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懂事」成金句?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家長犯了「禁忌」

2020-09-11 萌主媽咪育兒經

「文/萌主媽咪育兒經(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商場裡,孩子偷拿了喜歡的玩具,工作人員發現後找其父母理論。

媽媽一邊安慰著大哭的孩子,一邊對工作人員說「小孩子不懂事」,把玩具還給商場後就灰溜溜的走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當孩子犯了錯,家長們都習慣說「小孩子不懂事」,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小孩子不懂事」儼然成為了教科書式的金句,只要說出來孩子就會被原諒。家長們只是習慣性地說「孩子不懂事」,可孩子是真的不懂事嗎?

當然不是,孩子也習慣了躲在「不懂事」的保護傘下。一句「不懂事」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坑娃,犯了育兒路上的三大「禁忌」。

禁忌一:袒護孩子的錯誤

2016年10月,上海玻璃博物館展出了一件佳作——《天使的翅膀》。

展出後不久卻被一個頑皮的孩子損壞了,損壞程度多達半個翅膀,經鑑定無法還原。孩子的母親卻表示「孩子還小不懂事」想要矇混過關,遭到世人的批判。

無奈之下,博物館只好發出一份聲明,嚴禁「不文明參觀」行為,並將殘缺的作品重新命名為《折》,將孩子的不良行為畫面放在一旁,提醒其他遊客。

也許這份驚世的作品是歷時幾個月、數十個日日夜夜、耗費巨大投資才得以在展廳展覽,卻只換來了一句「孩子小不懂事」。

博物館在聲明中提及孩子的母親時用了「縱容」這個詞,媽媽確實在縱容自己的孩子,損壞了別人的東西沒有懲罰、沒有賠償,哭幾下鼻子就過去了。

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說過:「成人的犯罪行為,倒退至他的童年,你就能找到原因。孩子的問題,往往都是大人造成的」。

如果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能指出孩子的錯誤,讓孩子學會面對錯誤、主動道歉、彌補錯誤,才能教會孩子什麼是責任,改過自新。

禁忌二:忽視了孩子的家教

廣東東莞某小區內,4個孩子玩耍的時候劃壞了小區裡停放的40多輛車。

面對150萬的賠償,孩子父母們卻說「孩子還小不懂事,物業全責」,害怕承擔責任就將矛頭指向物業。

4個孩子均已經超過了10歲,他們懂得那些車不是自己家的,他們也知道自己在搞破壞,在學校裡學過「不能碰別人的東西」,卻為了自己開心不計後果。

其實,從他們的父母身上也能看出來,家教就是如此,家長逃避問題,孩子又怎麼能認識到錯誤?

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勇於承擔錯誤的代價,給孩子立規矩,一個好的家教勝過100個號的運氣!

禁忌三:忽視了孩子「理智腦」的發育

當孩子在學校打架鬥毆,家長面對老師總是說「孩子小不懂事,回家嚴格管教」,卻忽視了孩子大腦的發育缺陷。

人的大腦發育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小時候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是情緒腦大於理智腦,長大後能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時就是理智腦大於情緒腦。

部分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可能是大腦發育不良,父母要及時引導疏通,比如孩子犯錯時教育孩子道歉、時候帶孩子反思整件事、引申到大的方向告誡孩子下次應該怎麼做等等。

