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窗四面開,風送海雲來。
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蝸涎明石凳,蟻陣繞山臺。
此際衣偏溼,燻籠著麝煤。
宋·陳允平《山房》
感覺今春未盡,轉眼間孟夏中氣小滿就到了。民間氣象諺語道:「小滿江河滿,不滿乾田坎。」從小滿開始,全國各地陸續進入雨季,到下一節氣芒種前後就要入梅了。古人在此時,燻籠、燻衣香就派上了用場。
本期題圖是藏於上海博物館的明代畫家陳洪綬所繪《斜倚燻籠圖》局部,圖中女子所倚燻籠是古人用來燻衣的竹編穹形圓籠,大口朝下扣在香盤燻爐上。上世紀七十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外覆以細絹的一大一小兩隻竹製燻籠,和茅香、高良姜、桂皮、花椒、辛夷、藁本、姜、杜衡、佩蘭等香藥。可見燻衣習俗的歷史若僅從出土實物而言,已甚為久遠。在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第五十一、五十二回中,也有關於燻籠的描述。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燻籠
從古籍文獻中留下的燻衣香方來看,最早的燻衣香方多出自醫藥典籍之中,古人燻衣最早還是出於防黴、防蛀、防蚊蟲等實用目的。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錄有「六味燻衣香方」,六味香藥分別是沉香、麝香、蘇合香、白膠香、丁香、藿香。其中丁香在《海藥本草》中認為有殺蟲之功效;藿香可祛暑行氣、抗真菌;白膠香活血解毒、生肌止痛;蘇合香可緩解溼疹,有抗菌作用。這六味香藥成為燻衣香方的基本配方參照。
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六味燻衣香方」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六上「七竅病上」所錄燻衣香方:雞骨煎香、零陵香、丁香、青桂皮、青木香、楓香、鬱金香 (各三兩) 、燻陸香、甲香、蘇合香、甘松香 (各二兩) 、沉水香(五兩)、雀頭香、藿香、白檀香、安息香、艾納香 (各一兩)、麝香(半兩)。上十八味,末之,蜜二升半,煮肥棗四十枚,令爛熟,以手痛搦,令爛如粥,以生布絞去滓,用和香,乾濕如捺面,搗五百杵成丸,密封七日可用,以微火燒之,以盆水內籠下,以殺火氣,不爾,必有焦氣也。
又方:沉香、煎香(各五兩)、雀頭香、藿香、丁子香 (各一兩) 。上五味治下篩,內麝香末半兩,以粗羅之,臨燻衣時,蜜和用。
又方:兜婁婆香、薰陸香、沉香、檀香、煎香、甘松香、零陵香、藿香 (各一兩);丁香 (十八株)、苜蓿香(二兩)、棗肉(八兩)。上十一味粗羅下,合棗肉總搗,適量加蜜,和用之。
溼香方:沉香二斤十一兩九銖、甘松、檀香、雀頭香一作藿香、 甲香、丁香、零陵香、雞骨煎香 (各三兩九銖)、麝香 (二兩九銖)、燻陸香 (三兩六銖) 。上十味,末之,欲用以蜜和, 預和歇不中用。
又方:沉香(三兩)、零陵香、煎香、麝香(各一兩半)、甲香(三銖)、燻陸香、甘松香 (各六銖)、檀香(三銖)、藿香、丁子香(各半兩) 。上十味粗篩,蜜和,用燻衣瓶盛,埋之久窨佳。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所錄燻衣香方
《千金翼方》卷第五·婦人一「燻衣浥衣香第六」
燻衣香方:燻陸香(八兩)、藿香、覽探(各三兩,一方無)、甲香(二兩)、詹糖(五兩)、青桂皮(五兩)。上六味研末,前件幹香中,先取硬者粘溼難碎者,各別搗,或細切,使如黍粟,然後一一薄布於盤上,自餘別搗,亦別布於其上,有須篩下者,以紗,不得木,細別煎蜜,就盤上以手搜搦令勻,然後搗之,燥溼必須調適,不得過度,太燥則難丸,太溼則難燒,溼則香氣不發,燥則煙多,煙多則惟有焦臭,無復芬芳,是故香,須復粗細燥溼合度,蜜與香相稱,火又須微,使香與綠煙而共盡。
《千金翼方》所錄燻衣香方
王燾編著的《外臺秘要》、敦煌石窟的醫學遺書中也錄有燻衣方。明代周嘉胄所著《香乘》卷十九薰佩之香中,錄有「千金月令燻衣香」、「燻衣梅花香」、「燻衣芬積香」、「燻衣衙香」皆為燻籠燻衣所用,另外還有佩戴、儲放所用的燻衣香方。
宋代文人洪芻著《香譜》中所錄「薰香法」詳述了用燻籠燻衣的方法:「凡燻衣,以沸湯一大甌,置燻籠下,以所燻衣覆之,令潤氣通徹,貴香入衣難散也。然後於湯爐中,燒香餅子一枚,以灰蓋(或用薄銀碟子尤妙),置香在上燻之,常令煙得所。燻訖,迭衣,隔宿衣之,數日不散。」
洪芻《香譜》卷下.薰香法
依洪芻所述,用燻籠燻衣首先需要燒沸水注入香盤,再用燻籠罩住,把待燻的衣裳鋪展於燻籠上,使香盤中的蒸汽洇潤衣裳後,再於香盤中放置一薰香爐,燻爐的香灰中埋一火炭,香灰頂上蓋銀片隔火,將燻衣香餅放於隔火上燻衣,香盤中的熱蒸汽帶著燻衣香氣浸入衣裳,待蒸汽盡,炭火烘乾衣裳後將衣裳收起,迭放於衣櫃中隔夜再穿,衣服上的香氣會數日不散。在燻衣過程中,要注意香氣是借沸水蒸汽滲入衣裳中,香餅香丸不要出煙,若出煙,所燻的衣裳會有煙焦味,衣裳也容易燻黃。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燻籠外覆細絹,估計也是防止燻衣時出煙所備。
小滿之後,氣溫升高,溼度漸增,到下一節氣芒種,將迎來昆蟲與黴菌滋生的梅雨時節,雖然在超市貨架上各種防黴驅蟲的商品不少,但如果動手能力強的話,未雨綢繆來DIY一款燻衣香燻燻衣物,這與眾不同的芬芳既是源自自然的氣味,也是屬於你自己的個性化香氣標籤,格調絕非商品化的香薰能比,不想試試嗎?
本文是作者為上海《新聞晨報》與《周到》APP物候日誌專欄撰稿原創文章,見報日同時在謙言益語頭條號、博客、百家號、微信公眾號德樂堂中推送全文未刪節版,未經許可請勿轉載盜用。
題圖製作:蔡嵩麟
香囊與薰香 | 祛疫避瘟的傳統外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