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旁聽生?一般指在教室內或者教室外聽課,無法取得學籍的學生。一般人不會珍惜這樣的讀書機會,最多也就旁聽個十天半個月,便撤了。
但是有一個人,對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大學旁聽生的機會格外珍惜,而且他一聽便是9年。他就是9年前,以高考262分,成為蘭州大學旁聽生的腦癱男孩謝炎延。
通過8年的旁聽,如今的謝炎延已經在2019年成為了一名博士生。
他用堅強的毅力把一般人都難以實現的事情——上大學、考研究生、讀博士,都一一實現了。
而且,在他身上也印證了成功不論出身,不論天賦,只論肯不肯努力。他的成長曆程告訴了人們:只要你足夠的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一、輸在起跑線上的謝炎延
1992年,謝炎延出生於甘肅省蘭州市的一個普通家庭。
別人輸在起跑線上,說出身不好,也就是貧窮一點。但是謝炎延輸在起跑線上,不是出身不好,而是徹底地輸了。
他屬於「早產兒」,早出生了一個月。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出生11個月之後,被醫生診斷為腦癱兒。
之後,他就再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不能正常走路、說話、寫字,不能跟普通人一樣去學校上學。
一個腦癱孩子不僅讓一個家人難過,隨之也被父母嫌棄,被別人嘲諷。
但是謝炎延卻幸運地擁有一個十分疼愛他的母親,在母親的悉心照顧下,逐漸長大,還成為了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沒上一天學,12年的家庭教育,成就了腦癱男孩
謝炎延是一個腦癱兒,但是母親從未想過放棄他。母親為了他,犧牲個人工作,開始了對他長達12年的家庭教育。
一個老師面對一些智力稍低的學生,都感到束手無策。
而謝炎延的母親卻堅持教了他12年,讓他完成了小學、初中、高中的全部課程,其中付出多大的努力可想而知。為自己的孩子,母親犧牲上班,重新拿起課本,一點一點地慢慢教。
謝炎延也付出了很多,因為他智力比一般人低,反應遲鈍,又無法用手寫字,學幾個字別人僅需一兩個小時,他可能需要一兩天的時間。但是難能可貴的是他沒有因此而放棄。
就這樣,在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愛下,謝炎延雖然沒上過一天學,卻過著幸福的12年時光。
三、以高考262分,成為蘭大旁聽生
普通人考上大學都難,一個腦癱兒更不可能上得了大學。但是謝炎延做到了,在2011年他以高考262分,成為蘭州大學的一名旁聽生。
儘管是一名旁聽生,對於別人可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謝炎延則是歷經一波三折,才能得到這個名額。因為沒有一所大學願意收留這樣一個腦癱男孩。
謝炎延學完小初高12年的課程,卻沒有一天上過學,所以他不能參加統招高考,只能以「社會青年」的身份參加高考。
可是,在2011年,當他的高考成績出來後,僅262分。
為此,很多高校看到謝炎延高考才考了262分,便紛紛拒絕了他的入學申請。
而實際上,他僅考了262分是有原因的。因為不能寫字,他只能做選擇題,所有選擇題滿分280,他考了262分。值得一提,他的數學選擇題是滿分的。
後來,他的父母聯繫到蘭州大學,並把這個情況說明,謝炎延的求學經歷和數學天賦才深深地感動了蘭州大學的老師。
經過商討,蘭州大學最終給謝炎延旁聽數學與統計學院的機會。
四、堅持8年旁聽,腦癱男孩成為博士生
謝炎延靠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雖然只是一名旁聽生,但是他卻格外珍惜這得來不易的讀書機會。
蘭州大學,他堅持認真旁聽課程,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潛心鑽研學術難題,一晃就是8年。
有幸的是他遇到了恩師——徐守軍教授。
徐教授看重了他的努力和對數學的熱愛,經常鼓勵他。
努力就有收穫!從2014年開始,謝炎延根據徐教授提出一個研究課題,進行了研究。只一年時間,他就用了近500頁列印紙;三年後,他終於完成這一課題,把論文發表在《澳大利亞組合學》學術期刊上。
2019年4月,他的另一篇論文發表在國際SCI期刊《應用數學與計算》上。
2019年是謝炎延最開心的一年,他不僅發表了論文,還完成了碩士論文答辯,又順利成為了一名博士生。
五、堅持奮鬥
面對生活的苦難,有的人選擇放棄,碌碌無為地過一生;有的人選擇堅持奮鬥,贏得精彩人生。
謝炎延就屬於後者。他的成功有父母的堅守,有老師的鼓勵,也有蘭州大學同學的關心,但更重要的是他不認輸,堅持奮鬥。
他不承認自己聰明,但不認輸,他相信只要足夠的努力,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時間,就會有收穫。
2019年9月17日,蘭大校長嚴純華授予謝炎廷「榮譽研究生」稱號,稱讚他:「用精神和毅力感染著師生、用堅持和奮鬥奉獻著學校、用執著和笑容感動著社會。」
對於謝炎延的故事,你有什麼看法?歡迎下面留言!(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