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雋實習生 高焓
融合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和數學(Mathematics)等多領域的STEAM(也稱為STEM)是目前世界推崇的先進教育方式,如何落地廣州校園?
近日,擔負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融入生涯教育的STEAM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研究》的廣州海珠實驗小學舉行 「學術周」,分享其STEAM課程開發與實踐經驗。
課程現場:
有趣的STEAM課
STEAM課有哪些實踐經驗,來這些創新課堂上看看吧!
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如何讓兩個水杯發出不同的聲音?在「創客音樂會」課堂上,孩子們用金屬勺敲擊水杯琴,在旋律中感受音樂和科學的融合。
輕輕敲杯,緩緩加水,只為找到最準的「do re mi」。看著樂譜,找到「鍵盤」,孩子們興奮地自「彈」自唱:「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
學校體藝節就快到了,設計一個活動徽章吧!在「構建體藝節徽章模型」課堂上,三四個同學結成小組,把設計手稿用圖形編程軟體在電腦上3D建模。
電腦上怎麼把二維圖形拉成三維空間?不同色彩代表怎樣的情緒?電腦上的線條不聽話怎麼辦?面對遇到的問題,同學們要想辦法解決。不會?自己學習、研究、討論、問老師。
在四年級的「寫作與繪圖」課上,學生們需參與創作地球嚮往地,繪製創意分類垃圾桶,其中需融入立體平面展開圖和數學,Impossible Engineering則需研究上海懸浮列車、三峽大壩、青藏鐵路,融入工程和外語。
五年級開設的「項目設計與表演」課上,學生可體驗設計水下建築(工程)、設計機器人並撰寫說明書(藝術寫作)、「小魔術大科學」項目設計(表演科學)。
而六年級的「多媒體作品與3D創意設計」課,則涉及垃圾分類多媒體作品製作、嶺南文化多媒體作品製作、設計與製作創意分類垃圾桶、設計與製作創意掃地機器人。
例如設計掃地機器人,學生通過前期掃地機器人知識的學習,包括工作原理、內部結構和模型繪製,基本了解製作掃地機器人的要求,後經過小組討論、設計、製作、測試和改進等一系列環節,呈現掃地機器人作品;
「小魔術大科學」中,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一個魔術表演,經歷「頭腦風暴—項目設計—道具製作—彩排演練—表演拍攝—匯報總結」六個環節,組內分為導演、魔術師和科學家三個角色,根據不同的角色承擔不同的任務。
在「模擬聯合國」課堂上,學生們化身「小小外交官」,需自主查閱資料並撰寫各國立場文件,流利地用英語闡述其代表國家對非法野生動物貿易議題的訴求,自信地和其他「外交官」進行討論。
STEAM課程給學生帶來不少收穫。比如,學生們垃圾分類主題下的3D設計創作,還獲得2019年廣州市青少年3D設計創意大賽三個一等獎和一個二等獎。
經歷STEAM課程學習之後,高朗鈺同學說,「我和小組成員自己設計了一款服裝,並對未來人們的服裝的趨勢和需求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林孜同學說:「明白了在面對許多問題時,每個人的辦法和見解會不一樣,需要大家辯論和討論選取最優質的解決方法,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落地難點:
師資隊伍缺口大,課程開發缺乏特色
STEAM教育項目總負責人、廣州市教育研究院課程教材研究室副主任鄒立波介紹,截至去年10月,廣州有155所中小學試點STEAM教育兩年,各個試點學校根據自身特色和資源,開發了豐富的STEAM課程,91個STEAM課程項目獲得廣州市STEAM優秀教育成果獎。
同時,兩年的試點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有的學校STEAM課程開發被動、單一,缺乏特色;尤其是師資隊伍缺口大,很多學校沒有安排師資參與到STEAM課程實施中,成為STEAM教育推廣的障礙。
經驗分享:
如何克服STEAM課程困難?
海珠區實驗小學校長陳健介紹,2019年該校成功立項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融入生涯教育的STEAM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研究》,經考察和與國內優秀同行交流後,該校開始探索和研發融入生涯教育的STEAM校本課程,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認知和思維特點,開發了針對不同年級的STEAM課程。
如何設計STEAM校本課程內容是不少學校的苦惱。海珠實驗小學的對策是基於調研,加強培訓,文化引領,激活資源,發揮所長。
課題組學術負責人、學校信息技術科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省特級教師鄭賢老師介紹,每位老師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例如信息技術梁戈老師教3D列印課程,融入生物學、數學等學科知識。
此外,結合當下社會關注和熱點進行STEAM課程設計,例如疫情期間,全校從科普、人文和生涯教育三個維度展開項目式學習。
海珠區實驗小學副校長簡敏豪分享經驗:「各個學校可以充分依據自己學校的學科優勢和文化底蘊來設計課程。」
例如海珠實驗小學的優勢在於信息和科技,基於此設計了機器人拼裝、創意編程、3D模型和自然觀察等課程,同時整合語文、數學、英語、美術和體育等課程,挖掘不同科目的互相融合。
此外,對學生和家長進行充分調研,了解他們希望在STEAM課程中收穫什麼。
學校課程已經安排得滿滿當當,用什麼時間學STEAM?「可以整合部分課程的時間,例如綜合實踐課、勞動教育課、班隊課等,讓特色STEAM課程落實落地。」簡敏豪說。
簡敏豪還表示,STEAM教育是以問題為導向,融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多領域的綜合教育,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更好地促進學科學習,兩者並不矛盾。
「只要學校有心做,肯定可以想到辦法、找到時間、融合課程,助力學生的成長,為每一個孩子的未來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吳瑕
審籤 | 吳瑕
實習生 | 袁夢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