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取得成功。可是怎樣才能更容易成功呢?
關於這一點,19世紀第一位億萬富翁,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說過一句名言:
「如果你要成功,你應該朝新的道路前進,不要跟隨被踩爛了的成功之路。」
言下之意就是說,不要擠破頭去做大家都在做的事,與眾不同的人才更容易成功。
這就好比一條美食街上有10家店都在賣包子,只有2家在賣麵條,那自然是麵店的競爭優勢更明顯一些,也更容易吸引顧客。假如你能夠獨闢蹊徑,成為唯一一家賣披薩的店,相信你的生意會更好。
把這個道理搬到孩子的教育上,就是在強調創造力的重要性。
馬雲曾經說過:
「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競爭,是學習能力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如果你像機器一樣思考,那麼問題就會接踵而至。」
在這個知識更新不斷加速的時代,想要孩子取得成功,實現自己的價值,就一定要重視創造力的培養。不然孩子再優秀,也只是一顆隨時會被取代的「螺絲釘」而已。
01 你對創造力可能有個誤會
僅管很多家長都認同創造力的重要性,但大家普遍有一個誤解,就是覺得創造力很難培養。
有的家長認為,「創造力是天生的吧,我家孩子沒那個天賦,培養了也沒用。」
還有的家長覺得,「創造力這個東西這麼玄乎,我們家長不懂,也沒那個閒錢送孩子去機構,還不如踏踏實實地把學習搞好。」
其實,創造力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培養起來不難也不貴。
如果我們能把輔導孩子寫作業的用心拿出十分之一來,用在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上,或者至少不要破壞、磨滅孩子的創造力,他的未來就會很不一樣。
而且,創造力的培養和孩子的學業並不衝突。
超常兒童研究領域的世界權威,中科院的施建農教授就做過不少兒童創造力方面的研究。
他說,「任何一個兒童都具有創造力,而且,人的創造力的發展開始於嬰幼兒時期,幼兒期和學齡期是培養和發展兒童創造力的重要時期。」
美國創造性思維研究專家託倫斯也發現,3-5歲是兒童創造性能力發展的高速時期,5歲以後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這可能是因為學齡前兒童主要從事各種「遊戲」活動,受到的限制較少。
上小學後,遊戲就被「學習」取代了。家長和老師往往更重視孩子是不是守規矩,作業答案是不是正確。受此影響,孩子的創造力也慢慢被磨滅了。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抓住6歲前這段創造力培養的黃金期,不要因為錯誤的教育方式,過早毀掉他寶貴的創造力。
02 創造力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用新辦法解決問題
在分享具體的方法前,我們先來看看,到底什麼才是創造力。
和很多人以為的不同,創造力不是稀奇古怪、不切實際的想法,而是一種綜合的能力,是人類智力活動的一種表現。
創造力由5個維度構成,我們結合具體的例子來看一看,你家孩子的創造力怎麼樣。
1、新穎性
指一個想法或產品的獨創性,或者說與眾不同的程度。
比如我們問孩子,「電燈可以用來做什麼?」
如果他回答「照明」,就是一個比較普通的答案。但如果他說「可以用來種花」,那就比較新穎了。
2、流暢性
指想法的發散程度。
比如問孩子,「如果給你一筆錢,你準備用來幹什麼?」
A說出了2個答案,「買糖果、買玩具」。
B說出了5個答案,「買糖、蛋糕、玩具,去遊樂場玩,給媽媽買書」。
B的流暢性就比A更好。
3、變通性
變通性也叫靈活性。簡單來說,就是當一個方法行不通的時候,孩子是會鑽牛角尖,還是能夠轉換思路想到別的方法。新方法之間的差異越大,變通性就越強。
比如麵粉的用途中,「做蛋糕、做麵包、做饅頭」這3個答案都屬於食物的範疇,變通性就比較差。
但如果答案是「做蛋糕、清潔水果上的農藥」,前一個利用了麵粉的「可食性」,後一個利用了黏性,變通性就比較強。
4、精細性
這是指思維過程中能夠對已有想法做進一步的完善,使之變得更加周密、具體。
比如「旅行時你會帶什麼東西?」
A的回答是「錢和衣服」,B的回答是「錢、衣服、餅乾、火柴、藥品」,B的精細性就比A更好。
5、現實價值
真正的創造力不僅要與眾不同,還要能夠解決問題。
比如我們問孩子,「家裡有老鼠怎麼辦?」
「用捕鼠夾、養一隻貓、把老鼠洞堵起來」都是具有現實價值的答案,但如果孩子說「把房子拆掉」,那就有點不切實際了。
以上就是我們判斷孩子的某個想法、行為是否有創造力的5個標準。
其中,「新穎性」和「現實價值」是兩個很關鍵的指標。既有新意,又能夠解決問題的點子,才是真正有創造力的好點子。
03 培養創造力的4個方法
下面我們來看看日常生活中,怎麼做才能更好地提升孩子的創造力。這些方法並不難,只是有的時候,我們不小心做了相反的事,反而妨礙了孩子創造力的發展,一定要注意避免哦。
1、創造一個易感應的環境
所謂的「易感應」,指的是孩子身處其中能夠輕易受到薰陶,激發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環境。
環視一下孩子的四周,他每天面對的、可以輕易接觸到的東西有哪些呢?是爸爸媽媽的手機、電視遙控,還是樂高、顏料、橡皮泥?
