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古典 | 德彪西:清冷的月光

2020-12-15 啟東融媒

有人說,德彪西的鋼琴清冷得沒有血色!尤其是鋼琴表現下的「月光」,細膩優雅之餘,讓人感覺了一縷清寒,甚至是一絲荒涼,些許激情也是那水中的火焰,閃爍不停,卻感受不了它的熱情。

當然,清冷只是一種聽感,德彪西的音樂特色是「印象派」,會讓人產生一種通感——它那飄忽不定的音色讓人更多地聯想起了捕捉光影變化的印象派畫作,或是影影綽綽的太虛幻境。自幼寄居在姑媽克萊門蒂家中的德彪西,得以接觸藝術收藏家阿羅沙,熟悉了許多現代畫家的作品,包括德拉克羅瓦、杜米埃、畢沙羅的畫作,乃至他也曾夢想做個畫家。

▲克勞德·德彪西

而等成名之後,德彪西的音樂作品也被許多的聽眾與一幅幅印象派畫作相勾連起來。譬如,聆聽他的《大海》,是不是想到了莫奈的畫作《日出印象》——單簧管和長笛牽引著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於海上,跟隨管樂層層推進的弦樂,如同海風輕拂下漸漸甦醒的波濤,不斷閃爍著晨曦折射的新輝;

▲莫奈的畫作《日出印象》

聆聽他的《夜曲》,是不是聯想到了惠斯勒的畫作《夜景》——輕柔湧動的弦樂,頹唐搖曳的管樂,器樂化的合唱(閉口哼唱),隱約一片模糊的光影、微妙的色彩,虛幻朦朧的氣氛中,恍見「雲」的緩慢飄移,「節日」的火樹銀花,「海妖」的柔媚呼喚……

▲惠斯勒《泰晤士河上散落的煙花:黑和金的小夜曲》

▲惠斯勒《藍色與金色的夜曲—南安普頓的水面》

「仿佛遠遠傳來一些悠長的回音/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統一體/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樣茫無邊際/芳香、色彩、音響全在互相感應……」象徵主義詩人波德萊爾的詩句似乎道出了德彪西音樂的魅力所在。羅曼·羅蘭則讚譽德彪西是一位「偉大的夢境畫家」,想來這樣的稱呼德彪西會欣然接受,他本能地反感將自己貼上印象派的標籤。甚至,他不喜歡作品分析:「無論如何,對音樂要保存它的奇異幻覺……」

1884年,22歲的巴黎音樂學院學生德彪西以《浪子》(康塔塔)榮獲羅馬大獎,受邀在羅馬美第奇別墅生活三年。青春得意的德彪西,開始了在義大利遊學的生涯,期間遊歷了義大利北部的貝加摩地區,那裡美麗的風光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旅行歸來,讀到魏爾倫的詩歌《明月之光》,萌發激情寫成了《貝加莫組曲》(由四首樂曲組成,其中第三首為《月光》)。其實,這部組曲的創作並不順利,於1890年開始創作,直到1905年才出版,前後歷時十五年。這麼長的時間裡,德彪西的音樂從個性展露逐漸進入成熟時期。《月光》這首作品初步顯示了印象派藝術的朦朧風格,同時又有優美的旋律線條,使之成為德彪西鋼琴作品中最為大眾化的一首。

▲「是藝術創造規則,而不是規則創造藝術。」——德彪西

《月光》為三部曲式。第一段,悠緩的旋律描繪出一幅月夜幽思圖。樂曲一開始在行板速度上呈現出安寧的樂思,置身其中,我總感覺在荒涼的地方才可以找到真正的寧靜,那是一片風止了的沙漠,或是退潮了的大海,在沙丘上,或在海灘邊,靜靜地凝望那荒寂的月夜……一組組上行的琶音,似遠去的風聲,似渺遠的潮音,在銀色的畫布上鋪疊開來,月光是起伏的琶音,碎金一般灑滿整個畫布,襯託著飄浮的旋律,那是你自己都難以捉摸的夢境。還有更美妙的評論:「那輕盈的上行琶音,猶如向天空噴湧的清泉,然後在主、屬音的交替中恢復平靜……」義大利音樂評論家加蒂的評論能否激起你的共鳴?

