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獵人」邢立達

2020-12-22 廣州日報

邢立達

邢立達在觀察琥珀(王家敏/攝)

邢立達

近期,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首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古鳥類的新物種,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是其領銜研究者。通過琥珀這一時間膠囊,邢立達屢有科研新發現。2016年,邢立達團隊發現全球首例琥珀中的古鳥和恐龍,2年時間內,邢立達團隊發現了第一枚白堊紀蛙類琥珀、第一枚雛鳥琥珀、第一枚古蛇琥珀等。有人說,遇到一個這樣重要的琥珀化石可能要用掉一生的運氣,而邢立達成功集齊了「七龍珠」,因此很多人給他起了「人形錦鯉」的外號。但在他看來,哪有什麼好運氣,「只有越努力,才會越幸運。」過去幾年,他每年約有240天在野外科考。

邢立達的科研成果顯著,多篇論文登上國際頂級期刊,37歲的他破格成為博士生導師。

在科研之外,他有著科普達人、科幻作家等多個身份標籤。他在微博上直播吃4000年前的猛獁象肉,在微博上賣萌,最愛說「嚶嚶嚶」。他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構思著人類與恐龍一同生活的科幻小說……但他最喜歡的標籤還是科學家和科普人,他說,科學家有責任和義務做科普。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華(署名除外)

7月9日,邢立達興奮地在微博宣布,「重慶主城區發現侏羅紀恐龍活動證據!地點就在歌樂山,萬萬沒想到,能在主城區發現恐龍足跡……」他說,其實在廣州再往北到河源、韶關一帶也有恐龍的足跡。

7月13日,邢立達出現在央視新聞中,原來,中外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古鳥類的新物種,標本距今約1億年,邢立達是其中重要成員。

大多數小孩

都有段「恐龍期」

邢立達是廣東潮汕人,他說,大多數男孩子小時候都有一段對恐龍抱有極大興趣的「恐龍期」,他也不例外。「我爸爸經常帶我去山上、河邊,抓小昆蟲、抓小魚什麼的,所以我從小就對自然界非常有興趣。」《恐龍的故事》這本書對他的影響很大,其中有一章講述科學家挖化石的故事,邢立達逐漸對恐龍有了濃厚的興趣,高中的時候還創辦了恐龍網。

邢立達的求學背景也與恐龍研究相關。他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取得了古生物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他留校任教,「成為一個經常帶著地質錘與鐵鍬挖掘恐龍化石的科研人員」。

此後,他一直研究恐龍足跡,但古鳥類、恐龍時代的脊椎動物也是他的研究對象。琥珀成為他科研突破的重要素材,他毫不吝嗇對琥珀價值的稱讚,「時光膠囊是絕佳的形容詞。」他解釋說,樹脂滴下來就包裹住了當時的一些動物或植物,它們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它們的姿態、外貌都是跟一億年前是一樣的,說琥珀是時光膠囊毫不為過。

以劉慈欣的名字

命名恐龍物種

邢立達的科研發現諸多,在他的辦公室書櫃中擺放著一張特殊的科研成果照片:劉慈欣卡利爾足跡(新種)。在這張照片上有註明,(該恐龍足跡)距今1億年,(發現於)中國四川古藺。照片上還有劉慈欣的親筆籤名。

「遺蹟學命名有一套自己的系統,要完全符合國際學術界認可的特徵才可以去命名一個新的物種,這其實不易。這個發現蠻不錯。我們非常尊敬劉老師,他在科普、科幻上的貢獻促進了科學的一些發展,或者說吸引更多人喜歡上科學。所以為了表示我們的敬意,就將這個這名字贈給他。」邢立達說,「他知道後非常高興,起初他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作為科研人員,邢立達難掩激動,他自詡為勤快的恐龍獵人,在國內外四處尋龍挖骨,為恐龍帝國演化的碩大拼圖補上一塊塊小小的碎片,許多此前未知的恐龍也在他手下得以「借屍還魂」了。

那麼研究恐龍的意義在哪裡呢?他說,我們無法理解一些物種從出現到衰滅,這個過程可能持續千萬年。恐龍在地球上生活過1.6億年,它經歷過非常多細分物種從出現到衰退的過程,在這1.6億年中,恐龍對氣候的變化、地球的變化、板塊的變化都做出了自己對應的調整,這個非常值得借鑑,「你可以看到生命自身的變化,這非常重要,因為人類的時間尺度太短,所以人類沒有體會到這種變化本身,研究這種變化非常有意義,人類處在生命演化中,對於一些物種來說,人類現在可能只是一個寶寶,那以後上百萬年的時間,人類要怎麼適應環境,恐龍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多重身份:

