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吹哨人?美國吹哨人保護法給我們啟發

2021-02-15 北美工程師求職顧問

送別李文亮醫生

「吹哨人」(Whistleblower)這個詞起源自英國警察發現有罪案發生時會吹哨子的動作,以引起同僚以及民眾的注意。而從此延伸出來,目前我們所指的「吹哨人」是為使公眾注意到政府或企業的弊端,以採取某種糾正行動的人。一般來說,弊端或不當行為指有人違反了法律、規則或規例,進而直接威脅到公眾的利益,例如欺詐,以及貪汙腐敗。

「吹哨人」行為,更多的不是行為本身,而是行為背後的社會環境、法律環境和道德環境。我們需要完善的舉報體系,和社會輿論的支持以及法律的最終保障。首先,保證 「吹哨人」以正當合法的途徑和合適有效的傾訴對象。這樣一來可以真正使社會的不良風氣和違法行為得到正常的舉報和控訴,二來也可以讓「吹哨人」規範自己的行為,運用法律途徑保護公利和私利,使二者得到平衡。其次,政府應當設立相關的法律法規,以此來保障這些「吹哨人」的人身權利不受傷害,從而使這些「吹哨人」能夠沒有後顧之憂,更好的監督其自身單位以及相關領導的日常工作。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社會應該倡導一種道義的價值觀,維護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這樣無論是行政人員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受到一種善的引導,而更願意承擔起「吹哨人」的責任。

說到吹哨人法案,那麼究竟什麼是吹哨人法案呢?

《吹哨人法案》研製於美國,它允許個人或者某個團體對於接受過美國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資助的企業或者是相關的受益人進行查處,如果是品質不合可以提起訴訟。假如是自己調查之後由司法部提起訴訟,個人可以得到賠償金額的15%-25%。個人自己也可以當檢察官,如果成功的話可以獲得賠款金額的25%-30%,這就是《吹哨人法案》。美國吹哨人通過《吹哨人法案》的罰款金額己經達到80億美金,而這些吹哨人差不多得到10億美金!

這種激勵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一者,作為吹哨人,需要的不僅是良知和勇氣,同樣需要經濟激勵。一項有效的制度,靠的是法治經濟,靠的是規範的法治經濟制度。吹哨人制度就是這樣一種制度創新,相比政府動用大量公帑加強監管,其代價要低得多。二者,這種激勵制度具有可行性。眾所周知,食品行業在經歷了社會分工細作的革命後,基本上實現了各道工序分割的產業鏈發展模式。在這種產業鏈發展模式下,食品安全問題往往滲透到了各道工序之中。而面對如此紛繁複雜的工序,最熟悉細節的自然是內部員工。用一句時髦的話說,他們在信息上是對稱的,而只需要一種激勵制度,讓他們願意成為「吹哨人」。而成為「吹哨人」的他們則更容易及時遏制企業的越軌、不法以及犯罪行為。其實,為強化社會監督,國務院食安辦2011年就印發《關於建立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的指意見》。不過,意見僅僅是針對社會監督而言的,「一個外部人士的話,很難掌握行業的內幕、潛規則」,而「『吹哨人制度』在中國叫內部有獎舉報,過去在老版食品安全法裡沒有規定,新版可能會加進去,理論上有可行性。」

如果一政府公職人員在履職過程中突然發現其所在的組織或上司正在試圖隱瞞重大的秘密,這個秘密可能損害到重大公共利益甚至國家安全,他是否能向媒體透露這一秘密呢?他是否會因此而受到洩密或濫用職權的刑事起訴呢?美國的《吹哨人保護法案》制定的過程可以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參考。

《吹哨人保護法案》最早可以溯源到發生在1972年的水門事件,當時的民主黨總部遭到竊聽之後,美國聯邦調查局組成專案組在特別檢察官的指揮下進行調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當時在任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可能捲入事件,調查組接到來自聯邦調查局最高層的指示:停止調查;對調查中發現的事實不予公開;調查組成員不得向包括媒體在內的外界透露調查的進展。

雖然當時社會輿論關注著竊聽事件的調查,但善良的美國人民還沒將此事與臺上的總統聯繫起來,總統所面臨的危機似乎可以用權勢的鐵幕遮蓋過去。可在調查組中,有一個人正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這個人就是當時任聯邦調查局副局長的馬克·費爾特。費爾特認為,停止調查是不對的。總統違法,當與普通公民同罪,從前期調查所取得的證據看,尼克森與竊聽事件脫不了干係。但停止調查和禁言的命令是作為上級指示下達的,或許上級扛不住來自白宮的壓力,言不由衷。但上級畢竟就是上級,生效的命令必須服從,否則視同抗命,事後可能會因洩密或瀆職受到刑事起訴。