中段的音樂微微激動了起來,但不失清冷。右手是一些短小的樂句,左手是風一般躍動的分解和弦——輕徑地拂過林梢,像是稀硫的樹葉發出沙沙聲;悄悄地,月光在粼粼的波光中顫動起來……隨著琶音的加快、踏板的重疊,形成了一片色彩班駁的意境。

音樂的速度又慢了下來,第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現,音型上稍有變化,情緒更為放鬆,也更深地入了夢。樂曲的尾聲,寧靜的曲調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荒寂如夢的意境描繪得更富詩意。

德彪西對月亮的描摹意猶為盡,創作於1907年的《意象集》第二集,包括三首樂曲,分別是《林葉鐘聲》、《月落荒寺》、《金魚》。

據說《月落荒寺》這個標題是由法國音樂學家、評論家路易斯·拉羅提出的。這首曲子大部分以緩慢、平行的和弦構成,營造出了朦朧不清的靜寂氣氛。這怕是德彪西所作的意境最空寂、音符最稀疏、琴聲最弱遠的一首樂曲,倒有了些中國水墨畫的意境:荒寺月明,空山鶯啼。當纖細的手指輕觸琴健,恍若沉沉寂夜鐘聲寥落,一種荒涼感氤氳而生,月色如紗似霧,悄悄地裹起了你;及至一句欣悅的主題閃過,心中已不覺荒涼,倒生出一種徹底的自由感,安然賞月,不由得想起蘇軾的短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何夜無月?興之所至。德彪西創作《月落荒寺》時,想來沉浸在那種無拘無束的自由之中,聆聽此曲,你是不是也體會了月夜蘇軾的閒適與自由。

1913年問世的《前奏曲》第二集,共包含了12首樂曲,其中第七首為《月色滿庭臺》。德彪西這首樂曲的風格接近於《月落荒寺》,精緻而具光影感,散發出一絲古老而肅穆的氣息。標題來自於赫內·普沃描述他1912年印度旅行的通俗小說,樂曲充滿了異國情調,描繪出清冷的月色下絕美的遠東風情。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樂曲開頭,七和弦化的法國民謠以下行半音旋律進行,仿佛月光輕輕灑落一地,花影斑駁,清冷高潔,卻又無端地讓人生出一種零落感。

作為歐洲音樂史拐點上的人物,德彪西把洶湧澎湃的大海濃縮成法國式的園林池塘,把貝多芬激情湧動的月光蛻變成了清冷荒寂的月光,你不一定喜歡,但一定記住了月色朦朧的唯美風景,隱隱約約,似夢一場!

