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是一部歷史大劇,劇中叫得出名字的人物,都是在這段歷史中有獨特意義的,秦始皇嬴政,呂不韋,李斯等等,都是推動歷史的大人物,但是聰明人卻遠遠不止他們,就好比甘羅,他才12歲,就能與呂不韋等年長他幾倍的人共謀國事,是一個智謀不凡的人。
一般12歲的孩子可能連學業都堪憂,但是甘羅卻知曉政事,脫穎而出成為呂不韋的舍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韓國派人幫秦國修水渠的時候,他就看出這是韓國的疲秦策略,這說明他有異於常人的智慧。
這麼聰明的甘羅,他不費一兵一卒就為秦國得到了數座城池,在一般人眼裡,這都是很大的功勞,應該得到獎賞和重用,不料他卻成為了嬴政的刀下亡魂,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用4個字來形容甘羅的悲劇,那麼用目光短淺就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嬴政在位時期的秦國是很強大的,這個時候,嬴政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兼併六國,而甘羅卻還在思考如何得到他國城池,這不是目光短淺是什麼?
但是,目光短淺也不至於引來殺身之禍吧,又有幾個人能有嬴政和李斯一樣,有氣吞山河的雄心呢,那甘羅究竟犯了什麼錯呢?
甘羅並不是沒有智慧,在同齡人之中,他已經是翹楚了,然而,他卻輸在了三個字「犧牲品」上面,為什麼這麼說呢?
甘羅是呂不韋的舍人,所以,他的一些言行都是呂不韋授意的,甘羅出使趙國,若不是呂不韋同意,他就是再厲害也不能成事。雖然呂不韋也有一統六國的想法,可是他行事過于謹慎,缺乏一鼓作氣的衝勁兒,比不了嬴政和李斯的氣魄。
甘羅不費一兵一卒得到了趙國的五座城池,本該得到獎勵,可是他卻因為這點蠅頭小利打亂了嬴政的計劃,本來嬴政是打算與燕國聯手攻打趙國的,趙國的王趙偃是嬴政的頭號仇人,這件事都已經談好了,嬴政滿心期待將他除之而後快,沒想到甘羅的出使讓趙國逃過一劫,而且還使秦國背信棄義辜負了燕國,燕國兵馬已出,結果慘敗,從此燕秦不睦。
想殺的仇人沒殺成,趙偃反而打敗燕國漁翁得利,燕國太子與他在趙國為質時為好友,這次他不僅害了朋友,還助長了仇人,這樣的氣,嬴政怎麼咽得下去,所以他看到甘羅就一肚子火,拔刀便殺了他。
嬴政殺甘羅是為出氣,更重要的是,他在抗衡呂不韋,給他一個下馬威,他早就受不了呂不韋獨斷專權的行為了,雖然他知道呂不韋是為了他好,幫他把所有事都做了,但是他並不是呂不韋想像中的那般弱小,他年紀不大,可是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雄心壯志,呂不韋小看他了。
更何況,一個臣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忤逆帝王的意思,嬴政就算脾氣再好也會不舒服,甘羅就是呂不韋的犧牲品,這件事給了呂不韋一個信號,那就是嬴政長大了,他不好惹。
所以,甘羅死得挺冤枉的,如果他能懂得嬴政心中所思所想,他就不會做出如此顧此失彼的事情,也不會引來殺身之禍。看來,做人不僅要了解上司的想法,更要顧及最高層領導的意思,不然的話就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