「嚶嚶怪」和科幻作家

在科研之外,邢立達呈現出多樣而立體的形象。他常在微博賣萌,最喜歡說「嚶嚶嚶」,因此被網友暱稱為「嚶嚶怪」。他說,在加拿大的時候去看過海獺,它們的叫聲就是「嚶嚶」,叫得特別好玩,「大家都比較喜歡萌的動物,打字也順手,鍵盤上敲3個Y嚶嚶嚶就出來了。」

邢立達還搖身一變成為科幻作家,他出版了首部科幻長篇小說《御龍記》,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讓男主角穿越回白堊紀,在那個時空裡,描述了人類與恐龍共同生存的世界。劉慈欣為此書作序,他稱讚作者「深厚的專業背景使這部作品擁有了獨到的特質,把想像力建立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上,書中對包括恐龍在內的古生物的描寫,以及對白堊紀自然生態的描述,都有著嚴謹的古生物學依據。這也是《御龍記》高出其他同類題材的科幻小說之處。」

邢立達回憶創作科幻小說的初衷時說,從高考結束後的那個夏天開始,便時常跟隨當時中國恐龍學界的大佬們一起到野外:東北雪地、戈壁灘上、魔鬼城旁……每個漫漫長夜總是伴隨著各種奇奇怪怪的故事入夢。

「恐龍作為比人類久遠得多的地球統治者,身上隱藏的奧秘數不勝數,演化上還存在不少斷裂的環節,需要研究者十足的想像力,這是恐龍研究中最吸引我的地方。」這些年,他一直有一個念頭徘徊在腦中,如果恐龍尚未滅絕,或被復活,人類該如何與它們相處?於是在這樣的追問下,邢立達以科幻小說的形式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邢立達還打造了一套針對少年的科普音頻課程。他說,現在一直強調小朋友從小學到初中有一個恐龍期,恐龍期是他們對恐龍都有天然的喜歡。在這個恐龍期,他們現在可以接觸到很多玩具、電影、音頻、書,但這些資料打開之後,只是在介紹恐龍的長、寬、高。「這個並不是我們想讓小朋友了解恐龍學的初衷,恐龍學其實應該飽含著科學的精神。比如說好奇心、探索的精神、想像力。這些在現在科普恐龍的課本裡面幾乎沒有被拿出來強調。」邢立達說。

他坦言,他不喜歡大家都來問他什麼恐龍最大,什麼恐龍最長,「我希望小朋友的注意力能放在發現的過程,所以就有了這個課程。每個恐龍故事都是以我自己親身經歷為主。」他說,這套課程,他的兩個兒子也特別喜歡聽,這也是他送給兒子們的一份禮物。

如果貼標籤

選擇科學家和科普人

當下的直播、短視頻、眾籌等新形態的傳播方式,邢立達都有所涉及,他認為全媒體傳播的方式對科普很有幫助,不應該將思路停留在寫文章之上。但他也坦言,「我對新鮮事物是非常保守的。我一定會等到這個事情比較成熟之後才會介入,我不是那種特別想去嘗試新鮮事物的人,可能因為科研工作養成這種比較嚴謹的態度。」

在多重身份標籤中,邢立達說,如果給自己貼標籤,他會選擇科學家和科普人,科普人包括科普作家或探險家等等標籤,「重要的是如何通過各種媒介將我們的成果展示給大眾,讓大家得知我們是如何得出這樣的結果,我覺得這對公眾教育非常重要。」他認為,他們研究恐龍的學者可以更加活躍一點,如果研究的學科容易做科普可以多做一點,或者說時間允許可以多做一點。

他覺得自己與其他研究學者不同之處在於,「我本身就是從做科普到做科研,我跟他們絕大部分人都不一樣,他們是科學家,一般先做科研再做科普,其實我是反過來,所以我對科普的敏感性或者說感情都跟他們不一樣,所以這是我自己的特色。」

記者手記

邢立達與琥珀結緣是在2013年左右。他慢慢建立起琥珀人脈圈,其後很快就有人發給他一張包裹有鳥類琥珀的照片,這可能是人們第一次在琥珀裡發現鳥類。他說:「當時對方的要價差不多相當於一輛全新的寶馬車了,可我們最終還是將它買下。」

他曾多次進入緬甸收集琥珀標本,「我從來沒想到一個古生物學家要做這樣的工作,每天穿著當地奇怪的裙子去跟商販套近乎。」他遊走在不同的商鋪之間,逛完這家又走進下一家,尋找有價值的標本。為了科研,他甚至說服父親變賣了家鄉的房產。正是他的這份執著與野外科考,才有了後來的多個第一次發現。

