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地大年三十下午上墳的比較多,原則上上午也可以去上墳。這種習俗在我們當地流傳很久了,最起碼在我們的先祖從明朝洪武年間遷移至此就開始了。
每年的年三十,村裡人都會去祖墳上祭奠先祖,然後去各家的分枝祖墳祭祖。從小到大就知道一些曾經的事,流傳下來記得比較清楚的有四五代的祖墳,在往上面查老祖墳,十幾代都比較模糊了。因為這事,我問過村裡老人,以前人們避諱直接稱呼長輩的名字,只知道一些外號,姓氏,而不知道具體名字。比如我爺爺的爺爺的名字,由於我爺爺去世早,當初我父親才13歲,而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都不知道爺爺的爺爺名字,只知道他的名號,而不知道他真實的名字。雖然有家譜,但是戰亂的年代遺失了,新修的家譜,很多只能以姓氏代表,而沒有具體的名字。
我從小孩子開始,每年大年三十,就會帶著一些祭品,跟著父親去每個家族的墳上掃墓,奠懷先人,教育後人不能忘祖。知道我們從哪裡來,要懂得感恩,不能忘了根。這種傳承文化,流傳了世世代代,按照現實意義來說,好像沒有多大實際意義,但是,有一定的精神意義。這是人類繁衍的一種莊重的儀式,可以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人,「孝」字的意義。這種孝,雖然脫離了現實,但是來源於生活,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份子,是活著人的一種精神食糧,一種信仰,一種根的力量。
有人會說:活著不孝,死了嚇鬧。從年三十掃墓祭祖的活動,上墳祭祖的人,不乏有不孝的人;但是,在能去掃墓卻不給親人掃墓的人,肯定是不孝的人。動物之中還有舔犢之情,何況是人類呢?人和動物區別之一,就是人不能忘本,而很多動物沒有這份智慧的感情。
我是遺忘的高度,謝謝你的分享!歡迎你對我的關注,祝福大家新年快樂,發大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