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達:與恐龍對話的「網紅」科學家

2021-01-09 新京報

■人物簡介 邢立達,男,1982年生於廣東潮州,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

三隻來自不同方向的恐龍朝著同一個位置走去,相遇後,「打」了起來。

十幾米外,另一隻圍觀的恐龍發現情況不對,秉承著「別人打架不要湊熱鬧」的道理,掉頭跑了,像長頸鹿一樣,同手同腳行進。

故事發生在億年前的四川昭覺,一個叫三比羅嘎的地方。億年後,古生物學者邢立達通過它們留下的腳印,把畫面復原了出來。

恐龍足跡學,是邢立達研究的主要內容,作為一個小眾學科,國內同行只有兩三位。不同於探索恐龍「身後事」的骨骼化石研究,足跡學注重還原「生前事」:恐龍如何生活?群居還是獨居?它們如何互動?恐龍走路的速度有多快?走累了怎麼辦?恐龍會遊泳嗎?研究者們通過足跡還原恐龍的行為和所處的生態系統。

去年夏天,邢立達受邀參加一場演講,他穿了一件素色格子襯衫,抱著話筒,一會兒瞪著眼睛給恐龍配音,一會兒抬起手腳模仿恐龍走路,把發生在三比羅嘎的戰鬥講得繪聲繪色,現場笑聲四起。

如今,邢立達對大眾而言並不陌生。他是發表SCI論文百餘篇的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同時又是中國第一個恐龍網站的創始人,數十本恐龍類科普書籍的作者。卓越的學術成就和有趣的個人風格發生化學反應,讓邢立達成了「網紅」科學家。人們發現,原來科學可以是有趣而非枯燥的,原來科學家可以是可愛而非古板的。不斷增長的「粉絲」們藉由這雙好玩的眼睛,看到了遠古時代的秘密。

「學術螻蟻」

前不久,演員翟天臨被曝光「學術造假」。眾多討論聲中,一位博主的微博收到了一萬多個贊,他說:希望明星遠離學霸人設炒作,如果學術成果沒有達到邢立達的水平,那麼就老老實實地繼續幹明星事業吧……

莫名其妙被提及的邢立達有點無語,說了句「瑟瑟發抖……我是學界小螞蟻……不,小螻蟻,謝謝大家愛護」。更讓他無語的是,緊接著,「學術螻蟻邢立達」又莫名其妙地上了熱搜。

在熱搜的號召下,許多網友聚集了過來,人們驚訝又驚喜地挖掘這位「學術螻蟻」背後真實的學術造詣,得到的信息是:這位1982年出生、長著娃娃臉的大男孩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副教授,至今已完成科研論文近兩百篇,包括SCI收錄百餘篇,出版數十本科普讀物……

事實上,這並非邢立達第一次闖入公眾視野。

2011年,他在微博上直播「吃4000年前的猛獁象腿肉」,還詳細記錄了口感:和野豬肉差不多,粗糙的口感,邪惡的感覺,有點沙土味道……引來了許多網友圍觀。

邢立達展示琥珀。受訪者供圖

更為轟動的發生在2016年。邢立達的兩篇論文在那一年受到大規模關注:一篇寫的是他在琥珀中發現了白堊紀鳥類的翅膀,這個只有18毫米長的翅膀被命名為「天使之翼」;另一篇則是同樣發現於琥珀中的恐龍尾巴,這是人類第一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標本。

在人類印象中,恐龍是電影中看到的樣子,龐大、醜陋、笨拙,但這一次,「時空膠囊」保存住了恐龍的真實模樣。高透鏡下,五釐米左右大的琥珀顏色金黃,一根6釐米的尾椎凝固其中,周遭長著毛茸茸的羽毛。

這些琥珀發現於緬甸,那裡有世界上唯一一個商業開採的白堊紀琥珀礦,所在的胡康河谷位於克欽山區,在緬語中,意為「魔鬼居住的地方」。抵達那裡,不僅要冒著軍事衝突的危險,還需要轉乘不同的交通工具,汽車、摩託車、船甚至大象。