作為父母,你曾經說過「孩子小不懂事」嗎?如果有,請及時告誡孩子當時是錯誤的,以後也不要再說這句話了!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懂事的孩子總讓人心疼,愛孩子,請教會他「不懂事」
    家長總是會把重心和注意力放在家裡最淘氣的那個孩子身上,忽視家裡最懂事聽話那個孩子,美其名曰「你是個好孩子,你會理解媽媽的」。懂事的孩子被捧殺背後的「難過」很少父母會去在意,時間久了,在父母的眼裡就成了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跟模範似的往好的方向發展,一旦哪個孩子顯得特別另類或予以器重,父母便會傾盡全力去付出,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偏心」和「忽視」。
  • 不怕不懂事,就怕太懂事,孩子的這3種「懂事」行為,家長要警惕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懂事總沒有錯的,但其實家長所謂的「懂事」無非是少給家長找麻煩,是站在家長的角度來給出的評價,而對於孩子的終身成長來說,有的時候過於懂事往往並沒有好處,尤其是孩子如果有以下這3種「懂事」的行為,那麼往往會在未來成長後變得反而沒出息,家長一定要警惕。
  • 別說孩子小就不懂事,孩子懂事起來,大人自愧不如
    說孩子小不懂事的人,要麼是沒見過懂事的孩子,要麼是沒擔當的父母推卸責任。真正懂事的孩子,一個眼神,一個舉動,一句話,就可以讓這些所謂懂事的大人淚奔。汗溼成一縷一縷的頭髮,並沒有讓人覺得凌亂。這樣懂事的孩子一定能暖進父母的心裡。天氣是炎熱的,內心是暖暖的。
  • 懂事的孩子沒糖吃?孩子不需要太懂事,他需要的是快樂
    也許對家長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樣孩子就比較好帶,父母也省心很多,但對孩子來說卻不是一件好事情。越是懂事的孩子,父母對他的關注就越少,慢慢地父母就會將精力集中在一些比較調皮,會哭鬧的孩子身上,而忽視懂事的孩子。
  • 別總說「孩子小,不懂事」
    讓孩子做家務——「他不會,大一點再說!」給孩子做性教育——「他還小,能懂什麼?"等孩子闖了禍——「你跟小孩子計較啥!」我們總說等孩子長大,到底什麼時候才算是長大呢?「孩子還小」看似是對孩子的愛護,事實上很多時候都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 孩子還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2做家長的,在孩子胡鬧的時候,不管不顧,不但樹立不起家長的威嚴,還會把孩子慣出臭毛病。 很多家長在孩子闖禍的時候,就搬出「孩子還小不懂事的免死金牌」,從而推卸責任。一句孩子還小不懂事就打發別人。 別等著別人來教育你家孩子。孩子還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 鄭爽說太早懂事的孩子不快樂:懂事孩子背後,都站著不懂事的父母
    生活中,我們總是能看見這種特別懂事的孩子,他們身上沒有其他孩子身上的那種天真爛漫,那種童真童趣,從小就活得像個「大人」一樣。很多家長都說這樣懂事兒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但是,這種懂事兒對於孩子來說講,就未必是好事兒了。
  • 孩子太懂事總讓人心疼,愛孩子要讓他學會「不懂事」,父母注意了
    ,還總是認為這個孩子會理解父母的,久而久之也會變成一種習慣,但懂事的孩子往往活的比較累,也會慢慢的失去自我,長大後過於獨立也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作為父母,愛孩子要教會孩子「不懂事」。1.撕掉孩子身上「懂事」的標籤很多父母都喜歡說「我家孩子真懂事」,其實「懂事」這個標籤給孩子帶來的並不是讚許,而是一種壓力。
  • 懂事的孩子並不快樂,只要有一次「不懂事」,就會被念叨一輩子
    首先,世間萬物勢必有所得失,每個人的性格包括行為都不是物理科學,它們只不過是偏向性而非絕對的。當有一個孩子不鬧、有一個孩子非常鬧騰時,我們又是否真的能做到把糖給不鬧的那個懂事小孩?相信很多人都選擇給鬧騰厲害的那個孩子,為什麼呢?因為給了糖就可以止哭嘛,最重要的是父母還單方面地認為懂事的那個孩子聽話可以理解,所以把糖分給不懂事的那個孩子時往往還表現得理所當然。
  • 「孩子還小,不懂事」,家長應了解「漏鬥法則」,讓孩子健康成長
    往嚴重一些講,家長的這種行為就是對孩子的過度縱容,將來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2、將溺愛認為是愛的表現溺愛和愛,儘管只有一字之差,其內涵卻是千差萬別。被家長溺愛的孩子,將來不會成長為一個有擔當、重感情的人,犯了錯誤也不會自己承擔責任,而是會想方設法加以逃避。
  • 鄭爽說「太早懂事不是幸福」
    總能聽見現在的小孩子嘴裡說出和手上做的事情都超乎大人的預想,原本就是本該開心快樂的年紀卻過早的懂事,看著不免有些心疼,大人體驗過的心酸被孩子過早的去承受,有時候被期待的太多,有來自家長的,有來自於社會的,有來自同一個社會同一個小朋友的比較,她們被要求跳舞,畫畫,寫字,數學,語文等等都要上課程培訓班,放眼望去,沒有一個小孩子是不上課程培訓班的。
  • 孩子太懂事並不是好事!背後是被「心窮」毀掉的人生,家長要重視
