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燃譯
選自《滿洲日報》
1930年3-4月「家庭與兒童」版
(1)當鋪
走在雜亂的中國街的小胡同裡,能看到寫著粗體「當」字的招牌,這是底層窮人社會的簡易金融機構——當鋪。通常位於角落,跟鬧市保持距離。白天大門緊閉,看不到客人。「當」字不必多說,是典當、抵押的意思。
(2)藥鋪
醫學已異常發達,但中國人仍廣泛使用草根樹皮。照片是西崗子賣中藥的藥鋪。招牌上的膏藥形狀頗像太陽旗,實際上是白底黑點,上下兩部分代表天地。「奇瘡怪症什麼都能治」的說法很誇張。下面垂墜的葫蘆代表藥丸,藥丸和膏藥在中國人社會很流行。
(3)麵館
中國街隨處可見的一種招牌,掛在簷頭上,板子下粘著細長的黃色穗子。
(4)錢莊
錢莊是兌換貨幣的地方,在中國街很常見。寺兒溝和小崗子附近的大馬路上還有不少堆滿銅子兒和小洋錢的露天兌換店。最近的行情是小洋一張兌換三十六七枚銅錢。在這裡還能兌換日元,不了解行情容易上當。掌柜、夥計的點錢手法出神入化,鑑定假幣的技術同樣高超。
(5)卦館
中國人喜歡搖筷子算卦,不占卜的話會不安。旅行、提親、生病……一切都由佔卜決定。聽說軍隊也會依據卜卦來決定進攻或撤退。正因如此,馬路上也能見到不少獨立門戶的算命先生。學問高,見識廣。費用在四五十錢左右,卦前支付。照片是位於西崗子入口的卦館,招牌上寫著「指南卦館」、「問心命館」,卦館和命館都是算卦的地方。
(6)酒館
懸掛高處的錫製酒壺傳遞出「這裡有燒酒」的訊號。招牌上寫著「瑞興泉燒鍋」,燒鍋是用高粱釀酒時的工具,瑞興泉是燒酒師傅的名字。中國下層社會常喝燒酒(也叫白幹),因此酒館在任何地方都生意興隆。壺的下方垂著紅布,一種說法是「布」與「鋪」讀音相近,代表店面。不過真正的意圖想必是引人注意或祝福好運吧。
(7)客棧
這是舊式的客棧,大致相當於日本的木賃屋(旅客帶米自炊的小旅店),一般寫著某某客棧。原則上只租賃房間,寢具自帶,但大連的客棧有些會配有寢具和餐食。住宿費一晚五六十錢左右。兩邊莊重的「仕官行臺」、「安寓客商」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客棧宣傳語,代表官吏、商人住宿的地方。不過在大連,這種舊式招牌漸漸變少,寫著某某旅館的日式招牌越來越多了。
(8)棉花店
用棉花編織實物,下面照例垂著紅布,這就是棉花店的招牌,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文字。左側的文字跟棉花毫無關係,是輪船的通知表。在這裡還能重彈舊棉,路過時能聽到店裡的嗡嗡聲。
(9)飯館
紅彤彤的穗子,金色的條紋,給人留下花哨的印象,這就是飯館的招牌。不過這是二三流的飯館,一流飯館寫的是某某樓、某某閣,不會掛這種招牌。原本跟麵館招牌一樣代表蒸籠和麵條,如今用紅色區分,代表飲食店。小招牌上的「包辦酒席」表示承辦宴會,「應時小賣」表示即使只點一碟菜也接單。
(10)染坊
染坊也接洗衣服的活兒,門口懸掛的衣服並非招牌,而是洗好以後的晾曬。上面粘著白色的膏狀物,是中國一流的洗滌方法,上好的衣服都用這種方法洗掉油漬和汙垢。正因如此,洗衣店非常罕見。地上寫著「專門纖補」的板子,表示能修繕破損的布。
(11)茶莊
無論哪兒的茶莊都很氣派,這裡不像日本論分量賣,而是論包賣。茶葉像藥粉一樣用小紙片包起來,根據種類的不同,價格也分一包十錢、五錢、三錢不等。將一包倒進茶壺裡,注入熱水,就能喝到茶水。熱水要銅錢兩枚,一次衝泡一杯。普通家庭都用這種紙包茶葉喝茶。
(12)點心鋪
