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為了振興國家工業,1952年全國大學院系調整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在全國七大行政區域內,著重組建了八大工學院,以培養各區域內亟需的工科人才。
這其中,教育部直屬的四所重點工學院,無論是師資還是教學資源,都是當時最好的,工科教育優勢十分明顯,所以被人稱為「四大工學院」。它們分別是位於武漢的華中工學院、位於南京的南京工學院、位於廣州的華南工學院以及位於大連的大連工學院。
近七十年過去了,人們不禁要問,當年赫赫有名的「四大工學院」,如今都發展得怎麼樣呢?
(華中工學院)
一、華中工學院變身華中科技大學。
1952年11月,中南行政委員會文教委決定,在武漢新建三所工科院校,華中機械學院、中南動力學院和中南水利學院,後決定機電互補,將機械學院和動力學院合二為一,命名為華中工學院。由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和廣西大學的機械系和電機系電力部分,以及華南工學院機械系動力部分及電機系電力部分合併組成。
華中工學院成立之初,共設機械製造、汽車、電機與電器、發電及電力系統等8個本科專業,以及金工、鑄造、汽修、發電及配電等4個專科專業。
1958年,汽車、拖拉機等專業整體併入新組建的武漢工學院,即今天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學院。
1988年,華中工學院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等到2000年高校教育改革時,華中理工大學又和同濟醫科大學及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併為新的華中科技大學。
合併後的華中科技大學綜合實力突飛猛進,優勢資源得以互補,在全國各類教育榜單排名中,長期穩定在10-15名,A類學科達到14個,其中A+學科4個,實力和知名度穩居傳統「四大工學院」之首。
(南京工學院資料照)
二、南京工學院改名東南大學。
南京工學院是在1952年南京大學工學院的基礎上創建的,其後又有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知名大學部分專業併入。所以是四大工學院中底子最好,工科體系最為完備,綜合實力最強的高等院校。
1956年到1960年期間,南京工學院分出多個系科,組建和參建了四所高等院校。
1955年,高教部決定,由南京工學院無線電工程系西遷成都,與交通大學、華南工學院相關專業系科重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即今電子科技大學。後經系主任陳章、院長汪海粟極力爭取,才派出19名老師前往成都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得以保留。
1988年5月,南京工學院更名為東南大學,後與南京鐵道醫學院合併。
雖然名字並不響亮,但是東南大學憑藉雄厚的建校基礎,在土木工程、建築學等傳統學科始終保持國內前三的位置。通信工程、交通運輸等學科也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擁有A類學科12個,A+學科1個,僅次於華中科技大學,排於四大工學院第二名。
(華南理工大學)
三、華南工學院升級理工大學。
1952年,由中山大學、華南聯合大學、嶺南大學以及廣東工業專科學校為基礎,會同湖南大學、廣西大學等六所院校工科類專業,組建成華南工學院。由於匯集了中南地區最為優秀的工科院系,華南工學院被譽為中國南方工科大學的旗幟。
1988年,華南工學院也改名為華南理工大學,並一直保留至今。
雖然華南理工大學,在四大工學院裡一度排名墊底,但是得益於地理優勢及當地政府支持。學校在引進人才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最近十年來發展也十分迅速,排名穩步上升。
目前華南理工大學擁有A類學科8個,其中A+學科1個。位列當初四大工學院第三名。
(大連理工大學)
四、曾經四大工學院之首的大連工學院。
1949年大連大學成立之初,先後從海內外引進知名學者近百名,包括原子彈之父王淦昌、光學奠基人王大珩、催化化學奠基人張大煜、計算力學奠基人錢令希、雷達技術奠基人畢德顯等著名專家。
1952年,大連大學八個系和十多個學科,大多被調整到內地其它院校或獨立為國家科研機構,學校師資損失巨大,工學院也獨立為大連工學院,僅存化學工程、機械工程、水利工程和力學四個院系。
1958年到1960年,大連工學院重新組建船舶系、內燃機系、電子系,再次煥發勃勃生機,並於1960年10月被重新認定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1988年大連工學院改名為大連理工大學,目前該校A類學科7個,沒有A+類學科,排在四大工學院末尾。當然,這和它從沒有合併其它強勢院校和專業不無關係。
雖然四大工學院發展到今天,相互間有了一定差距,但是它們仍然是我國實力最好的工科類大學,無一例外都是我國985和211重點大學。能進入它們之中的任一所就讀,都是絕大部分高考學子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