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0 11:59圖文來源: 紫金山新聞
《獵狐》自登陸北京衛視以來,憑藉其真實的故事背景及特殊的經偵主題,收穫了不少觀眾的關注和喜愛。王凱在《獵狐》中飾演的夏遠一角,是公安部國家行動「獵狐行動」中無數位經偵幹警的縮影,文要能看股市知律法,武要能走單騎海外追兇。
季白、李燻然,甚至民國年代的方孟韋、公孫探長,王凱不是第一次和警察角色結緣,無論是刑警隊長還是警察局長,都和打擊犯罪、偵查破案等關鍵詞密切相關。而此次出演《獵狐》,王凱坦言雖然職業相同,但卻是完全陌生的一個領域,接受記者微信採訪時,他表示:「這個戲要說的是一個怎樣去抓捕經濟罪犯的戲,經偵警察和之前演過的刑偵警察非常不一樣,連辦案思路都是反著的,刑偵要通過線索找兇手,而經偵要找證據來證明你是罪犯,是一個全新的視角。」
【前世今生記】從《偽裝者》《琅琊榜》到《獵狐》
繼《偽裝者》《琅琊榜》之後,《獵狐》是王凱和王鷗的第三次合作,也是兩人對手戲最多的一次。在夏遠正逢情場失意、工作也失意時,王鷗飾演的吳稼琪成為「治癒良藥」,為夏遠從經偵小白進階到獵狐精英助了一臂之力。但其實,兩人的關係也是百轉千回,從起初見面就掐誰也瞧不上誰的歡喜冤家,到成為能互相依靠彼此慰藉的黃金搭檔,夏遠和吳稼琪之間的默契,是在追逃的「戰場」中一步步培養起來的。「我對她是在辦案過程中發現她經常有一些令我刮目相看的地方,比如她是經濟碩士,有很多查案思路或處理方法會潛移默化受她影響。」王凱介紹了兩人互相挖掘閃光點的過程,「她對我有所改觀是因為她也發現我有了很大變化,未婚妻小卉事件之後我開始惡補經濟和法律知識,整個人也不那麼衝動,變得沉穩了。」
夏遠吳稼琪作為獵狐隊員遠赴海外開展「獵狐行動」,是《獵狐》講述的核心劇情。跨國追捕、海外庭審,面對陌生的法律體系和語言國情,「獵狐」幹警要排除萬難才能將經濟罪犯緝拿歸案。在這部劇中,他們要獵的「狐」就是劉奕君飾演的克瑞集團董事長王柏林。王凱、王鷗和劉奕君三人的友情是在《偽裝者》《琅琊榜》時期就建立起來的,《獵狐》更是王凱和劉奕君的第五次合作,這三人的「前世今生」至今仍被廣大粉絲津津樂道。延續了王天風、謝玉的狠厲風格,劉奕君調侃道:「這次我也沒放過凱凱王。」在《獵狐》中讓導演劉新印象極為深刻的一場戲,就是在歐洲拍攝的一場庭審戲,王柏林重金聘請律師,對從國內過來的夏遠吳稼琪等人見招拆招,在法庭辯論中取勝並拿到永久居留權,順利逃過被遣返回國的命運。導演劉新回憶道,「當時王凱慷慨激昂的幾段中英文臺詞非常具有感染力,那種悲壯氣憤的氛圍一下子就出來了,相信觀眾也可以通過這段表演感受到『獵狐』的艱難,珍惜經偵警察們的付出與努力。」
【海外求生記】擔心沒有中國菜帶上鍋碗瓢盆
粉絲們對王凱的愛吃一面並不陌生,疫情期間,和宅在家的大多數國人一樣,王凱也並無例外地走向了「中華小當家」的行列,餃子吃播、裡脊玉米炒豌豆,更有粉絲玩笑留言「王凱演的角色一人千面但吃貨人設永不崩。」戲裡因極有食慾的吃相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戲外的王凱對「吃」這件事也有自己的「執著」。此次《獵狐》拍攝為了還原真實的海外追兇情節,率大隊遠赴歐洲捷克、非洲肯亞等地實地取景。出發之前除了打疫苗帶防蚊蟲藥等基礎準備外,王凱最為關注的還是駐地飲食一面,「去國外拍攝我最擔心的其實倒不是語言,我最害怕的是沒有中國菜!如果兩三天吃不到中國的餐食我會瘋的,所以我就想著要帶著鍋碗瓢盆,實在不行買點菜葉子在酒店裡涮一涮也行。」到了當地發現中餐廳並不少見且味道都不錯,這才讓王凱懸著的一顆心放回肚子裡。
