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天台風物五題

2020-12-18 來浙裡玩
▲台州《臨海古長城》蔣忠軍畫

國清寺的梅花與梅子

穀雨轉眼間就走了,春天只留下個尾聲。

這會兒,出場的是立夏。雖說這個時節在江南,還是百般紅紫鬥芳菲的暮春,畢竟是流光容易把人拋,立夏一到,春天就快要謝幕了。

立夏是個有意思的節氣,在江南,還帶了些許醉意。立夏的習俗,各地不盡相同,有各自的說頭和講究。但是每一回的節俗到了,都可以理直氣壯地吃吃喝喝。江南的很多地方,立夏日,要見三新,三新為櫻桃、青梅與新麥。還有一些地方,立夏之時,要吃五色飯,以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粳米,煮成五色飯。江南人家,還喜食油黑烏亮的烏米飯,把烏飯葉搗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就成烏米飯。吃了烏米飯,據說夏天蚊子不敢來叮咬。烏米飯可甜可鹹,鹹的加了蠶豆、豆乾、蝦幹、鹹肉或火腿肉,香氣四溢,別有風味。還有烏飯麻餈,捲成筒狀,外面滾上一層嫩黃的松花粉,裡面是豆沙,色澤烏黑,又甜又糯,味道實在好。

立夏食事,總是讓人津液暗生。家鄉人過立夏,南邊的人吃麥餅,北邊的人吃食餅筒。「醉夏無麥餅,白碌做世人」——立夏節要是吃不上麥餅,做人算是白做了。舊時窮苦人家,沒有麥粉,就軋青大麥磨「麥蟲」以代,故又有「富的醉夏筒,窮的磨麥蟲」之說。

家鄉的立夏食事中,還要食蛋、食筍、食蠶豆、食梅、食桂圓、食甜酒釀。食新蠶豆,為的是清心明目;食青梅,防腰酸,食桂圓,明目;食蛋食筍,則是為了健腳骨,知堂先生也是這麼說的:「吃過一株健腳筍,更加蹦跳有精神。」

立夏時,舊時有迎夏的習俗。傳說夏季歸祝融管轄,是日,天子率眾臣去郊外迎夏,穿朱衣,配朱色玉配,坐紅車,騎赤馬,插朱旗,祈求保佑平安和豐收。回到宮中,掌管冰政的凌官打開冰窖,取出冰塊,分給大臣,作為消夏的提前預

立夏舊俗裡,還要秤體重,到立秋再秤之,以驗肥瘦。傳說三國時劉備之子阿鬥於立夏日被帶往江東,孫夫人給他稱過體重,精心撫養,以後每年立夏再稱一次,寫信向諸葛亮匯報,以示盡心,傳入民間,相沿成俗。除了秤體重,民間還有鬥蛋習俗,兩蛋相擊,以不破者為贏。

立夏前一日,陪一位遠道而來的朋友到天台,去華頂山上看雲錦杜鵑,去國清寺吃素齋。雲錦杜鵑正逢大年,花開時,是鋪天蓋地的熱鬧,山上一片錦繡。國清寺裡的老牡丹,穀雨時花開得正好,到了立夏,精神有些不濟。倒是繡球花,精氣神十足。李漁說他是中年之後才喜歡上牡丹的,我是中年才喜歡上繡球花的。小時候覺得繡球花長得俗氣,如今,只覺得它喜氣大方。繡球花在立夏時,迫不及待的開了,它的花期很長,能開滿整整一個夏天,簡直就是花界勞模,故被稱之為「無盡夏」,至於另兩個名,八仙花和紫陽花,倒不及「無盡夏」的意味深長。

寺院裡的千年隋梅,結了青色的果子,待梅子從綠轉黃,夏的氣息就濃了。「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是寇準的詩,楊家將中的這個寇老西兒,審過葫蘆、問過黃瓜、打過城隍、拷過地瓜,是耿直忠義之人,不曾想,寫起青梅,竟然這般溫情。

江南梅樹多,家鄉最出名的梅樹當是國清寺的千年隋梅。梅樹冬天開花,暮春初夏時結果。梅子變青時,就有人摘了青梅,浸泡青梅酒。也有人將梅子漬醃,當開胃的小食——青梅又酸又澀,不宜生吃,只宜醃製。 

中午在寺院吃素齋,七碟八碟的素齋,只道是尋常,那一碟酸脆清爽的青梅,卻讓人難忘。醃漬後的梅子,已無酸澀,只有清甜。醃漬的梅子並非第一次吃到,只是這梅子,長在千年的隋梅上,這株隋梅,聽過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三諦圓法」「一念三千」「一心三觀」的弘法傳教,仿佛也有慧心與慧根。深山古寺,老樹繁花,梅子青綠,便覺得立夏時吃進嘴裡的這一顆梅子,不同尋常。