之前,邢立達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作為古生物學家,需要練就的一項重要技能竟然是討價還價。在琥珀集市上,他穿著當地人的裙子和當地人套近乎,遇見有研究價值的琥珀,就裝作不在意的樣子,把價格壓到最低,買下來。

時間久了,商販記住了邢立達的模樣,見他來買琥珀,就加價。邢立達無奈,只能想新的主意,發現好的琥珀,就對一同前來的人使眼色,讓對方來買。沒想到「使眼色」的辦法後來也被商販識破了,在那段時間裡,邢立達只能待在賓館裡,通過其他人拍來的照片挑選琥珀。

和科研有關的故事,邢立達總能講得輕巧而有趣。他很少提及野外科考的辛苦,哪怕經歷過許多次滿是泥漿的巖層,槍林彈雨的戰地,從天而降的石頭,雷雨季節的閃電。

以往,諸如此類的科研成果只會獲得本領域的關注,但邢立達讓公眾逐漸發現科學的好玩之處,並看到了內裡的景象。

如今,邢立達有兩百五十多萬微博粉絲,他每天會發十餘條微博,幫別人鑑定恐龍化石和恐龍足跡,也轉發寵物和社會議題;發布在野外尋找恐龍足跡的經歷和照片,也炫耀自己收藏的坦克模型;科普恐龍相關的知識,也在減肥時念叨炸雞、甜甜圈和巧克力棒……

人們發現,這位古生物學家不但不像想像中的嚴肅、古板,反而好玩得過分,他在微博上最愛說的詞是「嚶嚶嚶」,久而久之,網友們開始稱呼他「嚶嚶怪」或是「嚶老師」。

「魔鬼」老師

初春的校園裡,玉蘭花和梅花陸陸續續開了,柳樹也抽出綠芽。雙選會的海報貼在馬路兩旁的公告欄,年輕學子們背著雙肩包行色匆匆。

二號教學樓立在兩個小公園之間,邢立達的辦公室在三層,十幾平方米的空間被書架和辦公桌佔據大部分空間,空閒的地方則擺著大大小小的恐龍模型和化石。

邢立達的辦公桌。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 攝

最近輪到邢立達擔任學院的教學秘書,3月20日,他正忙著安排第二天的研究生複試,和師生協調面試時間。十點半,去會議室開會;幾十分鐘後,邢立達邁著大步衝回辦公室,一邊裝出哭腔嘟囔「忙壞了忙壞了」,一邊拿起手機發簡訊,坐到椅子上,又啪啦敲起鍵盤。

上午,有電視臺的編導來商量錄節目的事,有記者來拍照、採訪,有博物館的負責人打電話溝通化石安置問題,有同事到辦公室看他新找到的化石……前一天,邢立達剛剛從湘西野外回來。

研究生侴春永正坐在門口的辦公桌前修復恐龍的3D模型,見邢立達馬不停蹄地忙,便笑著模仿導師打電話的樣子。邢立達抽出空來「反擊」侴春永:「你的桌子就是雜貨攤子,有梨,麵包,酸奶……還有漿糊?漿糊不能吃哦。」

2017年,侴春永成為邢立達的研究生,他1994年出生,在恐龍實驗室,最小的成員是1998年的,學生們和導師邢立達年紀相差十多年,但溝通起來「毫無障礙」。

侴春永說,在大學,有的學生和導師每個月才見一次,但他們幾乎每天都和邢立達在一起。「我們和邢老師像朋友一樣,不會有什麼拘束,他人特別有趣,每天都是一齣戲。」說起這些,侴春永笑到停不下來,「有時候出現很火的流行詞,我們都還沒接觸過,突然之間從他嘴裡冒出來。」