很多家長花錢給孩子買了不少玩具,卻因為沒做好2件事,限制了孩子創造力的發展。
第一,是買了太多高級的玩具。
玩具越高檔,功能越繁多,孩子能夠發揮想像力的餘地就越少。
比如很多聲光電的玩具,只需按動某個按鈕,就會有燈光、聲音或動作的特效。但孩子能做的也只有按按鈕這一個動作而已。
相比之下,樂高、橡皮泥、紙箱、舊報紙、水這些材料,孩子能操作的空間就很大,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注入其中,完成一個獨一無二的「作品」。
為了孩子的創造力著想,我們應該多給他準備一些簡單、初級的,孩子可以進一步「加工」的材料和玩具。
比如前面提到的水、沙子、樂高、積木、橡皮泥、畫筆、顏料、紙箱、舊報紙、海綿、樹葉等等。
即使只是簡單的拓印,用不同的蔬菜、水果來做,效果也會完全不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觀察和體驗到的東西,都會進入他的「靈感寶庫」,成為日後發揮創意的原材料。
第二,把玩具收拾地太好,孩子自己拿不到。
你可能會說,這些東西我們家都有啊,孩子不愛玩。
假如每次玩橡皮泥、畫畫,孩子都要請大人幫忙才能拿到工具,每次想玩水的時候,都會被大人「及時」阻止,孩子玩的動力就會變小。
建議爸爸媽媽把這些創意工具整齊擺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並通過練習,幫孩子養成「玩好就歸位」的習慣。
在玩的過程中,多一些鼓勵和啟發,少一些限制和批評,孩子的創造力自然能夠得到鍛鍊。
2、鼓勵孩子完成一件事,並做好記錄
很多人以為,創造力就等於奇思妙想。然而,任何一個想法從萌發到落地,都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創造力的5個維度中,會出現變通性和精細性了。
如果孩子想出一個點子後,能夠不斷地完善它,發現行不通後,會努力想出第二個、第三個點子,他的創造力就不會只停留在新穎這個層面上。
為此,我們要鼓勵孩子完成一件事,培養他的責任心。
比如他想用樂高搭一個城堡,中途覺得累了想放棄,我們可以建議他休息一會兒後再繼續搭。
也可以對他說,「等你搭好了,我們用這個城堡玩國王的遊戲吧,媽媽很期待哦。」以此激勵他堅持下去。
等孩子完成後,一定要用照片或者紙筆的方式把這件事記錄下來。
這樣不僅有儀式感,在孩子想放棄時,我們可以借這些事鼓勵他堅持到底,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孩子創造力和責任心的成長過程。
特別要注意的是,這裡我們強調的是「完成」和「堅持」,而不是城堡搭得好不好,橡皮泥捏得像不像。
如果我們把焦點都放在評判作品的好壞上,孩子就會因為害怕被說「不好」而拒絕創作,不僅創造力會受到限制,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
3、培養孩子,不要怕「浪費時間」
很多家長培養孩子的時候,功利性會比較強,特別怕孩子浪費時間去做一些沒有「結果」的事。
在他們眼裡,認字、背詩、做題才是正事,玩水、玩沙子、追逐打鬧都是浪費時間。就算要培養興趣,比如畫畫、彈琴什麼的,也必須要有個像樣的結果才行。
然而,越是高級的能力,越需要時間去慢慢培養。孩子不是機器,不是上過一節課,給他一隻畫筆,他就能按照程序,立刻畫出一幅創意滿滿的作品來。
培養創造力更像是釀酒。孩子要花時間去觀察、體驗、放空和沉澱,才能在某個時刻把曾經輸入大腦的東西用與眾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
即便是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孩子也需要休息、放空,大腦才能更有效率的運作。
所以,不要把孩子的時間都填滿,給他留點可以自由揮霍,醞釀創意的時間吧。
4、允許孩子自由地表達
這裡的表達有兩層意思。
第一,孩子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不要隨意否定,而是要表現出感興趣的樣子,鼓勵孩子大膽地說。
如果孩子在說第一個想法時就被否定了,第二個、第三個想法就沒有形成的機會了。
第二,孩子用遊戲、作品表達自己時,我們要把關注點放在他想法的獨特性上,而不是用大人的標準去評判作品的好壞、合理與否。
有一次,小樣從幼兒園帶回一幅他的畫,一開始我沒看懂,就請小樣自己說說他畫的是什麼。
小樣告訴我,他畫的是西瓜,左邊是整個的,右邊是切好的,這樣大家就可以直接拿起來吃了。
僅管在別人眼裡,小樣的畫只是混雜在一起的色塊,和那些畫面整潔,一看就知道是什麼的畫比起來有很大的差距。但我知道,通過畫面傳達出來的想法才是最寶貴、最有靈魂的東西。
所以我很真誠地告訴小樣,「媽媽很喜歡你的畫,既有整個的西瓜,又有切開馬上可以吃的,特別有意思,別人都想不到呢,你怎麼想到這麼棒的主意的?」
在我的影響下,小樣特別有自己的想法,總能把生活中遇到的、觀察到的東西融入進他的樂高搭建、圖畫,還有遊戲中去。
只要細心觀察,做孩子最捧場的觀眾,你也能發現孩子閃爍著創意的好點子,讓他越來越與眾不同。
因為篇幅的原因,小樣媽先分享上面這4個方法。
其實,我們只要忍住不隨意否定和限制,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事物,允許他按自己的想法去玩耍和創造,有犯錯和發呆的機會,他的創造力發展就會往前邁進一大步。
下次,小樣媽會再分享一些有趣、方便的創意遊戲,利用家裡的玩具和材料就能陪孩子玩,記得關注哦。
我是小樣媽,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轉發支持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