你有什麼想聽的歌嗎?或者你想為TA點一首歌?都可以留言給我們~

本期主播:馨悅

作品賞析:木火

圖片來自網絡

責任小編:悅悅

第一縷陽光

第一道新鮮

啟東日報榮譽出品

相關焦點

  • 大提琴《月光曲》德彪西
    德彪西的《月光曲》是受到詩人吉羅的敘事詩《月光比埃羅》的影響。 這首敘事詩是講:在義大利貝加摩地方有一個叫比埃羅的青年陶醉在象徵理想的月光下,他因為沉湎於物質生活為月光所殺。最後,由於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得到了月光的寬恕,又回到了人間。
  • 藝術家伊萬諾維奇:作品中描繪的古典音樂
    Capo Productions - Oblivion03:01來自聞是藝術德彪西——月光音樂-繪畫,相融相通!大自然是音樂的舞臺| 塞爾維亞藝術家米勒娜·伊萬諾維奇(MILENA IVANOVIC)作品中描繪的古典音樂《德彪西-月光》Debussy-Clair de lune, 125 x 92cm這些作品源於聆聽。
  • 耶魯大學公開課:聆聽音樂|第一課|導論
    beat) 為什麼聽古典音樂 第一、幫助人們放鬆、舒緩壓力,這可能是主要的原因; 第二、幫助人們集中精力,讓聽眾全神貫注起來; 第三、古典音樂提供了一個美好世界的意象,絢麗而莊嚴的庇護所,或許甚至還有愛的慰藉。
  • 鋼琴譜:德彪西《焰火》
    流行鋼琴網網友 降d小調 提供,以下是 降d小調 對琴譜的介紹:  德彪西24首前奏曲的最後一首,德彪西最輝煌燦爛的作品之一。在《焰火》中,德彪西完全捨棄了旋律、節奏和調性規則的束縛,只剩下簡短的動機以及瞬息萬變的織體描述的光影世界,雖然是僅為4分鐘的簡短即興作,卻包含了從《版畫集》到《兒童樂園》出現的幾乎所有手法和元素,甚至是諸如《月光》的抒情、《水中倒影》的流動、《林葉鐘聲》的畫面、《木偶步態舞》的活潑動態都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可以說是印象派最為純粹和集大成的作品。
  • 「馬拉美的星期二聚會」紀念德彪西逝世100周年圓桌論壇在京舉行
    德彪西曾是法國詩人斯特凡馬拉美舉辦的文學沙龍的常客,該沙龍定期於每周二舉行。為了向這場19世紀的文藝活動致意,同時也為了延續這項傳統,中法兩國多位對德彪西頗有研究的文化人士齊聚一堂,與公眾分享他們對這位音樂家的喜愛、研究與思考。
  • 德彪西《牧神午後前奏曲》漫談
    閉眼諦聽,細細品味,柔和的木管樂中,竟還有一種《詩經》中的清冷與純淨,一種東方人似曾相識的情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東方人的溫婉與內斂,卻也正像極了這短小而精緻的音詩,一氣呵成,行雲流水,散而不亂。那美麗的意中人,就在你正要追趕她之時,在這微風和潮水的牽引下,她早已化身為一棵輕飄飄的蘆葦,在水波中輕輕搖晃。陽光在柳樹枝丫間傾瀉而出,一覽無餘。
  • 鋼琴家盛原別樣「跨界」音樂會 「著色」德彪西
    近兩年,盛原也開始從理性的巴赫向古典和浪漫派的幾位大師「轉身」。比如,今年7月,盛原又在中山音樂堂推出了「完全蕭邦」。「我以前一直是以彈奏蕭邦見長,更喜歡演奏浪漫主義時期、偏感性的作品。其實,無論蕭邦還是德彪西的作品,其作品中的浪漫詩意和色彩性,更加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我開始再次走進蕭邦和德彪西。」
  • 20首適合孩子的古典音樂,一起聽起來
    孩子的世界天真無邪 優美短小的古典音樂再合適不過 貝多芬《致愛麗絲》 這首作品傳說是貝多芬獻給一位叫特蕾澤的姑娘,採用迴旋曲式。
  • 《月光曲》裡本沒有月光
    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借著清幽的月光,在茅屋裡即興創作出著名的《月光曲》。 故事很動人,但傳說毫無根據,因為《月光曲》裡本沒有月光。《月光曲》即《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 作於1801年,貝多芬當時31歲。
  • 卡農和月光有什麼不一樣?|鋼琴音樂風格大揭秘