    生活中的例子就會告訴家長,其實越懂事的孩子反而越不幸福。在家長看來姐姐的行為是非常懂事的行為,但是背後隱藏的是姐姐的委曲求全,也是姐姐「心窮」的表現,認為自己這樣的委曲求全才是好孩子的表現。家長傳授的「懂事」思想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心窮」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 不用管,孩子也很懂事?家長先別急著高興,孩子也許並不快樂
    這樣懂事的孩子家長又怎麼會不喜歡呢?,不給父母帶去麻煩,這就是所有父母最欣慰的事情了,同時,這也是所有父母喜歡懂事的孩子的原因。二、其實有時候不是孩子想懂事,而是被逼的不得不懂事有些孩子是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被迫長大的。如今,有很多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犧牲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出去工作,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 孩子還小不懂事,以後不再是藉口
    賣房賠償,責任還是要擔起的,不要說什麼人家豪車都買得起,不要在乎這點錢,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賠肯定得賠。只是看能否請求各位車主念在小孩不懂事的份上少賠點。然後帶上孩子挨家挨戶登門道歉。一是給家長上一課,孩子該怎麼教育。二是給孩子上一課,做壞事,做錯事是要付出代價的。太可惜了,但凡有個過路的人發現了孩子們劃車的行為及時制止,也不至於這麼嚴重。
  • 懂事的孩子背後卻都是心酸
    它表面上是為家長帶來省事的好處,也許骨子裡就是出於恐懼。」過早的懂事會讓孩子變得壓抑,不僅阻礙情緒的正確釋放,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道路。作為孩子的保護者,家長要警惕孩子的這種懂事行為,及時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表達自己。孩子就應該無憂無慮,而不是過早地承擔本不屬於自己的壓力和重擔。一、孩子為什麼會這麼「懂事」?
  • 「懂事」的孩子其實並不快樂,想讓孩子快樂成長,別強迫孩子懂事
    在我看來,小傑懂事的讓人有些心疼,面對想玩的玩具,只能眼睜睜看著,顯然他並不快樂,在我的眼裡,有些小孩子是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是不會罷休的,想法子讓自己的父母滿足要求,小傑的媽媽還以此引以為傲,孩子的「懂事」真的對他好嗎?這是在強迫孩子「成人化」。陳鶴琴的六大解放思想中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大腦、手、自由,讓孩子能夠全方位的成長。
  • 孩子從「淘氣」變「懂事」,家長要注意娃的心理變化
    其中有個高贊的回答:家長往往關注孩子是否聽懂、順從指令,而忽略、排斥孩子自主表達的能力。在懂事狀態下長大的孩子,會在未來的社會中面臨更多的迷茫與糾結:不懂得拒絕,對他人的請求總是來者不拒。羞於表達自己的訴求,總覺得自己的需求是有罪的,期望對方能揣度出自己的心思。
  • 孩子,你可以不那麼懂事
    還是不敢玩耍,害怕弄髒衣服惹父母不高興;隱藏自己真實的願望和想法,做父母心中的乖小孩;觀察父母細微的表情、情緒,父母開心,自己才鬆口氣。調皮搗蛋的孩子們可以盡情地享受屬於他們自己的童年,那聽話懂事的孩子呢?大多數父母可能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聽話、懂事的、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緒的。可聽話的孩子們「快樂」嗎?
  • 「孩子小還不懂事?」別被騙了,2歲是培養孩子品格的好時期
    ,此時家長的反應則是小孩子不懂事,做出這些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罵一頓就可以了。但家長沒有在正確的時刻進行正面的教育,沒有通過引導讓孩子知道該怎麼去做,他們把孩子的不知道直接定義成了不懂事,於是常常會聽到這句話:「孩子還小不懂事,等長大後就好了」。有研究證明,孩子並不是不懂事,他們的認知能力並不比成人差多少,甚至比成人更強,他們不懂只是因為他們見得不多,這時候給他們解釋事情發生的原因才是正確的選擇。
  • 趁著孩子不「懂事」:趕緊讓娃學英語!
    而作為大多數中國家長為之奮鬥的終極目標——高考,更是一個成長過程中無法避免的話題,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一個都不能少。再加上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的影響,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時代早已過去,英語成了開眼看世界的全新通行證……那麼,在學習英語這件事情上,「懂事」的孩子和「不懂事」的孩子,又有什麼差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