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青島的教育問題,每個青島人似乎都有一肚子話要說,這從當前的各種問政節目,和各類論壇的相關發帖,就能一窺究竟。教育,一直都是青島人最為關心的問題。
尤其是伴隨著各種天價學區房的新聞,以及每年中高考的升學率討論,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已經成為了當前青島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而從目前青島各行政區的動作來看,更多的是將希望寄托在「教育集團化」上。
但小編心裡也不禁有個疑惑:教育集團化,會是解決青島天價學區房,緩解教育資源不均的靈丹妙藥嗎?
近日,青島觀海新聞報導稱,9月15日,青島市教育局表示,青島將再建五個教育集團,即青島九中、青島十九中、青島六十八中、綜合實踐教育集團、孤獨症教育集團。
青島從去年開始全力推進教育集團化辦學,目的是推動優質資源增量發展。全市已經有青島二中、青島五十八中、青島實驗高中、青島實驗初中四個教育集團,帶動13個成員校發展。
根據今年3月份青島市教育局等四部門印發的《關於推進中小學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到今年,青島全市至少建立10個教育集團。到2025年,全市至少建立30個教育集團。
教育集團招生堅持「一校一案」原則,招生計劃、招生範圍、招生方式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協調確定。鼓勵教育集團內部探討貫通式培養、特殊稟賦人才培養、訪學遊學等多種人才培養方式。
據悉,青島借鑑了深圳、長沙、成都等市在集團化辦學方式、管理模式、師資配備、經費使用、考核評估等方面的政策及做法,吸取了推進過程中的教訓,形成符合青島教育實際的推進意見。
青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通過教育集團化,在管理互通、師資共配、研訓互動、文化同建、資源共享和質量共提等方面,打破校際壁壘,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大與輻射,實現集團內學校共贏。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成為眾多學長的焦慮。在很多家長心目中,9年制義務教育(小學6年+初中3年),更是決定起跑線的位置。家長們對於塔尖學區房的追捧,體現的是普通人對於教育資源的趨好規律。
對於初中學校而言,升學率和重點錄取率是家長評判初中「教育能力」的指標。據網友統計的2020年青島市各公立學校中考成績中,如位於市南的青島26中,今年中考達2中、58中線有100餘人;青島59中中考2中、58中達線率為15.5%。位於市北的啟元學校,初中部中考達到2中、58中分數線人數佔比24.4%。進入這類公立高升學率的初中,更易進入重點高中,家長眼中的「好學校」由此而來。
據統計,青島主城區有100多所公立小學。在青島小學就近入學、初中劃片和電腦派位的政策下,入學優質小學,就需要在小學學區內落戶;入學優質初中,就需要在其對口小學內入學。所以環環相扣,家長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便衍生至對小學學區房的追捧;市場的火爆,也就引發了學區房的天價。
更優質的學校周邊,學區房價格也更上一層樓;而更為天價的學區房,也就暗示出更為優質的學校配置。價格的階梯,表現的是教育資源的優劣,也就形成了學區房鄙視鏈。
當學區房鄙視鏈形成的時候,當公眾對優質教育資源趨之若鶩的時候,教育集團化,真的能夠解決這一難題嗎?
「集團化」概念最早出現在企業。所謂集團,是指以母公司為基礎,連接多個公司,組成共同體,集團成員在研發、管理等各環節緊密聯繫,資源共享,共同發展。
在教育領域,職業教育、民辦教育最先關注集團化辦學。2002年,全國第一個公辦基礎教育集團杭州求是教育集團成立。
雖然講得同是「複製」優質教育資源的故事,但與民辦教育擴大規模、邊界的初衷不同,對公辦基礎教育來說,集團化辦學的關鍵詞無疑是「公平」。
這幾年,教育集團化在各大城市迅速鋪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集團化辦學的高歌猛進似乎總與「有名無實」、「流於形式」的質疑相伴而行。
《瞭望》新聞周刊曾報導,杭州教育集團推行之初,有的區一夜之間就出現了8個教育集團,甚至有的校長都不知道自己學校已經換了牌子。
但探索未有窮期,正如教育本身一樣,集團化辦學是一項投入大、見效慢的複雜系統工程,不過無論如何,分享優質教育資源,提供更公平的教育機會這個故事本身,已足夠值得期待和等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