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下雨,娘該怎樣嫁人?一個俗語背後的傳統人倫

2021-02-13 嶽西微網

 

 

文:趙老實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俗語。針對這句話中的「娘」字,有人認為是「姑娘」,有人認為是「母親」,各有道理。

  其中認為「娘」指的是「母親」的說法,依據的是一個民間故事。

  古時候有個名叫朱耀宗的書生,父親早亡。母親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朱書生刻苦讀書,終於有一天中了狀元。皇上見他不僅文章寫得好,還長得一表人才,便將他招為駙馬。朱書生順便將母親怎麼守寡、怎麼培養他成才的事情稟告了皇上。皇帝很高興啊,母親守節、兒子行孝,這是非常值得表彰的事情。於是就下旨,要給朱母立貞節牌坊。

  敲鑼打鼓,紅花大馬,狀元回到家。他喜滋滋地向母親述說了樹立貞節牌坊一事。原本歡天喜地的母親卻面露難色,這令狀元大惑不解。在追問之下,朱母才道出原委。原來她早已和狀元的私塾教師有了私情,只等狀元高中之後,再和盤託出。

  狀元大驚:且不說寡母改嫁有多麼丟臉,這「欺君之罪」就是萬萬承擔不起。怎麼辦呢?

  朱母長嘆一聲,順手拿起床邊的一件外衣,對狀元說:「兒且將這件衣服洗了,掛於庭院中晾曬,一天一夜之後,若衣服曬乾,我就答應不嫁;如果衣服沒幹,那便是天意,誰也無法阻攔了。」

  當下晴空萬裡,一天一夜曬乾衣服又有何難?狀元便照母親話做了。誰知不一會兒,晴天中打了一個霹靂,下起大雨來。狀元心中暗暗叫苦,但也無可奈何,只好將事情如實告訴皇帝,心想著這下不僅狀元沒得做,甚至連命都要丟掉了。


  沒曾想,皇帝聽到整件事嘖嘖稱奇,稱此事為「天作之合」,不可違抗天意。於是就讓朱母改嫁了。

  中國婦女在禮教與人性之間掙扎,是古代戲曲中常見的母題,在地方戲曲中多有表現,只不過圍繞著人倫與人性,產生了不同的變化。其中,一出莆仙地方戲《施天文》的故事流傳甚廣。在新中國戲改的時候,這齣戲被改編成了新戲《團圓之後》。

  在新戲中,施狀元,為母親葉氏請賜了貞節牌坊;葉氏被迫和相好鄭司成斷絕私情;孰料兩人相會的情景被媳婦柳氏發現,葉氏含羞懸梁自盡,柳氏也被告上法堂;狀元從柳氏口中得知真相,求愛妻暫時認罪;不料審案官員杜國忠再次展開調查;為了避免真相洩露,狀元攜毒酒騙鄭司成喝下,卻在鄭的懺悔中得知他是自己的生父。原來當年包辦婚姻拆散了私定終身、已經懷孕的葉氏與鄭司成,才造成現在的悲劇;狀元擺脫不了出身的「詛咒」,飲毒酒自盡;柳氏無罪獲釋,官員們表示:柳氏肯遵循丈夫的意志,寧死也要為婆婆隱瞞,是「至孝」,要為她設貞節牌坊。柳氏卻選擇撞坊而死,全劇在電閃雷鳴的悲劇氛圍中告終。這部戲,1960年被邵氏改編為電影《同命鴛鴦》,兒媳婦柳氏的扮演者,正是大名鼎鼎的夏夢。

  這個故事雖然簡單,卻揭示了中國傳統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天地人倫」的傳統觀念。傳統中國文化講究「天人之際」,天在人間的總代表是帝王,帝王奉天意行統治。而每個家庭都可以看成一個小的國家,在家庭中,夫(父)是絕對的統治者,「一家之中,男子本也」,婦、兒則居於從屬地位。夫死,則妻守節,在宋明逐漸成為家庭中自然而然的事情。

