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書房體驗古代文人雅致生活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主題:「器之道——古今茶瓷對話」專題展介紹從古至今茶文化與陶瓷文化的發展與演變

  ■特點:以唐代、宋代茶盞,元青花、明清御窯器及當代精品茶器為載體,展示茶與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發源地。古人飲茶重於「品」。品茶之道在於精神愉悅,不僅體現在對茶葉的要求,更注重於茶器,所謂茶以清心,器以載道。古時,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文人雅士,無不把蘊涵著茶之心語的茶器,作為其賦詩吟詞、聞香問禪的心梯,茶器已經超出了實用範圍成為時代審美情趣的體現。

  坐落在後海北沿的楠書房,是以展示中國古代文人書房雅致生活的體驗式會館,連層的中式小樓,是後海最好的臨湖觀景地方。室內的不同區域,復原了中國古代貴族的客廳、書房、茶室、聚會廳的傳統布置,金絲楠木成就的明清皇室樣式家具將各個主空間演繹得古樸而尊貴,在你不經意的移步回眸時,金絲楠的自然光澤熠熠生輝。讓人重新認識中式傳統家具帶給我們的審美愉悅,滿足了人們功成名就後渴望回歸傳統的內心訴求。中國古代仁人君子,情之所鍾,心之所愛,志之所向,多為天地間馨香峻雅之物。古代士大夫生活方式中沉積留存於「茶道、香道、書道、花道」中的生活雅趣,是我們今人浮躁生活中所崇尚而又稀缺的。所以中國茶葉博物館在其成立20周年之際,聯手中國輕工部陶瓷研究所,借楠書房這樣的傳統空間舉辦《器之道——古今茶瓷對話》專題展,從唐代的茶碗開始,到宋代茶盞、元青花、明、清御窯器,再到「當代官窯」、「名窯」的典型器具,系統展示茶與器之間的演變,呈現出茶文化的時代發展特徵和陶瓷藝術發展與變化脈絡,從茶器的發展演變中,我們可以看到其所承載的一個時代飲茶方式與審美情趣的變化。

  ■唐越窯青釉茶甌

  《器之道——茶瓷話古今》展覽從唐代茶器開始,這件唐越窯青釉茶甌就是唐代茶器的代表。民間飲茶器具在中國飲茶史上,稱呼先後不一致。陸羽在《茶經》中,將飲茶所需器具稱之為「茶器」;而將採制茶葉所需的器具,稱之為「茶具」,這一稱呼一直沿襲到北宋。到了南宋,將飲茶時所需的茶器改稱為茶具,沿用至今。

  見到這件展品,很多參觀者的第一感覺就是這件茶器更像是一隻飯碗。它敞口,稍有內斂,器形較大,給人一種豪放感覺。講解員介紹,在唐代,很多文人在其詩文中喜歡將茶碗雅稱為「甌」。唐代茶甌的造型,與當時的飲茶方式有直接關係。唐代飲茶之風已在全國興起,時人飲茶已由粗放煮茶方式進入到精工細做的煎茶階段。唐代飲茶講究技藝,意在情趣。陸羽在《茶經》中提到,唐代茶品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無論餅茶、散茶皆需研成茶粉後,放入茶釜(類似深腹鍋)中,還要適當地放點鹽、花椒等調味。茶煮好後,用勺子舀出,盛入茶甌品飲。

  在唐代茶已成為人們的日常飲料,唐人飲茶講究情趣,因此,茶器不僅是飲茶時不可缺少的器具,更是增加茶之情趣的工具。高雅精緻的茶器,本身就具有欣賞價值和藝術性。茶器自唐代開始發展很快,中唐時,不但茶器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質地,注意因茶擇具。唐代,在浙江越州、婺州,湖南嶽州、河北邢州等地都有窯口燒造茶器,由於燒制工藝流程和風格的不同,茶器釉色呈現出淡青、黃、白、褐之分。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茶甌是越窯和邢窯的茶甌。邢瓷茶器釉色呈白色,越窯為青色。陸羽認為,越州窯燒造的淡青色茶甌能與綠色的茶湯相映生輝,「半甌青泛綠」,從而達到「益茶」的效果。而邢瓷之白,壽瓷之黃,洪瓷之褐,都是掩茶湯之色,「悉不宜茶」。

