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今年考不上了。」
朋友深夜發來這個消息。
盯著屏幕良久,一遍遍刪除輸入的內容,不知道該回復什麼,便返回,標記未讀。我也很矛盾,是要鼓勵繼續考,還是該支持放棄。
中國教育在線《2017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顯示,在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快速增長的同時,每年研究生考試中"棄考族"也佔不小比重,棄考率約在10%-20%之間。從表面看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增長、競爭依舊激烈,實際根據往年數據顯示,碩士研究生考試"棄考率"居高不下,多數地區棄考率都在10%上下。
1
「我有了更好的選擇,我覺得考試對我來說意義不大了。」
認識Ayden已經很久了,得知他要考研的時候,我還是很驚訝的。早在去年,他便已經拿到了網易遊戲的offer,好不容易熬過實習,在入職不到三個月之後,便辭掉了工作,回學校附近租了一個單間,準備今年考研。
後來我知道,當時他籤的年薪接近二十萬,在應屆生中算很不錯了。我問他為什麼放棄工作。
他說很早的時候就有考研的計劃,並且一直在著手準備著,拿到offer是意料之外的事,甚至攪亂了自己的計劃,並且在拿到了offer之後開始有些飄飄然,認為考研這事,已經沒有多少意義了,最終總是要去工作。
帶著迷茫和不知所措,渾渾噩噩地去公司報了道。然後開始每天機械般做著與自己計劃相悖的事,連畢業設計,也只是草草應付過去。
無法自己把握生活和工作的節奏,這種感覺真難受。
就這樣過了半年,終於下定決心,辭掉工作,開始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上。
每個人每天都會面臨各種選擇,午餐是吃煲仔飯還是金拱門,周末是去刷電影還是去看書,明天該穿哪一件衣服。
就像陷在迷宮中,有一個入口,多個出口,每一個選擇,對結果的導向都會有影響,有些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其實做出選擇並不難,用十九大的主題概括便可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知道自己要幹什麼,該幹什麼,怎麼去幹,然後簡單羅列出每個選擇之後自己能考慮到的所有結果,相信再做決定便不會再難倒自己。
2
「我不想考了,我感覺自己不行。」
有一個小縣城的同學,可能是性格或是成長的原因,一直以來都比較內向甚至有些自卑,好在家裡為她安排好了一切,考個教師資格證,回老家託關係找個高中去教書,然後找個好男人嫁了。
往往事與願違的並不在客觀的原因。她的自卑感似乎深入骨髓。
「我感覺自己考不過。」
這是她嘴邊最常見的一句話。
後來聽同學談起她,據說是放棄了教師資格證,回到老家在一個事業單位安排了一份編制外的工作。
早在《前出師表》中就有「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倘若自己對自己都失去了信心,那沒人能幫到你。
一味地向自己灌輸「好難了,感覺過不了」之類的觀念,那還沒開始,就已經被隔在了門外。
那些 「量力而行,知難而退」 的人,無非有兩種,一種是不計後果去做,做到一半因超出個人能力而放棄,還一種則是習慣性的只要遇見一點困難就會放棄。然後四處宣揚這是一種智慧,悄咪咪地掩蓋自己的無知和天真。
「退一步海闊天空」是因為人家都已經走到前面,你只是在後面,看著人家已經厭倦的風景。
3
「算了,下次再說吧。」
大一CET考試時,睡過頭了,便沒去,反正還有下一次。
大二要和女朋友約會,便不考了,反正還有下一次。
大三正忙著和室友開黑,為了彰顯自己團隊合作精神,毅然放棄考試,反正還有下一次。
大四的時候,除了「abandon」,再也記不住下一個單詞,無奈與煩躁的衝擊下,覺得這次難以好好發揮,反正六月份還有一次,這次就不去了吧。
……
「下次」是一個很籠統的說法,幾乎適用於各種場合,保持著撲克臉,紳士般地講出這個詞,既不失姿態,也不乏沉穩。然而稍加琢磨,便發現,這是一個極不負責甚至帶有欺騙性的用語。
誰也不能保證下次和這次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會遇到什麼不可控因素。連現有的機會都沒能力去把握,談什麼下次。總是將希望寄托在朦朧的未來,以為自己看不清的才是最好的,卻不覺中已經錯過了自己身邊那些機會。
直到錯過,然後追悔不已,恨自己後知後覺。但是「期待下一次」的習慣已經牢固在心裡,再遇機會的時候,順口而出:算了,下次吧。
4
「我只是想試試,但是太累了。」
阿樹是我認識的特別勤奮的一個人,至少我看起來是的。她的朋友圈列表裡幾乎都是扇貝和薄荷的打卡分享,經常會在圖書館或者食堂遇見她在刷題。
她說希望能在半年內通過IELTS,並準備好作品集,然後申請RISD的MFA。
直到有次發現朋友圈裡似乎很久沒有出現過她的打卡動態,便恭喜她已通過考試。
她說並沒有去考。已經花了太多的精力在英語上面,真的已經很累了,而且作品集的準備需要投入的更多的心思,加上課程也不能落下。現在的精神狀態越來越萎靡,這樣下去可能會得不償失。
後來她去了國美。
嘗試,是人之天性。但是精力有限,想要嘗試的事情卻有很多。囫圇吞棗地去嘗試所有感興趣的事,不僅僅浪費時間,而且沒有太大的意義。
但是並不是說不去做感興趣的事,而是要學會取捨,找到自己最想做的,選擇了,就不要一曝十寒。
5
人吶,要是不想做一件事,會想出一萬種理由,然後義正辭嚴地告訴自己,放棄不失為一種智慧。
歸根結底,無非就是:做決定前沒有深思熟慮或僅僅是從眾心理作祟,做完決定卻沒有足夠的毅力去實現,最後再為自己的失敗尋找一個合適的理由,安慰自己以後機會還有很多,殊不知,你連眼前的機會都沒有把握住,還談什麼以後。在若干年後,談起那個時候,便帶著自嘲的語氣,說自己那時還年輕。
「堅持了這麼久,就繼續堅持到最後吧,既然都想放棄了,那考不考得上也都沒多大關係了,就當作考場兩日遊~加油!」
我最終還是點開了消息,這樣回復了,但是怎麼去選擇,便不是我該繼續去操心了。
因為「如果你知道你要去哪,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END-
今日編輯|SaiGon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
無條件歡迎分享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