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8日晚,市民在環聯夜市尋找各類小吃美食。 新時報記者陳元昊 攝
入冬以後,天黑得更早了。張林夫妻倆裹上兩件棉衣,逆著下班的人流騎電動三輪趕到雲錦夜市出攤賣砂鍋炒菜。自2019年6月,濟南市出臺發展夜經濟相關政策後,張林夫妻倆在雲錦夜市有了固定攤位。半年多來,他們的生意經歷過夏天的火爆,現在也在熬著冬日的寒冷。近日,新時報記者走訪環聯、柳雲等多個露天夜市,隨著天氣轉涼,夜間經濟的火熱似乎有所減弱,然而,攤主的轉型、市場管理方的舉措也都在為寒冬裡的夜市「升溫」加熱。
夜市有清冷也有火爆
2019年12月28日17點30分,正值周末,雲錦商廈前的夜市區彩燈閃爍,烤魷魚、炸串、小火鍋……各類特色小吃攤上都擺滿了誘人的美食。張林夫妻倆除了有一個做砂鍋的攤位外,還有個設備齊全的餐車可以炒菜,算得上夜市中規模比較大的,但身後四五張小桌上卻鮮有食客。
「天冷了,夜市上來的人也少多了,半個小時只有2人過來點了幾個菜。」張林附近的攤位也都是類似情景,她說,「雲錦夜市剛開業半年多,夏天的時候都是人擠人。現在客流相比夏天少,但是我們還能幹到晚上12點左右。」
此時,濟南最大的環聯夜市,人流量相比夏天也有明顯降低。美食區不少攤位卻依然吸引著年輕人群,尤其是熱乎乎的炸烤串、涮毛肚、炒菜等,算得上比較火爆的區域,大家還需要排隊買。走遍整個夜市,售賣服裝、百貨的攤位相比之下略顯清冷。一些套圈、打槍射擊等娛樂攤位人群數量也大相逕庭,有的擠得滿滿當當,異常火爆,有的則少有市民光顧。
攤主也思考「轉型」
作為夜市上的老商戶,張林對夜市夏季冬季的變化深有體會,談起營業額,張林笑著搖了搖頭,「跟夏天的時候沒法比。那時候一晚上營業額能到2000元,現在只有四五百吧。」季節的變化讓商戶的收入變化特別大,不少商戶也選擇在冬季不出攤,等到暖和的時候再出攤。
張林夫妻倆卻琢磨如何在冬天更吸引人氣。「上個熱乎乎的砂鍋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天冷了來一個,很暖和。」張林說。還有其他攤主也在冬天轉型做烤地瓜、涮小火鍋等冒熱乎氣的小吃,很吸引市民。
晚上七八點,張林夫妻倆忙活了起來,一個人做砂鍋,一個人炒菜。張林還在客人吃飯的地方支起了一個大帳篷,這樣可以避風讓顧客暖和一些。環聯夜市裡也可隨處可見大帳篷。張林夫妻倆的「轉型」不止在這個夜市,通常夜市沒有顧客後,他們還會和市場上其他攤主結伴,「轉戰」其他地方,「這樣我們能幹到凌晨三點多,也增加了一份收入。」
在張林夫婦看來,做生意都有淡季和旺季。「我們現在的堅守也是為夜市積攢人氣,熬過這一段時間就好了。熬過冬天就是春天。」張林笑著說。
「捂暖」冬日夜經濟
不僅夜市攤主在想辦法吸引顧客,市場管理方也在尋找更好的方式讓夜市在冬日「升溫」。2019年12月28日,雲錦夜市前的世紀華聯開業,不少夜市攤主對超市充滿了期待,「希望超市開業可以幫我們多拉一拉人氣。」
據市場管理方相關負責人介紹,超市開業是市場管理方對提升夜市經濟的一針強心劑,「我們通過招商引資,在這裡引進華聯超市,也是希望通過超市來吸引帶動周邊的市民,讓大家在逛完超市後,也可以繼續在夜市裡逛一逛。」當天晚上,夜市的人氣一直在上漲。
同時,為了方便開車來夜市遊玩的市民,市場還特別規劃了兩個停車場,共150餘個車位。此外,市場重新布置了攤位格局,使分散的攤位更為集中。