  在唐代諸窯燒造的茶器中,越窯茶器造型,特別適宜飲茶。如果仔細觀看展出的這件越窯茶甌,可以看到茶甌沿不外翻,稍有內斂,這樣可以使茶湯不易外溢,而底稍翻,易於端持。茶甌稍淺與唐代飲用末茶有關,這樣可在喝茶時連茶末一齊喝下。

  ■宋代黑釉茶盞

  看過了唐代茶甌後,讓我們來見識宋代茶器。在宋代茶器中,這件黑釉茶盞是頗具代表性的展品。只見這隻茶盞較之唐代的茶甌要小,通體施黑釉。黑釉茶盞在歷代茶器中很少見到。講解員介紹,飲茶器具唐人推崇越窯青瓷茶盞,宋人則崇尚建窯黑釉茶盞。黑釉茶盞的出現,與宋代飲茶方式的變化有很大關係。我國飲茶之風興於唐,盛於宋。宋代人崇茶、尚茶,以品茶為雅。宋人飲茶比唐人更加精緻和細膩,極盡窮奢之能。宋代喝茶不僅要突出口感、觸覺、觀賞、把玩器具外,還要在器具中體現出人文精神。不僅餅茶製作比唐代精緻,飲茶也從相對粗放的煮茶到細膩的點茶,進而深化為分茶和鬥茶。

  鬥茶是一種比品茗更為藝術化的飲茶方式,不但要評出茶的優劣,而且要決出雙方的勝負,從某種意義說是我國古代品茗技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宋人鬥茶,先將研細的茶末放入茶盞裡,一邊以執壺注沸水下衝,一邊用茶筅攪拌,直至盞中茶呈懸浮狀,泛起的茶沫聚集在茶盞口沿,以茶「著盞無水痕」為贏家。茶色以青白勝黃白,由於鬥茶觀色所需,黑白對比分明,故以黑釉瓷最適合鬥茶之需。

  ■元青花茶杯

  這是一件元代青花茶杯,此杯被發現時已經破損,經過中國輕工部陶瓷研究所工作人員修復而成,因此在碗口可以看到顏色深淺不均的拼接痕跡,但即使這樣,也難以遮掩這件元青花茶杯的魅力。元青花因其製作精美而傳世極少,故而異常珍貴。

  元代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突出表現為元青花的出現。元青花以景德鎮窯燒造的青花瓷器為最,景德鎮窯青花瓷器以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而著稱,是中國陶瓷史上青花器的第一個高峰。

  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啟明、清的過渡時期,體現在茶葉加工和飲茶方法的改變是餅茶開始衰退,散茶(即芽茶和葉茶)逐漸興起,相應地飲茶方式也出現了變化,以餅茶研末而飲的點茶法和煎茶法逐漸被用沸水直接衝泡散茶的方法替代。

  元代的茶杯器形相對收斂,更便於攜帶,在茶杯內部有繪畫裝飾性花紋,這也是開了先河,在元之前,瓷器上的花紋多是刻或印在器物上的。

  ■明宣德鳳首壺

  這三件展品是明宣德鳳首壺,鳳首壺因壺嘴部燒製成鳳首狀而得名。這三件展品形制相同,唯釉色不同,因發現時均已破損,經中國輕工部陶瓷研究所工作人員修復而成完整器形。在明之各朝瓷器中,以質量而言,宣德年間製品最為精緻。這三件鳳首壺雖已破損,但從僅存的瓷片中亦可見其魅力,再加以獨具匠心的修復,使其亦不減當年風採。這三件鳳首壺器形較小,精緻可愛,呈現出明代茶具的特點。

  明代茶具,較之前代出現了大的改變,從唐、宋時飲餅茶為主,採用煎茶法或點茶法的茶具,到元代飲用條形散茶,使用適合沸水衝泡的新式茶具。而明代將元代出現的新式茶具定型,並沿用至今,後世茶具的變化也僅僅是在式樣或質地上。

  明人飲茶採用衝泡法,因而燒水沏茶和盛茶飲茶的器具被普遍使用。此外與唐、宋、元茶具相比,明代茶具更為簡約,品種也大為減少。據資料記載,明代的茶具大致有茶焙、茶籠、湯瓶、茶壺、茶盞、紙囊、茶洗、茶瓶、茶爐等類。不過,明代茶具雖然簡約,但在製法、規格、質地以及製作工藝上極為考究,力求將茶之色、香、味、意、形表現到極致。明代,飲茶器具最突出的特點是小茶壺的出現,明代最為崇尚紫砂或瓷製的小茶壺。據張謙德《茶經》記載:茶性狹,壺過大則香不聚,容一兩足矣。由此可見小茶壺更可以突出茶之馨香。

