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兒,今天晚上吃好點,喊你爸去市場切只雞回來」「家裡來客了,麻辣雞搞起」「買到土雞了就不要浪費,最好白砍」……瀘州人的餐桌,無雞不成宴席,有些傳統也要講究:雞頭、雞腿待貴客;啃個雞爪好「抓錢」;小姑娘吃雞翅「愛裝扮」,雞胸肉、雞脖子夾進自己碗。
入夏後,天氣愈發炎熱,廚房裡做大菜著實辛苦。但想在家吃頓雞肉大餐,其實不難,門口逛一圈就能買到。
白砍雞
白砍雞:滾水起鍋涼水衝 「脆皮脫骨」是關鍵
「瀘州人愛吃的是鴨子,不是雞。」咦,這話說得太「離譜」,江陽區正興隆街「周記麻辣雞」的老闆難道是想砸自己招牌?不然,50多歲的周南富笑著說,倒回去15年,他家店裡的鴨子就是賣得比雞好,原因嘛,很簡單——雞比鴨子貴。正所謂「雞鴨魚肉」,雞排頭一位,也說明了雞的地位。
這時一位買主過來,一次就要了3隻麻辣雞。菜板上豎刀橫砍,一時間雞肉香氣四溢。抿了口白開水,周南富接著說,近些年,買主們才大多發現一個事實——市面上的飼料鴨不夠好吃。同時,隨著生態養殖雞場增多,土雞土吃法越來越受歡迎,瀘州人對鴨子的愛逐漸轉移到雞身上。
做雞的各種蘸料
瀘州人最本土的吃法就是白砍雞。無論酒店、餐廳、農家樂,還是自家餐桌上,白砍雞都有很高的「出勤率」。因為在瀘州人看來,白砍雞是雞肉最「活」的吃法,只要肉選得好、切得巴適,一口下去,不用花啥子力氣就能讓雞「骨肉分離」。做法上也比較簡單,花費時間不多,上午11點買的雞,12點就能到嘴裡。
76歲的趙清國愛逛南極子菜市場,他也是「周記麻辣雞」的熟客。回憶起瀘州人的「吃雞史」,趙大爺侃侃而談:上世紀50年代,銅店街開了一家「怪味雞飯館」,普通人家根本吃不起。不過所謂的「怪味」,其實就是麻辣酸裡帶點微甜,和現在普通人家裡做的白砍雞蘸料其實有點像。對於家常版白砍雞的做法,老爺子也有自己的心得:整雞冷水下鍋,煮15分鐘,蓋鍋蓋燜片刻,起鍋後涼開水衝洗——別小看這道工序,雞肉脆皮脫骨的「秘訣」全在這裡。另外最關鍵的一點是,煮好的雞骨要稍稍帶點血,火候、時間都得拿捏仔細。
「瀘州人做白砍雞,煮得肉質細嫩、脆骨脫皮才屬上品。不過,在滾水和涼水中三提三放那是大廚的手藝,家裡做得不那麼講究也沒關係。」周南富接過話頭說,其實,手撕涼拌雞、口水雞、棒棒雞等一系列以白煮起底的冷吃雞做法,都屬於白砍雞基礎上的「變形」。麻辣雞是滷製後沾蘸料吃;口水雞是將整隻雞浸泡在調料水裡,調料水要用多隻土雞熬高湯,另外小到芝麻的炒制和蒜蓉薑湯的調配比例都講究精細。從口感上講,口水雞更嫩,多用烏骨雞;麻辣雞更幹香,多用三黃土雞等。店家為滿足麻辣繞舌、鮮香入心的口感,就算做個涼拌雞,蘸料也不能只用醬油、姜蒜、醋、辣椒和花椒,達到最佳口感,調料少說得數十種。
麻辣雞:行業標準還在制定 沒有王牌才是王牌
瀘州城裡逛上一圈,農貿市場和超市且不說,大山坪路北段、康樂路、丹青路、江陽西路、南光路、香林路、新民路、杜家街、錦華路……大街小巷甚至小區裡面,到處都看得到「麻辣雞」的店招,簡直數都數不過來。再遙望這道著名涼菜的起源地古藺縣,如今更是僅縣城頭就開了100多家店。
麻辣雞
如此龐大的麻辣雞「大軍」,也支撐著夏夜瀘州人滿滿的食慾。
30年前,周南富夫妻倆為討生計,從瀘州城區到古藺拜了位老師傅,學做麻辣雞。那時候每天天不亮,雞農送雞來就要開始現殺現做,調料也是當天現配,日積月累才摸索出如今店裡單日銷售300多隻麻辣雞的生意經。
30年前,10多元一隻的熟制雞少有人吃得起。現在,170、180元一隻的雞,店裡案板上堆著賣,像極了上世紀90年代的快餐食品。今年,店裡20多個學徒中有好幾個都將學成,準備自己創業開店去「。來學我就教,傾囊相授,絕不藏私心。」周南富說,幾年前,《舌尖上的中國》讓古藺麻辣雞火遍全國,瀘州大大小小的麻辣雞店也越來越多。地方美食走出本土,就是要不斷推廣和傳承,自己想了想:何必還要小家子氣!
