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之光」劉墉怎樣教育兒子為哈佛博士,教育女兒進入哥大?

2020-12-12 教書匠阿倫

「華人之光」劉墉怎樣教育兒子為哈佛博士,教育女兒進入哥大?

提及劉墉,肯定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十分熟悉。

劉墉是華人世界中影響力最大的作家之一,很多他的作品賣得非常好。即使你沒有見識過他的樣子,但是你肯定聽說過他的經典名句。

施者總有不甘,受者總有不安。

在你把自己的頭塞進獅子的嘴裡前,別忘記手裡握著鞭子,以及先餵飽你的獅子。

只要綻放,就算短短一刻,亦不負此生。

1. 滿腹全能:「華人之光」

其實劉墉除了說了許多這樣的」心靈雞湯」外,已經過了古稀之年的他還是一位絕對的斜槓青年,甚至因為他的滿腹全能被稱為「華人之光」——

在繪畫方面,他十分精通,他的一幅作品價值可以高達百萬;在主持方面,他也十分擅長,還榮獲過臺灣主持界的「金鐘獎」,這可是臺灣這方面的最高榮譽;甚至在演講方面,他也可以說是大師級別的,無數的觀眾聽他談論世間萬物以及人生百態,只要安排演講,絕對每場爆滿……

並且讓很多人都非常羨慕的是他的那一對兒女。

劉墉一家四口的合影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劉墉的兒子劉軒在幼兒時期就跟著劉墉他們移居到了美國,在中學讀書的時候就進入的是擁有「小哈佛」稱號的岱文森高中,後來就進入了茱莉亞音樂學院,一直到哈佛的心理學博士,現在已經是一個心理學家,作家以及音樂人。

其女兒劉倚帆也是十分優秀,小學到初中的成績都是全A,還在14歲的時候憑她十分優秀的成績獲得了美國的「總統獎」,後來在高中還是以全高中第一名進入了哥大,最後還成功得到全獎,進入世界頂尖學府—— 沃頓商學院。

大家都知道要培養這樣一個厲害的孩子本身就十分困難,但是劉墉家的孩子都成功進入了名校,這個「命中率」還是很高的。相信除了他們自帶的遺傳基因之外,劉墉家特別的教育方法肯定也是作用不小的,這樣才能讓這兩個孩子都煥發出各自的光彩。

2. 他讓孩子考零分,教育講求細節處的智慧

他居然讓孩子考零分,教育方面十分注意細節的智慧

總體看一下劉墉的成長過程,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在逆境中長大的華人精英。

9歲的時候他就失去了父親,13歲的時候家裡發生大火,家裡幾乎被燒完了,只剩下了幾根柱子,一度只能流落街頭,可以說其生活境遇是很悽慘的。

甚至在他16歲的時候,他還得了肺病,差點就失去了考大學的機會。若不是他有著那堅強的意志和在逆境中拼命的勁,估計他也不會獲得後來的成功。

在他成年的時候,他仍然堅持在病中學習,後來憑藉其高分進入了臺灣四大學府之一——臺灣師範大學的美術系,經過他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最後達成正果。

在他的兒子劉軒出生的時候,他就已經是聲名顯著的畫家了,還被美國高校邀請到學校擔任藝術教授。在這個世界上,估計也沒有人跟他一樣體會到在面對困難逆境的時候,不放棄是多麼重要。

但是有關家庭教育,劉墉有時候卻跟出生貧苦的華人精英不一樣,他沒有勸說孩子要勤奮,上進,不輕易放棄和努力取得良好成績。劉墉卻採用其特別的教育方法。

關於劉墉的家庭教育瑣事也非常有名。

在劉軒小時候,就跟著他父親劉墉到美國學習,但當時周圍的環境和語言變化都讓這個孩子面對著很大的挑戰。

後來在美國學習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劉軒的成績基本上都是C,但是他自己還不在意:「那個車王舒馬赫還曾經考試過零分,C根本不算什麼。」