  ■明代成化雞缸杯

  這件展品是一件明成化年間燒造的青花鬥彩雞缸杯。因未知的原因而只青花勾畫,未完成釉上彩的工序,杯在發現時已破損,經中國輕工部陶瓷研究所工作人員修復而成。

  雞缸杯為明代燒造的一種瓷器,此種杯型,敞口微撇,口下漸斂,平底,淺腹、臥足,因明代以雞為主題紋飾,間以山石、蘭草、牡丹,又其杯大口碩腹似水缸故名。展出的這件雞缸杯整體精巧秀雋,自上而下以一定弧度緩慢內收,輪廓線條柔韌,直中隱曲,曲中顯直,不爭誇張而求內斂,線型婉轉流暢,呈現出端莊婉麗、清雅雋秀的風韻。雞缸杯在設計時注重實用性,口沿的設計為侈口,飲用甚為方便。成化青花採用國產的「平等青」,顏色藍中微泛灰青,以色澤柔和、淡雅而著稱。這件明成化雞缸杯雖然已經破損,但是依然難掩其獨特的魅力。

  成化雞缸杯造器纖巧輕盈,胎質細白,造型端莊,青花淡雅,其器形、燒造難度極大,極易變形,所以完美器形的雞缸杯很難求得,自古為瓷器中的珍品。萬曆《神宗實錄》記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由此可見,雞缸杯在明代,從成化朝到萬曆朝僅僅經過100餘年,已經極為珍貴。1999年,在香港蘇富比舉辦的中國文物拍賣會上,一件完好的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拍出了2917萬港元,成為當時中國古代瓷器成交的最高記錄。

  ■清道光米地粉彩小杯

  展現在參觀者面前的這幾件展品是清道光米地粉彩小杯。這幾件茶杯器形較小,釉色均勻,杯身繪有花卉圖案,精緻典雅,體現出清代茶杯的特點。清代,茶的種類有了很大的發展,除綠茶外,出現了紅茶、白茶、黑茶、黃茶和烏龍茶。因這些茶仍屬條形散茶,所以飲用時仍然沿用明代的沸水直接衝泡法,在茶具上基本沒有突破明人的規範。不過由於清人瓷器燒造工藝的發展,在工藝上呈現出「遍地開花」的特點,清代瓷茶具創燒出粉彩、琺瑯兩種釉上彩茶具。

  ■青花祥瑞皮球花水指

  這件展品是青花祥瑞皮球花水指,為景德鎮當代名窯「九段燒」作品。這件水指瓷器瓷質細膩柔和,器形較大,圓腹,器身遍飾皮球花紋。器身所飾皮球花紋為中國叫法,此種花紋在日本被稱為丸文,取材於中國絲綢、錦緞的紋飾。水指是茶道用器皿之一,是用以盛裝廢茶水的容器。

  對於此件瓷器名字中的「祥瑞」一詞,是指署有「五良大甫吳祥瑞造」款的青花瓷器。祥瑞瓷器為日本人伊藤五郎大夫創燒,廣受到日本上流社會喜愛。祥瑞瓷紋飾表現出強烈的日本審美特色,器身圖案常為花鳥、山水人物、詩文等。

  「祥瑞」一詞出自日本人伊藤五郎大夫的名號。明代,中國制瓷工業高度發達,陶瓷製品遠銷海內外。一些國家紛紛派人到中國學習制瓷工藝。明正德初年,日本伊勢松板人伊藤五郎大夫隨同日本遣使了庵、桂悟等來到中國。伊藤五郎大夫來到中國後給自己取了個中國名字——「吳祥瑞」,以取吉祥和瑞氣之意。伊藤五郎大夫在景德鎮學習了整整五年,他主要學習的就是製造青花瓷的工藝。

  伊藤五郎大夫於正德八年返回日本,回國後他將自己的名字改稱「伊藤五郎大夫祥瑞」,藉以表示對中國、對在景德鎮學習時光的懷念。伊藤五郎大夫在日本肥前的伊萬裡開窯,稱伊萬裡窯,是日本陶瓷發展史上的重要瓷窯之一,而伊藤五郎大夫也被日本人尊崇為「瓷聖」。由於當時使用燒制青花的青料昂貴,伊萬裡窯出產的瓷器大多供日本天皇和皇室使用。其日本創製出來的作品,與當時的景德鎮官窯非常相似,於是在日本被稱作「祥瑞」或「祥瑞手」。

