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人獲得抽象思維、語言和藝術是緩慢發生的? 還是以發生於4萬年前歐洲的文化「大爆炸」方式獲得的? 也許來自非洲的關於我們人類如何起源的數據能夠回答這個困擾我們很久的問題。
智人的出現是人類進化歷史上重要的裡程碑,現代人類都屬於智人或智人的後代。很多學者都認為,人類起源於現在的非洲東部,然後慢慢開始遷移和擴散到世界各地。對於人類行為的起源,進化心理學主張:人類語言、思維和情感是伴隨人類進化而緩慢出現的。研究者認為,在非洲的早期智人雖然在解剖結構上已經接近現代智人,但其心理和行為上仍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智人。關於人類「革命」的觀點認為,大約5萬年前或4萬年前,基因突變使人類具有掌握和使用語言的能力。當時在歐亞大陸上生活的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很可能是由於他們沒有掌握語言這些特殊的認知技能。伴隨著人類的進化和繁衍過程,在適應自然和學會生存的過程中,人類開始使用工具來打獵和採集食物;在這個過程中,人類使用和掌握語言、學會合作、進行交易,並學會使用自然的顏料進行裝飾和藝術創作。人類生理構造和大腦進化的過程中導致人類行為的不斷進化。考古學家在南非Blombos Cave 和Pinnacle Point兩處遺址發現距今7萬~16萬年就有穿孔貝殼、天然顏料和個人的裝飾品。這個時間與智人出現的時間恰巧重合,表明現代人的認知和行為可能是在適應環境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是任何的突變或文化爆炸導致的。由此可見,現代人類的行為不是突然出現的,是其適應環境和生存的結果。此觀點也得到了在北非考古結果的支持。
進化心理學的基本觀點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成千上萬個進化的模塊,這些模塊是心理適應的結果,它從進化論的角度出發,運用進化生物學的資料和方法來探討人類心靈的結構和起源。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人類對威脅性刺激物(如蛇或蜘蛛)的快速覺察。對威脅性動物恐懼會引發人類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快速逃離威脅情境,以使自己生存下來。特定的威脅性刺激對個體造成的傷害,使個體牢牢記住該刺激物,以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即所謂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為了更好地適應生存環境,人類要進化出更高級的行為。人類的知覺就是為了適應環境的需要而進化的,生存環境中沒有需求的知覺能力可能會被進化所忽視。在熱帶雨林中生存的部落,由於其生活的環境中物體離眼睛的距離很近,所以部落個體就沒有像生活在寬廣的草原環境下人們一樣具備很好的知覺恆常性。而知覺的大小恆常、顏色恆常、形狀恆常是生活在廣闊環境中的個體必須具有的知覺能力。因為知覺的恆常性可以讓我們保持對客觀事物的正確知覺。
人類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還習得了特定的思維模式。在進入工業社會以前的漫長時期,男性和女性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男性專司狩獵,女性負責採集食物的種子和照顧孩子。男性和女性進化出了與此相適應的能力。男性狩獵通常要走很遠的路程,那些能夠找到回家之路的狩獵者生存了下來,容易迷路的則被淘汰。女性採集可食用的堅果、塊莖和蘑菇,這需要她們再認和回憶物體的形狀和顏色,能夠辨認其中哪些是見過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定位記憶任務和物體排列的空間任務上,女性比男性更為出色。同樣,在對不常見或不能命名的物體的記憶上,這種性別優勢依然存在。而在需要心理旋轉和陌生地域中識別方向的空間任務上,男性比女性表現更好,研究者假設人類的記憶應該對與進化有關的內容更加敏感。研究發現,與人類生存(如: 事物、捕食者、庇護所)和繁衍(比如: 交配)密切相關的內容,被試的回憶效果要更好。
人類的語言也是伴隨進化而產生的,為人類生存和現代行為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類的前額葉與靈長類、原始人類很相似,但是僅在人類中發現了元認知執行功能,靈長類和原始人類僅具有情感執行功能,而元認知執行功能被認為與文化和語言存在密切相關。人類能夠主宰這個星球而大猩猩卻瀕臨滅絕,其主要原因不僅僅在於人類擁有5%的特殊DNA,還在於人類能夠跨越時空積累文化和傳遞信息。人類學家列夫· 謝苗諾維奇· 維果茨基在20世紀20年代就指出,與其他物種的心智相比,人的心智更多的是在一個被稱作是文化的海洋裡遨遊。他們學習語言,使用技術,共享信念,習得技巧。通過文化一代代地傳遞給其他人,並因此把許多活著的和已故的個體認知資源匯集在一起。文化心理學認為,人的實踐活動或文化與心理的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二者相互建構。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東西方人存在思維方式的差異。文化神經科學認為不僅大腦控制認知和文化的交互作用,而且文化也塑造和調控我們大腦的結構與功能。如McClure等人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發現,攜帶文化信息的飲料(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能夠影響人們味覺的偏好,而且這種偏好與背外側前額葉以及海馬記憶這兩個神經環路有關。
我們認為現代人的行為是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緩慢進化而來的,人的每一種行為都是通過傳遞獲得。這樣人類就可以更好地適應複雜的環境。進化心理學同意達爾文「自然選擇」觀點,即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要機制,依據進化心理學,通過自然選擇的進化是複雜的神經迴路和相應的心理機制產生和發展的動力源泉。任何心理機制的物質基礎——神經迴路的建立都是為了人類更好地適應環境和獲得生存。如果一種神經迴路或者心理機制有利於有機體的生存和繁衍。那麼它就會被自然「選中」,獲得更大的生存機遇。換言之,自然選擇用特殊的決策支持了特定的神經迴路和心理機制,其結果是造成了現代人複雜的神經系統和眾多功能專門化的心理機制。但是人的行為和人的心理也是在活動中在刺激的不斷作用下形成、發展和深化,具有文化特徵,文化也會對人的行為有很大影響。
文/白學軍, 李卉
本文來自《科學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