劉墉知道這個情況之後,並沒有像傳統爸媽那樣責罵孩子或者命令孩子必須要加油趕上,只是回了一句:

「有本事你就考個零分出來啊,這樣老爸才佩服你!」

當時的劉軒也是年輕,就想著給父親考個鴨蛋看看。所以就跟父親約好,只要每次的考試自己都回答滿,到考到真正的零分之前,他父親都不能再管自己。

但是後來劉軒發現要答出每道題,還讓每題都是錯的,本身就比考C要難很多。所以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他開始認真研究每個科目的每道題目,還學習掌握解題的正確方法,這樣他在考試答題的時候才能故意答錯,贏得零分的成績。

剛開始劉軒的成績還是C,不過後來就有低等級出現了。直到有一天,他非常開心地把成績給父親看,果然成績單得分為「0」。

看到這場面,劉墉並沒有生氣而是開心的大笑起來,還為此做了一大桌好吃的。這時候劉軒才真正發現自己是進入了父親的陷阱了。實際上,自己考零分,那麼也是有這個實力可以考到A的。

劉墉在面對孩子暫時的落後和叛逆的時候,並沒有按照傳統教育方式來逼迫孩子學習。因為他明白,嚴格的教育方法的確有它的好處,但是有時候卻不一定是最合適的。

對於父母來說,教育孩子本身就是需要調動大腦的各個方面,恪守規則也不一定就是可取的,恰當合適的逆向教育和反面引導,有時候反而作用更大。

3. 嚴父VS慈父, 兒女教育大不同

劉墉一家四口的合影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從這個零分教育的例子中,相信大家也能看出他在家庭教育這方面,的確是非常聰明的一個人。

有時候,智慧跟方法相比,是一個更高的層面,它注重的是根據不同情況,不同人採用不同的方法。

簡而言之,劉墉在教育方面的智慧可以說就是「因材施教」。

前面也說到了劉墉還有一個女兒,並且這個女兒比兒子還小17歲。因此,在教育他們的時候,他也認真考慮了兒子和女兒的不同——

兒子是出生在臺北,剛到美國時有些內向和叛逆,要是沒有好好「調教」會有長歪的可能;但是女兒出生在紐約,心思比較細,也很好的適應了美國的環境及文化,要是還用老式中式傳統教育方法估計沒什麼效果。

想來想去,劉墉根據兒子和女兒的情況分別採用了「嚴父」與「慈父」的方法。不過這也是兩個大方向,具體細節可以調整。

看著新到美國的兒子說英語還是哆哆嗦嗦,不積極加入到新生活中,慢慢開始有些自閉,劉墉就決定採用中國傳統的強權式教育方法來調教「兒子」。

這種強權式教育方法的第一步驟就是獨立,讓孩子成長出個體完整並且堅強的人格。所以劉墉在家裡面給兒子樹立了很多規矩:嚴格規律作息,不許偷懶;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要學會自己洗衣做飯。

劉墉在《魯豫有約》中講述對兒子的教育方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通過這種方式,劉墉在非常努力地讓兒子的人格從原來的嬌生慣養模式中獨立出來。他一直告訴孩子:你現在長大了,可以自己處理和應對一切事情,父母已經不再是你所依靠的地方了。

逐漸地,劉軒變得越來越堅強,獨立並且自信,他可以處理自己的生活,在暑假期間還能打工賺錢。這跟很多說自己獨立的美國孩子沒有什麼區別,甚至還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比不上他。

劉軒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養成了獨立的人格後,還要如何讓他融入美國生活呢?

