響。

文/白學軍, 李卉

本文來自《科學通報》

相關焦點

  • 人類的本質是什麼,人類迷惑行為又如何去了解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讀懂他人想什麼呢?如何才能更好的的與人相處呢?如何才能讓自己過上想要的生活呢?我們因何而存在,我們究竟在幹什麼?其實答案很簡單,你只需要了解人類的本質就行了。了解人類的本質是什麼,你就能更加直觀的了解他人的行為邏輯,就能更好的了解世界。
  • 人類現代英語漢語文字體系的形成和語言文字的邏輯關係原則
    在這個時候,圖畫式文字還沒有現代文字的發音標誌,都是形、聲、義一體的文字,是人類最樸素的交流語言,像羊的圖形,就是羊的意思,羊的叫聲也就是它的發音,馬的圖形就是馬的意思,馬的叫聲就是馬的發音,這時候的語言,全球通用的,哪兒都一樣,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全球通用,自然共知。
  • 人類史:智人是人類的祖先嗎?人類文明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人類是如何能進化到地球食物鏈的頂端?人類種群是如何構建秩序,從而形成社會的?從真正意義上的人類的出現到現代文明,這10萬年間的人類歷史是如何變遷的?在自然界大部分動物都存在大量表親,只有人類是孤零零的。然而,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為什麼現在只餘下智人的後代即我們呢?
  • 《現代科學史》,科學的終極發展,對人類是有益還是有害?
    如何客觀書寫在波瀾壯闊的人類發展歷程中佔據重要筆墨的科學史?如何用清晰筆觸完整、不偏不倚呈現科學史的發展進程與社會文化錯綜複雜的關係,確實需要作者的功力。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科學的每一次重大發現,到底對人類是福還是禍?更進一步說,科學成果如果被居心不良的人所利用,會不會變本加厲地成為合法合理的「殺人工具」,而讓科學蒙塵,讓科學家備受爭議!尤其是二戰中發生在歐洲大地上的納粹黨人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與納粹黨人堅決消除雅利安人內部的『缺陷者』行為同時出現」。
  • 現代人類祖先有變?四種人類已經滅絕
    在地球上,現在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和熟悉傳統的「走出非洲」模式,現代人類最先是在非洲進行進化,然後通過分散到其他大洲去,大約在6萬年前,人類第一次走到了澳大利亞。科學通過DNA分析和其他化石鑑定技術,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答案,將會改寫現代人類的起源,人類「走出非洲」模式將被否定。
  • 人體受孕全過程實拍 探尋人類胚胎形成全程(圖)
    精子的「基因籤名」會促進受精活動發生,也能解釋一個物種如何發育出獨特的基因特徵。埃爾斯博士說,「我們發現哺乳動物精子有"基因籤名",對卵子的受孕和胚胎的發育至關重要。此前人們並沒有發現精子有"基因籤名",我們認為"基因籤名"存在的時間很久遠。」
  • 後人類主義、現代技術與人文科學的未來
    後人類主義並非一個本質主義的概念,後人類主義之「後」,既非意味著時間上的先後,也不意味著徹底的否定與對立。現代技術的高度發展是後人類主義最為顯著的特徵。馬克思、海德格爾、馬爾庫塞、哈貝馬斯等人關於現代技術的追問,為辯證看待技術與主體性的雙重關係提供了重要思想資源:一方面,技術的發展既能促進人的主體性解放;另一方面,技術也可能與資本結合從而形成對主體性新的壓抑。
  • 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人類行為是如何產生的?不同學科之間雖存在差異和鴻溝,但對人類行為的思考和研究從未停止過,迄今為止,這仍是具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神經科學從生物學視角出發,試圖解釋神經迴路如何活動進而執行當前行為;認知科學則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探討行為產生的內部認知加工過程是什麼;這些過程如何通過計算機加以實現,則是人工智慧關心的問題。
  • 現代人類是如何誕生的?地球上什麼時候才有現代人?
    在人類生命史上,有四大未解之謎。第一個是人類的起源,第二個是生命的起源,第三個是水到陸地的生命演化,第四個是從陸地到天空的生命演化;在這四大未解之謎中,人類的起源排在第一位,人類是何時與動物分道揚鑣,成為能夠創造藝術文化與掌握技術的高級生物的?
  • 《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的讀書筆記
    這就是根本性的現代困境。5、「生活」的重要在於,它是維持沉思的「善良生活」和作為公民的行為的必要的背景基礎。7、這種人類生命的日常生活的重要性,連同其關於忍受痛苦的重要性的推論結果,改變著我們有關什麼是對人類生命和完整性的尊重的全部理解色彩。8、我一直論證,存在一種關於尊重包含著什麼的獨特的現在意義,它給予自由和自我控制以突出的地位,把避免遭受痛苦放在十分首要的位置上,並把生活活動和家庭生活看作為幸福的核心。
