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考了,我感覺自己不行」

2020-12-17 熊貓校招實習

「我覺得今年考不上了。」

朋友深夜發來這個消息。

盯著屏幕良久,一遍遍刪除輸入的內容,不知道該回復什麼,便返回,標記未讀。我也很矛盾,是要鼓勵繼續考,還是該支持放棄。

中國教育在線《2017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顯示,在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快速增長的同時,每年研究生考試中"棄考族"也佔不小比重,棄考率約在10%-20%之間。從表面看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增長、競爭依舊激烈,實際根據往年數據顯示,碩士研究生考試"棄考率"居高不下,多數地區棄考率都在10%上下。

1

「我有了更好的選擇,我覺得考試對我來說意義不大了。」

認識Ayden已經很久了,得知他要考研的時候,我還是很驚訝的。早在去年,他便已經拿到了網易遊戲的offer,好不容易熬過實習,在入職不到三個月之後,便辭掉了工作,回學校附近租了一個單間,準備今年考研。

後來我知道,當時他籤的年薪接近二十萬,在應屆生中算很不錯了。我問他為什麼放棄工作。

他說很早的時候就有考研的計劃,並且一直在著手準備著,拿到offer是意料之外的事,甚至攪亂了自己的計劃,並且在拿到了offer之後開始有些飄飄然,認為考研這事,已經沒有多少意義了,最終總是要去工作。

帶著迷茫和不知所措,渾渾噩噩地去公司報了道。然後開始每天機械般做著與自己計劃相悖的事,連畢業設計,也只是草草應付過去。

無法自己把握生活和工作的節奏,這種感覺真難受。

就這樣過了半年,終於下定決心,辭掉工作,開始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上。

每個人每天都會面臨各種選擇,午餐是吃煲仔飯還是金拱門,周末是去刷電影還是去看書,明天該穿哪一件衣服。

就像陷在迷宮中,有一個入口,多個出口,每一個選擇,對結果的導向都會有影響,有些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其實做出選擇並不難,用十九大的主題概括便可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知道自己要幹什麼,該幹什麼,怎麼去幹,然後簡單羅列出每個選擇之後自己能考慮到的所有結果,相信再做決定便不會再難倒自己。

2

「我不想考了,我感覺自己不行。」

有一個小縣城的同學,可能是性格或是成長的原因,一直以來都比較內向甚至有些自卑,好在家裡為她安排好了一切,考個教師資格證,回老家託關係找個高中去教書,然後找個好男人嫁了。

往往事與願違的並不在客觀的原因。她的自卑感似乎深入骨髓。

「我感覺自己考不過。」

這是她嘴邊最常見的一句話。

後來聽同學談起她,據說是放棄了教師資格證,回到老家在一個事業單位安排了一份編制外的工作。

早在《前出師表》中就有「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倘若自己對自己都失去了信心,那沒人能幫到你。

一味地向自己灌輸「好難了,感覺過不了」之類的觀念,那還沒開始,就已經被隔在了門外。

那些 「量力而行,知難而退」 的人,無非有兩種,一種是不計後果去做,做到一半因超出個人能力而放棄,還一種則是習慣性的只要遇見一點困難就會放棄。然後四處宣揚這是一種智慧,悄咪咪地掩蓋自己的無知和天真。

「退一步海闊天空」是因為人家都已經走到前面,你只是在後面,看著人家已經厭倦的風景。

3

「算了,下次再說吧。」

大一CET考試時,睡過頭了,便沒去,反正還有下一次。

大二要和女朋友約會,便不考了,反正還有下一次。

大三正忙著和室友開黑,為了彰顯自己團隊合作精神,毅然放棄考試,反正還有下一次。

大四的時候,除了「abandon」,再也記不住下一個單詞,無奈與煩躁的衝擊下,覺得這次難以好好發揮,反正六月份還有一次,這次就不去了吧。

……

「下次」是一個很籠統的說法,幾乎適用於各種場合,保持著撲克臉,紳士般地講出這個詞,既不失姿態,也不乏沉穩。然而稍加琢磨,便發現,這是一個極不負責甚至帶有欺騙性的用語。

