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4月15日訊 (通訊員 左宏) 近期,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肝膽胰脾外科胰腺亞專業團隊迎難而上,成功為69歲老年男性行腹腔鏡保留十二指腸的胰頭切除術。
據悉,患者因腹部脹痛2周,加重1天入院。入院後化驗血尿澱粉酶明顯增高。磁共振檢查結果為:急性胰腺炎,胰腺頭頸交界區多房性病變,胰腺導管內乳頭狀瘤(IPMN)。醫生經過抑制胰酶分泌、營養支持治療後患者腹痛症狀緩解、血澱粉酶正常。
傳統手術治療方案腹腔鏡或開腹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需要切除多個器官,重建消化道,手術創傷大,術後併發症較多。由於患者年齡較大,病變局限,交界性病變的可能性大,專家團隊經過綜合考慮,為減少患者的身體創傷,保留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決定行腹腔鏡保留十二指腸的胰頭切除術。
胰頭是腹膜後位器官,位置深。胰頭前後包括供應十二指腸的重要血管,稍有不慎要麼引起出血,要麼引起十二指腸壞死。膽總管下端從胰頭中穿行,手術剝離很容易引起膽總管損傷和壞死。胰頭上、下、右側被十二指腸包繞,很容易引起十二指腸損傷。胰頭的左下方就是門靜脈腸繫膜上靜脈、腸繫膜上動脈大血管,很容易引起大出血。另外患者胰腺有炎症,手術難度非常大,對醫生的技術和團隊協作能力具有極高要求。
肝膽胰脾外科團隊細化方案,團結協作,克服術中各種困難,成功完成該手術。患者術後恢復順利,9天出院!
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被喻為腹部腔鏡手術的珠峰,腹腔鏡保留十二指腸的胰頭切除術(LDPPHR)的手術難度及精細度還要高於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本例手術為煙威地區首例,在山東也僅有少數醫院開展此類手術。腹腔鏡保留十二指腸的胰頭切除術的成功,是濱醫煙臺附院肝膽胰脾外科「精準、微創、快速康復」理念的生動體現,標誌著科室技術水平再躍新臺階。
胰腺導管內乳頭狀粘液瘤(IPMN):多見於6070歲人群。包括從良性腺瘤、交界性、原位癌,到浸潤性腺癌一組病變。依據累及胰管的範圍,可進一步分為分支胰管型、主胰管型及混合型。
1、分支胰管型,囊壁有附壁結節和囊壁厚提示惡性可能,此外,若出現黃疸、疼痛和糖尿病等臨床表現,也增加惡性風險。分支胰管型腫瘤大於3cm應該行手術治療。2、主胰管型IPMN,30%50%患者發病時存在浸潤性惡性病變。因此主胰管型IPMN一經發現,應手術治療。3、混合型IPMN的生物學行為類似於主胰管型IPMN,惡性浸潤性病變發生率為30%50%,故治療上應選擇手術切除。
專家提醒:如果發現胰腺囊腫病變,或出現黃疸、腹痛、胰腺炎和糖尿病等臨床表現應該到專科門診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