劉墉想的是孩子害怕什麼都要讓他接觸接觸。以前劉軒非常害怕昆蟲,劉墉就帶著他接觸大自然,看昆蟲給他講解相關知識;現在劉軒不敢和美國人說話溝通,他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

在定居美國後,劉墉開始越來越多的帶兒子出去遊玩,不過他自己卻是開始變得「健忘」——要麼是忘記帶手錶,要麼就是忘記了遊玩的路線。每次這個時候,劉軒只能自己幫爸爸問陌生人相關路線。

剛開始因為內向,劉軒總覺得十分彆扭,還會漲著紅紅的臉想要找父親幫忙,卻看到父親都是站的遠遠的。

劉軒在畢業典禮上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後來的某天劉軒發現自己能夠用英語流利地跟別人交流,遇到問題之後能夠自己處理,才發現父親的真正用心。

「融入」其實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是一個在很多很多次時間中自己發現的經歷。

也是在這種表面有些「殘酷」的教育方法下,劉軒早早地就學會了自立,明白了向外面世界探索的樂趣。長大之後他自己又對其他的領域進行了探索——哈佛高材生,心理學者,甚至是音樂和寫作…… 這跟教育都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4. 能夠自我調節, 這比任何嚴格的規定都有用

劉墉與女兒劉倚帆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但是與跟兒子的教育不同,劉墉對女兒可是十分的驕縱。

女兒只要做的事情沒有太違反原則,想做什麼都行。劉墉也不會斥責她,他怕自己會傷害到女兒的自尊。

女兒劉倚帆也十分聰明,比哥哥學習也要好很多。甚至有時候同時玩著電腦聽著音樂還做功課,取得的成績還是全A。

也因為劉墉基本不怎麼限制自己,劉倚帆玩的忘我的時候甚至凌晨兩三點都在看劇,這要是劉軒,估計劉墉早就讓他休息了。但是對於女兒,劉墉只是稍微提醒了一下,也就沒再管了。

後來她趕著去上課的時候發現頭暈乎乎的,打不起精神,才覺得按照規律休息是很重要的。

劉墉與女兒劉倚帆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劉墉之所以對女兒是「慈父教育」,主要是明白在美國出生的女兒有自主性,他相信女兒能夠自我調節,這比任何嚴格的規定都有用。

後來女兒在青春期的時候,喜歡上了露臍裝,這點劉墉本身是十分不喜歡的。但是他也沒有斥責她,也就是提醒她這麼穿有可能會感冒。

後來女兒真的因為這個著涼感冒了,她才偷偷把露臍裝收起來。就是這樣,劉墉對女兒看似管教輕鬆,他實際上卻做到了很多採用中式教育方法所達不到的效果。

劉倚帆從沃頓商學院畢業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孩子是父親手裡的風箏

父母把握方向,但也要學會放手

雖然劉墉對兒子和女兒的教育方法不一樣,但是卻有共通性——

劉墉認為孩子雖然是父母掌控的風箏,但是最終還是要自己飛的,父母要給他們自由,但是在剛開始起飛時,孩子還是需要父母的幫助控制好方向,避免風箏掉落或者被纏住。

不管是「嚴父」又或者是「慈父」,劉墉在原則性問題方面並沒有退讓。

後來兒子進入青春期,有了戀愛的趨勢,但是他交往的女孩卻是一個穿著怪異衣服,抽菸喝酒還行為粗魯的「小太妹」。

針對這個情況,劉墉則選擇了十分強權的一面,他強迫兒子和那個「小太妹」分手了。父子因為這個也是矛盾很多,但是最後兒子還是聽從了父親的建議。

對於女兒來說,她出生美國,所以對中文和中國文化沒有清楚的概念。有時候也會因為父親的愛護不認真學習中文,甚至「中國人」的這個身份她也沒覺得是回事。

也只有在女兒不認真說中文,學習中國文化的時候,劉墉才會非常生氣,命令她一遍遍認真朗讀,沒學好就不能吃飯。

劉倚帆從未被父親這樣對待過,但也只有這樣,她才能明白華裔血統和學習中文的重要,知道做人不能忘掉自己的根,人的根本還是需要尊重。

劉墉與女兒劉倚帆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從中可以看出劉墉對於根本的問題絲毫沒有退讓,他沒有像很多西方父母那樣說是「給孩子自由」,對很多事情都不管,反而是該管時一定會管,關鍵事情絕對不退步。