在科普人之外,邢立達最近又多了一重身份,他的多篇論文登上國際頂級期刊,37歲的他破格成為博士生導師。他感到責任感更強,「古生物專業的碩士或者博士畢業後就業壓力蠻大,因為相應的崗位並沒有那麼多,所以我們對學生要求也比較高,然後也會將更多的資源給他們、去支持他們。」

相關焦點

  • 「恐龍獵人」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早在1998年,讀高中的邢立達就創建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恐龍網站,到現在,他已翻譯並出版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每年多達數十場的科普講座與日常社交媒體上數不清的相關科普信息,讓他成為大眾心中的「恐龍達人」「恐龍獵人」。
  • 「恐龍獵人」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此後,在眾多有關邢立達的說法中,一個著名的「梗」便是「一己之力」——以一己之力提高了地大排名。  早在1998年,讀高中的邢立達就創建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恐龍網站,到現在,他已翻譯並出版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每年多達數十場的科普講座與日常社交媒體上數不清的相關科普信息,讓他成為大眾心中的「恐龍達人」「恐龍獵人」。
  • 「恐龍博士」邢立達告訴你,喜歡恐龍的孩子今後可以做什麼
    如何基於化石證據研究恐龍,目前恐龍研究的進展如何?怎樣寫作恐龍科普讀物?如何讓孩子們提高對古生物學的興趣?近日,邢立達博士接受了澎湃新聞的郵件採訪。打開琥珀化石裡的恐龍世界在邢立達發現的這枚琥珀中的恐龍,距今約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中期的諾曼森階。小恐龍的尾椎被茸茸的羽毛包裹著。
  • 邢立達:恐龍研究者中的「拼命三郎」
    21世紀以後,恐龍足跡學開始逐漸復興。雖然經常被骨骼化石標本搶了風頭,足跡卻是恐龍生態學和行為信息的重要來源。「足跡出現的地方,一般不會發現骨骼化石,因此足跡化石能填補缺失骨骼化石記錄地區的古生物記錄空白。」邢立達清醒地認定。  2007年,邢立達正式進入恐龍足跡學研究。這年的夏天,他被重慶一處白堊紀足跡化石點震撼住了。
  • 邢立達:與恐龍對話的「網紅」科學家
    恐龍足跡學,是邢立達研究的主要內容,作為一個小眾學科,國內同行只有兩三位。不同於探索恐龍「身後事」的骨骼化石研究,足跡學注重還原「生前事」:恐龍如何生活?群居還是獨居?它們如何互動?恐龍走路的速度有多快?走累了怎麼辦?恐龍會遊泳嗎?研究者們通過足跡還原恐龍的行為和所處的生態系統。
  • 恐龍達人邢立達:成了「網紅」的古生物專家
    這固然是因為作者在恐龍學術研究以及愛好者圈的地位和知名度,作為第一譯者的邢立達也給該書增添了不少熱度。說起邢立達,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在古生物學界和恐龍愛好者圈,這可是個響噹噹的名字。他在SCI上發表近百篇論文,以一己之力提高了中國地質大學排名,翻譯出版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他是高產的古生物學者專家。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雷鋒網了解到,這項研究由青年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中美加三國學者強強聯合——成員還包括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 Lars Schmitz 博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黎剛、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 Luis M. Chiappe 教授、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 Ryan C.
  • 新·青年|追龍者邢立達:重建中國恐龍足跡學譜系
    家人們對自然科學都很有興趣,小到種花花草草,大到養一些動物,還會時常帶著邢立達去戶外抓一些昆蟲標本。六歲那年,邢立達對於自然界的興趣開始聚焦。在看到了一部名為《恐龍特急克賽號》的日本動畫後,他開始發現動物世界中最神秘、最不可思議的動物——恐龍。「一旦知道恐龍的存在,我們的後院就曾經生活過這些不可思議的動物之後,作為一個小朋友就非常痴迷。」邢立達向澎湃新聞記者回憶。
  • 5歲男童發現恐龍足跡,竟緣於學了少年得到的恐龍課
    十一期間,四川一5歲萌娃度假時,發現一億多年前恐龍腳印,打破記錄,成為國內最小恐龍足跡發現者。  據了解,這位5歲的楊哲睿小朋友對自然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更是個十足的恐龍迷。楊哲睿在少年得到App上學習了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開設的恐龍課,了解到不少的恐龍知識。
  • 學了少年得到的恐龍課,四川5歲萌娃發現恐龍腳印