出野外時,團隊常常要面對漫長的車程、枯燥的搜尋,有時辛苦很久,也徒勞無功。邢立達總是扮演調節氣氛的角色,講段子、開玩笑,甚至唱唱跳跳,學生們喜歡這樣的學習、工作環境,他們樂此不疲地拍導師醜照,也一起吵著吃蔬菜沙拉減肥。

邢立達在本科生中也受歡迎。160人的課,總能讓170多個座位的教室爆滿,他會讓學生以不同的形式理解恐龍、理解古生物。「一種骨頭叫什麼名字、是什麼形狀,學過之後會有印象,但是過一段時間就對它沒有感覺了。」邢立達會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模型感受骨骼的外貌,然後在課後用筆畫出來、用紙折出來,更直觀地感受恐龍的外形特徵。

講課有趣、深入淺出,是學生喜歡邢立達的原因之一,另外的原因來自「人格魅力」。平日裡,作為古生物領域有卓越成就的學者,不同於人們想像中的不苟言笑,邢立達幽默並且活潑,有學生在課堂上喝奶茶,他就偷偷把粉筆塞到吸管裡,學生哭笑不得,說他是「魔鬼」。

「魔鬼」老師邢立達結束研究生面試後,就要出發去浙江。

這些年對他來說忙是常態。為了節省時間,邢立達的家中有四五個收拾好的行李,分別為高原、戈壁、江南等不同的目的地準備。「主要應對氣候問題,去冷的地方衣服多一些;還有就是挖掘工具不一樣,有的地方需要比較大的錘子,有的地方普通地質錘和刷子就可以了,有的地方需要攀巖,就需要一些攀巖的工具。」

野外考察。受訪者供圖

地質隊、博物館和古生物愛好者會不時給他提供恐龍足跡的線索,邢立達和團隊成員往往會立刻出發,「因為這種很容易被破壞,我們遇到過很多這樣的不好的例子。」

做恐龍足跡研究,很多時候要和時間賽跑,一方面要對抗風化等天災,一方面還要和修路、開礦、盜挖倒賣等人為破壞搶時間。說起保護的緊迫感,是這位「好玩」教授最嚴肅的時候。

在四川的三比羅嘎,同一個區域內發現了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等一千多個恐龍足跡。除了邢立達在演講中提到的「世界上首次發現掉頭的恐龍足跡」,還有「中國首例遊泳的恐龍足跡」, 邢立達把那裡稱為「最牛的恐龍牆面」。然而,沒等完成及時考察,化石點就被開礦破壞了,他在演講中說:「這是我十多年的研究生涯裡面最痛苦的事情。」

過去五六年時間裡,邢立達都在不停通過媒體呼籲對恐龍足跡的保護,但在粗放型經濟模式下,它們依然會被推土機剷平、被挖掘機挖掉,作為研究者,邢立達只能以最快的速度出發,完成數據採集,「至少有一個科學記錄,後期就算破壞,還有東西可以追溯。」

恐龍先生

2019年3月20日,邢立達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 攝

年初,一位四歲小男孩的媽媽在微博上向邢立達提問,說自家寶寶從三歲開始接觸恐龍,然後就愛上了,問邢立達是否會出版系列教材,以及如何有規律地指導孩子學習恐龍知識。

邢立達把這個階段稱為「恐龍期」,他說,恐怕沒有幾個男孩子不喜歡恐龍,它們很酷,很帥,很神秘,很好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讀物的資訊無法提供更多的信息,又接觸到了更多更有趣的事兒,恐龍就再也不會是首選的愛好了。恐龍期就結束了。」他在微博上回復那位提問的母親。

如何保持小朋友對恐龍的好奇心,將「恐龍期」延長,也是邢立達一直在琢磨的事兒。

和很多小孩子一樣,邢立達也在童年時期就被恐龍吸引住,從《恐龍的故事》裡看到一個奇妙的遠古世界,然後開始對這個已經滅絕的物種產生了興趣。當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的恐龍科普書只有這一本。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網際網路大潮有了湧動的苗頭,正在讀高中的邢立達自學計算機,創辦了恐龍網。他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恐龍科普書買回家,然後逐字錄入到網站上;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寫信,邀請他們來網站回答網友的提問;還專門買了拉丁語詞典,花三年時間將800多種恐龍的名稱翻譯成中文……這在後來被認為是「國內第一個恐龍網站」。