5. 任你自由,任你飛翔

不過劉墉也並沒有給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

等到兒女長大後,劉墉也就沒有什麼都管,而是給了他們很大的自由空間。

兒子劉軒在讀哈佛時上到一半,突然就想休學去到阿拉斯加看看,就開始準備偷偷的走,卻沒想到父親劉墉居然同意他的做法,讓他想去就去

女兒劉倚帆在畢業後說想要去從沒到過的北京去,隻身「北漂」,劉墉也從來沒有限制她。

當孩子們成人後,劉墉說的最多的就是「你們翅膀硬了,可以自己飛了。」他也從來不會幹涉孩子們在志願,求職和戀愛方面的選擇,反而是比較佛系,孩子們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劉墉的教育方法或許是中庸的—— 孩子們作為父母手中掌控的風箏,幫助他們把控好方向是父母所有的責任,但是該放手時就應該放手,讓孩子們飛向自己的目的地。

許多人都很羨慕劉墉,年紀已過七十,仍然和妻子恩恩愛愛,孩子們也有各自的美好生活,家中第三代也在健康成長。

劉墉全家福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或許不幸的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幸,但是幸福的家庭都有著相似的地方——一個好的父親或者母親,用他們獨特的教育智慧給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你怎麼看?歡迎大家文末給阿倫老師留言!