誰也不能保證下次和這次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會遇到什麼不可控因素。連現有的機會都沒能力去把握,談什麼下次。總是將希望寄托在朦朧的未來,以為自己看不清的才是最好的,卻不覺中已經錯過了自己身邊那些機會。

直到錯過,然後追悔不已,恨自己後知後覺。但是「期待下一次」的習慣已經牢固在心裡,再遇機會的時候,順口而出:算了,下次吧。

4

「我只是想試試,但是太累了。」

阿樹是我認識的特別勤奮的一個人,至少我看起來是的。她的朋友圈列表裡幾乎都是扇貝和薄荷的打卡分享,經常會在圖書館或者食堂遇見她在刷題。

她說希望能在半年內通過IELTS,並準備好作品集,然後申請RISD的MFA。

直到有次發現朋友圈裡似乎很久沒有出現過她的打卡動態,便恭喜她已通過考試。

她說並沒有去考。已經花了太多的精力在英語上面,真的已經很累了,而且作品集的準備需要投入的更多的心思,加上課程也不能落下。現在的精神狀態越來越萎靡,這樣下去可能會得不償失。

後來她去了國美。

嘗試,是人之天性。但是精力有限,想要嘗試的事情卻有很多。囫圇吞棗地去嘗試所有感興趣的事,不僅僅浪費時間,而且沒有太大的意義。

但是並不是說不去做感興趣的事,而是要學會取捨,找到自己最想做的,選擇了,就不要一曝十寒。

5

人吶,要是不想做一件事,會想出一萬種理由,然後義正辭嚴地告訴自己,放棄不失為一種智慧。

歸根結底,無非就是:做決定前沒有深思熟慮或僅僅是從眾心理作祟,做完決定卻沒有足夠的毅力去實現,最後再為自己的失敗尋找一個合適的理由,安慰自己以後機會還有很多,殊不知,你連眼前的機會都沒有把握住,還談什麼以後。在若干年後,談起那個時候,便帶著自嘲的語氣,說自己那時還年輕。