次日,本欲返程,被好客的鄉親硬生生留住,帶我走古道,留我吃立夏飯。立夏時,山道自然是極美的,有薔薇繞牆,有山花怒放。初夏的風吹過,搖動樹葉,像低沉美麗的和聲。泡桐花落了一地,桐花落了,春天要走了,春天到哪裡去,誰也不知道。宋人黃庭堅惋惜春天留不住,讓黃鸝打探春的去處。黃鸝在枝頭宛轉啼叫,不知疲倦,至於唱的是什麼歌,只有自己知道,「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黃鸝鳴唱,風過薔薇,立夏的景致,如歌,如畫。

甜酒釀,烏米飯,食餅筒,二三樣主食,五六個小菜,四五個知已,再加三杯兩盞的淡酒,進食前,還特地秤了體重。這個立夏,過得倒是相當認真。在家鄉過立夏,不喝酒是不能叫過立夏的。家鄉的父老鄉親把立夏稱為「醉夏」,是明目張胆要人喝醉呢。春天裡泡下的桑椹酒,立夏時可以端上來了,去年夏至時泡下的楊梅酒、寒露時泡下的桂花酒,也統統可以端上來了。立夏日,會喝酒的當然要痛飲,不會喝酒的人,也要少許意思一下,表示點迎夏的意思。「醉夏醉夏」,哪能滴酒不沾呢,這不是存心跟節氣唱反調嗎?

醉夏醉夏,在江南,在夏天的第一個節氣裡,可以醉一場。

池暖水香魚出處

帶體香的美女,古已有之,傳說中,西施不但美貌,而且吐氣如蘭,做為越國復國的籌碼,被勾踐選中送給吳王夫差,以美色消磨他的鬥志。楊貴妃亦有體香,當年唐玄宗行幸溫泉宮,遇到香氣襲人的楊玉環,從此迷醉在溫柔鄉裡,貴妃娘娘體態豐腴,稍微一動,便香汗淋漓,李白為她寫的詩中,就有「一枝紅豔露凝香」之句。最有名的是清代的香妃,來自新疆喀什,她的名字沒人記得住,只知道她因體有幽香,而成為乾隆的寵妃。據說女人常飲用帶香的食料,就會體帶幽香,難怪《紅樓夢》裡的薛寶釵服用「冷香丸、玫瑰香露、木樨露」。

家鄉有一種魚,如吐氣如蘭的美女,因為自帶香氣,故稱為香魚,如果魚族也選美的話,相信它能獲封為香妃。香魚體形修長,背部青綠,背鰭與腮蓋金黃,腹部銀白閃亮,三國吳沈瑩《臨海水土異物志》稱,「三月生溪中,裁(月)長一寸,至十月中東還死於海,香氣聞於水上,到時月輒復更生。」香魚生活在海水與淡水相通的溪流中,以巖石上的底棲藻類為食,初夏,鄉間的木槿花開了一朵又一朵,幼魚從下遊上溯到山溪棲息生長,到了農曆八月,江南桂花遍地開,天台蒼山東麓的泳溪,香魚成群,秋風吹動,香遠溢清,清雅宜人,香魚的香氣吹到岸邊,淡淡如青瓜味,古人稱之為「香魚風」,讓人分不清到底是桂花香還是香之香,只覺得江南真好,植物含香,稻麥含香,甚至連魚都自帶香氣。

天台是佛宗道源之地,香魚自古有名。天台香魚的故鄉在泳溪鄉。泳溪在蒼山腳下,蒼山有野櫻花,某年春天,我與先生特地驅車上山看野櫻花,山路狹窄,最窄處,只容一車經過,山上有大小石頭,顏色黝黑如石蛋,這些都是火山之石,野櫻花開時,經常有人帶著帳篷上蒼山,看野花,看星星,看雲海。日暮蒼山遠,日未出時,蒼山有霧,霧被風吹動,在山上遊來蕩雲,有如仙境。蒼山腳下的泳溪,清澈異常,經寧海、三門,奔流四十餘裡,注入東海。當朔風替代了秋風,深秋時的山溪變得清寒,發育成熟的香魚順流而下,成群結隊到靠近入海口的砂礫淺灘處生兒育女,產卵後的香魚力竭而死,幼小的香魚獨自上路,隨淡水衝到下遊入海過冬,冬去春來,杏花春雨的江南又召喚它們回來,它們在溪水中長大,舊志載:「香魚一月長一寸,至十月止。」長大,產卵,死去,這是香魚的宿命,一代一代,皆如此,香魚的生命只有一個春秋,在短暫的時光裡,為生兒育女頃盡一生,故名年魚。想想億萬年的天台火山腳下,溪水東流,而美麗清香的香魚從東海而來,又回東海去,真是人生如霧亦如夢,雲起雲散滄海桑田。