出生於1985年的李威(化名)曾在這個網站「泡」了兩年。他從小對恐龍感興趣,「它滿足一個小男孩對怪獸的所有幻想,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不過,那時候的求知渠道極為有限,市面上的書籍不多,學校裡的老師對恐龍也一知半解,李威只能跑去博物館找人聊天。

千禧年初,李威讀高中。網際網路進入尋常百姓家,為他打開了恐龍世界的窗口。「想要去了解它,化石的裝架、發現、復原圖、分類、進化歷史、繁衍,會用盡一切方式去尋找有關恐龍的東西。」找著找著,發現了恐龍網。

李威記得,在當時,網站上聚集了不少中小學生,問一些「很傻很可愛」的問題,比如最厲害的恐龍是什麼啊?最大的恐龍是不是地震龍啊?有人把自己的書籍掃描下來發到網站上,有人拍化石的照片請人鑑定,也有人在討論新恐龍種類的命名。網友們開許多新帖,然後由一些搞古生物研究的「大神」來回復。

在李威的記憶中,恐龍網就像一個烏託邦,大家聚在一起討論恐龍,吹牛、抬槓或是爭吵,都非常有意思。他記得邢立達的ID是「恐龍達人」,到處發帖,到處回帖,遇到一些化石分類、名稱翻譯等方面的分歧,就到處爭論。

烏託邦存在了7年左右。後來,邢立達按部就班地念書、工作後,恐龍網顧及不上,隨後併入了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網站。曾經活躍在網站上的恐龍愛好者們也四散開去,考大學、參加工作,「走正常人的路」。

恐龍不是主流價值觀眼中的「正業」,就業面窄,沒有「錢途」。邢立達讀了金融專業,畢業後當了科技記者,算是「曲線救國」,偶爾可以成為恐龍領域的旁觀者;痴迷繪製恐龍復原圖的張宗達大學選了建築環境藝術專業,畢業去了動畫公司;李威讀商業管理,畢業後進入了通信行業,「大家都在談錢,我也越來越少跟別人討論恐龍了,自己還是默默地去了解更多最新的進展。」

2011年,李威在刷微博時不經意看到了邢立達,他發現,幾年時間過去,自己成了籍籍無名的上班族,當年一起泡恐龍網的人們也漸行漸遠,只有邢立達兜兜轉轉回了原點,成為古生物學者和科普作家。

「消失」的幾年裡,邢立達辭了職,去加拿大艾伯塔大學讀了古生物學,導師Phil Currie是電影《侏羅紀公園》中主角的原型;回國後,他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取得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將自己的「恐龍期」維持了下來。

「歸來」的日子裡,邢立達在思考如何把恐龍的「好玩」從短暫的好奇變成持久的吸引。他應邀四處演講,去電視臺錄節目,寫科普文章,翻譯恐龍讀本,接受各種媒體採訪……

去年,他出版了科幻小說《御龍記》,在故事中,唐朝人穿越到史前和恐龍共生,人們馴龍犁田耕作,也騎龍行軍作戰。一方面因為好玩,在科學之上放飛想像,構造全新的世界;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給古生物科普擴展讀者群,「科幻群體比古生物愛好者要大得多得多。」

2019年,他打算推出一檔音頻「恐龍課」,這個恐龍化石的挖掘過程是怎樣的?這個恐龍足跡是如何發現的?這個恐龍的尾巴在戰鬥中如何發揮作用?邢立達計劃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從親歷者的角度介紹好玩的恐龍知識,有冒險也有故事,讓小朋友保持對恐龍的好奇心。

