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是著名的美籍華人作家,同時,又是國際知名畫家、教育家、演講家。他馳騁在多個藝術領域,不斷攀上人生的高峰。他還是一位熱心的慈善家,在中國大陸捐建四十所希望小學。
01兒女學有所成
劉墉不僅在事業上取得輝煌業績,在教育子女方面同樣取得成功,他的一兒一女在他培養教育下都是學業有成。
劉墉的兒子叫劉軒,在幼兒時期就跟著父母從臺灣移居到美國,從岱文森高中,進入了茱莉亞音樂學院,再到哈佛攻讀心理學博士,現在已是心理學家及音樂人,出版了4本書,還有了自己的公司。

女兒劉倚帆小學到初中表現十分優秀,各科成績都是全A,14歲的時候,她憑藉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美國的「總統獎」,並以全高中第一名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後來獲得全額獎學金進入世界頂尖學府的沃頓商學院。畢業後涉足影視監製、文化經營等領域。
02教育充滿智慧
劉墉的兩個孩子如此優秀,憑真才實學進入美國頂尖學府,不排除有優秀的遺傳基因,更主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其中,父親的教育充滿著教育者的智慧,讓兩個孩子的天賦發出奪目的光彩。
對兒子扮演嚴父角色劉墉在教育子女時,並沒有「一碗水端平」,對兒子的要求嚴得太多。兒子劉軒出生於臺北,初到美國時,由於生活和教育環境的變化,性格有些叛逆,任其發展,好苗子會有長歪的可能。劉墉為兒子訂了很多規矩:學習家務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許偷懶,嚴格遵守作息時間;學會獨立,不許嬌生慣養等等。
有一次下雪天,劉墉帶著兒子冒著大雪,爬過山坡,進入森林,把森立中腐土運回自己院子,用於種草養花。儘管兒子頭上是雪,身上是泥,劉墉看到兒子的樣子,高興地看到孩子在勞動中成長。
兒子有時害怕什麼,父親就逼著他接觸什麼,比如,兒子怕昆蟲,父親就把他帶到大自然中,與昆蟲來個親密接觸;兒子英語口語不好,怕與人交談,父親同樣用「逼」的方法。在外出遊玩時,父親故意忘記線路,讓兒子去問路,買門票、買飲料的任務也是交給兒子去完成。兒子沒有退路,只好硬著頭皮與別人交流。慢慢地,兒子的口語流利了。
對女兒盡顯慈父情懷女兒劉倚帆,比哥哥小17歲,女兒出生在紐約,從小就聽話乖巧、對美國的環境及文化完全適應。因此,在家庭教育上,受到父親特別的照顧。
劉墉給女兒以表揚鼓勵為主,他擔心過分嚴厲和約束女兒,會讓女兒失去自由成長的空間。於是,他讓女兒學會獨立,自己把握生活。女兒聰慧好學,各門功課全優,而且酷愛讀書、拉琴。父親鼓勵她多參加活動,鍛鍊她的能力。
女兒中學時,穿著露臍裝,父親看不下去,只是提醒女兒,這樣穿衣服容易著涼,並沒有斥責女兒。幾天後,女兒感冒了,悄悄把露臍裝壓入箱底。
但有一件事,父親真的生氣了,就是女兒不認真學中文、說中國話,劉墉認為這是原則問題,中國人的後代必須學好中文,說好中國話,無論何時何地不要忘記自己的根本!命令女兒一定要認真學習,否則,不許吃飯。從父親堅定的目光中和嚴肅的語氣裡,女兒認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再也不敢馬虎。
03劉墉家庭教育的啟示.
因材施教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個性,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即使是親兄妹,性格、愛好、天賦也不盡相同,家長要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劉墉先生深諳此道,對兒子從嚴要求。在父親的嚴厲教育下,劉軒變得越來越堅強,並且獨立自信,有很強的自主能力,利用上學的假期,打工賺錢。女兒本身溫馴,需要多鼓勵,多鍛鍊,但原則問題決不讓步。
注重意志品德和能力的培養生活中,我們有很多家長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方面基本沒有過多要求,這是典型的重智輕德,重知識、輕能力。這些孩子,將來走上社會遲早要遇到挫折。
劉墉一方面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讓孩子學好文化課程,但他更注重孩子意志品德和能力的培養。比如,兒子動手勞動的能力、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生活獨立的能力,女兒在當眾表演能力。兒女在他的教育之下,不嬌慣、不懶惰、不忘本,不僅學業有成,而且工作後事業有成。

如今,劉墉整個大家庭幸福美滿,他的家庭教育的成功之道,希望能給更多人帶來啟發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