滷料要用老滷水,配料多達數十種
那麼,問題來了,麻辣雞「稱霸江湖」,到底哪家才最正宗?對此,古藺姬三三麻辣雞第三代傳人楊駒偉這樣認為:麻辣雞從食材的選擇,滷料的熬製,再到配料的炒制和比例,每家做法各有千秋。作為只做麻辣雞的「內行人」,他也沒法說哪家正宗與否。更何況時至今日,這道菜的做法標準行業協會都還在制定中。他個人覺得,麻辣雞味道正不正宗,評判標準在每個瀘州人的舌尖味蕾上,個人喜歡的味道就最正宗;反過來也可以這麼理解,在瀘州,麻辣雞沒有王牌才是真正的王牌。
選雞:挑土雞先從腳看起 再看嘴殼是否尖又長
「是不是土雞要看雞胗黃不黃」「你這說法笑人,殺了雞才曉得不是都晚了」。聽到店門口兩個顧客閒談,龍馬潭區大通路182號古藺麻辣雞店老闆陳晉直擺腦殼。
南極子一個街口,就開了三家熟食雞肉店,500米外還有好幾家雞肉店
顧客要了三隻雞現砍
確實,市場上到底該如何選到土雞,好多「高手」都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土雞要看雞嘴殼尖不尖;也有人說,選土雞要看雞爪的粗糙程度,太過光滑乾淨肯定就是飼料雞。
「土雞毛色鮮豔亮麗,毛粗、毛根密。瀘州常見的土雞可分為小黑腳和小青腳,黃白雪毛雞就是小黑腳,去毛後,雞皮是白色的,可做白砍雞、麻辣雞……」陳晉說,很多市民選不來土雞,是因為不會看雞的「腳齡」。內行人通過看雞腳,就可判斷出雞的生長期,隨後才考慮6個月的雞適合怎麼吃,8個月至1年的雞又適合怎麼吃等等。而土雞區別於飼料雞,其腳偏小,腳上的皮肉更緊實;其次,再看雞嘴殼是否又尖又細長。另外,同樣腳齡的土雞,還要在體型和重量上挑剔一下,最終選到的才是好的土雞。
兩年前,因為娃娃要到瀘州城區讀書,陳晉把家從古藺縣搬到了龍馬潭區,也把自己做了10多年的麻辣雞店帶到城裡。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出200隻雞。他說,麻辣雞的口感其實也有派系,蘸料也分醬香型和油香型。至於雞品種的選擇,只是略有限制而已。自己店裡的雞大多是白皮土雞和黃皮土雞,但考慮到個別顧客的喜好,每10隻中也會安排上2隻烏骨雞。
「在農民家裡繁殖後散養,吃包穀、米麵、糠和蟲子,這樣的土雞在市面上確實難找。」陳晉說,會做雞的人,先不說技法如何,從選材開始就有較量:選優質土雞,從農戶家送進城裡,宰殺之前會留在「中轉場」,期間只餵穀物糧食,不能餵飼料。
吃雞:油湯料打包拌麵吃 麻辣雞送人要豪氣
選雞講究,吃雞瀘州人就更講究了。
月母雞、白果雞、板慄燒雞、蔥燒雞、辣子雞、柴火雞、乾鍋雞……這些熱菜姑且不說,單是夏天吃雞,除了常見的麻辣雞、口水雞、白砍雞、涼拌雞等,還有百子圖菜市場附近的香烤雞、水井溝的炸雞柳、陽光花園小區外現撈的滷雞腳、雞脖,甚至還有「有雞愛吃沒雞也愛吃」的缽缽雞……瀘州人吃雞,雖有偏好,但似乎沒什麼吃法和口味不能駕馭。
「將吃雞發揮到最高境界,莫過於將油湯底都拿來拌麵。聚餐後每次要打包油湯,外地朋友都笑我說太能省了,其實我就是覺得調料倒了太浪費,拌麵它不香嗎?」家住酒城花園的週遊,線上線下都是「吃雞」愛好者。不過,看了《舌尖上的中國》也想個人做麻辣雞,結果「視頻一看都會,自己一做就廢」,也因此特別珍惜每次吃口水雞、麻辣雞的機會。在他看來,清亮紅油點綴芝麻,濃縮後的調料,是藏在雞湯裡的「一條龍」,味蕾可隨之翻江倒海。
店老闆說,麻辣雞的蘸水有醬香型和油香型
5月14日一大早,古麗帶著在同濟大學讀博士的兒子李洋到南極路買麻辣雞。李洋說,這學期有些特殊,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學校最近才剛剛通知返校。別的東西不用帶,古藺麻辣雞絕不可少。同學來自天南地北,哪怕個個被麻辣得嘴巴都紅了,每次還是一個勁兒誇李洋帶的麻辣雞好吃。有一回,古麗花了差不多2000元一次性買了10隻麻辣雞給李洋寄過去,同學都羨慕「太豪氣」。這回考慮到學校仍在封閉管理,包裹難收取,坐飛機行李又可能超重,母子倆商量後決定,買三隻真空包裝的帶去。
川江都市報記者 楊理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