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母乳餵養周的最後一天,面對哺乳期一個又一個嚴峻的考驗,媽媽們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
因為母乳餵養不僅有助於確保嬰兒獲得充足的營養,還有助於母親更快恢復到孕前體重,降低肥胖發生率。但就算生了二胎,很多乳母所掌握的母乳餵養知識可能還遠遠不夠。
近日,由婦幼營養權威專家、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婦幼營養分會主任委員、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汪之頊教授及丁葉博士團隊牽頭開展、達能紐迪希亞助力的一項「婦幼人群膳食營養調查分析研究」發現,超九成受訪乳母的維生素A攝入量未達平均需要量,結果讓人震驚。
上述研究共選取了25個中國大中小型城市、超過5000人的累計樣本,圍繞婦幼人群的飲食結構、營養素攝入狀況以及餵養態度與行為等相關信息來展開,首期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utrition Journal(營養期刊)上。
研究顯示,乳母膳食攝入存在不均衡情況,大部分受訪乳母的膳食營養攝入亟待改善。其中,城鄉地區乳母對蔬菜、水果、魚、蝦、貝類、奶類和乳製品的消費量均低於推薦量,而農村地區對這類食物攝入不足的情況更為嚴重。
超過92%受訪乳母的蔬果攝入量低於推薦值,意味著膳食纖維的攝入不容樂觀。同時,近九成受訪乳母對水的攝入也不足,這也會影響到泌乳量。
城鄉受訪乳母對哺乳期必需的主要微量營養素,如鐵、鈣、碘和鋅,以及部分維生素的攝入量均較低,未達到推薦標準。
在哺乳期,乳母對維生素A等微量元素的需求量應高於孕期,然而94.5%的受訪乳母維生素A攝入量低於參考攝入量。微量元素水平不足會影響母乳的營養成分,部分元素缺乏甚至會導致嬰兒生長遲緩、貧血、厭食和神經功能缺陷等。
中國婦幼營養權威專家、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汪之頊教授指出,「在哺乳期,乳母每天能量需求量比普通成年女性高出500千卡,維生素A等微量元素的需求量甚至高於孕期。在乳母營養攝入量不足的狀態下,乳汁質量有下降的風險,主要集中在微量元素方面,如各種維生素含量,對嬰兒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從懷孕到孩子出生,再到母乳餵養,直至孩子2歲,這段時間被稱為生命早期的1000天。世衛組織建議,在生命最初6個月內進行純母乳餵養,6個月時應當納入諸如糊狀水果和蔬菜等固體食物,對母乳餵養加以補充,直至兩歲或更久。母乳餵養,是抓住嬰幼兒生命早期1000天這一營養窗口期的重要環節之一。
比如,母乳中含有的母乳低聚糖,在促進嬰兒腸道健康發育和免疫系統發展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嬰兒在接受母乳餵養的過程中,能夠從母乳中獲取母乳低聚糖益生元成分,其和有益菌一起,以共生元組合的形式為嬰兒腸道微生物群和免疫系統的發展提供健康益處。
而脂肪則是母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寶寶生長發育,特別是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至關重要。然而,母乳脂肪非常複雜,目前已經鑑定出的脂類成分多達上千種,基於它的複雜性和多樣性,脂肪研究一直是奶粉行業公認的熱點與難點。歷年來,無數國內外母乳研究專家都致力於攻克母乳脂肪難題。
從2008年開始,瑞哺恩母乳脂質首席科學家王興國帶領母乳脂肪研究團隊,先後對中國2959位中國媽媽母乳樣本的472種脂肪成分進行研究,包括脂肪酸、SN2脂肪酸、甘油三酯、磷脂、脂溶性維生素等,得到了139.6萬個母乳脂肪數據,構建了全球樣本數量和物質種類最多的母乳脂肪資料庫。
在掌握了大量的母乳脂肪數據後,蒙牛和江南大學母乳研究院團隊開發出新型全價母乳結構脂UPU,有望讓配方奶粉的脂肪與母乳脂肪的總體相似程度達到90%以上。
丁香醫生發文指出,嬰幼兒食用口味清淡的配方奶粉,可以防止嬰幼兒養成對甜味的嗜好,減少挑食、偏食的風險,降低長大後對糖的攝入。
目前,不少媽媽們都逐漸都意識到了母乳餵養的好處,會在6個月內儘量純母乳餵養。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母乳或者寶寶斷奶後的媽媽們,在挑選配方奶時更應該選擇那些營養豐富、口味清淡、親乳的奶粉,讓寶寶從小樹立飲食清淡的習慣,獲得更全面的營養。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