    今年國慶期間,楊哲睿和父母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的外公家度假時,在山石上發現了恐龍的腳印,並在媽媽幫助下把照片發給了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隨後,經邢立達等專家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為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這一發現刷新了一項紀錄,令楊哲睿成為國內年齡最小的恐龍足跡發現者。
  • 實力演繹「學以致用」 5歲小學員發現恐龍腳印
    今年國慶期間,楊哲睿和父母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的外公家度假時,在山石上發現了恐龍腳印,並在媽媽幫助下把照片發給了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隨後,經邢立達等專家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為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這一發現刷新了一項紀錄,令楊哲睿成為國內年齡最小的恐龍足跡發現者。
  • 《恐龍足跡》匯集近400張珍貴照片 恐龍用兩足還是四足行走
    足跡獵人根據這些足跡化石,復原出當時的熱鬧場景。昨天,科學松鼠會資深「松鼠」、「恐龍達人」、青年恐龍研究者邢立達,攜手兩位世界級恐龍復原圖畫師,在上海書展為讀者奉獻出第一本恐龍足跡中文科普書:《恐龍足跡——追尋億萬年前的神秘印記》。該書得到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周忠和,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以及《新發現》主編嚴峰等人的熱情推薦。
  • 最小的恐龍多大,能否復活恐龍?看看專家怎麼說
    由《未來科學家》雜誌主辦的對話科學家活動,今天上午走進南京市芳草園小學,邀請青年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學博士邢立達為學生普及恐龍的知識。  邢立達是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學博士,主要從事包括恐龍、翼龍、恐龍足跡等古生物化石及其功能的研究工作,同時也是《未來科學家》雜誌的專欄作者。
  • 最牛廣東人邢立達:直播吃12000年前的猛獁象肉,邊吃邊淡定吐槽
    結緣古生物學 1982年,邢立達出生於廣東潮汕的一戶書香門第。祖父為特級語文教師,祖母為數學教師,父母也是各行的翹楚。 高中時期的邢立達就對古生物,如恐龍、化石等神秘的事物感興趣。在董枝明教授的影響下,邢立達多次去雲南考察,挖掘恐龍化石。
  • 邢立達:遊泳像狗刨,偶遇群架就逃跑,沒想到你是這樣的恐龍
    恐龍骨骼是恐龍的「身後事」。恐龍死去了,它的骨骸被洪水或者被泥石流等衝到一個地方,骨骼在這些地方慢慢變成化石。而恐龍足跡,其實是恐龍的「生前事」,是它活著的時候留下來的化石證據。
  • 福建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出具了形形色色的多幅恐龍足跡化石照片。他表示,此次在上杭發現有植食性蜥腳類,大、中、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八種造跡者(恐龍)。「可能在恐龍八大類裡有新的屬種發現。」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 追尋河北大地的恐龍足跡 張承地區是曾經的恐龍樂園
    因為,對他和他的研究團隊來說,這並不是首次在避暑山莊及周邊區域發現恐龍足跡。事實上,邢立達團隊對避暑山莊恐龍足跡的研究已持續十幾年。而在避暑山莊地區最早發現恐龍足跡的時間,可以上溯到1992年。  1992年4月5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福爾曼隨北京大學地理系教授黃潤華等到避暑山莊考察。
  • 5歲男孩發現恐龍足跡或將被博物館保存 母親:他愛看恐龍科普
    據男孩睿睿母親苟女士稱,在帶睿睿回四川通江老家後,睿睿指出疑似恐龍足跡,苟女士通過微博私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古生物學者邢立達進行求證。經邢立達鑑定,睿睿發現的化石為白堊紀時期恐龍足跡。據悉,專家團隊已前往考察,證實其系獸腳類肉食性恐龍所留,屬於實雷龍足跡類。
  • 5歲男孩發現恐龍足跡或將被博物館保存 母親:他愛看恐龍科普,我們...
    據男孩睿睿母親苟女士稱,在帶睿睿回四川通江老家後,睿睿指出疑似恐龍足跡,苟女士通過微博私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古生物學者邢立達進行求證。經邢立達鑑定,睿睿發現的化石為白堊紀時期恐龍足跡。據悉,專家團隊已前往考察,證實其系獸腳類肉食性恐龍所留,屬於實雷龍足跡類。邢立達告訴荔枝新聞,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建議相關部門可以將足跡石塊在博物館保存與展覽,當地稱會考慮這個建議。
  • 肉食恐龍遊泳是「狗刨」:古生物學家發現中國首例恐龍遊泳足跡化石
    (左)獸腳類恐龍的遊泳跡(右)考察隊員在化石點考察。這批化石的研究者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介紹,這批恐龍足跡化石是在當地採礦中被意外發現的。考察點巖面坡度接近60°,而且礦山當時仍正在爆破,危險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