「堅持了這麼久,就繼續堅持到最後吧,既然都想放棄了,那考不考得上也都沒多大關係了,就當作考場兩日遊~加油!」

我最終還是點開了消息,這樣回復了,但是怎麼去選擇,便不是我該繼續去操心了。

因為「如果你知道你要去哪,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END-

今日編輯|SaiGon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

無條件歡迎分享轉發

相關焦點

  • 怎麼辦,我感覺自己考不上了
    感覺自己考不上清北了 感覺自己考不上985了 感覺自己考不上一本了 感覺自己考不上大學了 ......
  • 中考倒計時,我不想學習,但我想考100分
    我沒有學習的動力了,感覺學習好累我感覺堅持不住,看雞湯覺得心理激情澎湃,但是看完就看完了我覺得我學不會,我也試著努力過,可是還是不行,就放棄了我覺得…………以上都是各位同學發給我的,但是我覺得寫的很好,那句大概意思是我不需要嫁入豪門,我自己就要是豪門。
  • 「爸爸,我不想考研了。」面對這樣的問題怎麼辦?
    「爸爸,我不想考研了。」聽到這樣的話,父親吃了一驚,感覺天都塌了半邊,頓時全身無力。曾以女兒為驕傲並為之奮鬥的父親感覺自己的精神失去了支撐。晚上,父親跟女兒進行了長談。女兒說: 「我記了五遍了,我記不住,腦子裡一片空白,不想考研了。」「不考研了,那你就去工作吧。」父親說。「我不想考研,也不想工作。」女兒說。
  • 「明年你還能採訪得到我」,笑稱感覺不行的考生,高考成績如何?
    「感覺如何呢?」「感覺不行!可能明年還在這兒,明年你還能採訪得到我,沒有問題,肯定在這兒,等著我!我們留個聯繫方式,明年你就在這兒找我……」這位笑稱「感覺不行」的考生,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嬉皮笑臉,給我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那麼他這次的高考成績到底如何呢?
  • 我不想當學霸,我想當壞孩子,我想被老師批評,我想考倒數第一
    不知道為什麼,如今考上大學的我,心中總是感覺有一件心事未了。總是感覺自己的高中好像不是那麼完美,缺少了一些什麼東西。今天我看到那些沒有交作業的同學,我終於知道我的高中缺了什麼。我的高中缺少了考倒數第一,當壞孩子的一個經歷。
  • 「我終於棄考USCPA了!」
    棄考也罷,我這「拖延重症患者」,棄考是對我來說最正確的事。人才缺口大,崗位年薪高,職業發展空間大,堅持考下USCPA的人也很感謝當時「逼」著自己學習的那個自己,或者家人。小西在深圳生活20年,東北上學3年,美國留學2年,父親是個生意人,很樂意女兒選了會計專業。
  • 心理學 :認識自己就從一個念頭開始,「我不行」轉變為「我還好」
    小凡最近就感覺自己陷入了嚴重的焦慮之中。嚴重之時,甚至站在洗漱臺前緊張的動都動不了。巨大的恐慌感讓她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身體。用她自己的話來形容「那種感覺,就像明明是大白天,我卻被黑暗吞噬。無力得像要死掉。」
  • 我感覺自己抑鬱了,怎麼辦?
    不想開口說話,不想面對任何人做任何的表情,甚至不想跟任何人接觸,工作就是一如既往的循環,沒什麼新鮮沒什麼特別,更沒有了能引起情緒波動的地方。好像想任何事情都是消極負面的,沒有動力,沒有激情。感覺生活就是這樣過了,還能有什麼希望呢?每天這樣過著也就算了。內心能感覺到孤獨,但更多的是一種麻木,可能受了傷也感覺不到痛了吧。
  • 爸媽又讓我回家考銀行考公務員了
    爸媽,我不想考試這兩天信用社開始火熱招考報名了隱約感覺到一種「不祥之兆」才開始報名的中午微信就收到我媽轉發的報名連結我默默的回覆「收到」下了班到家,我爸的電話就來了「XX打電話給我說信用社開始招考了,你趕緊報名」「爸,我真的不想考試啊」電話打了將近四十分鐘,最後還是妥協答應會報考試試
  • 感覺自己考不上大學了,怎麼辦?
    感覺考不上,其實是情緒焦慮的體現 在高考的強壓下,由於學習成績和高考目標有差距,很多同學開始出現感覺自己考不上大學的想法,其實這是因為高考壓力而產生了情緒焦慮的體現。我們來看看經過高考復讀才考上大學的小雪的成長經歷。
  • 「媽媽,我不敢,」孩子為什麼總說「我不行」?