  也許有很多現代人對戲中柳氏的思想掙扎頗為不解,何以一個新嫁婦會為「完全不相干」的一家人去死?這並不是簡單的「愚昧」可以解釋的。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與現代社會非常不同的是,夫妻關係並不僅僅是夫妻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而是作為整個大家族中的一部分存在著。在古人的家庭觀念中,小家庭不可以有經濟自由,《禮記·曲禮》中說:「父母存,不有私財」,呂留良說:「凡貨財產業,一進一出,必稟命與尊長,不得擅自主張。若有欺父母、瞞公婆……此是第一不孝」。

  丈夫過分愛護妻子也為人所鄙薄,知書守禮的丈夫不會在白天走進臥房,即便是進臥房也不可脫去外衣,必須保持恭謹。一旦婆媳之間發生矛盾,兒子必須站在母親一方。明代浦江鄭家號稱「義門」,其中鄭綺最孝,他先娶了丁氏,非常疼愛。可就因為有一次丁氏給婆婆送飯的時候禮節稍稍差池,就被鄭綺給休了。而後娶了阮氏,妯娌間有矛盾,也被休了。鄭綺說:「以一婦人故使一家乖戾,綺義不為。」(因為一個女人讓一家人不和睦,這種事情我做不出來。)

  而作為女方的家庭,也會從小教育女兒守婦節。這是古代家族中必須被所有成員共同遵守的秩序。

【女兒要被處死了,父親惦記著依然是「門風」和「面子」】

  於是在「天道」包裝下的人倫,就變成了具有強制束縛力的社會關係。這種理想化的「各安其位、各盡其責」,是排除了人性的靜態秩序,一旦其中的某個鏈條錯位(母親有私情),自然而然地迅速滑向全家人的災難深淵。除非,有誰也不知道何時會來的「天意」現身搭救,才能為這場浩大的悲劇抹上一層浪漫主義的喜劇色彩。

 

