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進中舉考中的不過是一個舉人,為何後來能夠一夜暴富?

2020-12-13 史論縱橫

高考這一段時間關於古代科舉的相關話題都被提及,作為古代文學作品中一個跟科舉扯不開關係的範進也被人多次提及,有些功利主義者更是讚揚範進,認為範進是屌絲逆襲的代表,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種明目張胆偷換概念,大概是讀大部分讀者沒有時間去讀一遍《範進中舉》吧。

範進中舉明明是一種諷刺科舉,反而得到讚揚,當然這不是重點,我比較傷感的地方是,你們一再說範進,有沒有想過孔乙己的感受,都是被寫在教科書裡面的人物,孔乙己難道不比範進還要執著?科舉都取消了,他還堅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人生信條。

相對來說,孔乙己比範進還慘,最起碼範進原來就是秀才,靠中舉人就是踏入封建統治階層的半個門檻,孔乙己連秀才都沒有考上,依然堅持讀書,依我看,我們現在缺乏的不是範進的功利主義科舉情況,而應該學習孔乙己這種一條路上走到黑的學習精神。

當然,所處時代不同,我們現在有更多的選擇,不一定只有考學一條路,無論是寫《儒林外史》的吳敬梓,還是寫《孔乙己》的魯迅,其實都不是依靠科舉有了這樣的成就的。

尤其是吳敬梓,更是對科舉深惡痛絕,吳敬梓的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大多都是科舉出身,他的父親也是康熙年間的拔貢,吳敬梓也輕而易舉考上了秀才,但是吳敬梓靠舉人的時候,被斥責為「文章大好人大怪」而對科舉產生了牴觸,後來乾脆放棄了科考,儘管最後窮困潦倒,這篇《範進中舉》就是對封建科舉體制的一種諷刺。

《儒林外史》被稱作中國古代最具諷刺能力的小說,在文中有多重諷刺,當然最大的諷刺,還是逃不過一個錢字。

我是經濟專業出身,談什麼的時候都離不開錢!

範進執著科舉,其實也並不是為了功名,而是為了富貴,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功利心態下的讀書,還真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然而在沒有考上科舉的時候,範進的家已經到了什麼程度,他的母親餓得連眼睛都看不到了,無奈之下範進的母親讓範進去把雞賣了,買點粥回來。

窮酸到這個模樣,也當真是窮怕了,所以很多人都瞧不起他,尤其是他的老丈人,更是三天兩頭的懟他,嫌他沒有出息。

但是範進中舉後就突然一夜暴富了,劇情反轉實在是有點大,剛剛出榜本地的鄉紳就來找範進攀親戚,套關係,並且出手就給了五十兩銀子,還讓他搬進大房子中住。

給他錢這個張老爺多有錢,範進老丈人說,一年有事沒事也要吃四五千斤肉。

範進的結局也特別好,按照文中所寫:

「從此以後,果然有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過兩三個月,範進家奴僕、丫鬟都有了,錢、米自然是不用說了。張鄉紳家利又來催著搬家。搬到新房子裡,唱戲、擺酒、請客,一連三日。」

可以說,中舉使得範進一下子脫下了中下貧農的帽子,翻身農奴把歌唱了。

範進能夠有如此造化,還真得感謝科舉幫助了他,在古代封建社會,讀書人都是享受很多特權的,考上秀才之後見官不用下跪,受審不用刑,並且免除徭役等等。

範進原來就是秀才,只不過考舉人的過程有點艱辛,連續考多少次都沒有中,也說明舉人並不好考。

清朝著名文化人康有為早年考個秀才就考了三次,然而在考舉人的過程中是異常艱辛,從19歲開始考,一連考了17年才考中舉人,所以康有為對科舉也是深惡痛絕。康有為有一個學生梁啓超,那真是11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康有為收了梁啓超這個學生後,那是名聲大震,成為傳奇式的人物。