過去天台東鄉的泳溪多香魚,現在西鄉的龍溪成為天台香魚的僅有產地,龍溪在街頭古鎮,街頭是我先生的老家,也是我一生中走得最多的鄉村。這裡是唐代白話詩人寒山子的隱居地,家門口的方山,亦是火山,億萬年前的一次火山噴發,讓方山腳下埋著無數恐龍蛋,早年農民下田鋤地,經常會刨出恐龍蛋來,這裡是真正的恐龍之鄉,進入街頭地界,就看到巨大的恐龍雕像,簡直就是鎮標。

江南的春天名符其實,在聽了國清寺的晨鐘之後,一路下來,皆是好去處,街頭鎮周邊的村莊,種滿桃花、油菜花、梨花,葉宅、後岸、龍溪,山環水復,光聽地名,就是山清水秀的好去處,尤其春水漲時,梨白桃紅,有清麗之美,整個春天,都帶著植物的香氣。去年春,我帶著父親去龍溪散心,看湍急的溪流,奔騰而下,聲音如瀑,激起的水花如浪花。不遠處,有龍溪淡水養殖場的牌子,進去一看,才知道裡面養的是香魚。當地人稱,龍溪有三香,香魚、香米和香茗,皆值得稱讚。

在天台,我最愛吃的魚就是香魚,幾乎每去必吃。香魚,又稱秋生魚、八月香、留香魚、仙胎魚,從這些名字中,就知道,香魚跟秋天、香味、大海有關。在清水中長大的香魚,長不過一市尺,它的背脊上,有一條香脂腔道,能夠散發出陣陣清香。山東嶗山稱香魚為仙胎魚,嶗山因蒲松齡的小說《嶗山道士》而出名,嶗山的道士剪紙為月亮,把筷子變成嫦娥,壺中有喝不完的酒,過牆時如空虛無物。嶗山人說香魚是仙人拋撒人參種子於水中所化。嶗山清流多,香魚也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毛主席到青島開會,正逢七月,當地人在嶗山的清流中,用手榴彈炸香魚,用鮮魚做出鮮美的仙胎魚湯,清燉好的魚湯,如牛奶一樣濃鬱,上面浮有一層魚油,魚肉鮮香,魚湯清香,主席吃了,十分高興,說仙胎魚有「仙骨」。這之前不久,毛主席剛去了長沙,寫下「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詩句。

清燉香魚,固然鮮美,但我更愛鐵板香魚和烤香魚的鮮香細膩。香魚潔淨,無需去除內臟,用一根竹籤把香魚串起來,只須在魚背上抹上細鹽,而無需任何調料。在炭火中,燻烤成金黃,吃一口,那略微的焦香味帶著人間煙火,酥香鬆脆,而魚肉細膩到含在口中就會化掉,鮮香之味讓人難忘。如果用木炭反覆烘焙,還可做成與彈塗幹一樣的魚乾,當成調味品。

香魚體態優雅,骨骼清奇,柔弱美麗,它生性傲嬌,天生有潔癖,只生活在不染泥塵的清水中,對居住環境、生活品質要求非常高,清人曾道:「山回澗折,其流長而清湛不染泥塵,魚之遊泳於清泉白石中者也,大可五、六寸,鮮美異常。」說大凡有香魚處,皆山水風光秀美,浙東的天台山、浙南的雁蕩山,過去多香魚,臨海靈江的香魚還是「雁山五珍」之一,香魚味美,「清甜味有餘」。三門橫渡溪也多香魚,香魚喜光,性子活潑,白天或黑夜常跳躍紅水,當地村民常於黑夜燒火誘魚,或用絲流網捕之,香魚是海河洄遊型魚類,人類修水庫、築堤壩,斷送了它回家的路,為了生存,被截留在淡水河流中的香魚,不再像老祖宗一樣洄遊,而是終生以淡水為家,在淡水中繁衍、生長,直至死去。

天台的香魚出口日本,日本人極愛香魚,稱香魚為「中國楊貴妃」,美麗尊貴。香魚如櫻花,有遺世獨立的高潔,櫻之花和香之魚,美麗非凡,但流光短暫,這種易逝的生命,日本人視之為「物哀」。日本皇室甚愛香魚,當年神功皇后曾以香魚佔卜勝敗,日本因此稱香魚為佔魚,合成一個,便是鯰,日本還有鯰魚祭。國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隋代天台宗傳入日本,唐代天台山的茶種被帶往日本,日本天台宗的信徒,每年都會來國清寺朝拜,表情謙恭平和,而現在,香魚又出現在日本人的餐桌上。對美的事物,心生愛憐,這便是佛教中的慈悲心和歡喜意。

