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之光」劉墉怎樣教育兒子為哈佛博士,教育女兒進入哥大?
提及劉墉,肯定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十分熟悉。
劉墉是華人世界中影響力最大的作家之一,很多他的作品賣得非常好。即使你沒有見識過他的樣子,但是你肯定聽說過他的經典名句。
施者總有不甘,受者總有不安。
在你把自己的頭塞進獅子的嘴裡前,別忘記手裡握著鞭子,以及先餵飽你的獅子。
只要綻放,就算短短一刻,亦不負此生。
1. 滿腹全能:「華人之光」
其實劉墉除了說了許多這樣的」心靈雞湯」外,已經過了古稀之年的他還是一位絕對的斜槓青年,甚至因為他的滿腹全能被稱為「華人之光」——
在繪畫方面,他十分精通,他的一幅作品價值可以高達百萬;在主持方面,他也十分擅長,還榮獲過臺灣主持界的「金鐘獎」,這可是臺灣這方面的最高榮譽;甚至在演講方面,他也可以說是大師級別的,無數的觀眾聽他談論世間萬物以及人生百態,只要安排演講,絕對每場爆滿……
並且讓很多人都非常羨慕的是他的那一對兒女。
劉墉一家四口的合影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劉墉的兒子劉軒在幼兒時期就跟著劉墉他們移居到了美國,在中學讀書的時候就進入的是擁有「小哈佛」稱號的岱文森高中,後來就進入了茱莉亞音樂學院,一直到哈佛的心理學博士,現在已經是一個心理學家,作家以及音樂人。
其女兒劉倚帆也是十分優秀,小學到初中的成績都是全A,還在14歲的時候憑她十分優秀的成績獲得了美國的「總統獎」,後來在高中還是以全高中第一名進入了哥大,最後還成功得到全獎,進入世界頂尖學府—— 沃頓商學院。
大家都知道要培養這樣一個厲害的孩子本身就十分困難,但是劉墉家的孩子都成功進入了名校,這個「命中率」還是很高的。相信除了他們自帶的遺傳基因之外,劉墉家特別的教育方法肯定也是作用不小的,這樣才能讓這兩個孩子都煥發出各自的光彩。
2. 他讓孩子考零分,教育講求細節處的智慧
他居然讓孩子考零分,教育方面十分注意細節的智慧
總體看一下劉墉的成長過程,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在逆境中長大的華人精英。
9歲的時候他就失去了父親,13歲的時候家裡發生大火,家裡幾乎被燒完了,只剩下了幾根柱子,一度只能流落街頭,可以說其生活境遇是很悽慘的。
甚至在他16歲的時候,他還得了肺病,差點就失去了考大學的機會。若不是他有著那堅強的意志和在逆境中拼命的勁,估計他也不會獲得後來的成功。
在他成年的時候,他仍然堅持在病中學習,後來憑藉其高分進入了臺灣四大學府之一——臺灣師範大學的美術系,經過他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最後達成正果。
在他的兒子劉軒出生的時候,他就已經是聲名顯著的畫家了,還被美國高校邀請到學校擔任藝術教授。在這個世界上,估計也沒有人跟他一樣體會到在面對困難逆境的時候,不放棄是多麼重要。
但是有關家庭教育,劉墉有時候卻跟出生貧苦的華人精英不一樣,他沒有勸說孩子要勤奮,上進,不輕易放棄和努力取得良好成績。劉墉卻採用其特別的教育方法。
關於劉墉的家庭教育瑣事也非常有名。
在劉軒小時候,就跟著他父親劉墉到美國學習,但當時周圍的環境和語言變化都讓這個孩子面對著很大的挑戰。
後來在美國學習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劉軒的成績基本上都是C,但是他自己還不在意:「那個車王舒馬赫還曾經考試過零分,C根本不算什麼。」
劉墉知道這個情況之後,並沒有像傳統爸媽那樣責罵孩子或者命令孩子必須要加油趕上,只是回了一句:
「有本事你就考個零分出來啊,這樣老爸才佩服你!」
當時的劉軒也是年輕,就想著給父親考個鴨蛋看看。所以就跟父親約好,只要每次的考試自己都回答滿,到考到真正的零分之前,他父親都不能再管自己。
但是後來劉軒發現要答出每道題,還讓每題都是錯的,本身就比考C要難很多。所以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他開始認真研究每個科目的每道題目,還學習掌握解題的正確方法,這樣他在考試答題的時候才能故意答錯,贏得零分的成績。
剛開始劉軒的成績還是C,不過後來就有低等級出現了。直到有一天,他非常開心地把成績給父親看,果然成績單得分為「0」。
