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0不平凡的一年,讓人們認知了許多,改變了許多,
不平凡的2020年就要過去了,這是全世界人民難以忘懷的一年,人們記住了一個新的名詞「新冠」,還好我們齊心協力漸漸離開了這個新名詞。回顧這一年,我們重新認知了世界,感知了祖國,更是得到了從沒有的感受,也許你的生活、工作正悄悄的改變,也許你的認識和習慣也在發生變化,但不變的是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對這片土地的愛!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拍攝北京胡同近十年了,今年從6月份開始拍攝京城胡同,遇到了一些胡同裡的北京人和外地人,都是一些普通而平凡的人,就是這些我們身邊的人讓我們了解了北京人的熱情、厚道與孝順;外地人的淳樸、知足與吃苦,其實這幾十年來已經沒有北京和外地之分了。
今年也是特別,我以往拍攝胡同沒有這麼多人與我聊天,而今年格外的多,好像人們更加和善,更願意與人交流了。有些由於當時錄製視頻,沒能留下一張清晰的照片,只是從視頻中抓取的影像;有些由於保護隱私,沒有正面影像,大多數人我們可能不知道姓名,但每個人的聊天都是那麼真實與真誠,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家長裡短,還有百姓心中的大道理,讓我感受了一些沒有的東西。我想說給大家聽,更是要記錄我們2020年身邊的那些故事,這可能就是你我關心的那些人和事吧!
二、10個京城胡同裡真實而平凡人的小事,可能就是我們身邊的大事!
1、勁松清朝第四代肅清王衍璜墓,河北河間大爺,在此居住54年。
6月6日,探訪北京勁松地區清朝第四代肅清王衍璜墓時,遇在此居住54年,92歲的河北河間李大爺。李大爺當年是在北京西山建造防空洞的,當年也是為了北京城的防衛工作建造,1966年隨北空進入勁松地區,他們一批人就安排住在這裡。
這裡原來是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豪格家族陵地,大爺親眼見證了這裡的變遷,講述了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使我記錄下來這一地區的變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資料,非常難得,可能有些歷史會擦肩而過。李大爺常年生活在北京,可鄉音未變,淳樸善良,本色未變。
2、上斜街年羹堯故居,北京老夫婦身體有病,只願分得旁邊居住。
7月23日,探訪北京上斜街年羹堯故居,遇一對在此居住北京老兩口,大爺身體多病,常年坐輪椅,為了看病方便,騰退4年沒有搬走。通過聊天了解,就是要求在周邊解決一間與此相等的平房就行,這可能也是一些北京城區年歲大不願遷至太遠新居的普遍問題,終歸那些地方目前看病不是很方便吧。
北京老城保護騰退改造與居民生活品質提升是需要兼顧的。前些日子路過此地,看到大門緊閉,可能問題已經解決了吧。
3、前門三裡河水岸公園,北京大媽祖宅小院,如今裝修一新依水而居。
8月23日,走訪北京前門三裡河水岸公園,行走在青雲胡同,緊鄰水岸一座小院裝修一新,一大媽在門口收拾花盆。聊天得知這是家裡祖上購買的產業,以前已經很是破舊,如今這裡水岸穿巷,大媽家裡兒女商議就進行了全新修建,據說花了不少錢。也是,周邊環境好了,也就有心思好好裝修一下吧,這老百姓過日子不就圖個好心情嗎!
北京老城保護,涉及到一些人離開難捨的家園,一部分人雖然遠了些,但居住環境改善了;一部分人選擇留下,同樣環境漂亮了,這可能也是老城保護總歸實施的初衷吧!
4、天橋德雲社,2個三河姑娘過來聽相聲,可見郭德綱德雲社的影響力。
9月12日,到北京天橋德雲社總部探訪,上午也沒演出,只我一人,只是看看牆上觀眾的各種留言塗鴉,這時看到兩位年輕姑娘過來,興高採烈看著留言塗鴉,互相拍照。我感覺新奇,於是過去與兩位姑娘攀談起來,得知是從河北三河趕過來聽相聲的,應該是下午,上午也是到天橋總部看看。
聊下來,感覺現在的女孩子也是喜歡相聲,真是以前沒有的,現在的相聲不單純是在聽相聲,而是一種時尚的追星,打破了我們對傳統的認知,由此也是感受到郭德綱的德雲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功不可沒。由此可見,觀眾喜歡才是硬道理!
5、老宣武菜西片區,90後北京姑娘從事胡同宣傳保護工作。
10月4日,十一長假到菜市口西片區的西磚胡同走訪,遇一北京林姑娘向我介紹這裡情況,由於我常年拍攝胡同,與姑娘聊得多一些,姑娘熱情帶我走訪了這一片區的情況,也是深感這些成長起來的北京年輕人,一樣對北京胡同懷有感情,可能她們會有更多的想法,更好的思維,來促進胡同共生發展。
我們有時擔心,現在的年輕人還知道北京那些事兒嗎?還知道胡同嗎?其實無需擔心,有些東西可能是與生俱來,我們北京的傳統文化不是一天形成的,胡同是北京的根,需要每一個人關注,共同保護北京老城!