五味粥

天台這個地方真是特別,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亦是道教南宗的所在,故稱為佛宗道源之地。此間有仙氣,碧綠的雲霧茶,煙霧繚繞的華頂,晨鐘暮鼓的國清寺,紅霞滿天的赤城山,採個藥都會遇到仙子,無數的高人跑天台山,「乞取天台一片雲」。山川神秀之地,更易吸引天地靈氣。小吃起個名字,都神神道道,自帶三分玄機,比如面腦面,比如五虎擒羊,比如糊拉汰,比如湖拉沸,比如五味粥,似乎裡面藏著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天台人給小吃起的名,一如高僧所說的「吃茶去」,需要你自己去參悟。而這種參悟,對那些悟性低的人來說,頗為頭痛。窩在家裡,你是斷然悟不出其妙處,除非親自跑到天台雲。想當年,三代帝師司馬承禎硬是要到天台來,連皇帝都攔不住,而司馬承禎的忘年交李白夢中都會遊天台山,醒來後筆走龍蛇,寫下「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奇絕的句子。

自從嫁給天台漢子後,我就破解了天台小吃的玄機:天台的面腦面,實際上就是澆頭面;而五虎擒羊,就是食餅筒;糊拉沸與湖拉汰,並不是兄弟姐妹的關係,糊拉沸是山粉糊,而糊拉汰,則是一種包了餡的薄麵餅。至於五味粥,是正月初一必喝之粥。在歡岙一帶,五味粥被說成「天地粥」,一碗粥裡,包含了天地人和的哲學思想。

佛宗道源之地的人,一年中,有兩次把喝粥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一次是臘八喝的臘八粥,還有一次,就是正月初一的五味粥。「五味粥」跟「臘八粥」割不斷的關係,比如臘八粥的另一個名字就是七寶五味粥。但五味粥跟八寶粥,又有很大的不同,八寶粥是甜口的,五味粥是鹹口的,這是本質的區別。

天台人認為,大年初一早上吃五味粥,會招來五福。有意思的是,天台男人平日裡幾乎不下廚,那些天台大男人說話氣勢如虹,他們說,男人下廚房,「倒牌子」。不過,初一這一天,不分城裡鄉下,天台男人都會起早煮五味粥,這當然不是天台男人在這一天良心發現,要替女人分擔家務,而是另有講究。在天台,燒五味粥是男子的專利,主要是因為男子屬陽,春天漸近,陽氣漸足。陽氣足,意味著一年收成好。二來也顯示男主人地位之尊。另外,主婦忙碌一年,年初一男主人下廚燒頓五味粥,也算是對主婦的體恤。

天台人好像特別喜歡「五」,食餅筒是「五虎擒羊」,粥又是五味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有特別的含義,比如九五之尊,比如五福,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比如五行,金木水火土;比如五色,青赤黃白黑,比如五穀,稻黍稷麥菽。五味粥的五味是紅棗、赤豆、豆腐、番薯、芋艿,在米中熬成,取五穀豐登、五福降臨之意。紅棗、赤豆都是紅色,有正月初一開門紅的好兆頭。說是五味粥,並非指是甜、酸、苦、辣、鹹這五味,而是指五種食物的味道。五味粥煮好後,考究的還要再炒個八寶菜——將青菜、木耳、豆腐乾、金針菇、雞蛋絲、香菇、筍絲、海帶八種菜炒在一起,點香燃燭,請灶君神佛,將灶王爺供得肚皮滾圓。祭了灶王爺,再祭祖宗,然後闔家開食,一家人喝一碗五味粥,過點八寶菜,咬一口烤得焦黃的食餅筒,從胃到心,都很踏實。初一早上的五味粥不能吃完,要留一部分,在初一初二過食筒餅用。

通常認為五味粥只跟臘八粥有關,但我覺得,五味粥或許源於舊時正月初七的「七樣羹」。《荊楚歲時記》記曰:「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傳說盤古開天地,女蝸初創世,前六日造出雞狗豬牛馬,第七天造出人,是謂「人日」。古代「人日」習俗,通常是剪彩為人,貼於屏風或戴在頭上,在吃上,則是北人食煎餅,南人食菜羹,以求風調雨順,無病無災,宋代《太平御覽》載,「正月七日男吞赤豆七枚,女吞十四枚,竟年無病」,而五味粥裡,赤豆是必不可少,這似乎可為佐證。

舊時,南方在「人日」所食的菜羹,稱為「七樣羹」,通常是七種蔬菜:蔥、蒜、韭菜、芹菜、芥菜、白菜、菜頭(蘿蔔)之類,包含著聰明、勤勞、發財等寓意。歲月流轉中,「七樣羹」在江南逐漸式微,卻傳到日本,並保留至今。日本人過的是陽曆新年,每年陽曆的一月七號,日本人都會食七草粥。日本有「春日七草」和「秋日七草」之說,七草粥是以「春日七草」熬成,分別為水芹、薺菜、御行(鼠麴草)、田平子(黃鶴菜)、佛座(寶蓋草)、蕪菁、小白蘿蔔,將它們切碎,耐心熬成「七草粥」。在漫長的冬天,這七種草能經受嚴寒的考驗,長綠不衰,代表著勃勃的生機和旺盛的生命力,而喝七草粥,正是祈求健康平安。

