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面對壓力?
我們常常會說,現在孩子學業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那是不是孩子如果沒有壓力,就是好事情呢?
其實未必。
如果孩子長期被屏蔽在壓力之外,他沒有機會接觸這種焦慮的情緒,那麼未來有一天他真的焦慮的時候,情況可能會非常的嚴重。
美國一家兒童研究機構把壓力分成三類:一種是正向的壓力,一種是可承受的壓力,一種是有毒性的壓力。
1、正向的壓力。益智類、興趣類、競技類的比賽,這種比賽重在參與,能拿到名次最好,拿不到名次也不會對孩子造成大的影響。由於是比賽,多多少少會對孩子產生一些壓力,比如榮譽感、虛榮心、優越感,但不會對孩子產生傷害。
2、可承受的壓力。同學之間、玩伴之間的小的摩擦,言語攻擊,身體有點小的損傷,但無大礙。
3、有毒的壓力。遭受欺辱、霸凌、身體傷害,惡意攻擊威脅,包括來自成人的侵害。
那麼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和理解這些壓力,幫助孩子,去運用這種正向的和可承受的壓力,幫助他們儘量去避免這種有毒性的壓力。
執行起來需要具備三個要點:
一是孩子身邊一定有一個能夠支撐它的成年人。
家長在孩子上學開始就要告訴他們,學習和處理好同學關係同等重要,還要告訴他們會存在比賽和競爭,要正確看待這一事情,不要留下心結和不愉快。
二是孩子他需要時間去從壓力當中恢復過來。
孩子之間出現矛盾,產生不愉快,摩擦起火,家長和老師應該第一時間了解清楚問題的原因,只要不觸及底線,以後的走向不會產生更壞的結果(這時的家長和老師對於問題的調查、了解、分析、預判、溝通相當重要),而且這種矛盾是在孩子可承受的範圍之內,讓孩子自行解決或者稍加幹預,避免走偏,同時做好孩子的心理梳理和疏導。
三是孩子要對生活,具有可控制的感覺。
這一關最難,災難降臨,家長首先給予孩子最好的保護和關愛,老師應該更多的主張正義和發聲,避免孩子在受到傷害時心裡再插上一把刀。家長和老師要陪伴孩子走出低谷,撫慰身心創傷。
有毒的壓力是誰也不願意看到的,雖然是概率,但也無法避免它的出現。家長和老師應該最大限度的把控住它的出現,也不是沒有可能,最好的方式是溝通。
家長應該把自己定位成陪伴式家長、顧問型家長、引導型家長,這樣孩子才願意和你溝通,願意和你表達,願意和你說心裡話。在這種氛圍中,家長可以很好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行為、情緒。
老師要有愛,要善良,和家長的溝通渠道要暢通、順暢,在給孩子貢獻知識之外,要告知孩子壓力、焦慮、情緒以及一些無法預知的事情會伴隨著他們的學習和成長,要教會和讓他們懂得如何避免和克服,孩子只有知道了,明白了這個壓力的存在,才可能成功的去面對這個壓力,從而形成壓力的免疫力。
我是壹拾壹,年過半百的六零後大叔,給你分享創業、職場、家庭教育、K12、人的認知、人的躍遷的話題,也會分享超級學習法、超級記憶法、高效閱讀的相關知識,歡迎關注、點讚、收藏、轉發,你有什麼好的建議或者疑惑,請留言,我們一起探討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