看到這場面,劉墉並沒有生氣而是開心的大笑起來,還為此做了一大桌好吃的。這時候劉軒才真正發現自己是進入了父親的陷阱了。實際上,自己考零分,那麼也是有這個實力可以考到A的。
劉墉在面對孩子暫時的落後和叛逆的時候,並沒有按照傳統教育方式來逼迫孩子學習。因為他明白,嚴格的教育方法的確有它的好處,但是有時候卻不一定是最合適的。
對於父母來說,教育孩子本身就是需要調動大腦的各個方面,恪守規則也不一定就是可取的,恰當合適的逆向教育和反面引導,有時候反而作用更大。
3. 嚴父VS慈父, 兒女教育大不同
劉墉一家四口的合影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從這個零分教育的例子中,相信大家也能看出他在家庭教育這方面,的確是非常聰明的一個人。
有時候,智慧跟方法相比,是一個更高的層面,它注重的是根據不同情況,不同人採用不同的方法。
簡而言之,劉墉在教育方面的智慧可以說就是「因材施教」。
前面也說到了劉墉還有一個女兒,並且這個女兒比兒子還小17歲。因此,在教育他們的時候,他也認真考慮了兒子和女兒的不同——
兒子是出生在臺北,剛到美國時有些內向和叛逆,要是沒有好好「調教」會有長歪的可能;但是女兒出生在紐約,心思比較細,也很好的適應了美國的環境及文化,要是還用老式中式傳統教育方法估計沒什麼效果。
想來想去,劉墉根據兒子和女兒的情況分別採用了「嚴父」與「慈父」的方法。不過這也是兩個大方向,具體細節可以調整。
看著新到美國的兒子說英語還是哆哆嗦嗦,不積極加入到新生活中,慢慢開始有些自閉,劉墉就決定採用中國傳統的強權式教育方法來調教「兒子」。
這種強權式教育方法的第一步驟就是獨立,讓孩子成長出個體完整並且堅強的人格。所以劉墉在家裡面給兒子樹立了很多規矩:嚴格規律作息,不許偷懶;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要學會自己洗衣做飯。
劉墉在《魯豫有約》中講述對兒子的教育方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通過這種方式,劉墉在非常努力地讓兒子的人格從原來的嬌生慣養模式中獨立出來。他一直告訴孩子:你現在長大了,可以自己處理和應對一切事情,父母已經不再是你所依靠的地方了。
逐漸地,劉軒變得越來越堅強,獨立並且自信,他可以處理自己的生活,在暑假期間還能打工賺錢。這跟很多說自己獨立的美國孩子沒有什麼區別,甚至還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比不上他。
劉軒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養成了獨立的人格後,還要如何讓他融入美國生活呢?
劉墉想的是孩子害怕什麼都要讓他接觸接觸。以前劉軒非常害怕昆蟲,劉墉就帶著他接觸大自然,看昆蟲給他講解相關知識;現在劉軒不敢和美國人說話溝通,他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
在定居美國後,劉墉開始越來越多的帶兒子出去遊玩,不過他自己卻是開始變得「健忘」——要麼是忘記帶手錶,要麼就是忘記了遊玩的路線。每次這個時候,劉軒只能自己幫爸爸問陌生人相關路線。
剛開始因為內向,劉軒總覺得十分彆扭,還會漲著紅紅的臉想要找父親幫忙,卻看到父親都是站的遠遠的。
劉軒在畢業典禮上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後來的某天劉軒發現自己能夠用英語流利地跟別人交流,遇到問題之後能夠自己處理,才發現父親的真正用心。
「融入」其實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是一個在很多很多次時間中自己發現的經歷。
也是在這種表面有些「殘酷」的教育方法下,劉軒早早地就學會了自立,明白了向外面世界探索的樂趣。長大之後他自己又對其他的領域進行了探索——哈佛高材生,心理學者,甚至是音樂和寫作…… 這跟教育都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4. 能夠自我調節, 這比任何嚴格的規定都有用
劉墉與女兒劉倚帆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但是與跟兒子的教育不同,劉墉對女兒可是十分的驕縱。