「生命的演化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事情,所以古生物非常好玩,不斷地發現,不斷地試錯,不斷地拓展知識的邊界,然後探究生命起源與未來。」邢立達說,他希望更多小孩子感受到古生物的魅力。

去年年底,邢立達和學生一起到貴州畢節出野外,有人拍下了工作中的他,照片裡,邢立達穿著黑色衣服,拿著登山杖,一束陽光恰好打下來,林葉發白,腳下是一片亂石堆。

他把照片發到了微博上:你能想到,4億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海,生活著大大小小的三葉蟲。

■同題問答

新京報: 過去一年,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邢立達:瘦了,瘦了30斤,哈哈哈哈。以前收集的材料有限,我們以為琥珀的研究可能會慢慢變得單調,去年我們找到了琥珀裡面的蛇,這麼難保存的動物都保存了下來,說不定還會有其他可期待的東西在琥珀中發現,比如哺乳動物,就會覺得這個領域還有更大的可能性,我們今年也會投入更多的力量來尋找新的物種。

新京報: 你心中「新青年」的標準是什麼?

邢立達:我覺得應該是更有社會責任感。科普真的得用心做,不能交差式地應付,或者參與式、掛名式的,這些都不對。

新京報: 未來,你對自己所處的行業有什麼期待?

邢立達:我可能會希望更多的單位、更多的學者、不同單位的學者,可以參與到恐龍的研究裡面。因為現在畢竟還是只有極少數單位在做這一塊。隨著學生畢業之後分出去,我希望學術活躍度更加提高,對整個行業、學科都是好事。

新京報: 未來,你對國家有怎樣的期待?