不管是臘八粥,還是五味粥,亦或是七樣羹、七草羹,不同的粥裡,寄託的是同樣的希望,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十四夜的肚,國清寺的鼓

名字中帶「糟」字的,不一定是糟粕,比如酒糟、比如化腐朽為神奇的糟雞、糟魚之類,比如糟羹。在江浙,糟是難以割捨的,糟味似酒非酒、若有若無,是「酸甜苦辣鹹」之外的第六味,無人不喜,無人不愛。而家鄉的糟羹,是一種與糟滷無關的風味小吃。外人一開始未必吃得慣,一旦喜歡上了,就會寤寐思服。

正月裡,還沒等到水流花開、草長鶯飛的春天,糟羹就熱熱鬧鬧地開吃了。

在家鄉,吃糟羹與看花燈一樣,是元宵節的一件盛事。別的地方,正月十五鬧元宵,家鄉正月十四就開鬧。「十四夜,間間亮」,一到十四夜,家家戶戶都亮著燈,全城一片攪羹聲——「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蠣調」。

吃糟羹,在家鄉,是一件特別富有儀式感的事。吃了糟羹,街上的鑼鼓就喧天震地地響了,各式的花燈從眼前逶迤而過。正月十四夜,熱鬧著,喧譁著,喜慶著,年就這樣興高採烈地收尾了。天台人把糟羹稱為「糊辣沸」,「糊辣沸」是「糊懶廢」的諧音,正月十四這夜吃了「糊懶廢」,意味著廢除糊塗與懶惰,要振作精神開始新一年的工作。這麼一說,仿佛這道羹裡還有偈語的意味。

糟羹有兩種,鹹羹和甜羹,正月十四夜,吃鹹羹,十五夜,吃甜羹。先鹹後甜,意謂著生活越來越甜美。

不要小看這一碗糊糟糟的羹,準備工作並不輕鬆,七七八八一大堆原料,堆在案頭,要由主婦細細切成丁。糟羹豐儉由人。簡單派的主婦,用青菜、肉丁、豆腐、芹菜、香菇、胡蘿蔔、澱粉,就能炮製出一碗香噴噴的鹹羹。複雜派的主婦,做一碗羹要忙上老半天,芥菜葉、冬筍、豬肉、火腿肉、胡蘿蔔、花生米、油泡、豆腐乾、蠶豆、豆面、荸薺、香菇、香腸、蝦仁、鰻鯗、墨魚乾、蟶子、牡蠣肉等山珍海味,統得跟花生米大小,更講究的,還要切上豬耳朵、豬大腸,這樣的糟羹,才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口感。切好的菜丁統統入鍋翻炒,加水,倒入澱粉(番薯粉、或者菱粉、葛粉、藕粉),加以攪拌,當鍋中的米粉變得黏黏糊糊,「咕嚕咕嚕」冒著氣泡,就大功靠成。

看上去亂七八糟的一碗粉糊,卻著實美味。一口糟羹,可以吃出冬筍的清新、荸薺和花生米的爽脆、蟶乾的鮮香、墨魚乾的韌勁、大肥的肥軟……鮮鹹粉糯,百味雜陳。這種味道,有點像人到暮年,回憶起的少年情事。

在家鄉,鹹糟羹又有糊頭羹、討飯羹的戲稱,雜七雜八的佐料胡亂摻合在一起,像是討飯人的作派,故稱。吉利的說法當然也有,叫發財羹、利市羹,正月十四煮上一大鍋鹹羹,意味著今年財源滾滾來,煮得越多、吃得越多,代表進的財越多,吃到扶牆走是最好的。舊時有過元宵討羹的習俗,十四夜,家家戶戶會多做些羹,小猢猻(本地方言,小孩子)是討羹的生力軍,三兩結伴,手拿盆碗,走家串戶去討羹吃。討羹的小孩越多,主人家越高興,意味著人旺家旺,「吃糟羹,拉糟屁,生個小兒當皇帝」,雖說是戲語,到底寄託了民間的美好希望,老話說,「十四夜的肚,國清寺的鼓」,這一晚肚子裡不知裝了多少碗的羹,肚子裡鼓得就像國清寺的鼓。

元宵吃羹,要連吃兩晚,正月十五的晚上,吃甜糟羹,甜羹又叫「山粉糊」。舊有《元宵竹枝詞》:「一樣糟羹抑不同,鹹甜兩味看鄉風。紅絲紅棗澆頭滿,難道糟羹也掙紅。」

傳統美食,必有來頭。糟羹據說跟戚繼光有關,戚繼光在浙東抗倭,百姓在十四夜擔著肉絲、冬筍絲、香菇、油泡、川豆鼓等燒成的糟羹,去前線勞軍。也有說是百姓慰勞修築台州城牆的尉遲恭和他手下的將士。不管一碗羹跟誰扯在一起,反正,元宵吃「糟羹」不吃湯圓的習俗已經沿襲了數百年。