女兒只要做的事情沒有太違反原則,想做什麼都行。劉墉也不會斥責她,他怕自己會傷害到女兒的自尊。
女兒劉倚帆也十分聰明,比哥哥學習也要好很多。甚至有時候同時玩著電腦聽著音樂還做功課,取得的成績還是全A。
也因為劉墉基本不怎麼限制自己,劉倚帆玩的忘我的時候甚至凌晨兩三點都在看劇,這要是劉軒,估計劉墉早就讓他休息了。但是對於女兒,劉墉只是稍微提醒了一下,也就沒再管了。
後來她趕著去上課的時候發現頭暈乎乎的,打不起精神,才覺得按照規律休息是很重要的。
劉墉與女兒劉倚帆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劉墉之所以對女兒是「慈父教育」,主要是明白在美國出生的女兒有自主性,他相信女兒能夠自我調節,這比任何嚴格的規定都有用。
後來女兒在青春期的時候,喜歡上了露臍裝,這點劉墉本身是十分不喜歡的。但是他也沒有斥責她,也就是提醒她這麼穿有可能會感冒。
後來女兒真的因為這個著涼感冒了,她才偷偷把露臍裝收起來。就是這樣,劉墉對女兒看似管教輕鬆,他實際上卻做到了很多採用中式教育方法所達不到的效果。
劉倚帆從沃頓商學院畢業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孩子是父親手裡的風箏
父母把握方向,但也要學會放手
雖然劉墉對兒子和女兒的教育方法不一樣,但是卻有共通性——
劉墉認為孩子雖然是父母掌控的風箏,但是最終還是要自己飛的,父母要給他們自由,但是在剛開始起飛時,孩子還是需要父母的幫助控制好方向,避免風箏掉落或者被纏住。
不管是「嚴父」又或者是「慈父」,劉墉在原則性問題方面並沒有退讓。
後來兒子進入青春期,有了戀愛的趨勢,但是他交往的女孩卻是一個穿著怪異衣服,抽菸喝酒還行為粗魯的「小太妹」。
針對這個情況,劉墉則選擇了十分強權的一面,他強迫兒子和那個「小太妹」分手了。父子因為這個也是矛盾很多,但是最後兒子還是聽從了父親的建議。
對於女兒來說,她出生美國,所以對中文和中國文化沒有清楚的概念。有時候也會因為父親的愛護不認真學習中文,甚至「中國人」的這個身份她也沒覺得是回事。
也只有在女兒不認真說中文,學習中國文化的時候,劉墉才會非常生氣,命令她一遍遍認真朗讀,沒學好就不能吃飯。
劉倚帆從未被父親這樣對待過,但也只有這樣,她才能明白華裔血統和學習中文的重要,知道做人不能忘掉自己的根,人的根本還是需要尊重。
劉墉與女兒劉倚帆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從中可以看出劉墉對於根本的問題絲毫沒有退讓,他沒有像很多西方父母那樣說是「給孩子自由」,對很多事情都不管,反而是該管時一定會管,關鍵事情絕對不退步。
5. 任你自由,任你飛翔
不過劉墉也並沒有給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
等到兒女長大後,劉墉也就沒有什麼都管,而是給了他們很大的自由空間。
兒子劉軒在讀哈佛時上到一半,突然就想休學去到阿拉斯加看看,就開始準備偷偷的走,卻沒想到父親劉墉居然同意他的做法,讓他想去就去
女兒劉倚帆在畢業後說想要去從沒到過的北京去,隻身「北漂」,劉墉也從來沒有限制她。
當孩子們成人後,劉墉說的最多的就是「你們翅膀硬了,可以自己飛了。」他也從來不會幹涉孩子們在志願,求職和戀愛方面的選擇,反而是比較佛系,孩子們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劉墉的教育方法或許是中庸的—— 孩子們作為父母手中掌控的風箏,幫助他們把控好方向是父母所有的責任,但是該放手時就應該放手,讓孩子們飛向自己的目的地。
許多人都很羨慕劉墉,年紀已過七十,仍然和妻子恩恩愛愛,孩子們也有各自的美好生活,家中第三代也在健康成長。
劉墉全家福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或許不幸的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幸,但是幸福的家庭都有著相似的地方——一個好的父親或者母親,用他們獨特的教育智慧給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你怎麼看?歡迎大家文末給阿倫老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