一旦成了巨大,人就從民,變成了官,已經成為預備官員,並且可以參與到政治活動中去了。

關於範進後來成就有多高,範進的後人會怎麼看他,就不得而知了,範進是一個虛構的文學人物,全靠猜的話,我有點不擅長,不敢張嘴就說。

相關焦點

  • 範進中舉後為何一夜暴富眾人追捧?他後來的官運證明,大家是對的
    但是範進作為一個讀書人,他有一個天賦技能那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他對於老丈人的冷嘲熱諷毫不在意,一心只讀聖賢書,期待有一天能夠中舉。   僅僅是中了舉人而已,為何範進一下成了十裡八鄉的「流量老生」了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1、範進有前途,值得情感投資。   按照大明朝的規矩,舉人就可以當官了。
  • 明明中了舉人,範進為啥卻瘋了?後來他的官做到多大?你想不到
    範進是《儒林外史》中的故事人物,他好不容易考了一個舉人,結果卻瘋了,這是為什麼呢?這麼說吧,趙本山和範偉主演的小品《心病》看過吧?小品中的範偉飾演的村民第一次中了三千塊錢就抽過去了。他沒有想到自己這輩子還能中這等「大獎」,心裡沒有準備好,一下子太激動就抽過去了。
  • 範進為何一直堅持考舉人,為何中舉後開心至死,原來是這個原因
    範進為何一直堅持考舉人,為何中舉後開心至死,原來是這個原因大家小時候應該都看過這樣一個課文吧,就是範進中舉。說實話當時這個課文留給大家的印象還是挺深的,因為描寫得實在是太過荒誕,太過滑稽,但是又太過血淋淋了,當時範進作為一個書生一直都在努力的考取功名,奈何時運不濟,一直都沒有考取上,最終終於考上了一個舉人,周圍的人都非常開心。整個村子的人都給他祝福,甚至不少人還說他是文曲星轉世,是一種很高的評價了,而範進本人更是高興得手舞足蹈,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能夠考中舉人。
  • 範進高中舉人後為何會發瘋?放到現在,中了舉人能當個什麼官職
    但人家範進已經高中舉人了,這樣的行為,也確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再後來,一口濃痰順出去之後,也就恢復正常形態了。這個舉止,通俗的說,就類似於,你著急要上廁所,卻找不到廁所,著忙抓瞎的感覺,那是一樣樣的。 但範進如此奇怪的舉動,為何眾人還覺得正常之極,範進本人,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呢?
  • 在古代,舉人有什麼樣的待遇?為何範進中舉後瘋了?
    導語:在古代,舉人有什麼樣的待遇?為何範進中舉後瘋了?眾所周知,《範進中舉》是清代作家吳敬梓所寫的長篇小說,該作品敘述了主人公範進從年少就一直參加科舉考試,一直考了幾十年,每年都落榜,屢敗屢戰,直到54歲那年才中了舉人,但由於高興過渡從而瞬間發瘋失去理智的小故事。範進如此的失常行為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很難理解。但是當你知道他當的官有多大時,可能你比他還要瘋。
  • 範進為什麼中了舉人之後就瘋了他的官職放到現在,可能你也會瘋
    在我們小時候的一篇課本之中,我們曾經學到過《範進中舉》,裡面講的是範進考試了秀才,然而自此之後好像和舉人無緣了,怎麼考也考不上,甚至他的丈人和媳婦都看不起他了
  • 「範進中舉」後,為何喜極而瘋?舉人相當於什麼官職呢?
    《範進中舉》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節選自《儒林外史》。在語文課本中,《範進中舉》更是大家都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該作品通過描寫範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刻畫了他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
  • 為何範進中舉會發瘋,1個縣3年出10來個秀才,舉人的權力有多大?
    為何範進中舉會發瘋,1個縣3年出10來個秀才,舉人的權力有多大?我們在課本上,學到過範進中舉的故事。他幾十歲一直應試,但是從來沒有中過,一直都是秀才。但是他考了20多次都沒有放棄,直到後來考中舉人後,竟然開心瘋了。
  • 範進為何中個舉人就瘋了?看清朝舉人的這些權力,估計你就明白了
    各位好,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語文課上學的一篇課文,那篇課文說的是一個叫做範進的人,這個人是清朝作家的一個小說人物,所以就當範進是一個清朝的舉人好了。這個人說來還是很悲劇的,他只是中了一個舉人就樂瘋了。範進到底因為什麼樂瘋了呢,要知道他只不過才成了舉人,還沒去考進士呢?
  • 範進中舉後瘋了?不!得知舉人的這一項特權後,我瘋了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筆下最為知名的人物形象顯然就是範進了。節選自《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中舉》更是被選入了教科書,很多人對範進這樣一個「到死也要考舉人的窮秀才」的印象極為深刻,學生時代的我們也曾一度嘲諷過他。
