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查資料顯示,目前全球大約有5465個智庫,其中1872個在北美,1208個在西歐,在亞洲有653個,在拉丁美洲有538個,在非洲有424個,在中東及非洲北部有218個,大洋洲有38個。其中,美國擁有智庫1777個,僅在華盛頓一個城市就有350個智庫。
那麼,中國的智庫建設情況如何呢?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已形成五大系統,共有研究機構2500多個,專職研究人員3.5萬人,工作人員27萬。其中以政策研究為核心、以直接或間接服務政府為目的的「智庫型」研究機構大約有2000個,但被美國《2008年全球智庫報告》認可的中國大陸智庫僅74家。
社會智庫即民間智庫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一些所謂被認可並且相當有話語權的智庫有不少被其經費資助者左右其觀點,有的是俯首於企業利益,有的聽命於利益集團,還有的是為國外基金會吶喊助威。
有報導說,在一個時期裡,接受和尋找外部資金甚至海外機構和跨國公司贊助,已經成為相當數量的中國民間智庫謀生存的主要手段。
在這種背景下,大量海外基金會和在華跨國公司也利用中國智庫經費短缺的薄弱環節,紛紛進入中國智庫運行體系,這就是所謂的「外資入侵中國智庫」現象。
或許說中國內地的智庫建設嚴重滯後不甚準確,但不少屬於體制內循環的研究諮詢機構,缺少承擔責任的主體,其研究預測報告偏重於理論,缺少可操作性已是不爭。
恩波智業——已經消失的中國最早民間智庫之一
自2007年下半年以來,眾多專家學者對金融危機下的國際和國內經濟現狀和趨向一連串的誤判帶來了怎樣的後果現在應該已經有了初步結論,誰能否認政府部門的一些決策沒有受其影響?更有一些國有企業的套期保值和盲目購買外國金融衍生產品造成慘重損失,其決策者背後能說沒有某些所謂「智囊」的影子嗎?
看到為數不算少的頭頂無數光環的賢哲大家那樣不負責任地肆意褻瀆人們的智商,聽到那許多狐假虎威的海歸漫無邊際的忽悠,再看看那麼多白花花的國庫銀子和企業的血汗錢瞬時無影無蹤,令人怎樣痛心疾首卻又無可奈何。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引起關注:蝸居在一些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被稱之為專家學者的人,每每把作為研究成果的論文和研究報告僅僅是為了發表或職稱評定,卻很少考慮其針對性和市場效用,更缺乏憂國憂民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要麼在一些重大決策的籌劃研議上失語,要麼在嚴重國內國際態勢判斷方面胡言,如此也罷,竟還有人在那裡抱怨職稱評定不公,改善待遇不力,索要無度,牢騷滿腹,實在令人不知說什麼好。
兼聽民意,廣納民計,亦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之正途。筆者以為,應當鼓勵設立適當數量的民間智庫。資料顯示,國外有規模大、人員多、預算超千萬美元的智庫,也有規模不大但精英薈萃的智庫,甚至有引起外界密切關注的「一人智庫」。
民間智庫在發展中
兼聽納諫,止於至善。要知道中國民間古往今來藏龍臥虎,聽一聽來自閒雲野鶴的聲音對科學正確決策應該有益無害。
因此除了設立一些「超級智庫」,也不妨扶持和資助一些集聚德才兼備人才、規模小能量大的民間智庫。有權威人士提出,決策的真正科學化有賴於市場化的諮詢產業,現有的一些研究機構的一部分是否可以嘗試擺脫「吃皇糧」和附屬於職能部門的現狀,實行轉型,走市場化模式,而一些民間性質的諮詢研究機構佔據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優勢,也只能在如期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到發展,如果在扶持和激勵民間智庫建設方面給予應有重視和相關政策及資金扶持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