相關焦點

  • 「華人之光」劉墉:兒子哈佛博士、女兒第一名考進哥大,家教典範
    ——劉墉命途多舛,最終成為「華人之光」劉墉祖籍浙江,9歲喪父,13歲家中遭遇大火,一度流落街頭,境況悽苦。16歲不幸患上肺病,病中他仍然堅持畫畫和寫詩,病好了之後他以高分考入臺灣師範大學的美術系,大學時期被稱之為「全棲才子」。
  • 兒子是哈佛博士、女兒考進哥大,「華人之光」劉墉如何教孩子?
    劉墉先生,是華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精於繪畫,善於主持,也是演講大師。在他的人生中,最令人欽佩又羨慕的,則是他有一雙更為優秀的兒女。在對兒子和女兒的教育中,劉墉真正運用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對兒子和女兒分別採用強權式和放養式的教育方法,最初幫孩子們把握好方向,最後任他們自由翱翔。
  • 作家劉墉教子有方,兒子哈佛博士畢業,女兒高中第一名進入哥大
    劉墉的兒子叫劉軒,在幼兒時期就跟著父母從臺灣移居到美國,從岱文森高中,進入了茱莉亞音樂學院,再到哈佛攻讀心理學博士,現在已是心理學家及音樂人,出版了4本書,還有了自己的公司。劉軒博士畢業照女兒劉倚帆小學到初中表現十分優秀,各科成績都是全A,14歲的時候,她憑藉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美國的「總統獎」,並以全高中第一名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
  • 兒子是哈佛博士,女兒是哥大學霸,名作家劉墉的育兒理念你學的會
    應該說,在培養孩子的成就上,劉墉算得上是人生贏家和華人之光。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對於他大家也不會陌生。在前幾年一檔著名的語言競技真人秀節目《我是演說家》第二季中,劉軒與來自海內外的各路演說高手輪番上場PK。
  • 兒子哈佛博士、女兒考進哥大,劉墉的「教養智慧」值得學習
    很多父母都覺得教育孩子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過於放縱會造成溺愛,過於專制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那麼,究竟怎樣才是給孩子教育的「度」呢?擁有著一雙品學兼優兒女的劉墉,就有著獨特的教育風格。其實提到劉墉,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他有著許多談及稱讚的成就,當然身為父母最感興趣的就是他一雙十分令人驕傲的兒女: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小女兒劉倚帆畢業於美國長春藤盟校哥倫比亞大學。
  • 叛逆兒子上哈佛,嬌寵女兒上沃頓:劉墉「奇怪」教育經後有大智慧
    被譽為「華人之光」的劉墉,在教育孩子方面非常有心得。一、中式教育下的兒子為了讓5歲的兒子劉軒不會那麼膽小自卑,劉墉想了很多辦法。劉軒女兒出生時,兒子已經17歲,女兒又是出生在美國,綜合各種因素,劉墉對待女兒的教育,走的卻完全是另一條路。教育女兒劉倚帆,劉墉考慮女孩心思細膩,感情又相對脆弱,因此更加注重方法,讓她自己把握生活,而原則問題則堅決不放任自流。
  • 兒子上哈佛,女兒上沃頓,劉墉的教育方式,隱藏哪些智慧
    育兒一直是所有家長共同面對的一個大問題。如果孩子身體差,還可以通過調整飲食、運動等方法來提高身體素質,但談到怎樣教育孩子,就讓很多人開始頭疼。光講大道理孩子聽不進去,可總是罵孩子,自己又不捨得。被大家稱為「華人之光」的臺灣作家劉墉,被大家稱為最會溝通青少年心靈的專業作家,而劉墉在育兒方面也十分有自己的心得。他有一兒一女,但對於兒子和女兒的教育方法卻完全不同。
  • 兒子哈佛,女兒哥大,父親劉墉:小學到初中,我堅持陪伴孩子
    劉墉的兩個孩子相差17歲。老大兒子劉軒,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畢業,還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高材生,當過音樂製作人,主持人,還在綜藝節目《我是演說家》第二季拿了總冠軍,和父親一樣,是個才子。另外,劉墉還經常和劉軒玩跳遠、跑步、投球等男孩子玩的體育項目,經常和他比賽,輸了不許他哭、撒嬌、生氣。教他遇到困難不要氣餒,要永不服輸。陪兒子,劉墉是典型的「中國式父親」,說一不二,但在女兒面前就成「女兒奴」了,溫柔又民主。
  • 劉墉:兒子和女兒應有不一樣的教養方式
    劉墉是誰?以前,他被大家稱為「勵志大師」——他是當今文壇最多產、最暢銷、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一幅畫價值百萬,被各大博物館珍藏,更是仁心風骨,捐建學校40所。現在,他被大家譽為「華人家教的典範」——不僅因為他桃李遍布全球,更因他親手培養出一雙優秀的兒女。
  • 兒子哈佛博士,女兒獲總統獎!劉墉30年只做了一件事
    而在培養習慣教育兒女方面,就不得不提這位華人家教典範劉墉先生。作為勵志暢銷書作家,劉墉真正做到了事業家庭兩不誤。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博士。女兒漸漸長大,關心她的學習,他寫了《做個快樂讀書人》,兒子進入社會,怕他不懂得處世之道,他開始寫《靠自己去成功》……兒女優秀的背後,是一位父親30多年的悉心關懷與出色的家庭教育。
  • 作家劉墉:兒子上哈佛,女兒上沃頓商院,他有何教育秘訣