  展出的這件青花祥瑞皮球花水指是景德鎮現代瓷器燒造大師段鎮民先生按照祥瑞瓷的技法、風格燒造。1996年,新華社記者數訪景德鎮,他發現「段窯」產品不但風格獨特,而且品質上乘,故感慨而言,「如果瓷器能評段位的話,段窯的產品可評九段」,遂建議將「段窯」改名為「九段燒」。段窯胎骨採用上等原料純手工精細製作,獨家秘制配方發色純正清雅脫俗,作品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題材涵蓋佛教、道教、經典歷史名著等,體現了「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理念,呈現出一種凝重古樸典雅的青花藝術風採。鮮為人知的是九段燒的窯主段鎮民先生在自己創立「九段燒」品牌之前,曾經多年是日本皇室的著名品牌「祥瑞瓷」的代工方。而此次為紀念中國茶葉博物館建館20周年,「九段燒」特地推出200套限量發行的「仁、義、禮、智、信」儒家人文主題青花瓷套杯作為禮獻。

  ■7501瓷琺瑯彩杯

  在此次展覽中,最為矚目的展品就是這套7501琺瑯彩杯。參觀者在聽到7501這名字,不是陶瓷業內人士會覺得非常奇怪,其實這是中國當代陶瓷史上的一個傳奇。1975年1月,設在景德鎮的中國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根據中央辦公廳文件指示,秘密研製一批供毛主席專用的生活用瓷,工程代號為「7501」,很多人稱其為7501瓷。7501瓷是景德鎮御窯停燒多世紀後,景德鎮集其所有人力、物力、財力所燒造的當代陶瓷的經典之作。因為7501瓷是1975年為毛澤東主席所定製的,因此也簡稱「毛瓷」。7501瓷從泥料、釉料的選擇和精煉,器形的設計、圖案的裝飾、燒制的工序上,都集中了景德鎮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和各方智慧,大家懷著一顆對毛主席的虔誠之心,燒造出精美絕倫的陶瓷製品,比起宋代的青瓷、建盞,明代的甜白、釉裡紅,清三代的粉彩和琺瑯彩、民國的珠山八友,而獨具特色,達到了瓷器燒造的又一個巔峰。

  7501瓷因其是專為毛主席而燒造的瓷器,在很長一段時間處在保密階段。當年7501瓷的研製數量為1萬件,出窯後完好的僅有4000餘件。經過精心挑選,千餘件送往北京,還有一些送往湖南,剩下一部分留在景德鎮封存於庫房。1982年春節,中國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經費短缺,故將封存的部分器形較小的7501瓷連同其他庫存產品一起分發給了本所職工作為福利,神秘的7501瓷才為世人所知。

  上世紀80年代末,新加坡的一位收藏家發現了這批「毛主席用瓷」所蘊藏的巨大增值潛力,他登門收購散落在民間的7501瓷,此後這批瓷器進入拍賣市場,創造了一個7501瓷碗、一個調羹賣到十幾萬到上百萬的神話。

  這次展出的7501琺瑯彩杯是為紀念中國茶葉博物館建館20周年,用7501瓷配方加上極為稀有的琺瑯彩繪製工藝燒造而成,這就是7501技術自秘密研發30多年來第一次公開創作的收藏級茶具,並限量發行2000套,這批琺瑯彩杯創造出7501瓷燒造的一個新高度,代表了當下陶瓷茶具收藏的最高級別。

