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熱議懲戒教育 稱其是一種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開壇語

日前,西安市蓮湖區某小學一英語老師,因學生沒有把課文背下來,一怒之下用鐵棍打13名學生的屁股,造成5名學生幾天後屁股仍然青紫、淤血。此事一出,該不該體罰學生的話題,再次引起人們的熱議。雖然大多數人對體罰持反對意見,但為數不少的人仍認為「不打不成器」;不少人也認為,懲戒教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很難找到懲戒教育的身影。

懲罰教育,應該把握好尺度

雒紅豔(西安市六中教師):我教的是高中學生,就不存在打不打的問題,因為孩子們已經長大了。但我也遇到過一些學生,你批評他兩句根本就解決不了問題,老是編一堆謊言來應付你,這個時候,如果一味的縱容就是害學生了。有些學生吃軟不吃硬,有些吃硬不吃軟,每個學生的情況也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適當的懲罰,可能效果就會更明顯,但要有尺度。

於亞男(退休教師、曾獲得「全國百名優秀母親」稱號):作為老師來說,出發點再好,也不能太出格了。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的寶貝,輕輕地打兩下,或許還可以理解。要對孩子有訓誡,孩子沒有壓力也不行,一個孩子送到學校,老師不敢說不敢動,這樣老師也就無法開展工作。

申臻:如果說體罰學生是為他好,那這個「為他好」的尺度是什麼呢?讓他聽話就是為他好嗎?他不寫作業你揍他就是為他好嗎?學生不會做題不會背課文,我希望這些不要再成為體罰的理由。如果孩子學習成績再好,心理與人格被扭曲,這無疑是更糟糕的。學生成績至上的觀念必須改變,學生「學做人」出現問題,再適當的體罰才行。

法治社會,體罰是不能容忍的

梁偉(高校教師):剛才有不少人提到,這次事件中,大家都認為打得太殘忍了,打得太狠了。如果打的不是十幾個學生,打的是一個學生,只是打兩下,可能許多家長都會認為,這不算個什麼事。實際上,不光是老師不能打學生,家長也不能打孩子。批評、處分這個打人的老師,對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就是如何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依法施教。

吳志有(小學校長):我國的《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都有明確的規定,禁止體罰學生,這個底線不能動。教師是社會的教育資源,不能因為你一巴掌打過去,把你的教育資源打沒了,也把學校形象搞壞了。現在,輕微體罰在不少學校都存在,但我們學校對體罰是零容忍。具體對學生的懲戒,也應該由上級主管部門來定,比如說去年教育部就規定:老師有適當批評學生的權利。

趙明濤(小學教師、曾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我在剛參加工作時,也有輕微體罰學生的情況,這個是不隱諱的。但現在不能有這樣過激、嚴重的行為。超過一個度、出了格,不僅僅是師德的問題,也是法律層面的問題了。作為一個教師,還是要按照國家法律、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來嚴格要求自己。

杜娟(心理諮詢師):我們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打學生是很普遍的現象,好像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鬧得沸沸揚揚。舊時,老師就拿著戒尺、教鞭上課,人們也習以為常。從各方面來說,說明了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權利意識、法律意識增強了,那些落後的、不文明的教育方式也在逐漸的被社會所淘汰。

體罰事件為何屢屢發生?

梁偉:我覺得這些老師不可能不知道這些禁止體罰的法規,他們為什麼還要打學生呢?這就是個違法成本問題。比如說,橫穿馬路被車撞機會小,守法成本比較高,於是許多人橫穿馬路。老師也許有其他教育方法,但是他覺得體罰的方式更見效,平時也沒有家長反映,學校也不大處理,於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長期反覆、變本加厲。

