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一篇北外2020MTI英譯漢譯文

2021-02-07 史密斯愛翻譯

從今天開始,我將一連三天更新公眾號,點評3篇北外2020年MTI入學考試英譯漢譯文。

 

我希望通過這3篇譯文的點評,讓各位朋友明白以下兩點:

 

1)俗話說「譯無定法」,但不代表我們無法對譯本的好壞做出總體評價。我們不能因為「譯無定法」而陷入不可知論。在我點評的3篇譯文中,有2篇譯文的水平非常不錯,但有1篇譯文的水平就比較差。或許對於那2篇水平不錯的譯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總體評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但我相信,對於那篇水平比較差的譯文,大家是可以達成一致意見的。也就是說,我們完全有能力區分「不錯的譯本」和「比較差的譯本」,但如果面對兩個水平都不錯的譯本,可能不同人會有不同看法,無法判斷出優劣。

 

2)「比較差的譯本」指的是整體來說比較差,但不代表這個譯本沒有可取之處。可能一個譯本整體比較差,但它對局部地方的處理可能會比較好。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實事求是,不能看到一個譯本整體很差,就完全忽視它的一些局部優點,除非它真的沒有優點。

 

廢話不多說,今天先來點評第一篇譯文。有一句俗話是:「柿子要拿軟的捏」。如果我根據這句話行事,應該先點評最差的譯本,因為它比較容易點評,但我今天反其道而行之,先點評一篇比較優秀的譯文,因為我不想欺負人,哈哈哈。我們朝鮮的男人都是Gentleman。

 

被點評的譯文來自「伊韋翻譯學堂」。

 

總體來說,這篇譯文翻譯得很好,但仍然有一些問題,我在此簡單說一說。

 

據說伊韋是一名有多年經驗的職業譯員,而我只是一名搬磚工人,所以我下面的點評也不一定正確,僅供參考。

 

段落1

 

The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risis through which the Roman Empire was passing in the fourth century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The old pagan culture came into collision with Christianity, which received official recognition during the reign of Constantin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rth century and was declared the dominant State religion by Theodosius the Great at the end of that same century. It might have seemed at first that these two clashing elements, representing two diametrically opposed points of view, would never find a basis for mutual agreement. But Christianity and pagan Hellenism did intermix gradually to form a Christian-Greco-Eastern culture subsequently known as Byzantine. Its center was the new capital of the Roman Empire, Constantinople.

 

公元四世紀,羅馬帝國經歷了一場文化和宗教危機,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前,羅馬文化一直是非基督教文化,與基督教文化有很大的差別。四世紀初葉,君士坦丁大帝正式承認基督教;四世紀末,狄奧多西一世確立基督教為國教。希臘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原本截然不同,觀念迥異,乍看上去似乎沒什麼共同點,可後來還是逐漸融合了。基督教、希臘文化、東方文化三者融為一體,最終形成了拜佔庭文化,其中心就在羅馬帝國的新首都君士坦丁堡。

 

我的點評:

 

這段話翻譯得很好,但是藍體字部分有一個問題,因為它曲解了原文的意思。原文有一句話是「The old pagan culture came into collision with Christianity」,但是伊韋卻將這句話翻譯為「羅馬文化一直是非基督教文化,與基督教文化有很大的差別」。

 

伊韋的翻譯看似沒有問題,但實際上他的譯文曲解了原文的部分意思。原文用的動詞短語是「came into collision with」,這個動詞短語其實剛好對應原文第一句話的名詞短語「The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risis」。came into collision with和原文第一句話的名詞crisis應該有前後呼應的意思。

 

伊韋翻譯為名詞結構「有很大的差別」,個人覺得ta有「欠額翻譯」的嫌疑,弱化了原文的貶義。


詞性轉換是一個我們經常使用的翻譯技巧,但葉子南老師對此卻有不同的見解。他認為「改變詞性雖然不改變語義,但可能會改變讀者心理的感受」。


詳細的情況,請你們下載葉子南老師發表在《中國翻譯》的一篇論文,題為「對翻譯中「詞性轉換」的新認識」。

 

我建議把這句話改為:

 

公元四世紀,羅馬帝國經歷了一場文化和宗教危機,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此時,羅馬舊的異教文化與基督教發生了衝突,因為君士坦丁大帝在本世紀初葉正式承認了基督教,而狄奧多西一世在本世紀末確立了基督教為國教。

 

段落2

 

The person who was chiefly responsible for the many changes in the empire was Constantine the Great. During his reign Christianity stepped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firm ground of official recognition. From this time forward the old pagan empire gradually changed into a Christian empire.

