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蓼莪》
人從出生開始,就在接受父母恩惠,在懂事明理之後,在課本上學到的第一首便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父母對孩子的愛總是無私的,但是古往今來總是對母親的愛更為被孩子們接受和歌頌,父親更像是一座大山,就在那裡為孩子為家庭扛起重擔,但是生活總是在細小的瑣碎中成長,也導致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忽略父親的愛,而父親的愛從來不會因為是否關注他而變多或變少,如今就有這樣一位父親為了孩子讀書每天挑200擔沙子,而這個孩子最終以674分上清華,用成績回報了父親,在高考之後媒體採訪中痛哭,在生活的重擔之下,究竟包含了多少父親的愛?
不管世界怎樣變遷,在中國,讀書似乎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讀書也是人們心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也因為社會的發展,似乎「寒門也再難出貴子」,但是不管多麼難,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送孩子上學,即便是不能出人頭地,也還能比自己更能幹,可以更好的在社會上打拼,而這位以674分考上清華來自湖南懷化的楊堋,他就出生在一個十分貧窮的家庭,或許對已經實現9年義務教育,高考也十分普及的現代,很多人很難想像,還有一群人生活在溫飽線上,還有一群人在與貧困作鬥爭,對於他們來說讀書反而不是那麼重要的,因為生存更重要,而楊鵬就出生在這樣的家庭。
楊鵬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對很多人來說並不幸運,甚至可以說是不幸的,但是他擁有他的父親,一位十分愛他的父親卻又難得的幸運,要知道在這樣窮困的家庭中,雖然很多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多讀一點書,多一點學識,但是很多孩子都會在家庭的重擔之下,慢慢的結束短暫的學習生涯,開始協助父母為家庭的增加收入而奮鬥,但是楊鵬的父親,選擇了自己獨自承擔這份重壓,但是在貧困的地方,勞動力也是十分廉價的,為了負擔家庭的開支,只會憑藉勞力掙錢的楊父,只能依靠高強度的勞動,去換取稍微高一點點的收入。
為了支付楊鵬的學費,就白天在工場挑沙子,每天挑沙200擔,風吹日曬都不曾間斷,為了掙到足夠的工資,在夜裡就去船電廠當焊工,在這裡的他也依舊未曾輕鬆,時不時的還要搬運幾百斤的鐵柱,就這樣高頻率的勞作,在今天看來工資應該上萬了吧,可是貧困從來不是因為你不夠勤勞,也有你在哪裡勤勞,在這裡即便是楊父卯足了幹勁,一個月也不過是2000塊。
在這樣勞動如此不值價的情況下,楊父從未放棄對兒子的期望,而楊鵬看著這樣日夜勞作的父親,他知道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在學習上不敢有一絲懈怠,每天清晨5點就早早起床洗漱,隨後趕到教室學習,每天晚上和父親辛苦工作一樣,依舊不間斷學習,幾乎晚自習回家每次一最晚離開的都是他,而他除了一次比一次的努力之外,就是用相對的成績來回報父親,而這樣的努力在學習上獲得了回報,在生活上,由於他優異的成績和家庭境況,學校為了支持他更好的學習,便免除了學雜費,並且給楊鵬提供了每月450元的助學金。這一筆助學金對當時的他與他的家庭來說,大大的緩解了家庭經濟壓力。
隨後在2014,隨著高考的來臨,楊鵬滿懷信心走進了考場,同樣滿懷信心的走出考場,面對同學老師與家人的關懷,楊鵬就一句「考得不錯」,便不再多說,這也讓很多人對他的成績充滿忐忑,畢竟最終的結果沒有出,就依舊是未知的,但是楊鵬的努力是看得見的,他的付出也是有回報的,最終以674分成功被清華大學錄取。
拿到通知書後的楊鵬與父親是非常開心的,面對親朋好友與家鄉親人的恭賀,他們也是笑臉相迎,然而這樣的笑容背後,卻是父親流了多少汗水換來的,楊鵬並未忘記,隨後在面對記者採訪中痛哭表示:父親每天挑200擔沙子供他讀書,在面對高考的喜悅時,楊鵬依舊不敢忘記父親的勞作與付出,是道不盡的辛酸與辛苦,因為就這樣一份輕飄飄的錄取通知書,拿在手中卻又是沉甸甸的。沉重的不僅是承載了父母與楊鵬這個家庭的無盡期待與希望,更有與之相匹配的巨額學費,這份學費他承擔不了,父親的肩膀這一次也同樣承擔不了,但是這樣努力的結果,他與他的家庭都不願意選擇放棄,於是在多方的了解下,獲知清華大學的定向招生計劃,不僅可以免除學費,還能有補貼。
就這樣拿到通知書之後,楊鵬走出鄉村來到學校,在這裡他選擇了從未接觸過的核能專業,因此也有人說他選擇這個專業是沒有辦法,畢竟生活的重擔之下總是會面臨一些無可奈何的選擇,但是不管怎樣楊鵬走入了清華核能,在這裡開始了他新的篇章,也一直堅持著曾經對學習的堅持與熱愛,依舊不敢懈怠。
後來在楊鵬入學第二年的一次講座上,一位教授說到功課的學生很容易因為忽視對文化而導致思維的封閉,在未來發展上會有很大的限制,楊鵬在短暫的思考之後,決定額外學習工商管理,並將這個專業當成自己的第二學位來學習,要知道核能專業中本身的專業知識就十分廣泛,學習壓力相對很多學科來說更加重一些,就是在這樣學習的重壓之下,楊鵬在隨後的三年中將工商管理的學位修到了將近滿分的成績,可以說對於楊鵬再大的重壓,他都能像種子一樣堅韌發芽。
楊鵬的大學生活並未像很多大學生一樣,幾乎是光陰虛度,他對自己的學習各方面都十分看重,因此在本科學業完成之後,他順利的進入了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繼續攻讀碩士,當然在這個時候,他因為有了科研項目的工資,沒有工作的他也能夠開始補貼家庭收入,讓父親也可以徹底放下重擔。
楊鵬可以說是完成了一場「鯉魚躍龍門」一樣的蛻變,一步一步憑藉自己對對學習的堅持,在面對一切現實的問題面前,他選擇了努力學習,用知識撬開命運的大門,一點一滴的慢慢改變自己的人生與家庭,但是不管楊鵬多麼的努力,這一切都離不開楊爸爸對他的愛,用雙肩替他扛下了重壓,完成了最初始的學習生涯,也就是在父親的薰陶與影響下,讓楊鵬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在成功獲得清華橄欖枝的他,依舊沒有因為家庭的原因選擇放棄,而是選擇相信自己可以用努力去改變現狀,可以說楊鵬的學習生涯就是一場「山不來就我,我就山」的真實演繹,寒門依舊能出貴子,只是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與努力。
參考資料:《蓼莪》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