  ■文並攝/李微

相關焦點

  • 楠書房成為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項目基地
    人民日報1月3日,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在上海閔行區向楠書房授牌,後者成為 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項目基地。閔行區政府相關領導、多位相關學術專家學者、社會各界嘉賓以及媒體參與見證。楠書房作為傳播中國傳統書房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機構,此次與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展開合作,也使其在傳播中國文化的同時,加快成為藝術跨界和文化體驗的創新實踐者。「在古代中國,書房是文人安身立命的場所,是開理、遣⼼養氣、滌蕩心志的生命之所。」楠書房總裁高輝珍女士介紹說,清初,康熙皇帝設立「南書房」,意在向翰林們學習漢族傳統文化,同時也廣泛接觸西方的幾何、天文和藝術。
  • 從文人書房,看古代人的雅趣生活!
    書房在古代又叫書齋,是專門用作閱讀、寫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  《書齋說》裡講:書齋宜明朗、清淨,不可太寬敞。  古人覺得身入書房,心神俱靜、陶冶性靈,如同齋戒一般。  和外國人的張揚相比,中國人的書房則講究內斂,除了陳設至簡,甚至還有諸多文人將其築於山林水濱,或隱於郊野,獨享人間清歡。
  • 古代文人的樂園,書房就是他們的天堂!
    #書房是個美妙的地方。圖書館太大,小小書房便足以撫慰我們疲憊的心。其實,要論書房的精緻有品位,中國人的傳統書房絕對是數一數二。茶香墨韻,書裡芳華。書房骨子裡的風雅,換一刻悠然。書房在古代又叫書齋,是專門用作閱讀、寫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
  • 古代書房的經典——案頭幾
    古代文人的書房,少不了文房四寶,而案頭幾是文人書房中的常見玩意兒,古人有云:「書案頭所置小几」,這裡說的就是案頭幾,主要是用來放置文具、茶具、花瓶、植物等的一個小器具,別看案頭幾個子小,但它是點綴書房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器物。
  • 書房:古代士子的精神家園
    對於中國文人而言,書房實現了讀書作畫、識人見客等功能,也是文人心中的精神象牙塔。古人多「學而優則仕」,在崇尚文人的社會,書房自然也成為主人最為看重的場所。對於書房使用的器具、陳設偏愛,幾乎全部由文人墨客的審美決定。對於古代書房陳設的研究,既意在重現古典器具用度,也對當下國人追求風清雅致的生活品質提出啟示。
  • 明清文人的「小心機」都裝進了書房裡 把握這些「細節」你也能很雅致
    明清文人的審美如何?他們為什麼如此熱衷於書房的空間布置?這些古人的書房與我們現代的書房相比,又有什麼不一樣?趕緊來看看。  書房  明清文人的書房很「個性化」  但風格追求接近自然、遠離塵囂  追溯書房的歷史,我們發現唐人的生活中就已經出現了書房,到了宋代,風雅的宋人多喜歡用隔斷闢出相對獨立的空間,並以「小室」「小閣」稱之,像南宋詩人陸遊的「書巢」,空間就小如巢穴
  • 古人的書房中,常見這6種「綠植」,清新雅致,「文藝」範十足!
    其實古代的人們都喜歡將花草養在書房。特別是一些文人雅士,古人的書房中,常見這6種「綠植」,清新雅致,「文藝」範十足!1、菖蒲:菖蒲在古代的文人圈中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綠植,因為菖蒲喜歡在陰溼的環境生長,就算沒有陽光照射也不會長殘,反而會越長越翠綠,所以非常適合在室內養護。菖蒲還具有不畏寒冬的特性,在冬天萬物都已經枯死的時候,菖蒲依舊可以活得很好!
  • 中國古建築設計——古代書房的布置與裝飾
    然而,在許多人的內心深處,依然對古人秉燭夜讀、手不釋卷、寧靜淡泊的生活有所嚮往。在傳統文化逐漸回歸的今天,新中式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古色古香的中式書房,成為了人們的心頭好。本期,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中國古代書房文化。
  • 傳統書房文化|書桌,中式書房的核心
    書房,古稱書齋,是傳統中國社會最重要的生活空間之一。書房不但為歷代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修身養性、讀書撫琴的處所,還助力他們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早在漢代,文學家張衡就曾稱讚自己的書房可「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書房本身就是一個具備藝術體驗、閱讀寫作與圖書收藏等多元功能的空間。