記者在環聯夜市探訪中發現,該處還有室內夜市,裡面不乏美食區和遊玩區。「半個月前,這裡剛開業的減壓館很吸引年輕人。」一業內人士認為,夜市需要多元化定位,打造適合不同消費群體與消費水平的特色夜市,這樣才會吸引更多消費者。 (新時報記者丁國彬 見習記者陳元昊)
新老攤主
新手夜入百元補貼家用老攤靠回頭客夜入千元
越夜越精彩。當記者結束環聯夜市採訪已是2019年12月28日21點30分,瞅著隔壁小吳的麻辣燙攤已排起長隊,老馬搖搖頭:「交學費了,先練攤吧。」
老馬加盟的是內弟創建於河北的米線品牌,室內夜市開業後他以年租3.5萬元拿下20平方米,「說實話,咱不會弄虛作假。你看我這米線,水裡泡久了粘成團,加添加劑的泡多久都沒事。」
對於收入,老馬和小吳都不滿意。因是新手新攤位,沒有老顧客,6點出攤守到下半夜,淨收入100多元,「冬天先維持著。」對於新的一年他們都有打算,老馬說:「先上外賣,夏天租個露天攤,每晚賣400碗到500碗,再僱個小工。」小吳則說:「夏天到室外去,每晚至少賣1000塊錢,達不到不幹了!」老馬和小吳都有自己的生意經。「顧客不傻,你一糊弄,他下次就不來了,我要一直保持料足價低的特色。還有,你看進來的人上40歲就是逛,不吃不喝,還是掙年輕人的錢。但年輕人坐不住,我明年上小吃快食,能邊吃邊逛。」老馬說。
晚上10點,守著清河北路夜市的腦花攤,還沒賣出10碗的小劉滿臉是笑,「夏天能賣2000多塊錢,冬天差點兒很正常。」小劉是河南信陽人,4年前來濟南,先在佛山街守攤3年,去年以1平方米1萬的價格,租下這裡3平方米。
所有腦花都是鮮的,水裡泡透,把數十條血管抽出來,「不抽會很腥。」小劉自製的腦花調料滋味足,湯水鮮美。「我老公在別的地方,一晚賣1000多塊,靠回頭客。」小劉給記者煮好兩碗腦花,油紅湯汁上漂著小菜,下面臥著潔白鮮嫩的腦花,舀上一勺入口即化,唇齒留香。小劉靠獨家調味手藝賣腦花,在老家買了住宅樓,父母和孩子都搬出了農村。
(新時報記者昀勍 劉玉樂)
特殊攤主
希望對參與夜經濟的殘疾人出臺優惠政策
王女士的服裝攤和楊先生的鞋攤挨著,都在環聯夜市。20多年前,他們同在濟南市聾啞學校畢業。不同的是,王女士5年前才在夜市擺攤,主要受楊先生和妻子的影響,「至少10年前,楊先生和妻子獨特的賣鞋方式在北園夜市就小有名氣。」一名專程來楊先生鞋攤買鞋的市民說。
受限於聽力和語言障礙,楊先生和妻子賣鞋全靠即擦即寫的手寫板與顧客交流,這也讓逛夜市的顧客一見難忘。那名專程來買鞋的市民說:「早認識他們,這是第一次來買鞋。同樣的鞋,他們賣得便宜,我也不忍心砍價。」
通過王女士女兒做手語翻譯得知,原來,楊先生和妻子婚後沒有合適的工作,孩子出生日子變得更艱難了,「就借了1萬多塊錢到夜市擺攤」,選擇只做潮鞋,是因為競爭者少,「掙十塊二十塊,夠本兒就賣,積攢了很多回頭客。」
王女士的新年願望在生意上,「希望能租下一個門頭賣衣服。夜市擺攤,夏天還好,冬天太冷。」夏天王女士收攤,凌晨四五點回家,冬天早點兒,回家也要午夜一兩點。
對於夜市小生意的經營,王女士和楊先生有自己的看法:要靠時間,靠到最後一個收攤;不能賣高價,人們到夜市就是買便宜的;重要的是保證質量,假貨差貨不會長久。對於搞活夜經濟,他們說:「市裡出臺了政策,我們心裡更有數了,也有信心。有個小請求,希望通過記者傳遞一下,就是對於參與夜經濟的殘疾人,是不是可以有個優惠……」
原標題:冬天夜市的「寒與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