  • 範進中舉後為何瘋了?
    大家都學過一篇課文,這篇名字的課文叫做範進中舉。在這篇課文中。原落魄秀才,還是提學看他可憐才給了他一個秀才身份。他考上秀才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但是為何好不容易中舉之後,卻直接樂到瘋狂樂呢?這是古代文學史上一個很少有的形象,為什麼中個舉人就可以高興到發瘋呢?有一些可能不了解古代科舉制度的人也不太明白。實際上範進中舉後瘋了,並不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就他這個情況而言,換我我也瘋,要知道中了個舉人對古代讀書人究竟意味著什麼。在古代科舉大概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就是童生,其中就包括秀才。
  • 範進中舉之後,為什麼會發瘋?你看舉人有多難考?
    在儒林外史中,範進這個角色令人印象深刻。範進中了舉人之後,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後來範進卻突然發瘋,出盡了醜態。其實,範進沒有真的發瘋,他只不過是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這才讓自己失態的。我們好好討論下,範進中舉之後,為什麼會發瘋?你看舉人有多難考?
  • 範進中舉後為何發瘋?將中舉的範進換作是你,恐怕你比他還瘋
    而今天我們所要提到的《範進中舉》中的主角範進就是經過院試考核之後的秀才。鄉試就是所謂的「秋闈」俗稱,院試通過之後的秀才即要進行下一層次的鄉試了,如若能夠通過鄉試,那便就是中舉了,中舉之人便為舉人。依據封建時代的官僚制度,只要考生能夠順利通過鄉試而成為舉人,那麼這便代表著他可以步入仕途了。
  • 《範進中舉》中,為何嶽父對範進的態度前倨後恭呢?
    中舉是讀書人成為上層紳士的標誌,之後舉人在地方上就可以其紳士的身份,實際上參與大量地方事務的管理,擁有相當大的權力。範進中舉之後,身份、地位都會發生質的飛躍,因此,胡屠戶才前倨後恭。舉人是中國古代社會紳士的主體,他們是一個地方最有權勢和經濟實力的人。考中舉人可以使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產生質的飛躍。舉人見知縣,與秀才只能是拜見不同,他們是會見,也就是說舉人與縣官是平等關係,可以平起平坐。如果舉人犯了罪,知縣是不能隨便處罰的,必須先報告學政,由學政革除其功名後,才能進行審理。
  • 範進中舉後,到底當了多大的官?
    放到當代範進是什麼職位?答:在古典名著《儒林外史》裡,「範進中舉」後的癲狂一幕,幾百年間不知笑噴多少粉絲。但為何範進會當場「歡喜瘋了」到「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的地步?多年前紅遍全國的「白話寫史」讀物《明朝那些事》裡,對此也有一句風趣調侃:「換了你也可能會瘋的」。如此「瘋狂」,當然因為明清年間舉人的「優厚待遇」。
  • 範進中舉發了瘋?舉人特權放到你身上,你比他還瘋
    在《儒林外史》中,有這樣一則家喻戶曉的「範進中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範進,從年輕的時候起便年年參加科舉考試,但一直以來都沒有考中,直到他五十多歲,受盡了奚落和譏諷,哪怕是到了窮困潦倒的地步,也始終不悔,執意要考中為止。在他的心中,是多麼希望這一天的到來!
  • 我中了!金舉人銀進士,其實舉人比進士更值錢!
    為何範進一中舉便歡喜的發瘋?因為做舉人的快樂你根本想像不到。
  • 範進中舉差點瘋掉,被無數人嘲笑,可你知道後來範進有多牛嗎?
    而且大多數人一定是在上學時候在語文課本中學到的,是一篇反諷題材的文章,故事描寫的是主人公範進寒窗苦讀幾十載,終於在50多歲時喜中舉人,鬧得眾人皆知,歡天喜地之時,範進卻因過度興奮而發瘋了。直到老丈人的一巴掌才讓他清醒過來,可是極少有人知道後來的範進是有多牛?
  • 範進為何中舉人就瘋了?你50多歲假如有這些權利,估計你也得瘋
    而最讓人們津津樂道的應該是《儒林外史》中所記載的範進,範進因50多歲才中了舉人為高興至癲狂,後被老丈人胡屠夫打醒。讀者們都知道是小說家吳敬梓寫的一部揭露社會黑暗的諷刺小說,而吳敬梓本人也是29歲中秀才,久困科場。在與那些官僚、名流的周旋中,看透了人性的卑汙,所以心灰意冷,寫下了《儒林外史》,並用範進一樣的人物諷刺科舉制度的迂腐。
  • 範進中舉差點瘋掉,老丈人一巴掌打醒,後來的範進「打臉」老丈人
    範進中舉差點瘋掉,老丈人一巴掌打醒,後來的範進「打臉」老丈人科舉制由隋文帝首創,隋煬帝時期始建進士科,之後歷代王朝不斷的完善,最終成為封建王朝最重要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在歷史的發展潮流之中,一段時間內起著非常大的積極作用,其選拔人才的標準不問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