這也是在中國街隨處可見的店鋪,專賣中國的點心。大致上跟照片一樣,並列四塊等大的招牌。都賣些什麼呢?看看上面的文字吧。「大小八件」是蛋糕的意思,跟日本的蜂蜜蛋糕castilla(カステラ,由葡萄牙傳來的南蠻點心為基礎發展而成的日式點心)一樣,有許多種類。「牛奶餅乾」是biscuit(ビスケット,餅乾)。「龍鳳喜餅」是婚禮上用的點心。「八寶南糖」是中國南方八寶之一的砂糖。此外還有「官禮茶食」,是普通點心和贈答用的點心。不過,點心鋪的頭號顧客是兒童,招牌上卻沒有任何為兒童專備的點心,果然中國人不大把孩子放在眼裡。
(13)包子鋪
這是讓街頭香氣四溢的豬肉包子鋪的門面,招牌上寫著「包子」。包子跟餃子不同,裡頭是肉餡,外面是日本的饅頭形狀,所以應該叫「肉饅頭」才對。包子也有許多種類,是中國人非常喜歡的食物。門口熱氣騰騰,讓人直流口水,這也是典型的中式的一幕。
(14)伊斯蘭教飯館
說到中國人就會想到豬肉,說到豬肉就會想到中國人,豬肉是中國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但在伊斯蘭教徒開的餐飲店裡,豬肉罕見地絕對不可以出現。伊斯蘭教認為豬肉是最髒的東西。大連有相當多的伊斯蘭教徒,光是在西崗子轉轉,就能看見兩三家招牌上寫著伊斯蘭文字的餐飲店。店裡沒有豬肉,都是羊肉。招牌上有「清真」二字,這是因為伊斯蘭教也叫清真教。
(15)成衣局
成衣局聽著像政府辦事處,實際上是髒髒小小的裁縫店。中國街隨處可見寫著「成衣鋪」、「成衣局」的招牌。大連的成衣鋪頗為現代化,最近大多都使用縫紉機,但舊式招牌並沒有因此減少。
(16)鞋莊
鞋莊門口高高掛著錦旗似的大旗,旗子用白色棉布製作,上面用墨寫著店名。另外也有照片裡的這種旗子,文字標記在鐵絲網上。古早的鞋莊用的是鞋子形狀的木質招牌,現代鞋莊傾向於西洋化,招牌上寫著鞋莊二字。
(17)戲園
這是西崗子的戲園同樂舞臺。戲園通常叫某某茶園,近來大多改為某某舞臺。不過就算改了名字,裡面基本還和以前一樣。正面招牌上寫著主演演員的名字。在日本,舞臺劇漸漸被電影取代,但在中國,舞臺劇仍然廣受歡迎。
(18)煙麻酒批發店
中間的文字招牌上寫著某某煙麻酒發莊,左右兩邊垂掛著穗子。煙是菸草,麻是薴麻,酒是燒酒,所以這裡是批發菸草、薴麻和燒酒的地方,路過門口時能聞到撲鼻的甜甜的酒香和菸草味道。
(19)澡堂
這是一家叫做良新池的中國澡堂,跟日本澡堂不同,中國澡堂的招牌上大多寫著「盆池兩便」。盆是一個人洗,池是公共浴池,後者跟日本的錢湯是一回事。資產階級者和裝腔作勢者會選擇前者,選擇後者的則是中產及以下的人群。招牌上澡堂的「堂」有時也寫作「塘」,但意思一樣。
(20)綢緞莊
綢緞莊、綢緞鋪都是賣布的地方,以絲綢為主,樣式則都是上海風格。中國綢緞莊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在這裡還能買到茶碗、帽子、鏡子等日用雜貨。浪速町附近的綢緞莊甚至賣俄國糖果,實在是奇特。
(21)一流餐廳
這是中國街上的一流餐廳。面向勞動者的便宜飯館多用吊著紅色穗子的招牌,稍微好一點的則沒有紅色穗子。這家一流餐廳的小招牌上寫著「應時小賣」、「包辦酒席」。大連的一流餐廳有大量日本顧客,因此食物也傾向於日本化。想要嘗嘗純正的中國味道,必須去中國街的飯館才行。
(22)金店
金店就是金屬店,跟日本的金物屋(五金行)不同,主要賣金銀等貴金屬工藝品、錫製品等。門口的玻璃窗上寫著「金銀首飾」。這家店鋪已經很現代化了,更摩登的店鋪還會在店面擺放獎盃、獎牌。
(23)雜糧店
這是賣米、小麥和其他雜糧的雜糧店,招牌上寫著「粗細雜貨發行」,粗指雜糧,細指紙、紗線、線香等等。
圓生與志生(上) ——井上廈
圓生與志生(下) ——井上廈
應時版畫——
高燃 木刻版畫《常盤橋》(19cmx2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