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和小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教育階段,進入小學才是學習的真正起點。
從幼兒園以玩為主過渡到小學以學為主,孩子的角色將發生根本改變。
幼小銜接,既是每一個孩子人生之路上的一次重要考驗,又是大多數父母無法迴避的一項重大挑戰。 無論如何,幼小銜接之路上,孩子都離不開父母的用心陪伴。
美國慈善家羅斯·甘迺迪所說:照看孩子不僅是一種愛與責任的表現,也是一項職業,就像世界上其他任何令人尊敬的職業一樣,它充滿樂趣和挑戰,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養育孩子就是父母的終身事業,真的需要我們用心。如果父母在幼小銜接的時候,能夠用心陪伴孩子成長,孩子終將受益一生。
家長圈有句俗語:家長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幼小銜接,並不是單純的看孩子的能力,而是家長的思想:
作為最了解孩子的家長,你要及時去發現孩子的優點,及時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同時尋找孩子的短板,想辦法提升和補齊。
再貴的幼小銜接班,都不如一個好的生活習慣;認真讀一本書、吃一頓飯、安排好一天的時間,是讓孩子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真正內核。
家長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在孩子幼小銜接的時候,真的就是這樣。
尤其零起點教學,不等於零準備入學,我們院裡幾乎都是大學退休的老教師,其中李阿姨退休後覺得,自己是教了這麼多年的書,一個小娃娃還教不好嗎?
李阿姨還堅持認為,學齡前就是不應該學,學多了不好。尤其擔心孩子學多了會對學習產生厭倦和恐懼心理,從而損傷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所以什麼都沒教孩子。
知道孫子要升小學的時候,除了畫畫,書法,啥也不會,26個字母認不全,拼音等於沒基礎。
其實家長需要正確理解&34;教學新規,不要機械地認為&34;就是&34;入學。&34;教學新規,主要是為了引導家長,不要讓孩子超前學習,要求老師嚴格按照各學科課程標準要求開展教學,從&34;教起,而不是以班上識字量多的學生為教學依據。
學科知識的積累是基於一定的學習基礎素養之上的,零起點是學科知識的零起點,但學習基礎素養決不是零起點。
李阿姨的孫子升小學後每天放學回家先哭一場; 然後做作業時再哭一場,不是因為不會做,而是因為根本不知道有什麼作業!
因為老師把作業寫在黑板上,讓小朋友記下來,不認識的字注拼音。別的孩子多少連猜帶蒙地還能對付過去,可憐李阿姨的孫子,簡直就像看天書。
後來,每天接孩子時,孩子媽媽還附帶一個重要任務,每天在學校門口挨個問其他家長今天有什麼作業。
然後呢老師是隔幾天就找家長溝通,英語、數學、語文各科老師輪著來。都是學習的問題:什麼字母都不會念,課堂作業太慢,口算不達標,拼音一塌糊塗等等。
沒辦法只能下來上培訓班補習,一到周末孩子是上午、下午連軸轉,才7、8歲的孩子受的了嗎?學習效率能高嗎?
尤其對於落後太多的孩子就像背了沉重的包袱在前進,走起來更艱難,不僅身體累,心更累。
有的家長曾說,不給娃上幼小銜接班,家長得自己有本事,還得有一顆強大的心臟。
零起點,其實就是相當於把父母和孩子一開始就放在最嚴峻的學習環境下進行考驗,你覺得你能通過考驗嗎?
有很多媽媽經常會問:孩子馬上要讀小學了,在學習上我們能做點什麼?
要不要給孩子報一個幼小銜接班?
需要給孩子認識多少字?數學只會10以內的加減法行不行?
小學的面試需要注意什麼?
……
對孩子來說,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轉折。
近年來,家長對幼小銜接越來越重視,生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小學進度,恨不得把小學一、二年級的知識全都教給孩子。
為了幫孩子儘快適應這一過渡,各種&34;更是應運而生。
&34;長期困擾著很多幼兒園孩子的家長, 為了不讓孩子落在&34;上,許多家長都忍不住給孩子報了&34;&34;&34;等,
究竟要不要上&34;,還真沒有標準答案,這取決於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家長平時的用心程度以及孩子本身的特點等多種因素。
但有一點是非常肯定的,那就是絕不能把幼小銜接狹義地理解成就得多上幾個&34;。
列舉出以下幾個方面,來幫助家長們預判孩子對於一年級生活的適應能力:
理想化的狀態當然是希望孩子能夠滿足以上13個項目,但總免不了有少數幾項無法達到,這完全沒有關係,沒有人能百分之百準備好。
只是,家長需要判斷一下,是從未嘗試和練習,還是能力不能達到,要投入更多一些的關注和引導。
孩子幼小銜接的時候,家長是需要做好準備的,這個準備不是給孩子買個新書包,準備好鉛筆盒這麼簡單,也不是買個學區房全家遷徙,更不是準備&34;這麼複雜。
而是家長要認識到幼小銜接最重要的兩件事: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專注力和學習的意志力、上進心、學習興趣,這些東西和英語、數學一樣也是需要花時間、花精力培養的。不是說,孩子跨入校門,到了年齡,就自動獲得的。
葉聖陶先生曾說:&34;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才能真正順利做好幼小銜接。
在孩子開始上大班的時候,家長就要開始給孩子立規矩了。
1.獨立學習,自我管理
說到獨立學習,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有點難。但我們常跟孩子說&34;。
那就在學習上也可以保持一致。比如孩子不識字,那我們可以教他。但是不要試著去取代孩子。
有很多爸媽為了節省時間,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或者自己幫孩子寫。就會錯過孩子獨立思考的過程,也會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
一旦變成了這種情況,那就會愈演愈烈。只要一遇到難題就會眼巴巴地等著父母告訴答案。
2. 時間和秩序觀念
與幼兒園相比,無論是教學方式、作息安排、課程內容等方面,小學遵守規則更多,比如長時間端坐上課,不允許交頭接耳,上課發言要舉手等等紀律規則。
孩子在幼兒園基本上是屬於散養的,但我們上一年級之後,需要每次45分鐘的課時來聽講,這個時候,專注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孩子現在表現出坐不住的現象,還是要在一定的&34;訓練中提高專注的能力。
比如:塗色訓練、閱讀訓練、觀察力訓練等等。同時,在孩子做事的時候,家長不要輕易打斷,也不要出現錯誤就開始嘮叨。
3.先學習再玩
先學習再玩,我覺得很重要,因為它能幫孩子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一旦準備樹立這個規矩時,就需要全家人都執行,做到以身作則。
比如爸爸回家不要拿著手機看電視或者玩遊戲,媽媽不要回家啥也不做,就去追劇。
爸爸媽媽儘量在孩子學習的時候,都能準備一本書在旁邊看,哪怕你拿一本雜誌看。
幼小銜接主要集中在從幼兒園大班到小學一年級這一年多的時間裡,但是很多準備工作卻始終貫穿於整個幼兒階段,如習慣的養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
因此,真正做好幼小銜接,絕不能等到幼兒園大班下學期,需要從幼兒入園甚至更早的時候開始。
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讓我們一起靜待花開。
我是 期待你能關注我,每天分享和善而堅定的育兒理念,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