 

羅馬帝國之所以會出現種種轉變同一個人有很大的關聯,這個人就是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間,基督教首次得到了正式承認。此後,原本一直信奉多神教的羅馬逐漸變成了基督教國家。

 

我的點評:

 

這段話翻譯得挺好,唯一的問題在於「羅馬帝國之所以會出現種種轉變同一個人有很大的關聯」這句話。這句話意思沒錯,但太長了,如果能夠在句子中間多加一個逗號,那麼會更符合漢語習慣。

 

我建議把這句話改為:「羅馬帝國之所以會出現種種轉變,同一個人有很大的關聯」。

 

段落3

 

The conversion of nations or states to Christianity has usually taken place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their historical existence when the past has created no firmly established traditions, but merely some crude and primitive customs and forms of government. In such cases the conversion has caused no great crisis in the life of the people. But this was not characteristic of the Roman Empire in the fourth century. It already possessed an old world culture and had developed forms of government perfect for that time. It had a great past and an extensive body of ideas which had been assimilated by the population. This empire, changing in the fourth century into a Christian state, entered upon an era during which its past was contradicted, at times completely denied; this was bound to lead to an extremely acute and difficult crisis.

 

通常來說,很多國家都是在其歷史發展的早期階段轉變為基督教國家的,此前並無根深蒂固的傳統,習俗和政治制度也較原始。在這種情況下,意識形態的轉變並不會對人們生活產生什麼大的影響。但四世紀時的羅馬則完全不同,她擁有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和最先進的政治制度,各種不同的思想也被民眾廣為接受。羅馬轉變為基督教國家一方面具有劃時代意義,但另一方面,由於前後兩種文化在觀念上存在衝突,有時甚至背道而馳,這就勢必會引發嚴重的危機。

 

我的點評:

 

這段譯文翻譯得很好,但是有藍體字部分有幾個問題。

 

首先,關於「nations or states」的理解問題,伊韋直接簡化為「很多國家」,但我覺得不太對。

 

實際上,政治學裡面有3個概念,分別是:nation, state and nation-state。Nation表示「民族」,state表示「國家」,而nation-state表示「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渴望擁有自己的國家,但世界上有一些民族卻沒能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

 

另外,原文寫的是nations or states,這裡的or表示的是選擇關係,而不是同位語關係,所以nations和states不表示同一個概念,不能簡化翻譯為「國家」。

 

其次,「此前並無根深蒂固的傳統,習俗和政治制度也較原始」這句話的翻譯有問題,我認為不應該說「此前並無根深蒂固的傳統」,應該說「此時並無根深蒂固的傳統,習俗和政治制度也較原始」。原文雖然是「 the past has created no firmly established traditions」,也就是有past作為主語,但這句話要表達的核心意思是:「past(過去)」並沒有對「present(此時,也就是建國早期的時候)」產生很大影響。換句話說,正是「此時沒有根深蒂固的傳統」,所以才有了下文的「意識形態的轉變並不會對人們生活產生什麼大的影響」。

 

再次,It had a great past and an extensive body of ideas which had been assimilated by the population這句話有理解問題,關鍵點在於assimilated by the population的修飾對象問題。根據伊韋的譯文「各種不同的思想也被民眾廣為接受」,assimilated by the population只修飾an extensive body of ideas,但實際上,這個短語也修飾a great past,因為邏輯和搭配上完全說得通。

 

最後,「羅馬轉變為基督教國家一方面具有劃時代意義」這句話似乎有無中生有的嫌疑。雖然在第一段有類似的話(the most significant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但此處的增譯似乎沒有必要。


 


