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說,他才高八鬥下筆千言著作等身,卻沒有一篇自己的文章傳世,因為他的文章,都跑到別人的文集裡了。
這個人,就是被稱為老蔣文膽的陳布雷。對於他的文才,恩來極為看重,曾經對陳布雷的親屬說,希望布雷先生的大才,不要為一個人所用,要為國家民族所用。
陳布雷確實稱得上才高八鬥,自從他出道之後,在報紙上發表了很多新銳評論,影響很大。當時有這樣一句話甚為流傳:迷津喚不醒,請作布雷鳴。可見陳布雷當時的影響之大。
這樣一位報界奇才,走進圈子裡卻完全是個意外。當時陳布雷堂哥陳屺懷是《天鐸報》社長,陳布雷住在報館跟大哥學習。
戴季陶在這家報社當編輯,那一年他要回去結婚,一時找不到接替的人,就請陳布雷幫忙,暫時代理一下。就這樣,陳布雷走進了報界。
他這一代理不要緊,每天3篇評論,很快走紅報界。戴季陶婚期結束,直接就不來了,因為有陳布雷在那裡,他去了也蓋不過那風頭了。
陳布雷小時候上的是私塾,參加童子試考試,一次倒數第一,一次正數第一。
第一次童子試,他特別不想考,被父親逼著去考了,所以就隨便瞎寫,結果得了個倒數第一,快要被父親罵死了。
他就對父親說,再考一次,給您考個第一如何?父親怎麼可能相信,覺得自己的臉都丟盡了。後來是陳屺懷出面勸說,讓他到寧波府應試,結果真的得了第一。
雖然得了第一,但是陳布雷特別討厭這種八股應試。當時有學校找上門來,他就去做了小學代課教師。
陳布雷在報界出名後,因為他的文筆太犀利,主編怕影響報紙前途,就不讓他當主筆,於是他就辭職了,再次當起了老師,這次是在寧波效實中學,他教出的學生居然有考上了北京大學的,他後來當上了校長。
1912年,孫中山先生寫了篇《告友邦人士書》,是用英文寫就的。當時由外交總長王寵惠親自找人翻譯,以便在國內報紙上發表。
結果是試了好多個人,都不滿意,這些人不少都是海歸。這時候,有人推薦說,可以找陳布雷。王寵惠等人是不怎麼相信的。
陳布雷的確有才,但這可是英文,他又沒留過學。不過苦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找來了。
陳布雷匆匆瀏覽一遍文稿,提筆就寫,一氣呵成。王寵惠等人在一旁看得呆了,這人中文那麼厲害,英文也這麼牛叉,是怎麼學的啊?
一篇譯稿,可以說是洛陽紙貴,讓陳布雷名聲更顯。
那麼,陳布雷的英文是怎麼學的呢?其實他沒有我們今天的學生學習英語的條件,也沒有學那麼長時間。
起初,陳布雷學英語是跟著堂哥陳屺懷學的,陳屺懷中過舉人留過學,英文自然不錯。陳布雷學英語,私下堅持用英語跟堂哥對話,開始很蹩腳,但他從不放棄,口語進步很快。
陳布雷當代課教師時,同時也在師範學校讀書,但很快發現,在這裡學不到什麼東西,連英語課都開不齊,他用英語跟老師對話,老師顯得很不自信,都應付不了,他很快就離開了。
堂哥陳屺懷最懂陳布雷,找關係讓他進了浙高,先是預科,很快就轉為正科。在這裡,他遇到了當時很著名的英語老師邵裴子先生。
這個好事可不能辜負,從此,陳布雷就黏上邵裴子了。他總是故意「找茬」,用英文發問,找到一切可以利用的用英語的機會。至於單詞短語語法,私下裡狠下功夫。通過報界的朋友,堂哥的外國朋友,獲得一切可以學英語的資源,獲取好多資料。
所以,他的英語突飛猛進,而當時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只有邵裴子等英語老師才懂得他的實力。
陳布雷那個時代,學習英語的資源其實是有限的,但他做到了將資源最優化利用,這就是他學習英語的秘訣。
現在的學生,有專門的英語老師,各種學英語資源極為豐富,但還是有很多學生學不好,真的不好理解。
現在,除了學校裡的英語老師外,網上更是有海量資源。很多在線教學平臺,集中了很多北大清華畢業的高材生,連哈佛等世界名校的精英都加盟了。
因為,在線教育正是風口,很多學生時代的學霸職場裡的精英,都蜂擁而進,所以,一些品牌培訓機構,名師眾多,實力雄厚。
話扯得有點遠了,陳布雷中文功底深厚,英語水平很高,對於要求很高的孫中山的文稿,確實是最佳人選。有些海歸英語水平很好,但是中文功底不行,肯定是翻譯不了的。
陳布雷先生才高八鬥,但人們對於他,還是遺憾的多。因為,他自從遇到「明主」,跟隨老蔣後,張揚的個性不再,漸漸被磨去了稜角,失去了銳氣,成了一名御用文人。
當他的理想跟現實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時,這位奇才吞服了安眠藥離開了人世。另一位跟他惺惺相惜的天才戴季陶撫棺嚎啕大哭,不久後也步其後塵,追隨他而去。
這是他們的歷史宿命,因為他們選擇的路,早就註定了他們的歸宿。
大家對於老蔣的文膽陳布雷先生,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