更多資訊請關注嶽西房網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俗語】「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說的是誰?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話我們大部分人應該都聽過。不過這句俗語相傳跟一位高中的狀元有關係。
  • 【俗語】「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原來是這樣一個故事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話我們大部分人應該都聽過,不過這句典故是怎麼來的呢,且聽我們慢慢道來。  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做朱耀宗的書生,一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母親為了讓他不受委屈,就獨自一人,含辛茹苦把他養大。
  • 天要下雨,娘真的要嫁人嗎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是句俗語,說的意思是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一切事情要是到了它該有的結果時,自然是瓜熟蒂落,無需要外力而為之。這裡的問題是其中的「娘」字該怎樣理解。當然這個字不能理解為「媽媽」,要是「媽媽」這個意思,那就是說媽媽要嫁人啦!那就是說媽媽要改嫁了,那還得了!
  •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娘」是指「母親」,還是指「姑娘」?
    「天要下(落)雨,娘要嫁人」,這是中國民間的一句俗話,用來比喻必然發生、無法阻擋的事情。那麼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其中的「娘」又是什麼意思呢?  關於這句俗語,有一個傳說。古時候有個名叫朱耀宗的書生,天資聰慧,滿腹經綸,進京趕考高中狀元。皇上殿試時,見他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長得一表人才,便將他招為駙馬,把心愛的女兒嫁給了他。
  • 「天要下雨」和「娘要嫁人」有什麼關係?這句諺語從何而來?
    ▾  點擊收聽  ▾本文大約1400字,閱讀需要7分鐘俗語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大概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句諺語。或許人們對「天要下雨」這句話表示理解,但為何偏偏要扯上「娘要嫁人」?相傳在古代,有個名叫朱耀宗的書生,由於他天資聰慧、滿腹經綸,所以一進京趕考便高中狀元。皇上殿試見他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長得一表人才, 便將他招為駙馬。
  • 「天要下雨」的後半句為什麼是「娘要嫁人」?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句諺語來源於一個民間故事,來跟小師一起看看吧!傳說古時候有個名叫朱耀宗的書生,天資聰慧,滿腹經綸,進京趕考高中狀元。皇上殿試見他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長得一表人才, 便將他招為駙馬。「春風得意馬蹄疾」,循慣例朱耀宗一身錦繡新貴還鄉。
  • 「天要下雨」為何要扯上「娘要嫁人」? 母親的一個舉動讓他……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的諺語。雖然常常拿來用,意思也都明白,但是「天要下雨」為何要扯上「娘要嫁人」呢?這兩句之間的關係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其實這句諺語來源於一個民間故事。而傳說的主人公也因為母親的一個舉動,被世人皆知,且流傳至今。
  • 「天要下雨」,為何要扯上「娘要嫁人」?
    內容來源:中國論文網( http://dwz.cn/6io5ho),作者東方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的諺語。雖然常常拿來用,意思也都明白,但是「天要下雨」為何要扯上「娘要嫁人」呢?這兩句之間的關係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其實這句諺語來源於一個民間故事。且聽學堂君慢慢道來……傳說古時候有個名叫朱耀宗的書生,天資聰慧,滿腹經綸,進京趕考高中狀元。皇上殿試見他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長得一表人才, 便將他招為駙馬。「春風得意馬蹄疾」,循慣例朱耀宗一身錦繡新貴還鄉。
  • 【諺語解讀】「天要下雨」,為何要扯上「娘要嫁人」?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的諺語。雖然常常拿來用,意思也都明白,但是「天要下雨」為何要扯上「娘要嫁人」呢?這兩句之間的關係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其實這句諺語來源於一個民間故事。當朱耀宗向娘述說了樹立貞節牌坊一事後,原本歡天喜地的朱母一下子驚呆了,臉上露出不安的神色,欲言又止,似有難言之隱。朱耀宗大惑不解,驚愕地問:「娘,您老哪兒不舒服?」「心口痛著哩。」「怎麼說痛就痛起來了?」
  • 「天要下雨」為何要扯上「娘要嫁人」
    「天要下雨」為何要扯上「娘要嫁人」傳說古時候有個書生叫朱耀宗,進京趕考高中狀元。皇上見他的時候發現他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長得是一表人才,便招他為駙馬.「春風得意馬蹄疾」循慣例朱耀宗一身錦繡新貴還鄉,臨行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親如何含辛茹苦把他撫養長大,請求皇上為他多年守寡,一直不嫁的母親樹立貞節牌坊,皇上聞言甚喜準予所奏朱耀宗喜滋滋地日夜兼程,回家拜見自己的母親。
  • 中國諺語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究竟是什麼意思?