相關焦點

  • 北外2018年MTI翻譯基礎真題及參考譯文
    hi~~大家好,看完昨天真題的英中翻譯部分和參考譯文,大家感覺如何?有木有覺得自己離北外又近了一步呢?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中英部分吧。   和往年一樣,北外MTI入學考試的中英部分,偏中國文化。
  • 2014考研英語翻譯衝刺英譯漢七步走
    2014年碩士研究生距離考試時間的鑼鼓已經緊密的敲響了,考生們攢足了勁做最後的衝刺拼搏,對於考研英語衝刺複習英語閱讀和作文的加強練習但也不能遺忘了英譯漢部分,該部分5個小題佔有10分的分值,所以同學們不能小瞧這些分值,這對於同學們步入自己理想的院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跨考考研英語輔導專家王老師對英譯漢部分複習做了詳細的衝刺複習指導,
  • 漢詩在日本的「譯」與「不譯」
    而用這一方法訓讀中國詩文時,其實也並沒有將所有成分「譯」為日語。哪些「譯」,哪些「不譯」,便構成了只有在漢字文化圈才能見到的翻譯文化。比如杜甫的《望嶽》一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第十一屆「杭州師範大學—《英語世界》杯」翻譯大賽譯文&評析(英譯漢)
    >」面面觀——第十一屆「杭州師範大學—《英語世界》杯」翻譯大賽英譯漢點評第十一屆「杭州師範大學—《英語世界》杯」翻譯大賽秉承「給力英語學習,探尋翻譯之星」的理念,得到了海內外翻譯愛好者的熱烈響應,僅英漢翻譯部分就收到了2200多份參賽譯文。通過評閱參賽作品,我們欣喜地看到,今年的文化擺渡人來自五湖四海,既有經驗老道的資深選手,又有初出茅廬的譯場新秀。翻譯包含理解、轉換、表達。
  • 讀北外德語翻譯理論與實踐是什麼體驗?
    此外,北外老師們給大家發放各種材料,完全可以滿足同學們日常的學習和研究。同時,學校官網上也提供谷歌學術搜索,可以查閱外網的各種資料。德語學院有很多的出國機會:北外德語研究生被錄取後不久,學校就提供去哥廷根大學學習一年跨文化的機會,研一在國外學習,第二、三在北外學習,畢業後拿北外和哥廷根大學跨文化專業的雙學位(研究生不管被什麼專業錄取,都可以報名參加哥廷根項目,不過要參加選拔,每年大概入選6個人左右,有獎學金)。
  • 2012年考研英語英譯漢試題複習方法指導
    2012新大綱中的考研英語英譯漢部分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閱讀理解和翻譯相結合的形式。
  • 考研英語翻譯(英譯漢)歷年命題分析
    英譯漢概要   1、命題思想   研究生英語入學考試中,英譯漢一直是許多考生比較薄弱的環節。眾所周知,語言能力中的聽、說、讀、寫是四項基本技能,而翻譯則是一門藝術,它要求譯者將一 種語言所表達出來的內容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符號。
  • 科技英語之平板電腦,附資深譯員點評譯文精華帖
    譯文點評:原譯文符合一般口譯場合的標準,英譯中時需要關注去除「翻譯腔」,「得意忘形」,得其意思忘記形態,就是翻譯課上我經常講的「脫殼處理」,同時要考慮行業背景,譯文要符合行業用詞表達習慣,經過這樣的思考,我們可以把譯文完善升級,「加裝」就是一個常用的行業習慣用語。2.
  • 考研英語 英譯漢複習方法指導
    英語考研輔導專家們給據多年的輔導經驗對考研英語之英譯漢部分進行全面闡述,以助各位考生了解其規律和特點,在備考過程中找到眾矢之的。   題型特點   從1996年題型改革至今,命題組更側重考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題難度加大,趨向穩定。
  • MBA聯考英譯漢對比及四步定位翻譯法
    2012年MBA聯考英語的英譯漢試題形式是,要求考生閱讀一篇約150詞左右的一個或幾個英語段落,並在其全部翻譯成漢語,要求考試理解所給的英語語言材料,並將指部分譯成漢語的能力,譯文應準確、完整、通順。
  • ​【英譯漢】2018年11月CATTI二筆真題(含參考譯文)
