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82歲的老蘇在市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小住幾天」就出院了。他所在的科室的醫護人員們都紛紛向他祝賀。
原來,一周前,市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團隊聯合麻醉、重症醫學科、超聲、放射等多個科室,採用主動脈瓣生物瓣植入術(TAVI術),為包括老蘇在內的兩位高齡心臟瓣膜病患者完成了微創瓣膜置換。這是該院在今年8月開展桂林首例TAVI術後,又邁出的重要一步。
82歲的老蘇今年十月份在當地醫院,因反覆胸悶氣促伴咳嗽咳痰,並伴有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等症狀入院,心臟彩超提示主動脈瓣鈣化並中度狹窄、主動脈瓣重度關閉不全,在當地醫院就診效果不佳,兩周內反覆入院,遂轉市人民醫院進一步診治。
「經過醫院檢查發現,老蘇的心臟主動脈瓣狹窄並關閉不全,心臟肥厚,心臟收縮力度有所降低,這是明確的心臟瓣膜手術的指徵。」心臟中心伍于斌主任介紹:「因為老蘇高齡,患有嚴重的脊柱畸形,合併腎功能不全、糖尿病及貧血,接受開胸和心臟停跳、體外循環下手術,風險確實很大。」
心臟中心團隊經過多次討論協商,認為採用經皮微創主動脈瓣置換的TAVI手術,為老蘇完成心臟不停跳下瓣膜置換,可以降低手術風險。
放射影像技術引導下的主動脈瓣膜介入手術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微創治療。相比傳統開胸手術動輒數十釐米的切口,介入治療不但切口小、能明顯減少皮膚創傷,而且完全脫離了對體外循環的依賴,消除了因為體外循環、心臟停跳帶來的創傷。
手術當天,心臟中心介入室內,多學科多團隊高效有序地聯合進行。術中,多學科高質量無縫對接,心內科醫生用起搏器誘導心臟室速,短暫停止心臟有效射血,為主刀醫生爭取到寶貴的5秒鐘。就在這5秒鐘內,主刀醫生成功將人工瓣膜植入瓣膜口,植入後又立即讓心臟恢復正常跳動,手術過程順利,第二天,老蘇即可正常行走及飲食,不久就康復出院。
「TAVI手術可以在心臟正常跳動的狀態下,通過介入導管輸送人工瓣膜,瓣膜就位後釋放、膨脹、張開,替換原來的主動脈瓣,從而完成人工瓣膜置入,恢復瓣膜功能。該術式是目前最新的心臟瓣膜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特點。」伍于斌主任介紹,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主動脈瓣疾病患病率有逐漸升高的明顯趨勢,許多高齡患者常因合併其他疾病而不能接受外科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只能採用藥物治療,死亡率極高。因此,不用心臟停跳和體外循環的TAVI手術應運而生,為外科手術高危的主動脈瓣疾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據悉,自國外2002年開展首例TAVI成功以來,TAVI已經成為老年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的一線治療手段。而我國開展TAVI起步較晚,2010年10月,才實施首例TAVI手術,2017年兩款國產瓣膜上市以來,我國TAVI進入快速、全面發展階段。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共完成了2600多例TAVI手術,但多集中在東部地區大醫院。此例手術的實施,標誌著桂林市人民醫院在心臟瓣膜病的診治水平上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來源:桂林市人民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