費爾特知道,自己站在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保持緘默,服從上級所有的指令,作一個忠誠的下屬,不僅可以保住官職,說不定還可以飛黃騰達。抑或,是聽從自己內心良知的召喚,說出真相,推動調查的繼續進行,而這或許是一條不歸路。

作出決定後,費爾特秘密聯絡了《華盛頓郵報》的記者伍德沃德。幾星期後,《華盛頓郵報》驚爆內幕,輿論譁然,舉國震驚,總統公眾支持度直線下降,國會要求成立獨立的調查組。經調查發現,總統與竊聽事件密切關聯,在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遭到彈劾的總統與主動辭職之間,尼克森選擇了後者。

水門事件對美國憲政史的影響是巨大的,事件發生後,獨立檢察官等各種相關制度陸續出臺。同時,各州紛紛通過立法,賦予新聞記者以「庇護盾牌」,即賦予媒體從業人員作證義務的特免權。當法庭傳召記者出庭作證時,記者可以援引特免權拒絕說出匿名消息提供者的名字而免受藐視法庭罪的懲罰,從而保護了記者和匿名消息提供者。

《華盛頓郵報》採取了很好的保密措施,費爾特的身份在之後的幾十年中得到很好的保密。媒體一直用「深喉」來稱呼費爾特,「深喉」一詞最後也成為匿名消息提供者的泛稱。一直到33年後的2005年,已經91歲的費爾特主動向媒體承認自己就是當年的「深喉」,這一事件才最終畫上句號。

水門事件曝光之後,對於費爾特的行為,兩種意見辯論不休。反對的意見認為,這麼機要的內幕消息,只有高級的調查人員才有可能掌握或接觸,未經授權即公開內部調查文件,輕言之是洩密,重則涉嫌瀆職或妨礙司法公正。即使行為人的目的是高尚的,其應該優先選擇法律規定的上訴或檢舉渠道,動輒以公共利益為名向媒體公開內部文件,將對司法公正和國家安全造成威脅。

支持的意見則認為,公權力有可能被濫用,當權力作惡時,必須有人站出來說「不」,而不是保持沉默。「深喉」向媒體公開文件,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因為其他法律規定的路徑被證明走不通。至於職責的衝突,並不是問題。美國的公職人員在就職時宣誓效忠的對象,是美國立國的價值和國家利益,而不是上級的指令。在上級的指令與公眾利益、國家利益相衝突時,選擇更大價值並不違反公職人員的職責。