雷春霜(心理諮詢師):梁老師從法律的角度分析了教師體罰學生的原因,我想從心理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我曾經對老師的心理健康做了一個調查,結果表明有34.60%的教師反映壓力非常大,有47.60%的教師反映壓力比較大,兩者加起來佔到了被調查教師的82.20%。近年來,教師強迫學生互打耳光、體罰學生、用火鉗燙傷學生等令人髮指的案例從未間斷,老師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我們的調查結論是:老師是所有職業裡面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一方面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職業受到人們的尊重,老師的言行是表率作用,受到來自各方面的關注,這無形中會給老師帶來壓力;另一方面,雖然我們國家在不斷提倡素質教育,但實際上應試教育仍然是目前教育的主流,老師面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壓力、面對學生升學的壓力等等壓力,難免出現急躁情緒。另外,隨著社會的進步,使得學校教育工作更加複雜化、精細化,由此讓老師認為「學生難教、家長難處、學校難待」。一個被各種壓力所困擾的教師,其結果很有可能是教師把他的消極情緒投射到他所教的學生身上。

懲戒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於亞男:聽了大家的發言,可以看出來,大家對懲戒教育基本是認同的,給孩子以適當的警示是必要的。在這裡一定要明確一個觀念:懲戒不是體罰學生,這個要區別開。在現實中,有些家長就很會教育孩子,他們會對犯錯誤的孩子說,你好好考慮你的問題,考慮好了給我說說,就有讓孩子反思的意思。這樣的懲戒方式,就很好。

吳志有:在現實中,作為教師有時候也感到很無奈。比如說,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生活小實踐———「認識鄰居」,讓學生把鄰居姓什麼叫什麼記下來。看似很簡單的一個問題,可是有些學生拖了4周都沒有完成,有些還編造謊言來搪塞。我現在都在考慮,如何給自己找個臺階下?如果有必要的懲戒措施,我想不會是這樣尷尬的。

一豆燈(網友):日前,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負責人表示,教師正當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懲戒不屬於對學生的體罰,不提倡對學生的一切行為都給予包容、甚至遷就的做法。教育部門將深入研究這一問題,幫助教師正確區分合理的懲戒和體罰以及變相體罰。既然教育部已經認定懲戒不同於體罰,我們也期待教育部能夠出臺一個比較明晰的制度,來對懲戒教育加以規範。教育部除了幫助教師正確區分合理的懲戒和體罰以及變相體罰外,還有責任幫助更多的人懂得這一道理,更有責任使相關法律的解釋與教育部的解釋接軌,還合理的懲戒一個法律地位。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師合理使用懲戒手段,而不至於對學生出現放任或過激行為。

