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傳小米多位投資人退出華米科技,華米科技運營主體安徽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降約45%,媒體將之解讀為華米加速「去小米化」。隨之,華米科技闢謠稱,該消息不屬實,並表示作為華米科技戰略投資方和業務合作夥伴,小米對華米的持股從未發生改變,而負責小米生態鏈業務的劉德,仍是華米科技董事。至於媒體所提工商變更,系公司正常治理行為。
不過,媒體有此解讀卻並非無的放矢。事實上,在2018年華米科技尋求美股IPO上市時便在招股書中提到,截至信息披露時,小米持有華米科技全部流通股份的19.3%,並根據股東協議任命一名董事。招股書還提到,截至2018年,華米科技是小米可穿戴產品設計和製造唯一合作夥伴,2017年10月雙方籤訂了商業合作協議和戰略合作協議,其中戰略合作協議將於2020年10月到期。目前,距離上述所提到的戰略合作到期日還有5個月時間。
「小米生態鏈」的困惑
據小米集團2019年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小米投資的公司超過290家,總帳面價值約300億元。在這些被投資企業中,華米科技的市值約8.16億美元,雲米市值3.96億美元,石頭科技市值232.8億元,再加上金山雲、拉卡拉等等,有業內人士估算小米生態鏈企業總市值或超1000億元,以300億撬動千億市場,雷軍的資本運作能力可見一斑。
但是,小米雖然投資眾多生態鏈企業,卻並不擁有控股權,各公司都是獨立的個體。換言之,小米與生態鏈企業更多是利益上的合作關係,小米依託生態鏈企業涉足更多領域,其核心在於讓更多生活生產中的產品鏈入小米的網際網路服務中,將更多產品變成其數據的終端;而小米生態鏈企業則「背靠大樹好乘涼」,分享小米品牌的用戶流量,聲譽,以及渠道力等。但終究,雙方是可合可分的存在。
有業內人士向E俠君分享了這樣的觀點,「坦率而言,所謂『生態鏈』上的合作夥伴,實則取決於用戶基數,如果小米的用戶基數沒有了,即小米為生態鏈引流的效應失效,大部分合作夥伴都不介意跑去別的『生態鏈』中。就像原來的手遊廠商,專門為塞班系統製作遊戲首發,但諾基亞不行了,大家全跑到iOS去了,誰會和市場過不去?」
小米生態鏈企業作為獨立個體,便是自負盈虧。在一開始藉助小米的品牌聲望和渠道力量打開市場後,很多企業迎來高速發展,甚至迎來IPO上市。但生態鏈產品的擴容多數是提升了小米自身品牌的知名度,有多少消費者能分清華米、雲米、智米、創米、紫米、綠米呢?只要是在小米商城,掛著小米生態鏈的名頭,消費者統一將之歸檔為「小米的產品」,而對生態鏈企業自身的品牌力提升助益極少。長此以往,這些獨立企業更像是小米的「代工廠」,業內人士將之稱為陷入「路徑依賴」怪圈,對於任何有發展壯大「野心」的品牌企業而言,這顯然不是企業負責人所期待地。
據悉,小米生態鏈企業向小米方面供貨的淨利潤是較低地;華米科技負責人便曾坦言,隨著來自小米方面收入佔比下降,自主子品牌業務壯大,公司淨利潤取得長足增長。而這樣的情況同樣發生在石頭科技身上,在其上市公告書中,石頭科技提到公司與小米存在大量關聯交易,主要收入和利潤依賴對小米的ODM業務,而小米定製產品毛利較低,提醒投資者注意公司未來成長風險。
既然有合作,便有分開的例子。
之前小米生態鏈中的攝像頭企業小蟻便脫離了小米,雙方各執一詞,一方稱小蟻成功後「單飛」;一方稱小蟻產品質量太差,與小米價值觀不符。現在,小米生態鏈中又出現了綠米、創米、紫米、米家雲臺、ihealth等攝像頭相關公司。這些公司之間自然也存在競爭關係,但這顯然不是小米需要操心的事。只是對於小米生態鏈企業而言,一旦與小米分開,自己還剩什麼?生態鏈企業生出「去小米化」之心,大概便源於此。
擺脫「性價比」
小米在選擇投資生態鏈企業時,有一項原則是對方必須「符合小米價值觀」——極致性價比。有業內人士觀察到,小米生態鏈的套路就是「做80%的消費者都可以接受的產品」,而出現在米家店內的物品,基本上具有白(黑)色、極簡、平價等特徵,小米手機也一直堅持所謂「硬體利潤不超過5%」。
但對於小米生態鏈企業而言,在發展自主品牌時,他們更希望堅持合理利潤。譬如對於華米科技來講,智能穿戴設備的研發是需要較高投入地,因而在其自主品牌Amazfit的定價上,只是略低於華為同類產品。2019年,華米科技實現營收58.12億元,同比增長59.4%;實現淨利潤6.30億元,同比增長32.8%。而在營收和利潤高速增長的背後,離不開研發投入的加大,2019年華米研發支出為4.03億元,同比增長63.7%。
另一方面,由於看好智能穿戴設備的利潤前景,小米集團也在2019年11月推出了自主研發的小米手錶,其中未有華米身影。小米智能手錶與華米產品已存在事實上的競品關係。
而在小米生態鏈企業中,石頭科技也不是唯一的掃地機器人企業,更不是唯一的吸塵器企業,睿米、追覓紛紛加入米家。石頭科技作為上市公司,若做不出差異化產品,公司經營業績受影響,是不好對廣大投資者交代地。現在,除了出現在米家、有品等小米渠道內,石頭科技在京東、淘寶等其他平臺也開出自營旗艦店,頁面上基本未提到與小米有關的信息。
近年來,華為推出了HiLink生態鏈,對小米生態鏈形成了直接打擊。而阿里的天貓精靈,蘋果的Homekit,百度的DuerOS,亞馬遜的Alax等本質上與小米生態鏈對移動終端的連結並無太大差別,只是小米生態鏈是閉環地,而HiLink等是開源地。小米一些生態鏈企業也在試圖加入其它陣營,為自己爭取更大市場,比如主打智能家居的綠米便以自主品牌鏈入了蘋果HomeKit家居系統。
2018年8月,小米調整了生態鏈部門組織架構,新成立貴金屬業務部、探索產品部和投資部。此後,小米生態鏈企業中出現了一些新動向,比如2019年智米科技推出新品牌JYA,以美學家電為突入點,能否成功且不論,至少不再一味強調性價比。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小米生態鏈的新變化,E俠君還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