這一理念最好的詮注是《吹哨人保護法案》(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在國會立法通過,這部法律鼓勵公民(包括公職人員)通過參與到旨在維護社會公正的行動中,特別是公職人員在其履職過程中,發現存在貪腐、影響公共利益、國家安全的行為,有權以告密(包括向媒體報料)的方式進行檢舉。吹哨人不僅不會受到洩密的指控,相反的,法案規定司法機構應該為他們及他們的家人提供各種保護。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吹哨人-虎嗅網
    ,圖片來自:Wikipedia麥卡錫主義和冷戰都最終被歷史扔進了故紙堆,「吹哨人」這個詞卻留了下來,而且越來越深入人心。吹哨人的保護吹哨人受到公眾的歡迎和紀念,是因為他們的目光不僅僅局限於小團體的利益,不因相關利益者的親疏遠近而隱瞞真相,而是選擇為社會上的大多數發聲。
  • 什麼是吹哨人?美國《吹哨人保護法案》給我們的啟發
    送別李文亮醫生摘自百度百科:什麼是吹哨人?「吹哨人」(Whistleblower)這個詞起源自英國警察發現有罪案發生時會吹哨子的動作,以引起同僚以及民眾的注意。而從此延伸出來,目前我們所指的「吹哨人」是為使公眾注意到政府或企業的弊端,以採取某種糾正行動的人。一般來說,弊端或不當行為指有人違反了法律、規則或規例,進而直接威脅到公眾的利益,例如欺詐,以及貪汙腐敗。「吹哨人」行為,更多的不是行為本身,而是行為背後的社會環境、法律環境和道德環境。我們需要完善的舉報體系,和社會輿論的支持以及法律的最終保障。
  • 關於「吹哨人」,法律是這麼一步步保護起來的
    眾所周知,美國是對「吹哨人」保護相對完善的國家,甚至還專門有了《吹哨人保護法案》(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下有關「吹哨人保護」的一些問題,希望我們越來越好!1.
  • 誰是真正的「吹哨人」
    「吹哨人」則是響應這種平衡的最有力體現之一。合理完善正規的「吹哨人制度」,既能為信息查漏補缺,又能降低監督成本,防止政府部門膨脹,填補執法空白。1972年的水門事件被公認為是美國《吹哨人保護法案》的源頭。
  • 吹哨人唱響德陽食品安全freestyle
    為拓寬社會公眾對我市食品安全的監督渠道,構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德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面向社會發布了食品安全社會監督「吹哨人」計劃,聘請社區、學校、餐飲單位、學生、家長、媒體等熱心公益事業、關心食品安全人士,作為我市首批食品安全「吹哨人」。
  • 《吹哨人》劇組空降杭州 雷佳音缺席被畫可愛面具
    、湯唯主演的電影《吹哨人》正式開啟全國首映,並於第一站來到杭州,空降杭州師範大學。電影《吹哨人》是華語首部「吹哨人」題材電影,不少同學觀影后感慨良多:「電影的格局很大,場景也很宏大,在安全與繁榮的背後永遠有很多人在默默付出」、「感謝這部電影讓我從一開始對吹哨人一無所知,到最後深深理解作為一個吹哨人的不易,向每一個無名英雄致敬」。
  • 都說李文亮是「吹哨人」,吹哨人到底是什麼?美國《吹哨人保護法案》可以給我們有益參考
    這幾天,一個熱詞叫「吹哨人「,媒體也把剛剛去世的武漢醫生李文亮說成是中國的吹哨人,那麼,大家都在說的李文亮是「吹哨人」,吹哨人到底是什麼?今天就推薦一個文章,原發於人民法院報。作者黃鳴鶴,就職單位:福建省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可謂是官方的文字,有助大家了解剛才的疑問。
  • 今年以來發生煤礦死亡事故122起 吹哨人制度獲重視
    煤礦安全事故頻出吹哨人制度獲重視12月5日23時許,重慶永川吊水洞煤礦事故搜救工作結束,事故中1人獲救,23人遇難。這起事故再次為煤礦安全生產敲響警鐘。實際上,近期我國各地連續發生數起煤礦安全事故。「我們國家立法上所引入的『吹哨人』是狹義的,我們的『吹哨人』主要是指企業內部工作人員。在國外,這個概念還要寬泛得多,它包括政府內部人舉報單位、上級的違法行為。我們的制度可能就不包括鼓勵政府機關內部人去曝光上級或者單位的違法行為。它主要是針對企業監管的。」
  • 佛羅裡達州警武裝搜查COVID-19數據吹哨人一事引發極大爭議
    本周二,荷槍實彈的佛羅裡達州警闖入了 COVID-19 數據吹哨人麗貝卡·瓊斯(Rebekah Jones)的住所,沒收了她的電話和計算機。Rebekah Jones 的 Twitter 帳號頭像首先,Rebekah Jones 不僅是該州衛生部門的前僱員,同時也有著吹哨人的身份,並且建立了佛羅裡達州曾經廣為人知的 COVID-19 追蹤告示板。之後 Jones 更是舉報高層為了給疫情解封找理由,甚至下令讓她篡改數據。
  • 吹嗩吶人:斯諾登
    三反、五反,中國湧現了許許多多的「吹哨人」,為保障朝鮮前線志願軍物資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蕩滌了企業界、商業界存在的歪風邪氣。「吹哨人」得到的獎勵一般就是大紅花茶杯臉盆什麼的,但那種主人翁的自豪感,是金錢無法取代的。其實我也不想用「吹哨人」形容三五反時期站出來的小職員們,但在現在這樣說容易理解一些。