    劉墉不僅是國際知名的畫家、作家,還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他雖然主要重心是放在專研藝術創作上的,但他對於子女的教育無意也是非常成功的,兩個孩子一位上了哈佛,另一位到了沃頓,可謂是人中龍鳳。而對待女兒和兒子,他卻持有不同的教育態度,對女兒寬宏大量,放鬆式教育,對兒子卻嚴格強硬,是一位標準的「虎爸」。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看似奇怪,不符合常規,因為一般大多數家庭的教育模式都是會對女兒管教得比較嚴格,對兒子較為放鬆,而劉墉卻反其道而行之。
  • 他是汪涵、劉同最佩服的偶像,從寒門子弟到華人之光,數百萬人因為...
    會堂中座無虛席,全場觀眾對這位演講者多元深厚的學識讚不絕口,也為他能言善道的口才傾倒不已,紛紛稱讚他為「華人之光」。你或許以為他是某個文縐縐的大師,但其實私底下,他活脫脫是個豪邁不羈的老頑童。他很頑皮。
  • 劉墉的兩個孩子,上了哈佛和哥大,想讓孩子出色,父母要分開培養
    劉墉的一對子女也是非常的優秀,兒子劉軒,是散文專欄作家及主持人、「我是演說家」的冠軍獲得者、更是畢業於一流學府哈佛大學。>;自己換洗衣物,自己做飯,什麼事情都必須親力親為。劉軒在這之前一直跟隨著母親長大,母親一直都是較為溫柔的形象,突然被父親的的強權所控制,反差過大,他自然很不習慣。然而,劉墉卻堅持將教育進行到底,並沒會被兒子的眼淚軟化。
  • 劉墉親子教育精華《終身教養》上市
    出版方供圖劉墉親子教育精華《終身教養》上市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知名作家劉墉新書《終身教養》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品包括「男孩篇」和「女孩篇」,是一套適合「親子共讀的黃金手冊劉墉22歲獲得中國臺灣圖書金鼎獎,其作品銷售超過千萬冊。他以版稅收入在中國大陸捐建了40餘所希望小學,並幫助200多個大中學生就學。同時他也是高校名師,31歲開始在紐約聖諾望大學教書。他還是勵志大師,也是華人家教的典範,被稱為「青少年心靈溝通專家」。他的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心理學者、知名作家、《我是演說家》第二季總冠軍。
  • 劉墉:如何教育孩子
    臺灣作家劉墉真正做到了事業家庭兩不誤。作為勵志暢銷書作家,國內大小書店櫃檯上都少不了他的作品;他又是一名成功的父親,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博士,已經出版了4本書,還有了自己的公司。可第二天,劉墉發現錯的原來是兒子的琴譜,他趕緊放下父親的架子,掏了五元錢賠償兒子,明確強調這是精神補償費。劉軒也不記仇,還找了兩元給父親,說:「爸爸,你打得不夠痛,應該物有所值。」父子倆一起笑了。劉墉很受感動,並為兒子的真誠和善良感到高興。
  • 劉墉:真正高情商的人,都是這樣為人處事的
    會堂中座無虛席,全場觀眾對這位演講者多元深厚的學識讚不絕口,也為他能言善道的口才傾倒不已,紛紛稱讚他為「華人之光」。   9歲喪父、13歲流落街頭、16歲肺病休學,命途多舛的劉墉,不斷在困苦中,肯定自己、創造自己、超越自己,終成「華人之光」,影響幾代人。
  • 劉墉:我對這晚來的女兒,有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資訊時代並不發達的時候,作為80後的我,就在書店經常看到劉墉的育兒經。也是通過閱讀劉墉的《超越自己》、《創造自己》和《肯定自己》,了解到家庭教育的深遠意義。劉墉教子有方,他的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女兒比劉軒小17歲,時隔近二十年,時代變了,教育觀念也發生了變化。
  • 劉墉:我對這晚來的女兒,有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資訊時代並不發達的時候,作為80後的我,就在書店經常看到劉墉的育兒經。也是通過閱讀劉墉的《超越自己》、《創造自己》和《肯定自己》,了解到家庭教育的深遠意義。劉墉教子有方,他的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女兒比劉軒小17歲,時隔近二十年,時代變了,教育觀念也發生了變化。現在女兒劉倚帆去年已經幸福的走進婚姻殿堂,在沃頓商學院MBA畢業的女兒同樣出色的事業女性。
  • 劉墉新作 系統講述孩子教育
    臺灣著名作家、勵志大師劉墉在新作《世說心語2:劉墉教育秘笈》中,首次系統地講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該書近日已由接力出版社引進,預計12月初在全國各地上市。  除了各種為人熟知的頭銜,劉墉還是一雙優秀兒女的父親,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主修心理學的博士,女兒劉倚帆是哥倫比亞大學的高材生。
  • 劉墉兒女教育有別:重女輕男 疼女兒逼兒子
    劉墉,知名作家、畫家。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聖若望大學駐校藝術家、聖文森學院副教授。現主持水雲齋。他的處世散文和溫馨勵志散文書籍經常成為華人世界的暢銷書。日前,劉墉先生的新作《少爺小姐要爭氣》和《做個快樂讀書人》出版,就出版事宜,記者專訪了圖書的責任編輯孫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