    說起來,還有這麼一個故事,流傳至今: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做朱耀宗的書生,一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母親為了讓他不受委屈,就獨自一人,含辛茹苦,把他養大,後來,送到一位叫做張中舉的老師那裡,去讀書。朱耀宗聞聽,「撲嗵」一聲,跪在地上,哭著說:「娘呀,你真的要這樣做,那我可是犯了『欺君之罪』呀,那可要戶滅九族的呀!」此時,他母親也淚流滿面了。因為,一個女人獨自撐著一個家,非常不易,兒子讀書去了,她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她心裡苦和難,又有誰能懂呢?想來想去,長嘆一聲:「一切咱都憑天由命吧!」
  • 您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諺語,未必知查其出典所經歷的曲折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諺語出自哪個典故呢?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大家度娘一下,就知道是跟狀元郎母親改嫁的故事有關。故事說,書生朱耀宗科考高中狀元,又得皇上招為駙馬。朱耀宗苦勸不聽。最後娘兒倆把嫁留的決定權交給老天爺——將洗好的羅裙掛窗外,一天時間內曬乾,便是留家不再改嫁;一天時間內裙子曬不幹,便是離家改嫁。結果,當天狂風暴雨,裙子不幹,朱母高興地對兒子說:「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違!」大家現在要知道這個故事,動動滑鼠就有答案了。
  • 民間趣談——說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話打哪來的?
    今天咱們講的這個來歷,是這一句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咱們說說這句話是打哪來的?過去呢有個秀才叫朱耀宗,挺苦的,打小呢爹就都沒了,他媽獨自把他拉扯大了,一直也沒改嫁。我老娘太不容易了。皇上說你們老娘這是很守節的烈女,那麼年輕就守寡,沒再找一個。這時候朱耀宗就順坡下驢,我希望您能給我母親立個貞潔牌坊。皇上一聽說:可以呀,你母親為咱們國家培養出棟梁之才,而且貞潔守寡,可以。就批了貞潔牌坊。
  • 「娘」在日語中竟然指「女兒」,沒有「母親」的意思
    文/縱橫文史地「娘」這個字在中國人眼裡是很神聖的,是對母親的另一種稱謂。而在傳承了部分中國文字的日語中,「娘」的意思竟然是女兒,沒有母親的意思,只有「母」才是母親的意思。我們看看中日文字典裡的註解:娘(1)〔女の子〕女兒nǚ'ér,閨女guīnü『口』,女孩子;(2)〔未婚の女性〕姑娘gūniang,少女shàonǚ。而在漢語中,「娘」字有三種意思:1)母親:娘親,娘家,爹娘;2)對年輕女子的稱呼:娘子、姑娘、嬌娘、新娘;3)稱長一輩或年長的已婚婦女:大娘,嬸娘。
  • 故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母親見兒子是個讀書的料兒,就用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錢請了一個名叫張文舉的教師來家裡給兒子教書。張文舉也是個窮書生,但他知識淵博,給朱耀宗上課更是一絲不苟,特別用心。師生二人一個教學有方,一個聰明好學,結果朱耀宗十五歲便考中了秀才,十八歲進京趕考,高中了頭名狀元。朱耀宗參加殿試時,皇上見他才華橫溢,一表人才,下旨將他招為駙馬。
  • 農村俗語:「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都是好命,你知道啥意思嗎?
    可以說這句農村俗語簡單明了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雖然3歲和7歲在古代只是一個概數,但是卻已被現代科技證明是非常有道理的。你認為古人的這句話有道理沒?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這是舊社會流傳的一種關於生日兇吉的說法,認為「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是吉利的象徵。
  • 農村俗語:「龍不抬頭天不下雨」到底啥意思?有何道理?
    農村俗語:「龍不抬頭天不下雨」啥意思?有何道理?在農村,老一輩人為了方面農事,把一些日常的生活經驗編成了俗語,方面人們進行勞作。其中有一部分俗語說的就是天氣方面的,比如「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這也是今天咱們要說的俗語。那麼這句話到底啥意思?
  • 在古代中「孃」和「娘」代表的意思是什麼呢
    時至今日,在江蘇浙江等講吳語的地方,小娘,細娘,大小娘中的「娘」仍然指的是小女孩,少女,也有把姨母稱呼做「姨孃」的,這裡孃引申為女性長輩的意思。娘:古代甲骨文裡就有這個字了。早期的時候多作為年輕女子的意思,例如《子夜歌》這首詩裡有一句:「艦娘善容媚,願得結金蘭。」這個「娘」絕對不可能是母親的意思,而是年輕的女孩子。
  • 適合下雨天發的心情說說,有沒有一句適合你!
    每座城市都會下雨,就像我走到哪裡都會想你。2.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和你起躲過雨的屋簷。3. 下雨了,有的人等雨傘,有的人等雨停。4. 習慣了下雨天沒有雨傘,習慣了我的世界沒有你。5.我知道,這樣的靜謐,你也不喜歡。7. 他只是下雨天陪你走那段雨路的人,雨停了,他也該走了。8. 現在不再那麼幻想了,但是還是喜歡雨,喜歡下雨的時候,一個人坐在窗前,數雨滴。9. 童話說雨後會有一道彩虹,卻不曾說過它會轉瞬成空。
  • 日文中的漢字:把新娘子叫「花嫁娘」
    最近看到一部電視連續劇叫《娘要嫁人》,略微看了看,發覺真的是老媽要嫁人。其劇名,猜想是套用一句諺語——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如此說來,是有點離譜了。因為這裡的「娘」不是老媽,而是女兒。天要下雨,當然是自然規律,誰也擋不住。女兒長大了要嫁人,也是天經地義的。在日本,「娘」字還在使用古義,作「女兒」解,讀「母思妹」,沒有老媽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