    可是默默仍然低著頭,說:「可是我不敢啊!」其實早在默默上小學之前,媽媽就提議讓她學騎車,她當時因為害怕,不想學。媽媽覺得女孩不會騎車沒什麼影響,就沒有再提出這個建議。,最常見的是看到別的孩子成績好,就說「你學學人家,你要是也考這麼多分就好了!」
  • 我感覺我專八過不了了,要不要直接棄考?
    我想說的看開,不是直接躺平,而是你應該平常心去看待這場專八考試。退回六七年前,大家哪怕是考不過,也都會回去考這個專八,那時候專八比現在更難,通過率更低,但是沒有現在這麼多棄考的。那時候大家都是把專八當作最後一次大學裡面的重要考試,給自己的大學畫個句號,哪怕考不過,這個句號畫的不圓滿。
  • 「我不行」、「沒辦法」,是人的偷懶哲學
    這些自我否定的聲音,如果把它們打包起來再貼個標籤的話,三個字就夠了,那就是「我不行」。我離「我不行」這個認知最近的時候,就在昨天上午,當時我制定了今日計劃,可是坐在沙發上遲遲不動,不想動,原因就是我覺得自己完不成。
  • 第一次用點讀筆的我,感覺自己low了
    「拖延症」還是源於心理上,我和隊友老楊總還有堅定的「民族自信」,認為中國必將崛起於東方,大概率以後全世界都會熱愛漢語,在英語上下大功夫不如把自己的漢語真正學好。                                       美國小朋友學習漢語再者,內心還有個美好期待:隨著翻譯技術的越來越強大,以後帶個翻譯器走遍世界也不是障礙吧?
  • 這次我不想做搬運工和標題黨了,想寫一些自己的東西
    20歲,大二,現讀一所網絡教育本科學校(電子科技大學九裡堤校區),就類似於成人本科,懂得都懂,高考過兩次,結果都不好,這是我這一生都不想去回憶的經歷,時常在夜晚夢見自己復讀時的情景,很壓抑,然後報了一個離我家很遠的專科,當時想的是離家遠一點,可以逼迫自己努力一點,但最後種種原因和自己退縮了就沒去,然後就接到了我現在讀的這個學校的宣傳電話,雖然我自己也了解這樣的學校讀出來是不怎麼樣的,但離家近,加上好的專科分也不夠
  • 還記得那位說「感覺不行」的考生嗎?看到成績單後,網友:我懂
    之前記者採訪過的一字馬女孩考取了超過錄取分數線115分優秀成績、盲人考生考入了635分的好成績、雙胞胎兄弟同考664分……考生們的這些好成績,也著實令人佩服。還記得那位說「感覺不行」的考生嗎?在今年的高考考場外,一位記者採訪到了這位「感覺不行」的考生,率真的語氣也被很多網友親切地稱為「實誠男孩」。
  • 抑鬱症的我,有時感覺自己得到了全部,有時感覺自己失去了所有
    我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人,因為家庭的變故,我變得更加否定我自己,以至於後來有了很強的自殺的念頭。接近三年,我有兩年的時間時不時的就大哭一場,每個月都有一兩次要死的念頭,我會坐在窗邊哭好久,想著如果跳下去會怎麼樣,我是很相信自殺之後會下地獄之類的傳言。我也是一個很怕死的人,就算是這樣,我也有離死亡最近的一次,至今想來都覺得很恐懼。早戀,高一之後有接近6年的時間沒有交過男朋友,有一點社交恐懼,我也覺得自己不配。
  • 我不想再做憤青了,我想考個註冊電氣工程師!
    之所以用一個教師,而不用一名或者一位教師,實在是因為我怕侮辱了教師這個神聖的詞語。我看了他轉發的文章,可是幾分鐘後,我再點進去,文章已經被刪除了。在這裡,我不敢,也不想去把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做一個描述。自從進入大學之後,我便時常有一些憤青的行為。現在想想,那時候不能算傻,也不能算聰明。可是,我不想再做憤青了。前些天,去附近的一個湖邊遊玩,發現湖邊正在建設一個高檔小區。
  • 不想當老師,可是父母硬要逼我考教師怎麼辦?
    普通本科,師範專業,可是不想當老師,覺得老師這份工作實在是太過於枯燥了,一眼就能看到頭,年復一年重複地講課,想想就覺得很膩。可是我父母總是勸說我去當老師,剛開始還好,只是勸說,可現在完全是逼著我去準備考教師。
  • 雅思4.5到7,我終於證明了我自己。
    聽到這種話,我很難過,感覺自己特別沒用,什麼事都做不好。可能就像我室友說的那樣,我更適合去過那種結婚生子的穩定生活吧。」 「我特別著急,怎麼說,有些同學馬上就要去讀書了,就連去俄羅斯留學的同學都要出發,我自己還在考雅思,感覺人生都晦暗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