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其高度重視社會再生產過程,把國民經濟視為「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者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有機循環系統。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於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資本論》中的社會再生產理論
《資本論》揭示了再生產四環節,即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辯證關係。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最終目的和動力是消費;分配和交換是中間環節,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
馬克思指出:「不管生產過程的社會形式怎樣,生產過程必須是連續不斷地、周而復始地經過同樣一些階段。一個社會不能停止消費,同樣,它也不能停止生產;如果產品賣不出去則生產過程就停滯了,就沒有生產過程循環了」;「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這樣,生產就沒有目的」。因此,不僅要講政府與市場關係中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要講社會生產與市場流通關係中的「社會生產起決定性作用」。
馬克思認為,商品生產有兩個條件:第一,社會分工是商品生產存在的一般基礎;勞動的單一性和需要的多樣性矛盾只有通過交換來解決;第二,不同利益主體是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市場經濟是在社會分工條件下,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勞動交換必然採取的經濟活動方式。它所要求的制度基礎是不同利益主體的存在。這種不同利益主體有多種組合方式,既可以是相互對立的私人利益,也可以是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利益差別。一件產品生產出來,要麼出口到國外,滿足國外需求;要麼留在國內,或被生活所消費(即消費過程),或被生產所消費(即投資過程)。
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雖以資本主義社會為研究對象,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特點,但其理論所揭示基本原理的本質,卻反映了任何社會形態社會再生產的一般規律,反映了社會化大生產的一般要求。
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都知道的」。這裡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自然也強調了國民經濟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循環是不能中斷的。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涉及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
2019年,我國進出口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64%下降為32%,最終消費對的貢獻接近60%。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順應經濟結構調整的新形勢,由「以外促內」轉向「以內促外」,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拉動、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有效應對經濟全球化在民族主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國際經濟循環出現斷裂等一系列問題和矛盾,實現總需求與總供給再平衡。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涉及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本質就是社會再生產的過程。
生產是經濟循環的起點,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關鍵所在。從供給側發力,能充分發揮我國完備工業體系的優勢,穩定製造業發展,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發展壯大新動能,從而改善供給結構,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當前,我國部分高端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是提高國際競爭主動權、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所在。
在流通上,減少交易環節、降低交易費用、提高流通效率,打通循環中的各種堵點,使得兩個循環都暢通起來,便利商品和各生產要素高效流通、合理配置。
在分配上,縮小收入差距,穩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收入在居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向弱勢群體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財政支持。
在消費上,超大規模市場是聯通國內國際市場、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優勢。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0萬億元大關,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消費連續6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堅決抓住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構建完整內需體系,不斷增強居民消費的能力和信心,挖掘市場潛力勢在必行。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需要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這樣才能在嚴峻的新形勢下真正發揮國內和國際雙循環效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進而構建互利互惠的國際循環體系,實現國內與國際經濟雙循環的優勢互補。
中央提出,應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觀大勢、謀全局,提前進行了一系列布局。
踐行《資本論》,加大金融支持雙循環的力度
第一,積極擴展金融服務半徑。針對債券發行、產業基金、財富管理、財務顧問、併購貸款、衍生品交易、供應鏈金融、公募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REITs)等投融資領域創新不足的短板,持續提升專業能力,擴大金融服務半徑。如在新基建、城市更新等領域為客戶提供一攬子綜合化金融服務;通過提供專業的投行服務更多地打通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支持國內企業「走出去」和外資企業「引進來」,創新跨境併購在內的多元化投融資產品。
第二,積極將股權投資用在實處。針對股權投資「募、投、管、退」不能有效循環的短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助力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戰略,有效把握全面註冊制改革的重大機遇,服務創業板成長型企業和科創板「硬科技」企業,以股權投資,特別是PE/VC投資為抓手,加大對「卡脖子」技術科研及其產業化、先進位造業集群發展的投資支持,佔領產業鏈的科技制高點。
第三,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遠端末梢。針對融資需求和供給在期限、風險、成本、抵押、用途上不匹配的短板,通過信貸、信託、保險、投行、資管等全譜系金融服務的互補互促、聯動聯通、共建共享,統籌「貸、債、股、資」,引導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
第四,不改消費金融「普惠」初心。針對客戶下沉不足、審批周期長、長尾客戶需求未被滿足、利率偏高、壞帳率偏高,產品形式不靈活等短板,不改消費金融的初心——為資質較弱的人群提供更多更好的普惠金融服務,深度整合金融與科技,從技術、場景、產品、融資渠道、授信審批、貸後管理等方面發力,滿足客戶最迫切的「便捷、實時、智能、普惠」需求,向客戶看齊,隨時隨地提供存款、消費貸款、信用卡、支付、財富管理等消費金融服務。
第五,強化產融合作生態圈。針對產業整合能力、資產整合能力不強的短板,以融促產,以產助融,金融為產業提供投融資服務,產業為金融提供行業經驗和產業平臺。為此,產融合作須強化三個抓手:融資——提供資金;投資——注入資本;併購——重組資產,促進管理協同、業務協同、財務協同、資產協同、資源協同等,搞好實業造血和金融輸血,實現合作利益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