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談論冬至,對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個節氣,但是實際上,冬至不僅僅是個節氣,它還是一個節日,一個很重要的節日。我國的歷朝歷代都是很重視冬至的,漢代以冬至為「冬節」,觀復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到了唐僧時期,冬至則是拜天祭祖的大日子。到了明清時期,皇帝會在冬至當天率領文武百官,前往天壇舉行祭天儀式,被稱之為「冬至郊天」,而宮內百官也要向皇帝呈遞賀表,百官相互也要投刺祝賀。所以自古以來,冬至的地位就是不亞於新年的,古人稱為「冬至大如年」。
編輯
到了冬至這一天,也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所以也是陽氣最弱的一天。俗語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除此以外,到了冬至,也就意味著數九寒天開始了: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
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所以進入冬至開始,氣溫會進一步的降低,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腳踝,腹部。防寒保暖小技巧,如果怕冷的人,出門的時候一定要護住自己的腦袋,耳朵,戴好帽子,會讓人感覺更暖和。
編輯
冬至都有哪些習俗小吃?
其實在冬至這一天,不同的地區是有不同的飲食方式的,比如在北方地區,大部分人是要吃餃子的,俗語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江南的杭州,冬至這一天會吃不同風味的年糕,而在福建地區會吃湯圓也叫冬節丸。而在四川,冬至這一天是吃羊肉湯的。在不同的地方冬至這一天的飲食習俗上是會有差異的。
編輯
從冬至這一天開始,就可以適當的補一補了,每個星期可以燉一次雞湯,羊肉湯來為什麼補充營養和能量,但是切忌過度的補充,另外每天的堅果可以多選擇花生,因為化成有助促進腎臟健康,以及潤燥和禦寒,但是每天1小把就可以了,不要吃的太多,以免熱量過多引發肥胖。
編輯
另外進入冬至以後,因為天氣冷了,很多人不願早起也不願意動,這也是很多人冬天更容易胖的原因,冬至以後,雖然天氣冷了,但是一樣要注意適量的運動,尤其是在中部地區的人,雖然有空調,但也阻擋不了無處不在的冷氣,因為室內室外溫度都不高,再加上久坐,血液循環更差,心臟的壓力更大,所以更要主動,坐上半小時或40分鐘,就要起身活動一下,促進一下血液循環。另外,在遇到好的天氣的時候,建議把被褥拿出來曬一曬,每天找溫度最適合的時間,開窗通風,這些都是有助於健康的好習慣。
編輯
當然現在還在新冠疫情的期間,雖然國內目前已經基本上恢復正常生活,但自從進入冬天以來,也有零星的感染的情況,所以建議外出的時候,尤其是人多的情況下,個人防護不要鬆懈,外出回家依舊注意外套放在通風處,回家後第一件事是先洗手,每天多喝水,均衡膳食來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