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簡要介紹了會計專業英語課程與會計雙語課程教學的不同點,探討了如何讓學生走出會計專業英語學習的認識誤區,並就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完善學生專業細節及充實教學內容等問題,提出了會計專業英語教學要以學生為本,確定教學任務,選擇教學方法的對策。 一、會計專業英語課程(教學)與會計雙語課程(教學)的不同 。無論「會計+英語」還是「英語+會計」,都說明會計專業英語和會計的雙語課程不是純粹的英語課程,英語老師無法完成會計專業英語和會計雙語課程的教學任務,但同時又說明這兩門課也不是純粹的會計課,只有具備一定英語水平的會計專業老師才可勝任這兩門課程的教學。從這個角度看,這兩門課有共性。但在教學過程中,這兩門課還是有一些不同點。 目前,廈門理工學院的會計專業英語課程適合的專業層次為大專,一般是在學生學完會計專業知識之後開設的一門課程,專業英語課程大多屬於選修課,安排高年級的教學中,課時一般安排2時/周,內容涉及會計原理、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稅收等方面,教材一般是國內學者和專家編寫的《會計專業英語》或《會計英語》,有全英文的、英漢對照的,有附課後練習的,也有附閱讀材料的。會計專業英語的教學屬於多學科綜合性質的教學工作,對任課老師的要求比較高。筆者認為,任課老師在教學時,對會計專業知識要用規範的、習慣的英文表達,同時關注專業細節。會計專業英語的教學,還必定存在中外會計之間的比較與區別,但這種區別不是課程的重點。對學生而言,會計專業英語詞彙的使用率不高,學起來有些費勁。而會計的雙語課程,適合本科層次的教育,一般是一門專業課程,如會計學原理雙語課、財務會計雙語課等,屬於必修課,課時一般安排3-4時/周,甚至更多。會計雙語教學是在英語的語境下教授會計的專業知識,重點是會計專業知識。由於大多數的會計雙語教材都選用英文原版的教材,所以中外會計之間的比較與區別也不是雙語教學的重點。對學生而言,從理論上講,專業英語詞彙不是問題,學生學完《會計學原理》雙語課程的詞彙,後面還可在《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甚至《審計學》雙語課程中繼續使用,使用效率比較高。
二、從思想上端正學生對學習專業英語的認識。目前,專業英語一般是選修課,學生主觀上不重視。有學生認為,會計專業英語不就是「會計+英語」,把會計科目由中文變英文嗎?也有的學生認為,把會計專業和英語放一塊兒,那就更難學,他們對學好專業英語缺乏自信。還有學生認為,自己畢業後的就業去向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或自己創業,根本就沒機會去外企工作,用不著費那麼大勁去學,他們對專業英語的實際效用持否定態度。這些學生在學習專業英語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消極情緒並且會將這種情緒傳染給周圍的某些學生,如果任課教師不能及時處理這種情況,消除學生的消極情緒,教學進程和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專業英語真的沒什麼好學的?筆者在上第一次課前曾做過一個課前摸底測試,其中有這樣幾道題:第一,試將下列各項按操作順序排列:日記帳(分錄簿或會計分錄或記帳憑證)、過帳、編制結帳分錄、編制調整分錄、會計報表、試算平衡;第二,請列出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利潤分配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現金流量表的編制順序;第三,請寫出「dr.」、「cr.」的全稱和中文意思;第四,寫出調整分錄的3-5個特點;第五,8月1日,A公司預收H公司全年房租¥24000,當時貸記「房租收入」帳戶,請編制當年12月31日的調整分錄;第六,請寫出永續盤存制與定期盤存制3-5個不同點。題目不難,均屬會計的基本知識。但測試結果:一個班60位同學沒有一位同學能完全答對或基本答對。通過這樣的測試,使大部分學生明白了自己的會計專業基礎、專業細節均需完善,主觀上也會產生要學和值得學的需求。這時任課老師就要給予正確的指導。筆者認為,在學習態度方面任課老師對學生可以做淺顯易懂的比喻,也可以將已畢業學生藉助於專業英語就業、擇業成功的案例舉出來,以消除學生主觀上對會計專業英語的不重視。專業英語不是簡單的「會計+英語」,不僅僅是把會計科目由中文變英文,專業英語注重的是表達。課堂上,它不再重點關注英語語法、句型、結構等,專業英語考試也不同於大學英語考試,不考介詞、動詞及在閱讀理解之上的完形填空,而關注用英文表達會計概念及處理會計事項等,要求學生大量閱讀、熟練閱讀,拓寬專業眼界,通過完善細節夯實專業基礎,掌握專業英文表達的習慣用法。因而,專業英語又是「會計+英語」。