    古典風格的作品通常都帶有一個美麗的標題,比如「月光」,「悲愴」,「革命」,「田園」等等,貝多芬的作品好多都是帶標題的。這是因為這個時期,藝術的風格開始轉向具象,音樂家的眼光從聖壇上轉移到了現實中來。 因此,在演奏古典時期作品的時候,需要去想像的是,作曲家在用音樂描寫什麼?
  • 《月光》| 印象派音樂下的朦朧與浪漫
    ——德彪西   德彪西,「印象主義」音樂鼻祖,生於法國十九世紀初、二十世紀末的作曲家、革新家,對整個歐洲音樂界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月光》作於1900年,雖為德彪西早期音樂作品,但已初具印象主義音樂的影子,也是德彪西相對出圈的代表作。
  • 古典音樂入門 簡述古典發展的各個時期
    一直有很多容易讓人接受的古典音樂深得大眾喜愛,所以許多朋友希望深入聆聽或了解一下古典音樂,但不知從何入手,自己隨便找了一首作品來聆聽發現並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最終放棄,我想這樣的聽眾們絕對不在少數。其實古典音樂也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嚴肅,或許大家會認為古典音樂難以理解、進入太慢、細節太豐富,不適合生活中聆聽,一般人想像中的古典音樂總是和嚴肅、高雅這些東西聯繫在一起的,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 走過那一地清冷寂寞的月光
    回來的路上,只記得是一地的皎潔月光,無限延伸。那天夜裡,躺在宿舍的床上,輾轉反側,一夜無眠。第二天,趁著天還沒亮,我悄悄地離開了校園,不得不回家治療靜養。那些日子,我以淚洗面,耿耿難眠,我不知道,厄運為什麼偏偏降臨在我的身上?!兩個月後我參加高考,結果自然是名落孫山。我擦乾眼淚,重新捧起書本在家裡開始了自學。
  • 德彪西逝世一百周年,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懷念他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法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 德彪西 然而他遲遲不願動身去羅馬。多年後還發表了一篇文章表示「羅馬獎學金是無用的」。 德彪西相對音樂圈,好像更喜歡詩歌。好友馬拉美的詩歌《牧神午後》就被德彪西作成了著名的管弦樂作品《牧神午後前奏曲》。
  • 古典音樂常識,要考的!
    欣賞古典音樂,當然要了解一下古典音樂的發展歷程。這個階段的音樂特別有逼格,跟了解一些古典的朋友提你喜歡巴赫,瞬間就能成為長者的角色。江湖稱號古典三傑。海頓:巴洛克末期-古典中前期,爺爺太能活了,莫扎特小他幾十歲都被丫耗死了。音樂特色就是千層餅,主題一遍遍不厭其煩地重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演奏。莫扎特:唯一一個一生都處於古典音樂時期的知名音樂家。死時候才36歲不到。
  • 北京音樂廳2018國際古典音樂季星光燦爛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堵力)北京音樂廳2018國際古典音樂演出季3月亮相,可謂星光燦爛。據悉,從今年3月至11月將有20多場各具特色的精彩演出與觀眾見面。相比於去年演出季的項目,今年無論從節目質量、演出體量和藝術形式上都邁上新的臺階,呈現出更精緻、更多元的特點。
  • 雪豐谷的詩《德彪西牧神午後前奏曲》!
    德彪西牧神午後前奏曲作者:雪豐谷午後那個捲髮少年兩度去俄國赴約的家庭教師那位梅克夫人身邊的跟班也許需要有點兒這種風度吧」為了實踐這種風度,他毅然上了前線由於沒聽風的勸告,拖著病殘之軀他倒在了巨型火炮的射程範圍內成了碎片,光的碎片百年以後一個東方男人在自己的書屋聆聽
  • 古典音樂 說明書
    電影是「視聽藝術」,由此可見聲音的重要性,而古典音樂在電影配音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位置。經典電影經常用古典音樂作為高潮配樂,來表現人們最深層、最熾烈的情緒變化。除了這些曲子之外,小時候看貓和老鼠時,背景音樂也用了各種古典音樂曲目。有人調侃:「《貓和老鼠》才是我的古典樂啟蒙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