6、後孫公園胡同,北京老哥每天從東四到此處,為80多歲的老嶽母做飯。
11月7日,到後孫公園胡同探訪安徽會館,由於找不到,正好一北京老哥在家門口指點找到了。一看都是北京人於是聊了起來,從這條胡同到北京老禮兒,這老哥聊得頭頭是道兒,特別是聊到每天過來給老嶽母做飯,讓我挺受感動!關鍵這位老哥也是60歲的人了。
其實,這北京人樂觀、寬容而且說話幽默,特別是講究老禮兒,對老人孝順,尤其是北京男人基本都會做飯,希望北京的這些優良傳統得到發揚!
7、秦老胡同,遇北京大爺,講述婉容家族與雞爪梨的故事
11月8日,到北京南鑼附近的秦老胡同,看到一大姐介紹一院裡的樹叫雞爪梨,我覺得新奇,過去拍攝,這時一位北京大爺從廁所出來,看我拍攝就介紹了這棵樹與院主人的情況。
原來此院是中國末代皇后婉容的侄子的住所,當年是從南方帶過來的樹苗,在此院種下,還介紹了這條街裡幾個大戶人家的情況。特別說到這雞爪梨可以潤肺止咳等作用,了解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和新奇樹種的知識。大爺那種北京老人不緊不慢的說話方式,讓人記憶深刻。
8、東四北大街,遇北京老哥和江西施工大哥,老北京人與新北京人的交融
11月8日,到北京東四北大街走訪,這條大街正做修繕已接近尾聲。走到段祺瑞執政府斜對面拍攝時,一北京老哥過來說這有什麼拍的,要拍您就拍執政府,由此就聊了起來,從故宮的修建到執政府建築特點,一直到家門口的改造,讓人真漲知識。
這時一在此裝建門窗的江西大哥加入進來,這大哥在北京做裝修26年,可以算作新北京人了,從農村耕地到新型農業,最後說到北京生活,與北京老哥聊得那叫一個熱鬧,了解到現在我國的耕地都是規模現代化的耕種方式,基本有幾個大戶承擔耕種,而且全部是機械化設施,基本不用人工了,這樣大部分的人員可以外出打工或做一些其它工作。特別是北京,這些年來形成了新北京人,也感受到外地人在北京的融合與對生活的滿足!
9、北新華街,一民國老樓遇山東90 歲老夫婦,17歲到北京,如今3個兒子養大成人
11月14日,到北新華街拍攝一民國老樓,遇一大媽和大爺,老兩口在17歲就從山東來北京給私人做工,後公私合營轉到首鋼系統工作,以前住老宣武小六條,後搬至此地,就一間房加蓋了廚房,從幾十塊錢把三個兒子養大成人,現在都在外面有獨立住處,老兩口在此處居住,一輩子都在北京生活,可謂是老北京人樂,可大媽的鄉音未改,在此足足聊了20多分鐘,多次讓我進家裡坐,我不便打擾二老。
這就是最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多少老北京人就是這樣走過來,把兒女養大成人,簡單而又知足,熱情而又好客,讓人記憶深刻!
10、北京上斜街60年代騰退老樓,遇邯鄲大媽,不到60兒孫滿堂。
11月22日,來到北京上斜街一座騰退老樓拍攝,這座老樓應是60年代的建築,已騰退3年多,目前是西城園林綠化隊在使用,這位邯鄲大媽就是為綠化隊做飯的。
由於大媽家鄉口音很重,鬧了些笑話,但大體明白:大媽4個孩子,兩兒兩女,5個孫子,現在一個女兒和兒子在北京工作,所以也出來幹點事兒,說起家裡的的孩子感覺大媽充滿幸福感,女兒在北京開了一家美容店,兒子在北京做建築施工隊,可能在幹幾年,這位大媽也回家養老了,還是覺得家鄉清靜一些。這可能就是一些在北京外鄉人的真實生活情況,最後還要落葉歸根的。
提筆寫下這些在拍攝京城胡同中遇到的人和事,思緒如潮,不用回憶,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走胡同,看北京」,這是我拍攝胡同的一個主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記錄北京胡同的歷史與發展,感覺更多的要記錄那些發生在胡同中的人和事,這些鮮活的人,可能就是千千萬萬北京人與在北京的異鄉人,每個人都代表不同的感受和生活體驗,每個都不相同,都是獨立的個體,但又代表著大多數人,不管生活如何,每個人都在積極生活和工作,這些人和事會銘記心中!這就是北京,北京的2020,我很懷念它!
可能在胡同裡我會與你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