    2018年11月CATTI二筆真題(含參考譯文)小夥伴,以下2018年11月CATTI二筆真題包含兩篇英譯漢,參考譯文來自官方譯文
  • 漢譯名著:遠方飄來的「蒲公英」
    王雲五:於本國文化負有重大責任上世紀20年代末期,譯介西學的集大成者非《漢譯世界名著叢書》莫屬,當時的掌舵人是王雲五,張元濟則忙於古籍的整理與重刊。在王雲五的一生中,做的很多事情都充滿了爭議,但如果繞開了這個人物,「漢譯名著」的歷史就會發生斷裂。
  • 譯者||譯者歸來與詩魂遠遊——蔡廷幹漢詩英譯之《唐詩英韻》研究
    本文以《唐詩英韻》這一譯本及其原文來源《千家詩》中對應的詩文為研究對象,擬從譯介動機、譯介策略、譯文接受三個方面探討蔡氏英譯漢詩的實踐活動,揭示這一翻譯活動的各個方面,以期對當代中國文化外譯提供一點啟示。 譯介動機 蔡氏譯詩約始於 1900 年,終於 1930 年,前後歷經 30 載。
  • 考研英語翻譯試題及參考譯文(英譯漢)1991年
    1991年考研英語翻譯英譯漢試題   The fact is that the energy crisis,which has suddenly been officially announced,has been with us for a long time
  • 「日語保研」2020廣外/北外/北二外/東華大學推免經驗分享
    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口譯)筆試:日譯中、中譯日各兩大段。題材涉及還挺廣的,文學和時事都有。面試:北外的面試太嚴謹了,除了自由問答之外,都是採取放錄音的形式。但是因此也聽得很清楚。若說別的學校是在選拔有潛力成為一名合格口譯者學生,那麼北外則是篩選出已經具備一定譯者素質和進行過有序專業訓練的預備選手。聽譯難度也不算太大,基本上都能夠聽懂.但是由於全程不能做筆記,往往譯到一半就已經忘記了原文內容。
  • 「五色」莊嚴四十年,「漢譯名著」譜新篇
    從那時算起,到如今已近40年,「漢譯名著」已經出到第18輯,近800種。今年端午節前夕,記者獲悉,新的12種「漢譯名著」又已刊行。它們是——1.《論優美感和崇高感》[德]康德 著 何兆武 譯康德在三大批判之外唯一的一篇美學著作。4.《神曲選》巫白慧 譯解選譯《梨俱吠陀》中與哲學有關的部分,並做了詳盡的注釋。
  • 日語考研複試聽譯打卡訓練營!
    初心日語考研複試聽譯打卡  訓練營上線啦~ 打卡內容 內容選自人民網日文版、《日語中級口譯崗位資格證書考試・口譯教程》、《日語口譯全真模擬試題及解析2級》、《漢日日漢同聲傳譯教程》等書籍,共21關打卡訓練,日翻中・中翻日均有,實打實的真材實料
  • 考研英語翻譯試題及參考譯文(英譯漢)1990年
    1990年考研英語英譯漢試題   People have wondered for a long time how their personalities,and behaviors are formed.
  • CATTI閱卷老師經驗談:英譯漢應重視的問題
    全國翻譯資格(水平)考試英譯漢方面應重視的問題——陳炳發 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英語專家委員會委員有幸多次參與國家人事部組織、外文局實施並管理的全國翻譯資格(水平)考試的閱卷、質檢工作,我發現,一些考生翻譯水平還是不錯的,但對於翻譯的基本常識缺乏了解
  • 從雙非到北外——日語口譯保研經驗
    我實話實說了,除了北外還有兩個。然後問我對這幾個學校有什麼認識?我也是說實話,我自己就是想去北外,因為身邊的人勸我所以就又報了兩個,但是最想去的還是北外這樣子囉嗦了好多。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說我有點內向。開始也懷疑過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口譯但是長期學習後發現自己挺喜歡的。說了好多感覺有點為自己找藉口的感覺,然後被老師打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