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紙貴是因什麼導致的?
成語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現代成語還在被廣泛的運用。有些成語的含義與字面的上的不一樣,有著很深的寓意,多用來誇人或者是諷刺。成語運用的到位也能體現一個人的文化程度,要是運用失誤會鬧出來不少的笑話。成語的含義有的光看字面意思就知道了,有的卻有著更深層的含義,比如洛陽紙貴,就是一個另有他意的成語。那麼大家有沒有很好奇,洛陽的紙為什麼會漲價,導致漲價的人又是誰?接下來就來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洛陽紙貴的故事吧!
洛陽紙貴這個成語字面的意思就是洛陽的紙很貴。這個成語的形成是一個小故事的,話說在西晉的泰康年間,在洛陽有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叫左思,他寫了一篇叫《三都賦》的文章,文筆相當不錯,得到了大家的讚賞和喜歡。還被很多人爭相傳抄,只為多看幾眼。正式因為人們抄書的行為,導致了洛陽紙的價格漲了兩三倍之多,這對於一個寫文章的人來說,是一個很高的榮譽的了。
《三都賦》究竟是怎麼一篇文章,讓當時的人們那麼喜歡。《三都賦》是一篇運用漢代最流行的一種文體而作,從各種角度描寫了歷史古城,文章構思巧妙絕倫,文筆更是精妙,成為一本千古名篇。接下來再說一說作者左思。左思小的時候是一個長相平平,身材矮小,從樣貌看上去有點痴呆,給人一種傻傻的感覺,實在是很難想像到這樣一個人會寫出一篇千古名作。
左思出身於官宦世家,家裡很有名望,也算是一個富二代。其父親是當朝御史,可是他的父親並不看好左思,因為痴呆的形象,場子啊人前說後悔生了這個兒子。左思長大後,其父更加看不起左思,說他的學識還不如他小時候。左思並不傻,聽到父親這樣說自己心裡很不服氣,於是暗自發奮。
左思無意之中看了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時,驚嘆了許久,看出了很多東西。於是左思決定寫一篇同類型的文章《三都賦》,為了寫這篇文章,左思開始廣泛收集資料,經過了10年的時間才完成這一文章《三都賦》。剛剛完成《三都賦》的左思並不受歡迎,文章也不受認可。當時的著名文學家還曾嘲諷左思的文章。此刻的左思非常不甘心,拿著自己的文章找到了另一個文學家張華,沒想到的是張華非常欣賞左思的這篇文章,還把這篇文章給皇甫謐看了,皇普謐看了大喜,還親自為這篇文章作序。
正是受到兩大學者的賞識,這篇文章的價值才開始被更多的人發現,一下子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文章。《三都賦》這篇文章字數很多,用毛筆寫字又非常佔紙,而且紙才剛被發明出來,市面上本來就少,也是多種因素造成紙的價格短時間上升。後來大家就開始用這個成語比喻有價值的著作被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