邢立達:現在國家對科學非常重視,對科普也越來越重視,這都是最好的時光了。現在科學環境非常好了,保持發展趨勢就很好。

新京報記者 王雙興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劉軍

相關焦點

  • 恐龍達人邢立達:成了「網紅」的古生物專家
    「人形錦鯉」「一己之力」「直播吃4000年猛獁象肉」,他又是身背多重標籤的網紅。專家也好,網紅也罷,在眾多的恐龍愛好者心中,邢立達就是一個妥妥的恐龍達人。邢立達,廣東潮州人,80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副教授。更不可思議的是,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16年中國大陸學校排名裡,中國地質大學排名升至12位。
  • 「恐龍獵人」邢立達
    邢立達邢立達在觀察琥珀(王家敏/攝)邢立達近期,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首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古鳥類的新物種,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是其領銜研究者。通過琥珀這一時間膠囊,邢立達屢有科研新發現。他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構思著人類與恐龍一同生活的科幻小說……但他最喜歡的標籤還是科學家和科普人,他說,科學家有責任和義務做科普。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華(署名除外)7月9日,邢立達興奮地在微博宣布,「重慶主城區發現侏羅紀恐龍活動證據!
  • 邢立達:恐龍研究者中的「拼命三郎」
    這片位於緬甸北方,東接我國雲南省,周遭都是高聳入雲的山嶺的原始森林中,美麗琥珀包裹著大量沒有經過腐化的古生物遺骸,具有與生前幾乎無異的細節,是研究古生物演化的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素材。  隨著緬北地區局勢趨向平穩,琥珀產量增加,大量的琥珀從礦區到達密支那之後,逐漸在我國雲南騰衝形成市場。邢立達敏銳地把握到這個契機,陸續從各種渠道獲得了大量琥珀樣本。
  • 「恐龍博士」邢立達告訴你,喜歡恐龍的孩子今後可以做什麼
    如何基於化石證據研究恐龍,目前恐龍研究的進展如何?怎樣寫作恐龍科普讀物?如何讓孩子們提高對古生物學的興趣?近日,邢立達博士接受了澎湃新聞的郵件採訪。打開琥珀化石裡的恐龍世界在邢立達發現的這枚琥珀中的恐龍,距今約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中期的諾曼森階。小恐龍的尾椎被茸茸的羽毛包裹著。
  • 「恐龍獵人」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邢立達的恐龍研究引發了一陣轟動效應。以其發表的論文主題來統計,邢立達的主要研究領域首先是恐龍足跡,其次才是琥珀。阿根廷拉潘帕國立大學副教授Ricardo Melchor是恐龍足跡專家,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這方面邢立達無疑是高產的科學家,這主要是由於其與美國和歐洲的同行進行合作,且發現了中國此前許多未被注意到的腳印。
  • 「恐龍獵人」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此後,在眾多有關邢立達的說法中,一個著名的「梗」便是「一己之力」——以一己之力提高了地大排名。  早在1998年,讀高中的邢立達就創建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恐龍網站,到現在,他已翻譯並出版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每年多達數十場的科普講座與日常社交媒體上數不清的相關科普信息,讓他成為大眾心中的「恐龍達人」「恐龍獵人」。
  • 新·青年|追龍者邢立達:重建中國恐龍足跡學譜系
    從那時起,「恐龍」的種子在邢立達的心中埋下,他開始不斷去書店買與恐龍相關的書籍,試著進一步了解這些神奇的生物。初中的一天,《侏羅紀公園》出現在了邢立達的視野中。「這部電影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即使到現在我還會時不時想起影片中那些科學家登上小島後看到這些史前的巨大的動物活在眼前的場面和音樂。」邢立達回憶道,「這成為我心中的圖騰。」
  • 最小的恐龍多大,能否復活恐龍?看看專家怎麼說
    由《未來科學家》雜誌主辦的對話科學家活動,今天上午走進南京市芳草園小學,邀請青年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學博士邢立達為學生普及恐龍的知識。  邢立達是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學博士,主要從事包括恐龍、翼龍、恐龍足跡等古生物化石及其功能的研究工作,同時也是《未來科學家》雜誌的專欄作者。
  • 科學家確認中國一隻侏羅紀恐龍患有罕見骨髓炎
    研究團隊負責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說,通過「解讀」這根肋骨,科學家確信它得了罕見的骨髓炎。 「這是中國第一次在侏羅紀早期的蜥腳形類恐龍中發現這種病變。」他說,這一「令人興奮」的發現,有助於人們了解骨髓炎這種疾病在生物演化史中是如何起源和發展、變化的。展示肋骨病變部位。
  • 中國境內又發現了一種新恐龍 大小和一隻雞差不多
