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湧現許多忠臣名將,先後出現了嶽飛、韓世忠、劉光世、孟珙、王堅等人。有些人能徵善戰,為宋朝江山的穩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有些人則一戰成名,名噪一時,深受大宋百姓的擁戴。最讓人覺得可惜的,卻是這其中很多良將幫助南宋皇帝,立下了赫赫戰功,最終卻落得個悲慘的下場,讓人唏噓不已。
相比於這些武官出身的人,出生在金國的辛棄疾從小就對嶽飛、韓世忠這些人名耳熟能詳。辛棄疾3歲的時候,嶽飛去世,在祖父辛贊教誨下,辛棄疾立志將「嶽飛」作為自己的楷模。
等自己將來長大了,一定要「光復中原、報國雪恥」。隨後,辛棄疾一方面研習武藝,加強自身體能訓練;另一方面也不斷學習各種兵法計謀,韜光養晦,時刻等待著機遇。
「擒賊先擒王,英勇士無雙」
終於,公元1161年,金國完顏亮不顧民眾死活,大肆壓榨百姓為南下的金國軍隊,提供後方補給。21歲的辛棄疾奮起反抗,加入了當時耿京領導的起義軍,在軍中擔任掌書記的職務。
金國內部爆發起義不斷,前線補給無法得到保障,最終金國國君完顏亮被部下擊殺。起義軍在辛棄疾的牽頭下,很快就與南宋朝廷取得了聯繫,辛棄疾圓滿完成了耿京交辦的任務。
但正當辛棄疾準備回軍復命的時候,在路上卻聽到了耿京被張安國殺害的消息。一時間「群龍無首」,起義軍四處潰散。英勇果斷的辛棄疾當機立斷,率領部下50多人突襲張安國幾萬人的兵營,並生擒活捉張安國,送交南宋朝廷處理。宋高宗敬佩辛棄疾的勇氣,便下令讓他做江陰籤判,25歲的辛棄疾此刻正式踏上仕途。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初入仕途的辛棄疾,對南宋朝廷的意圖並不了解。本以為自己受到宋高宗大加讚揚以後,朝廷會聽從自己的建議和主張,大肆進攻中原、收復失地。尤其是宋孝宗繼位以後哦,一度給辛棄疾製造了「假象」。孝宗整天口中都是想要早日「恢復失地、入主中原」的說法。
此時,辛棄疾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美芹十論》、《九議》等如何收復中原的軍事著作相繼誕生。甚至流傳到民間以後,這些觀點大受歡迎,甚至掀起一股對辛棄疾本人的「狂熱」追捧。可唯獨朝廷一直按兵不動,覺得辛棄疾非常有才華,就先讓他去兩湖、江西整頓一下政務,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的職務。
這對飽含愛國熱情、渴望早日收復中原的辛棄疾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打擊。後來才知道原來朝廷之上還有眾多官僚質疑他「歸正人」的身份,在保守派的眼中,主戰派的辛棄疾自然格格不入。
宦海浮沉的辛棄疾早已看破朝廷意圖,41歲時身心俱疲的他出任江西安撫使,在上饒建了一所「稼軒」莊園,從此自號「稼軒居士」。後被朝中權貴彈劾,開始了長達20年的隱居生活。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公元1203年,64歲的辛棄疾拖著一把老骨頭被宋寧宗召回,擔任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在鎮江任職的辛棄疾,登上北固亭寫下了這首名篇《永遇樂·江口北固亭懷古》。詞中充滿對孫權、劉裕當年金戈鐵馬為國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時推崇,後半段則借廉頗感嘆自己身世遭遇,鬱郁平生不得志。後來遭到諫官攻擊,再次降職。
隨著戰事的吃緊,朝廷多次徵召辛棄疾返崗就職,還曾以「兵部侍郎」的名義徵召這位良才。但身體越來越差的辛棄疾都一一推辭了,直到68歲那年,重病不起的辛棄疾含淚離開了人世。臨別之際口中還振振有詞:「殺賊!殺賊!」。
一代本可以建功立業在沙場的良將,最後卻只能發出一陣憂憤之詞: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抱鬱而終,這不僅是時代的悲哀,更是人物的悲劇。但他那愛國的熱情,報效國家的信念一直時刻激勵著後人,勇往直前,為祖國早日實現和平統一、繁榮昌盛貢獻自己一份綿薄之力!
你覺得辛棄疾為何抑鬱不得志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期待你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