國人有「不時不食」的習俗,什麼節俗吃什麼,都有講究,作家車前子比喻道,八月十五吃月餅,就是首格律嚴謹的格律詩,若是每月十五都吃月餅,那就成了順口溜。糟羹原先是正月十四的格律詩,現在只要想吃,天天都可以吃,所以,經過歲月的流轉,糟羹也變成順口溜了。

外地朋友問我,元宵節,我們南方人吃湯圓,為的是祈求全家團團圓圓,你們吃糟羹,為的是什麼?哈哈,我們的糟羹講究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講究的是天地人和,和合共生,以和(糊)為貴。一點澱粉,就是粘合劑,能包容萬象,兼顧四方。如此說來,糟羹雖然有個「糟」字,實乃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合文化之精髓。

糊拉汰

我不知道天台話裡藏著多少玄機。

天台這地方,古風猶存,天台人的自稱,不說我,不說俺,而是稱「卬」,《詩經》裡就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句,大意是:船夫搖手相招示意上船,我不急著上船,留在岸上顧盼,看看我的心上人有沒有隨船而來。天台人自稱為「卬」,並非土氣,實在是大雅。天台人把鍋稱為鑊,在鑊中燒出九大碗、十六會籤之類的美食,而在《呂氏春秋》中,就有「一鑊之味」。 一大早,天台人要看天象,所以早晨就成了「窺星」。天台人晨觀天相,紫氣東來,牛鬥沖天狼,紫微星泛紅,奎胃星入中宮,掐指一算,便知今日要吃糊拉汰。

糊拉汰的叫法,實在奇葩,細究起來,其實飽含了天台人的大智慧。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時,以為是糊老太。後來,才知道,所謂糊拉汰,就是天台式煎餅餜子。

糊拉汰,應該叫成糊拉拖,它有糊、拉、拖三道主要工序,只因為天台方言中,「拖」字是念成「汰」的,故寫成糊拉汰。糊拉汰湖拉汰,糊是主旋律,是薄餅的靈魂,用冷水把麵粉調成糊狀,麵粉的稠與薄很有講究,不能太厚,不能太薄,要恰到好處,看上去水在晃動,但不是在流動。

接下來就是拉與拖。在鏊盤上塗一層油,舀一大勺麵糊,鋪在鏊盤上,轉圈掛勻,攤成均勻的圓形薄餅,有的時候,薄餅會有漏洞,趕緊撈一些麵糊進去,查漏補缺,補住缺口。在很多地方,攤餅皮一般用「竹蜻蜓」當工具,竹蜻蜓是我們童年的玩具,用兩片竹片做成,狀如蜻蜓,玩時放在兩手的手心中,前後搓動雙手給竹蜻蜓蓄力,放手時,竹蜻蜓就能飛向天空。不知何時起,竹蜻蜓改良成了攤餅神器。如果沒有竹蜻蜓,隨手從廚房裡撿一根細長的胡蘿蔔,中間插上筷子,成T字形,做成替代工具,也是可以將就的。但天台的巧婦覺得自己的一雙手,比竹蜻蜓更為靈巧,無論攤湖拉汰的麵皮還是攤食餅皮,都是直接用手。她們認為手與麵粉直接接觸,更有感覺,她們右手撮麵粉到鏊盤,在滾燙的鏊盤裡,用手把麵糊推開,一推一攤之間,一張餅皮就糊好了,這是天台女子的獨門絕技。面對如此「慧」的天台媳婦,我只能送上一個大寫的「服」字。

過去天台有風俗,新媳婦進門,第一次下廚,會讓她做糊拉拖或麥餅考驗她的廚藝。做為外地媳婦,這方面,我完全經不起考驗。

我二姑姐做糊拉汰,如流星趕月,所以家裡常能吃到糊拉汰。有時我出遠門回來,二姑姐就問,想吃手擀麵還是糊拉汰?

從一堆麵粉變成一張香噴噴的糊拉汰,對二姑姐而言,也就一二十分鐘的事,她做糊拉汰,餡料用的是蒲瓜絲、南瓜絲、土豆絲,或者是豆腐碎。餅皮攤好後,上面或放豆腐蒲瓜絲、或者是南瓜絲、蘿蔔絲,再撒點小蔥、蝦皮。蒲瓜絲糊拉汰有清氣,南瓜絲的糊拉汰帶著幾絲甜味,豆腐做的糊拉汰,又軟又香,我都愛吃。有時她也會做雞蛋糊拉汰,敲一個雞蛋放到麵皮中,在麵皮上快速攤開劃散,趁雞蛋七八分熟,散入香蔥、黑芝麻、榨菜,香極了。

老杭大門口,有一個煎餅餜子攤,做的煎餅餜子很好吃,煎餅餜子的麵皮比糊拉汰的要軟一些,在麵皮上抹甜麵醬或辣醬,撒點蔥花,夾根油條或火腿腸,捲起來壓實,味道也很好。在杭州,有時吃不到糊拉汰,就買一隻煎餅餜子當替代品,聊以安慰。