    今天上午,中國境內又發現了一種新恐龍。有中國地質大學的網紅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團隊在河北豐寧地區發現了美頜龍類新物種。美頜龍是一種很小的恐龍,忽略骨骼形態只看大小,和一隻雞差不多。這種恐龍發現最多的地方在德國索爾恩霍芬群島和中國遼西。
  • 最牛廣東人邢立達:直播吃12000年前的猛獁象肉,邊吃邊淡定吐槽
    結緣古生物學 1982年,邢立達出生於廣東潮汕的一戶書香門第。祖父為特級語文教師,祖母為數學教師,父母也是各行的翹楚。 高中時期的邢立達就對古生物,如恐龍、化石等神秘的事物感興趣。在董枝明教授的影響下,邢立達多次去雲南考察,挖掘恐龍化石。
  • 當唐朝人集體重返白堊紀遇到恐龍……這故事厲害了
    人類集體重返白堊紀,與一億年前的恐龍狹路相逢,不同時期稱霸地球的兩個物種激蕩出劇烈的火花。古生物學者、恐龍科普作家邢立達首部科幻長篇小說《御龍記:史前闖入者》講了一個中國古人們與恐龍一起生活的故事。2013年開始,邢立達在緬甸北部出入戰區和琥珀集市,探尋世界上最珍貴的中生代脊椎動物琥珀,並在2016年發現了全球首例琥珀中的古鳥和恐龍,為當年全球最受媒體關注的科學發現之一。他身上有著多個標籤:「首個發現琥珀中的恐龍化石的人」、「恐龍學科普第一人」等,還一度被稱為「網紅科學家」,而科學家寫科幻小說,更是令人稱奇。
  • 韓國最袖珍恐龍足跡化石上留有皮膚印痕
    韓國最袖珍恐龍足跡化石上留有皮膚印痕(化石網報導)據中國科學報(崔雪芹):近日,科學家在韓國發現一件極為罕見的恐龍皮膚化石,並發現了世界最小恐龍足跡的整個腳底鱗片印痕,其細節對科學家理解極小型獸腳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實際上,雷鋒網從邢立達博士的微信公眾號「恐龍獵人邢立達」了解到,此研究面臨的首個挑戰便是無損地獲得被琥珀、皮毛和雜質層層包圍的頭骨的完整的高解析度的 3D 信息:黎剛團隊使用上海光源(正如上文所述,當前很難明確寬婭眼齒鳥與其他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進化關係,研究團隊經分析提出了兩種可能性:另外,就這種大小的化石來說,它保存得格外完好,其大小意味著鳥類的小型化比科學家先前所認為的要早得多——鳥類起源於侏羅紀晚期(大約 2.01 億到 1.45 億年前),不久它們就已經開始出現小型化的趨勢,並達到了它們的最小體型
  • 5歲男童發現恐龍足跡,竟緣於學了少年得到的恐龍課
    十一期間,四川一5歲萌娃度假時,發現一億多年前恐龍腳印,打破記錄,成為國內最小恐龍足跡發現者。  據了解,這位5歲的楊哲睿小朋友對自然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更是個十足的恐龍迷。楊哲睿在少年得到App上學習了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開設的恐龍課,了解到不少的恐龍知識。
  • 學了少年得到的恐龍課,四川5歲萌娃發現恐龍腳印
    今年國慶期間,楊哲睿和父母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的外公家度假時,在山石上發現了恐龍的腳印,並在媽媽幫助下把照片發給了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隨後,經邢立達等專家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為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這一發現刷新了一項紀錄,令楊哲睿成為國內年齡最小的恐龍足跡發現者。
  • 《科學》封面專訪邢立達:在琥珀中發現一個動物園
    邢立達說。不過他沒有購買,而是繼續尋找更稀有、更具科學價值的琥珀標本。幾分鐘後,一名路人發現了邢立達,並立即抓拍了一段視頻發到社交媒體上。作為一位長著娃娃臉、魅力十足的科普圈大V,邢立達已經在微博上吸粉260萬。2018年,他發表了25篇科學論文,還寫了一部與恐龍有關的科幻小說,中國巨星級科幻作家——劉慈欣親自為其作序。
  • 邢立達:遊泳像狗刨,偶遇群架就逃跑,沒想到你是這樣的恐龍
    這兩者的信息重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張更加完整的恐龍時代的拼圖了。2020年6月13日,「我是科學家」第21期演講現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副教授邢立達,帶來演講《追尋恐龍的足跡,窺見遠古時代的生活畫卷》。以下為邢立達演講實錄:大家好,我是中國非常少數的研究恐龍的人。
  • 他發現世界首例恐龍琥珀,吃過猛獁象肉,稱:味道有點像野豬肉
    對於人類出現之前的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大家都充滿了好奇心,其中我們目前最了解的史前生物應該就是恐龍了。世界上有很多科學家在研究恐龍,中國同樣也有,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位就是邢立達。從金融轉到恐龍研究,這之間發生了什麼?邢立達是我國著名的恐龍方面研究的專家,但是,他最早的專業並不是研究恐龍。
  • 追尋河北大地的恐龍足跡 張承地區是曾經的恐龍樂園
    邢立達介紹,2001年的春天,承德縣政府宣布將麻地溝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在麻地溝遺留的恐龍足跡已經不多,但大量的足跡卻被幸運地保存在避暑山莊的地面上。  邢立達還推測,從避暑山莊地面的大量無脊椎動物遺蹟來看,距今1.5億年前的此地應該是「一片較為平靜的淺水湖畔,有著平坦的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