在天津經偵總隊體驗生活過程中,王凱和真實的經偵警察聊天時了解到,海外追逃是「獵狐行動」的關鍵一環,也是最為棘手的一個步驟。不僅因為中國警察在國外沒有執法權、不允許配槍,更多時候還要面對複雜的溝通成本。「在國外任何行動都必須有外方警察陪同,所以在辦案過程中其實很束手束腳,而且有的時候你知道辦案就是要快速出擊,但要履行完他們的程序全部都溝通好之後才能執行,就非常容易耽誤時間。」王凱介紹,這個時候就需要經偵警察發揮個人智慧,拓展交際能力,想盡辦法調動任何可利用的關係去幫助辦案,這是對經偵警察的巨大考驗,也是王凱在詮釋過程中的一道屏障,「因為要遵守國外的規章制度,還要了解他們的人文環境,所以不僅要學金融外語、法律外語,也要知道他們有關風土人情的表達,我們的臺詞也設計了不少,一開始不敢說,但後來豁出去了也就不害怕了。」導演劉新表示呈現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王凱的英語是我沒想到的,因為現場有些臺詞是現寫的,他能夠記下來,還能和別人交流做到對答如流,雖然他有一定的英語基礎,但能完成得這麼好肯定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一路成名記】 「氣場被他逼出來了」
「王凱是一個非常用功、願意琢磨,內心非常穩定和強大的演員,好演員。」曾和王凱合作過多部作品、幾乎是看著他從名不見經傳走到今天的劉奕君評價道。「穩」是一個被提到多次的高頻形容詞,《獵狐》中夏遠和王柏林的較量貫穿始終,有暗流湧動也有情感爆發,劉奕君在片場經常能感覺到演著演著氣場就都被逼出來了,這種互相能接得住的感覺讓他非常舒服,「有的時候我也想著要把他帶走,往這邊帶一點、往那邊帶一點,但他很穩,真的很穩,都能接住又推出去,演員之間揉在一起互相碰撞的那種較量感覺太有意思了,有時真的希望能遇到這樣一個能給對方表演加分的好對手。」
劇中飾演楊建群妹妹楊建秋的傅晶,要比劉奕君更早結識王凱。很多觀眾可能是通過明誠、靖王認識他,但在八年前,一部講述知識青年下鄉建設北大荒的電視劇《知青》,可能算是王凱真正意義上的「轉型之作」,剃成寸頭走起硬漢風,將一個深沉又浪漫的東北知青刻畫得生動灑脫。傅晶就是在那時和這個「酷小子」結下了身後的友誼,時隔多年再次合作,傅晶回憶兩人一見面就對上了暗號「這次我是個有身份的人。」起因緣於當年在黑河拍攝的大半年,經常在一起玩的「殺人遊戲」,傅晶感嘆兩人見面一說話就仿佛回到當年那個狀態,「他還是和以前一樣,謙遜有禮,有時話沒說兩句講到一個特別好笑的地方他就哈哈大笑,還是那麼默契親切。」
事業起步時合作過的傅晶,看著他長出枝蔓的王鷗劉奕君,之前未有過交集的前輩胡軍也給出過這樣的評價:「小凱,認真。對劇本對臺詞都非常負責任,不是說拍一段戲隨便拍就完了。」演戲專注努力、為人幽默隨和,是很合作者對他的共識。《知青》《青島往事》《北平無戰事》,到《偽裝者》《琅琊榜》《歡樂頌》,再到《如果蝸牛有愛情》《嫌疑人X的獻身》《大江大河》,年代劇、古裝劇、現代劇一個不落,從配角到主角,從電視劇到電影網劇全面開花,回首王凱走來的這一步步腳印,把握機會厚積薄發,才得以釋放出屬於他的耀眼光華。
南報融媒體記者 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