三、會計專業英語教學要以學生為本,確定教學任務,選擇教學方法 。1、劃分層次,明確任務 。一般的教材,前半部分理論闡述較多,後半部分實務操作較多。學生多半輕理論學習,重實務學習。如何引導學生理論與實務並重,完成學習任務?筆者認為,任課老師要先列出該課程的總任務,即學生應該學會什麼,如學生應該學會解釋專業術語、編制英文的會計分錄和摘要、編制工作底稿、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留存收益表、現金流量表等等。其次,還必須劃分階段,明確各階段的任務,如教材前半部分的學習注重專業詞彙及專業術語的英文表達,學生要多背多讀,而老師則可以採取相應的手段,如聽寫、解釋名詞、概述、翻譯、朗讀等,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教材後半部分的學習側重操作,即用英文處理會計事項,學生要多做多練多思考,通過做各種練習來實現。老師可以出一些選擇、判斷、計算、編表等題型,來幫助學生提高用英文處理會計業務的能力。再次,要明確每一堂課的具體任務,課前任課老師要在PPT上以「關鍵詞句」的形式列出該堂課學生應掌握的內容,尤其是總結、概括和對比性的內容。2、幫助學生記憶專業詞彙 。專業術語和單詞是閱讀和練習操作的根本,專業詞彙不過關,將會出現一系列的被動局面。筆者的調查顯示:84%的同學沒有進行課前預習,82%的同學沒有完整地翻譯過每一篇課文,75%的同學不會主動去做老師沒有布置的課後練習,88%的同學沒有看過老師列出的參考資料。因為教材的前半部分專業詞彙量大,一篇課文一般會出現40—50個單詞和詞組,在短期內要求學生記住這些詞彙,有些困難。因此,筆者建議,會計專業英語最好安排一周一次課,為幫助學生掌握單詞,在下一次課的前5—8分鐘聽寫8—10個上一次課學過的單詞,並作為平時成績記錄。聽寫單詞這種方法,能使學生在以後的課文朗讀和練習操作上都能順利進行,並且預習、查看課外資料的同學比率都將明顯提高。3、深入調查,補缺補漏,完善學生的專業細節。學生希望每上一門課程都要有收穫,上會計專業英語課程也不例外。深入學生當中,了解學生的現狀、不足與需求,才能與學生產生共鳴,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對某些知識的理解由朦朧到清晰。
例如,《會計專業英語》教材有一篇課文講的是調整分錄,之前學生學得很淺,只知道不涉及貨幣資金,如計提折舊的分錄、攤銷待攤費用的分錄、遞延收入的確認分錄等屬於調整分錄,但調整分錄有哪些特點、不涉及貨幣資金的分錄是否都屬於調整分錄等問題,學生均感迷惑。任課老師必須通過對各種會計分錄的辨析來講解調整分錄的種類、理論依據、對報表的影響等,從而總結調整分錄的概念和特點,使學生對調整分錄這一知識點有清晰的認識,以彌補之前所學的不足。再如,會計期末的工作底稿,學生在學《會計學原理》時看過,但面對十幾列數字的表格,不知道如何編制,有畏難情緒。任課老師可以通過講解、抓住幾步結轉的關鍵步驟演示編制過程,消除學生的疑慮,給學生信心,並適當操練,使學生感覺工作底稿編制原理不難,只要認真、有耐心就可以編好。 4、採用「連接回顧」與「聯想擴充」的方法,充實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會計專業英語教材無論理論部分還是實務部分,課文以英文文字表述居多,學生在學專業英語課之前,已經先修了多門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並且大專層次的專業英語課程一般安排在第五學期,課時又少,課堂上如果僅翻譯課文,學生會倍感枯燥乏味,學習效果會很不理想。如何把學生學過的東西講得生動吸引人,筆者認為,「連接回顧」與「聯想擴充」是比較有效的方法手段。學生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不太紮實,大部分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任課老師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可採用「連接回顧」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複習以前學過的 「然」,同時聯繫課文給學生講解「所以然」。例如,「dr.」「cr.」,學生也知道是「借」「貸」的英文縮寫,「cr.」是「credit」的縮寫,那 「dr.」是哪個單詞的縮寫呢,知道的學生就比較少。任課老師這時適時連接「『debit』和『credit』來源於拉丁文『debere』和 『credere』」,學生將銘記在心。又因學生面臨畢業,上專業英語課如能將課堂講授內容聯繫到將來的就業崗位,學習效果會更理想。如「現金及短期投資」這篇課文中涉及到備用金的控制,學生以前只學備用金的會計處理,也只會編會計分錄,而專業英語的課文又只用文字介紹備用金的控制,如果只將課文從英文翻譯成中文,那這堂課毫無可圈可點之處。這時採用「聯想擴充」的方法,將「備用金」與會計出納崗位的工作聯繫起來,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你是單位出納,後勤部門的備用金已設立,你除了開支票,還有什麼具體的辦法來了解、掌握和控制備用金的使用和報銷情況?」學生們會就此展開熱烈的討論。同時在老師的提示下,學生們很快就會設計出一張張「備用金使用一覽表」,表中有負責人、有備用金的增加、減少及餘額等內容,科學而合理(當然事先任課老師要有一個相應的答案或解決辦法),學生感覺也有收穫。這種回顧過去,著眼現在,聯繫未來的方法將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溫故知新,並且能理論聯繫實際,提升教學效果。可見,老師要教好專業英語,功夫也要做在課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