  • 探秘兒童性格如何形成和行為影響
    在心理學上,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這意味著性格是人後天形成的品格,因此具有可塑性,可以被培養的。好的性格能影響孩子一輩子,所以父母都想孩子有良好的性格。那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呢?
  • 現代的悖論:機器與人類關係
    人類自古的歷史一直無法擺脫自然災難的詛咒。如果說古代危害人類生存的主要是天災,那麼在現代,滅絕人類生存的則主要是人禍。 當人類自以為從此可以超越自然災難的時候,卻一次次地陷入自己製造的災難之中。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萬人在各種工業災難中喪生。
  • 彼得·哈裡森︱新教與現代科學的形成(上)
    此外,在現代早期的歐洲,宗教在某種意義上是最重要的。倘若十六世紀的宗教動蕩以及隨後天主教徒與新教徒的分裂沒有為新興的現代科學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那才令人奇怪。因此毫不誇張地說,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這些事件是否影響了現代科學的興起,而在於如何影響了現代科學的興起。
  • 現代生活是如何改變人類骨骼的?後腦勺越來越尖
    這就催生了一門名為「骨生物學」——字面意思是「骨骼傳記」——的學科,主要內容是通過研究骨骼來了解人生前是如何生活的。這門學科依賴於這樣一個事實:某些活動,比如用兩條腿走路,會留下一個可預知的特徵,比如更結實的髖骨。
  • 人類的語言是如何誕生的?
    作者丨丹尼爾·L·埃弗裡特摘編丨徐悅東人類的語言是如何出現的?在語言起源的過程中,語法是最先出現的,還是最後才形成的?這些問題都是語言學研究的大問題。在這個階段,手勢和語調及意義最終會結合形成完整的人類語言,而這種整合可以傳遞突顯說話者要告訴聽話者的信息,這在語言起源的過程中極為重要,卻備受忽視。相對於喬姆斯基對語法和語言形式的關注,埃弗裡特更強調人類的文化是如何促進語言發展的。不同於在學院中皓首窮經的語言學家,埃弗裡特對美洲原始部落進行了近40年的實地考察,並發現語言不是我們這個物種的固有屬性。
  • 2019中考歷史知識點人類的形成重點歸納
    2019 知識點人類的形成重點歸納 1、人類的出現:猿類——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人(猿————人)。 現代人類可能是從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發展而來,南方古猿屬於「正在形成中的人」。 人類在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形成。
  • 從森林古猿到現代人類
    人類進化源於森林古猿,經歷了猿人類、原始人類、智人類、現代人類四個階段。約1200萬年前,東方大裂谷形成,在其東西兩側,形成兩個獨立的動物系統,人類和古猿,逐漸分道揚鑣。大約500萬-800萬年前,某些類似黑猩猩的猿類在雨林周圍與稀樹大草原連接地帶成功建立了奠基者群體,成功進化成南方古猿。南方古猿被稱為「正在形成中的人」,人科動物的歷史從此開始。
  • 大綱解析:人類行為和社會環境的關係
    2.社會環境影響個人行為;3.社會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不能脫離遺傳的制約,良好遺傳特性需要信託適當社會環境才能得以發揮。4.作為能力的個體,人類行為也能夠改變社會環境,尤其是領袖人物或大眾的一致性行為。5.人類行為和社會環境相互影響的力度並不對等,相對而言,社會環境影響對人類影響要大一些。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人類從何而來?這個謎題已經困擾了我們數千年,是單一起源還是多地區起源,歷來眾說紛紜。在神話中,大地是人類起源,女媧或普羅米修斯用泥土造就了人類。隨著現代科學的興起,迷霧逐漸被撥開。隨著現代科學興起,分子生物學的運用卻產生了不同的結論。分子人類學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進入中國,在20年多的發展過程中,主要通過對DNA序列的測序和對照,為研究人類的源流開拓了新思路。成為考古學外研究人類起源、民族演化、古代人群的遺傳結構、古代社會文化結構又一利器。
  • 安來順做客金沙講壇:現代新型博物館文化觀正在形成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宋雅婷)5月5日報導 現代博物館最重要的是什麼?未來博物館將會如何發展?「現在的博物館和過去的博物館有著巨大的不同,最明顯的趨勢就是,現代博物館的社會角色越來越活躍,博物館為在社會發展中發揮中其獨特的作用。」安來順說,現在的博物館越來越開放、包容,這也是和過去有著明顯不同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