  • 文人的理想國:王世襄與他的明式書房!
    書房是中國歷代文人私密的理想國,作為明式家具研究的執牛耳者,當代文人王世襄的書房為何模樣? 讓我們一起跟隨前美國加州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策展人莎拉·韓蕙(Sarah Handler)女士重憶往事,從那件著名的紫檀插肩榫大畫案談起,共敘文房清樂。
  • 裝點書房黃金屋,山水凸顯獨家品位
    書房裡沒有外界的喧囂與煩躁,沒有城市的繁華與寂寞,只有恬靜與舒適。書房是學習辦公的地方,那麼,書房的裝飾畫就很重要了,古代文人雅士在書裡掛山水畫裝飾非常常見,一來有山有水氣韻流動裝飾環境雅致,二來自然山水讓人心神寧靜,有助於修身養性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之中,在今天也同樣如此,在書房裡掛一幅雅致美麗的國畫山水作品,美景天成秀麗獨特,是最合適不過的選擇了,這樣不但起到修身養性的作用,而且能夠提高居室主人的文化品位,給家裡營造祥和、閒適的家居氛圍。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從文化社會學角度看,風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承載和具象,表現在人的志向取捨和行為選擇上,大都與作為重要道德標準的氣節在邏輯上相提並論,儘管氣節指的是個人精神生活方面的價值取向,但作為一種操守標尺和價值標籤,風骨和氣節在國人精神文化中均表徵著正向維度,在國人價值體系中均代表著高尚指標,素為中國曆朝歷代的文人所敬畏所崇尚所秉持所尊奉。
  • 古代書房的布置
    圖丨網絡書房,古代稱書齋,是住宅內專門作閱讀、自修或工作之用的房間。
  • 古代文人讀書之餘的清玩生活:輔助讀書,以自然幽志怡情
    清玩,是古代文人才子獨有的一種生活方式。所謂清玩,是古代文人讀書之餘,對一些精巧雅致的物品鑑賞把玩。譬如書畫、金石、盆景等;書案上放置的端硯、筆洗等,都是清玩之物。這只是為讀書生活增添一樂趣,可放鬆精神,廓清心胸,為生活平添樂趣,幽志怡情,輔助學問精進。
  • 壹字讀書會|古代文人生活中的香事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香文化歷史的國度,用香傳統在古代文人雅士之間廣為盛行,現代人卻對香文化的緣起、沿襲、製作和藥用等知之甚少。香在古代文人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有著怎樣千古流傳的故事呢?吳清在壹字讀書會現場 主辦方供圖用香一則防遭蟲咬,二則頤養性情用香貫穿了整部中華古代文明史。在古代,人們無法擁有像現代一樣舒適的居住條件,需要經常面對自然環境中一些惡劣的狀況,比如蚊蟲和瘴氣等。
  • 經典的古代文人書房對聯集萃,你知道的有幾幅?
    | 書房經典用聯 | 書室楹聯文化或抒發情感、或戲弄人生、或針砭時事、或表達雅興,從中可探討出學者的心情和嗜好充滿詩情畫意的書房,乃主人的理想世界。字含花香,書有竹韻,讀書寫字如此雅致,可見其人不俗。
  • 室無瓷不雅,品鑑宋代文房瓷器,體會宋代文人之高雅
    現代生活越來越好,人們對自己的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很多人會在房間擺放一些文玩瓷器,效仿古人,這種行為不過是附庸風雅而已。要說到風雅,首屈一指的是宋人,尤其是宋代文人。文房瓷器追求內涵豐富和造型的精巧別致,今天就介紹幾件宋代的瓷器精品,體會宋代文人之高雅。
  • 古代文人裝起來就是大富豪,筆墨、竹石,精緻實物寄託精神
    清玩生活,是古代文人才子所獨有的一種生活方式。讀書之餘,把玩一些精巧雅致的物品。其重點 在於「清」、「雅」,玩是其次的。因為古代文人的主旨是幽志怡情,增長見識,讀書生活又有樂趣,放鬆精神,廓清心胸,從而精進學問。
  • 言辭有深意,風流見傲骨:帶你領略古代文人書房的對聯文化
    在古代的書房裡,往往要懸掛一副對聯稱之為書房聯。言由心聲,書房聯既能凸顯了主人的道德情懷又可以抒發了主人的理想志向,一起來看一下。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這是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自題於書房的一副楹聯。
  • 中國人的書房:室雅無須大,花香不在多
    書房是現代知識分子家庭必不可少的空間,但「書房」其實是現代流行的叫法,古人大多喜歡用齋、堂、屋、居、室、庵、館、廬、軒、園、亭、洞等字來命名書房,如蒲松齡的「聊齋」、紀曉嵐的「閱微草堂」、劉禹錫的「陋室」、陸遊的「老學庵」等,其中「齋」是古人書房最常用的字之一。在強調「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古代,書房文化自然也頗受重視。那麼,古人的書房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