相關焦點

  • 王寒《江南草木記》:草木有情,故鄉有味
    在她的筆下,家鄉是一座花城,她說,家鄉的風物讓人愛不夠,一年四季有開不敗的花,結不完的果,哪怕最寒冷的季節,也有梅花一樹一樹。這本書中的六十種植物,是江南大地上常見的草木,「不僅是枝枝葉葉、瓜瓜果果,還有人心的溫熱、故鄉的印記。」當王寒為家鄉的花花果果寫下一行行文字時,她的內心必定是豐盈而喜悅的。二故鄉有味,王寒把故鄉的風物描摹得活色生香。
  • 跟著唐詩遊天台!"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浙江天台山
    杖藜行歌天台山  王寒/文這個大開放的豪邁時代帶來了詩歌的空前繁榮,也在當時遠離長安、甚至被稱為蠻夷之地的江南,劈出了一條彩虹般絢麗燦爛的浙東唐詩之路作品:《夢遊天姥吟留別》《天台曉望》《題桐柏觀》《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圖》《送楊山人歸天台》《瓊臺》杜甫  方丈渾連水,  天台總映雲。  範蠡舟偏小,  王喬鶴不群。
  • 失落城堡怎麼去天台 失落城堡去天台方法
    失落城堡中的天台是什麼東西?總是聽別人講天台但卻不知道是什麼東西,肯定有很多玩家還是比較疑惑的,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答案。
  • 天台五姐弟溺亡續:死者肺進水無身體傷痕(圖)
    來源:青年時報  《天台五姐弟離奇失蹤 尋人總動員》後續  警方連夜對5個孩子進行了屍檢  死者肺內進水 未發現機械性損傷    昨日,天台警方公布了調查結果,稱可以判定5名死者均從池塘同一處地方掉入水中,入水後有活動痕跡。通過屍檢,死者身體未發現機械性的扼頸、捆綁等損傷,死者肺內均有進水。  悲劇已經發生,無法挽回。為更好安慰家屬,昨天當地政府部門邀請心理專家特意從杭州趕到天台,和失去4個小孩的蔡修通進行了交流。
  • 端午節|詩詞中的端午風物
    鬥百草,飲雄黃讀古人之詩尋端午之風物【粽子】乙卯重五[宋] 陸遊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風物說「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艾草、菖蒲可驅蚊蠅蟲蟻、提神通竅。古人相信,端午時在家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
  • 把天台變舞臺!5月3日《青春萬歲》將在五大城市天台接力直播
    節目以「天台接力,聲浪出擊」為唱演主題,邀請青春榜樣、能量藝人匯聚五座城市的天台進行表演,以「雲合演」的方式共襄青春盛事。如何玩轉這場中國電視史上前所未有的城市天台接力直播?節目監製沈欣和總導演王雯接受了記者採訪,兩位主創透露了不少直播亮點,也分享了不少幕後故事。
  • 天台除了大名鼎鼎的國清寺,更有這10種風味獨特的天台美食
    浙江天台,地處浙江東南沿海,境內植被茂盛,風景優美。天台是作為「唐詩之路」上的重要一站,文化底蘊深厚,加上是佛道雙修之地,人傑地靈,誕生了許許多多富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小吃。天台的餃餅筒餡料多至十幾種,一般用肉片、菜絲、芋絲、豆腐、豆面、青菜等。最講究的用肉丸糕、雞蛋糕、豬肝、肉片和雜拌五種餡料,裹以雪白的皮,稱「五虎擒羊」。
  • 浙江天台化石產地
    天台縣始豐源恐龍地質公園開發有限公司 張元軍天台盆地是以晚白堊紀為單元的典型陸相紅盆,主要為泥砂質建造,曾是恐龍及其它生物繁衍生息的生態樂園,亦是我國東南沿海罕見的恐龍群體化石埋藏地。一、產地位置盆地內恐龍化石點多達220餘處,集中分布在賴家、屯橋、落馬橋及縣城等4個片區,賦存恐龍蛋、骨骼、甲片等,化石豐富。
  • 【吉大風物】印象和平
    吉林大學新聞網傾情推出【吉大風物】系列短文,定格校園與學子的細微瞬間,在這個夏天,給你一份清涼,敬請關注。同時,也期待著你的參與:無論你是畢業多年的校友,還是在校讀書的學子,都請不要吝惜記憶深處那情不自禁的情愫,以或深沉的筆觸,或輕鬆的故事,通過文字和圖片的形式,紀念大學,點綴青春。
  • 天台金恆德招商新聞發布會召開
    6月26日,金恆德在榮膺2013第二屆「金駿獎」行業之際,同時在鄭州召開以「聚焦天台坦頭 共創產業未來」為主題的浙江天台金恆德國際汽車用品採購中心招商說明會暨新聞發布會。天台金恆德國際汽車用品採購中心新聞發布會(前排左五:金恆德-鄭堅鑫)  首先,天台金恆德國際汽車用品採購中心項目正處於中國汽車用品生產基地和製造業基地的浙江省天台縣
