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諺語出自哪個典故呢?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大家度娘一下,就知道是跟狀元郎母親改嫁的故事有關。
故事說,書生朱耀宗科考高中狀元,又得皇上招為駙馬。既為駙馬,皇上就詢問起親家翁婆的情況,得知朱耀宗父親早亡,由母親拉扯成人。皇上感念朱母不易,且守寡多年,下旨樹立貞節牌坊以示表彰。但是,朱母早有相好,只是想等兒子成家自己再行改嫁,故拒貞節牌坊不要。朱耀宗苦勸不聽。最後娘兒倆把嫁留的決定權交給老天爺——將洗好的羅裙掛窗外,一天時間內曬乾,便是留家不再改嫁;一天時間內裙子曬不幹,便是離家改嫁。結果,當天狂風暴雨,裙子不幹,朱母高興地對兒子說:「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違!」
大家現在要知道這個故事,動動滑鼠就有答案了。
但,當初要知這個故事,或者說要知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話的出處,可是難煞了許多學識淵博的蓋世大才子。
首先,「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個故事並不高明,而且這句話,也沒多少技術含量,所以,還算不什麼諺語,沒多少人知道。
真正讓這句話流傳開來,成為婦孺皆知的諺語的,是偉人毛主席。
而說這句話的背景,估計大家也都知道的。
一開始,大家並不是很在意它的出典。
直到後來,當中央文獻研究室的同志在開始編輯整理毛主席著作和談話時,要對一些引文作必要的注釋。
就這句話,大家找遍圖書館,翻遍無數書,都查不到出處。
查不到,就向文化界、史學界的專家打聽。
但是,打聽來,打聽去,還是打聽不出一個子醜寅卯。
有人於是認為這是地方俚語,出自韶山一帶。
但韶山的同志均搖頭否認家鄉有這樣的俚語。
那麼這句話是出自某一本書無疑了。
但主席一生讀過的書浩如煙海,天知道是哪一本!
沒辦法,這個核實出典的工作只好放棄了。
但是,世上有些事就這樣: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大概一年後,有熱心讀者無意中找到這句話的出典了!了!了!!
是一本出自清朝乾隆、嘉慶年間上海才子張南莊所著的諷刺性滑稽體章回小說《何典》。
研究室的同志趕緊找《何典》來查證,這一查,開眼了。
不僅《何典》通過講述朱耀宗的故事演化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話,其他主席在許多場合、許多時間段說的一些話,也出自這本書,如「藥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說嘴郎中無好藥」;「一雙空手見閻王」等等。
由此可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出典之處就是《何典》。而這則關於尋找「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出典的故事是不是要比朱耀宗的故事更有趣呢?
長按二維碼識別有更多知識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