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早已確定的寫作主題,在平時的富裕時間裡,會以各種各樣的理由逃避動筆,或難以集中注意力進行看書寫作。
總是要到了最後期限,才拿出「我不下火海誰下火海?」的氣魄,逼著自己在最後截稿前完成?
《如何寫出一篇好文章》的作者山口拓朗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他總是能在截稿當天23:59時,把完成的稿件發送給需要發送的編輯。
山口拓朗是一位日本商業撰稿人、採訪記者。他寫了很多本與讀書、教育相關的書籍,他總結了自己18年的寫作經驗,寫了《如何寫出一篇好文章》這本書。
在本書裡作者並不是宣揚可以在平時拖延,到最後關頭再奮力一搏的觀念,而是告訴我們為自己設定「最後期限」對於提高寫作效率的有效性。
要提高寫作效率,除了為自己設定「截稿日期」,還有形成寫作的「習慣動作」和充實表達方式的糧倉。
第一、設定「截稿日期」,提高寫作速度
腦科學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有一種神奇的「Deadline Rush」,也就是在最後期限來臨時突然衝刺,我們的大腦會呈現出驚人的專注力,從而產生較高效果的輸出。
所以無論寫什麼文章,都一定要設定截稿日期。
具體運用如下:
自己估計多長時間可以完成一篇文章,然後把這個時間縮短20%,以此作為你的截稿時間。
縮短20%的原因是人是有惰性的,我們在估計一個小時可以寫完的時候,很可能已經留出了足夠的富餘時間。
通過縮短截稿時間,讓大腦體會到臨近deadline的緊迫感,從而讓大腦高速運轉,注意力集中,把潛能激發出來。
第二、形成「習慣動作」,提高專注力
美國作家愛倫·坡總要把自己心愛的貓放在肩頭,然後才開始創作。
法國作家司湯達,為使文筆聲調鏗鏘,每天早上寫作前都要讀兩三頁民法。
寫作前,不管是把貓放在肩上,還是先讀幾頁民法,都是不同的作家在寫作前形成的習慣性動作。這些習慣性動作讓他們在寫作時注意力集中,能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心理學上把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精神狀態稱為「ZONE」(區),而習慣動作正是引導自己進入「ZONE」的誘因。
我們在寫文章的過程中,培養自己形成習慣的動作,其實就是給寫文章形成一個小小的儀式感,為後面的高度集中寫作打下基礎。
舉個例子,我的朋友喜歡清晨寫作,她起來就先簡單梳洗,喝杯溫水,進行10分鐘的伸展運動,然後打開檯燈,播放輕音樂,就開始寫作了。
設定好儀式感之後,就把這一系列動作形成習慣。大腦就會在完成儀式感之後,下意識地集中注意力,讓接下來的寫作輕鬆很多。
第三、充實表達方式的糧倉,隨時都有生火做飯的本領
我們都知道「巧婦怕無米之炊」。即使你有做飯的興趣和精力,但沒有米怎麼也做不出飯來。
寫文章也一樣,想要描述一件開心或難忘的腸鏡,但總是詞不達意,或抓耳撓腮了半天,都憋不出一個適當的詞語。只能停下來四處翻找、搜索信息,這樣就打斷了寫作的思路,影響了寫作效率。
要讓自己的表達方式越來越豐富,就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糧倉」,手握住的米糧越多,就越容易生火做飯。
作者認為列舉近義詞就是一種可以有效充實「糧倉」的訓練方法。
比如關於「聰明的人」,我們可以列舉的近義詞有:機靈的人、伶俐的人、聰慧的人、睿智的人、敏捷的人……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進行近義詞訓練,針對某一個場景,列舉儘量多的近義詞句來形容,並把它們記錄下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我們的表達「糧倉」就會越來越充實,寫作的時候也就會更輕鬆高效。
有了高度的注意力和截稿日期的壓力,加上表達的順暢,你就能較好地提高寫作效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