  • 大眾閱藏佛經分類與天台判教的因緣
    大眾閱藏佛經分類以三時判教為主幹,但也吸收了五乘佛法、三士道、天台判教等思想。如果他認同天台判教,可以指出還有哪些天台判教的優點需要吸收進來,我們繼續改進;如果指不出來了,那說明他了解的天台判教主要思想已經體現在大眾閱藏佛經分類中了,他還有什麼不滿的呢?不踏踏實實做工作,編個嚇人的題目,說些浮在表面的評論,有啥意思呢?下面介紹一下大眾閱藏佛經分類與天台判教的因緣。
  • 吸引遊客又多金,日本人這8種屋頂天台風景,驚我一身冷汗
    看到颱風才意識到,上海這就到8月颱風季,於是,就讓人想到了屋頂天台。對小編來說,每年颱風季來臨時,一個比較大的念想,就是能到屋頂天台上看颱風來臨前,有藍天襯映,隨著陽光錯落,跟著風快速變幻顏色的雲彩,但畢竟不是大樓管理員,魔都高樓不是想上就上。
  • 《別叫我兄弟》朱雨辰任重天台「拷問」兄弟情
    《別叫我兄弟》朱雨辰任重天台「拷問」兄弟情 來源:人民網-娛樂頻道  2015年01月13日09:45 發布會上再現了劇中重要的天台對話橋段,任重對朱雨辰一句「我們還能做兄弟嗎」,說得讓在場所有人揪心。1月17號,《別叫我兄弟》將登陸北京衛視紅星劇場。 秀京腔集體變胡同串子 由於全劇以上世紀80年代初的北京為背景,劇中在人物臺詞、選景、道具上都有純正地道的北京味兒。任重、周璞、班贊都是「北京土著」,演起老北京人毫無壓力。
  • 天台:從「不敢下水」到「樂於戲水」始豐溪的蛻變之路
    天台境內最大的溪流叫始豐溪,貫穿整個天台盆地。曾幾何時,河水清澈見底,沿岸居民下河戲水是家常便飯。但近些年來,溪水變渾了,變髒了。今年,在政府的治理下,情況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從能遊泳,到不敢下水,再變回能遊泳,始豐溪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蛻變之路。   安科村,是始豐溪中上遊的一個村莊。在村口,村民裘旦梁和幾個鄰居正跳進始豐溪,在溪水中歡快地遊起泳來。
  • Ta是天台文化旅遊的一張「金名片」,讓我們走進它的前世今生……
    作為儒釋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典型代表,天台山文化既是孔學為代表、儒家文化最早的傳播者,又是以天台宗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南宗為代表的道教文化的發祥地。讓儒學在天台山蔚然成風,使之真正成為天台文化旅遊的一張「金名片」。
  • 天台崗小學家族及劃片範圍盤點
    2012年於南岸區國際會展中心附近開辦天台崗融創小學。2013年開辦天台崗雅居樂小學。2016年開辦天台崗小學茶園校區暨「一校六區」辦學模式。重慶市南岸區天台崗小學是一所「新型學區」辦學模式的學校,下轄6個校區:南湖校區、花園校區、上海城校區、天台崗融創小學、天台崗雅居樂小學、天台崗萬國城。
  • 天台姓氏文化:楊氏
    榮王楊白隱居地天台的楊氏,主要有八支。狀塘楊氏。修於1910年的《天台狀塘楊氏宗譜》記載,源出隋榮王楊白。肇基新昌彩煙。六世楊鳳遷天台西鄉。明嘉靖年間,楊月山由天台南山遷居狀塘,為狀塘村楊氏始祖。後代主要居住在狀塘、下張、西嶺、洗翠坑、翠屏、獎大、大路楊等村。榜山楊氏。 修於1922年的《臺東楊氏宗譜》記載,楊營,先世關西,隨駕南渡,居天台山東麓。後代主要居住在響堂、八都、橫潭坎、螺溪安固,坦頭平窯,柘樹坦、灘嶺苦竹等村。 上楊楊氏。
  • 天台八教丨五時八教的名稱由來(一)
    他將一切經典分為「頓教」、「漸教」兩大類,由「漸教」中又分出五時,以此表示佛陀循序漸進的說法。此後,諸如地論、攝論等各家論師紛紛展開各自的判教方法,在當時形成一股思潮,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有十家,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卷十中將之歸納為「南三北七」。
  • 泉州西街這些天台,涵蓋了你對屋頂的所有幻想!
    從前的天台 總是被拿來放雜物和曬衣服 是睡覺看星星啦享受愜意時光的所在 亦或是拿來放鬆自己的舒展空間 如今的天台 在古城泉州,它們散落在東西塔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