  • 發揮「吹哨人」作用防範安全事故
    煤礦安全事故頻出  吹哨人制度獲重視  12月5日23時許,重慶永川吊水洞煤礦事故搜救工作結束,事故中1人獲救,23人遇難。  這起事故再次為煤礦安全生產敲響警鐘。  「我們國家立法上所引入的『吹哨人』是狹義的,我們的『吹哨人』主要是指企業內部工作人員。在國外,這個概念還要寬泛得多,它包括政府內部人舉報單位、上級的違法行為。我們的制度可能就不包括鼓勵政府機關內部人去曝光上級或者單位的違法行為。它主要是針對企業監管的。」
  • 李文亮走了,你應知道吹哨人和《吹哨人保護法案》
    美國《吹哨人保護法案》的發展歷程美國的《吹哨人保護法案》制定的過程可以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參考。吹哨人不僅不會受到洩密的指控,相反的,法案規定司法機構應該為他們及他們的家人提供各種保護。part.   b其實,《吹哨人保護法案》最早可以溯源到————1777年!!
  • 盤點悲慘的美國疫情吹哨人!
    「吹哨人」這個在我國武漢剛剛爆發疫情時,美國和其中國的代理人那些公知所專為中國所「創造」的這個詞彙,在美國被徹底「光大」!在5月20日,韜哥曾寫過一篇文章:為美國吹哨:衛生官員拒絕掩蓋疫情立即遭解僱。說的是,在5月5日,佛羅裡達州衛生部門的信息系統經理瑞貝卡·瓊斯(Rebekah D.
  • 什麼是「吹哨人」制度?「吹哨人」制度是否能大幅降低政府監管成本...
    「吹哨人」制度:放權於民「吹哨人」一詞源於英國,警察在發現罪案時吹哨,以引起同事和民眾的注意。而吹哨人制度則起源於19世紀美國食品藥品安全領域,1989年美國國會制定了《吹哨人保護法案》。在當代美國,「吹哨人」提供準確的違法信息並協助執法,事成之後舉報人可以分享到10%到30%的甚至更高的罰金、賠償等執法成果,這一比例不可謂不高。其實,中國在很多法律法規中也會規定對舉報人予以獎勵,但是規則籠統,而且獎勵額或獎勵比例很低。
  • 論國家監管體制改革背景下我國「吹哨人」制度的構建
    美國、英國、日本及韓國等國家已陸續制定「吹哨人」保護法。自全球經濟泡沫化以後,我國市場主體數量迅猛增長,國務院日前頒布了《關於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示建立「吹哨人」、內部舉報人等制度。隨著《指導意見》的出臺與服務政府監管和防範風險的現實需要,構建社會共治體系成必然趨勢。
  • 雷佳音的英文名叫什麼 湯唯英文名叫什麼
    近日湯唯和雷佳音在新片《吹哨人》的宣傳上,都給自己取了非常洋氣的英文名,簡直能讓人人一秒記住,雷佳音的英文名叫什麼?湯唯英文名叫什麼?下面艾美麗網帶來介紹。雷佳音的英文名叫什麼?比如我們更多的是說「Angelababy」,而對於「楊穎」就稍稍陌生,所以有些時候英文名字也的確代表了一個人。網友熱評:1、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還反應半天honglonglong是什麼單詞2、他也太可愛了!
  • 吹哨人什麼意思什麼梗? 戳這裡帶你了解真正的吹哨人
    吹哨人什麼意思什麼梗? 戳這裡帶你了解真正的吹哨人時間:2020-02-12 15:39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吹哨人什麼意思什麼梗? 戳這裡帶你了解真正的吹哨人 發現險情後第一時間吹響哨子警示所有人的人。 英雄。
  • 踢爆臺鐵內幕被警告 黃德輝籲臺當局儘快通過"吹哨者保護法"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普悠瑪翻覆期間不斷在個人臉書踢爆臺鐵內幕的臺鐵員工黃德輝昨晚(1日)表示,自己不但面臨記過處分,後續還可能遭到免職開除,引起網友公憤,直呼臺鐵根本在追殺「吹哨者」。他氣憤地表示,臺鐵打壓具名、露臉接受媒體採訪、或投書評論普悠瑪慘劇的吹哨者、異議分子,後續還打算記自己過。黃德輝受訪強調「我不怕」「我如果怕我就不會接受採訪」。對於連日受訪的行為可能被記過,他說這並非是自己第一次被記過,先前因為輪班制度違反臺當局有關法規申訴勞檢,勝訴後投書媒體就曾被記小過,對於這次臺鐵的舉動完全不意外。
  • 單日新增破萬,「吹哨人」卻被送進精神病院,印度是在自欺欺人?
    單日新增破萬,"吹哨人"卻被送進精神病院,印度分明是在自欺欺人。席捲全球的疫情讓世界各國都經受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驗,幾個月來,各國政府和人民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出現了不同的結果。
  • 真相、謠言與「吹哨人」制度 | 德恆研究
    在此前提下,我們撰寫本文旨在探索在不斷求知的過程中,如何甄別謠言與真相以及討論建立保護基於善意動機尋求真相行動的法律制度。巧合的是,新冠疫情當前,剛剛過去的2月7日凌晨,武漢市李文亮醫生去世。李醫生的去世使得「真相與謠言」的討論漸趨深入,同時,「吹哨人」這個詞彙再次闖入入到大眾的視線。「吹哨人」與「造謠者」,這一矛盾現象的背後值得制度層面的反思,這也是我們本文中相關思考的現實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