繆汶

相關焦點

  • 教育部發布中小學教師教育懲戒規則懲戒學生
    根據《徵求意見稿》,教師可以對學生實施一般懲戒、較重懲戒、嚴重懲戒和強制措施。普通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對學生實施教育懲戒,適用本規則。《徵求意見稿》具體有什麼內容?如何反饋意見?  第二條 (適用範圍)  普通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稱學校)教師對學生實施教育懲戒,適用本規則。
  • 賦予教師懲戒權是對教育的一種敬畏
    教育部提出把懲戒權還給老師的說法眾說紛紜,贊成的,反對的各執一詞。其實,個人覺得給你權利只是一種對教育的敬畏,並不一定非要使用。就像官員有權但也不能濫用一樣,把權利關在制度的籠子裡,就是說明有權但不能濫用權利。
  • 蚌埠市老師和家長熱議教育懲戒新規則
    教師可對學生懲戒 但七類不當教育行為不能有《規則》第一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教育懲戒做出規定,規定教育懲戒是「學校、教師基於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明確教育懲戒不是懲罰而是教育的一種方式。
  • 教育懲戒有法可依,教師「懲戒權」如何有尺有度?
    儘管教育懲戒被廣泛認為是學生良好品行養成和完整人格培育的重要手段,但隨著教育理念的變化和權利意識的普遍提升,教育懲戒變得爭議而敏感。一直以來,學校是學生步入社會之前,接受身心教育的場所。在這裡,學生接受老師的教育,老師也有責任對學生進行管理。
  • 教師,請高舉起懲戒教育的戒尺來
    懲戒權是教師職業地位賦予的一種強制性權利,是教師維持教育教學活動正常秩序的職業需要。教育專家認為,如果獎勵、表揚是教育者的權力的話,那麼懲戒、批評也是教育者的權力;人為地消除任何一方都是錯誤的。即使在賞識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懲戒教育也是被認可的。有關媒體對懲戒教育「理解程度」的一項調查顯示,91%的教師、83%的孩子、65%的家長認為懲戒是一種教育手段。沒有懲戒的教育是嚴重的缺失。
  • 教育懲戒的學問
    教育懲戒作為教師履行教育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既不能「棄用」,亦不能「濫用」,需要立足其價值原則之上合理使用,知其邊界與限度。 當然,我們需要認識到秩序的維持並非教育懲戒的根本目的,僅具有工具性價值,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是懲戒的本體性價值。教育懲戒的意圖不是為了實現對學生的宰制與壓迫、羞辱,而是為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一種良善的紀律與秩序。
  • 教育懲戒權怎麼用?一線教師稱「太難了」;國外卻有專職懲戒老師
    南都訊 自古有言「嚴師出高徒」,但是,由於過去程序性規定不嚴密、不規範甚至缺失,影響了教師正確行使教育懲戒權,有的對學生「不願嚴、不敢嚴」,有的過度懲戒甚至體罰學生。對此,教育部於11月22日發布了《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明確規範細節,讓教育「懲戒權」重回教師手中。
  • 教育懲戒權界限不明 部分教師「不敢管」「不願管」
    不久前,廣州一家長在微博上用「血衣」炒作班主任體罰孩子,隨後事件反轉證明為造謠,但相關教師已遭受嚴重網絡暴力。公眾關注平臺網絡暴力的同時,也對教育懲戒權話題熱議。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面對手中的「戒尺」,部分老師「不敢接」「不會用」「過度用」的情況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 教育部徵求教師懲戒規則意見:支持教師正當行使教育懲戒權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支持教師正當行使教育懲戒權,制止有害於學生或者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言行。 教育部稱,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保障和規範教師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學生的職責,維護師道尊嚴,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根據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規定,制定《規則》。
  • 懲戒的核心是教育 教師當心懷憐惜與仁愛
    然而,儘管許多人都在為教育懲戒權的「復甦」叫好,但從個人從教經驗的角度出發,我卻不禁擔憂,這件事可能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簡單。想要妥善解決公眾關切的教育問題,也絕不是僅靠讓教師「放手懲戒」就能做到的。筆者認為,讓教師手中的教育懲戒權得以「復甦」,固然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倘若將教育懲戒視作解決教育問題的「萬能靈藥」,恐怕過猶不及。在具體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懲戒的使用必須要非常慎重,一旦教育懲戒權被濫用,其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會遠遠大於其原本的正面影響。
  • 學校、教師可實施教育懲戒!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
    《規則》首次對教育懲戒的概念進行了定義,規定教育懲戒是「學校、教師基於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明確教育懲戒不是懲罰,而是教育的一種方式,強調了教育懲戒的育人屬性,是學校、教師行使教育權、管理權、評價權的具體方式。
  • 修改教師法賦予教師教育懲戒權
    「建議修改教師法,賦予教師教育懲戒權,明確其具體內容和適用邊界,明確政府、社會、學校、學生、家長、教師各方的權責,有助於依法建立教育的保障機制和校園的安全聯動機制,最終起到維護正常教學秩序的目的。」周洪宇說。
  • 把「讓家長陪讀」作為一種教育懲戒,可行嗎?
    最近,教育部出臺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在網上引起熱議,叫好者有之,質疑者也不少。本人覺得孩子犯錯「讓家長陪讀」這一懲戒措施最難落實。屢次犯錯,老師教育不了的學生,大都是家庭有點問題的學生,或者父母太忙碌,無暇管教孩子;或者家庭不完整,沒人管教孩子;或者父母不懂事,不會管教孩子。無論哪一種情況,讓家長到學校陪讀,都是很難落實的。
  • 教育懲戒的困局如何破
    把教育懲戒定性為一種教育手段,其目的在於教育和轉化存在違規行為的學生,培養學生更健康的人格。  主持人:前些年,一名小學生因遭到任課老師較為嚴厲的批評後鬱悶跳樓。有的說是孩子太脆弱,有的說是老師過於嚴苛,也有的說是家長過分溺愛。歸根結底,還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而這其中最直接的指向就是懲戒到底該不該有,懲戒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懲戒的權利如何界定?
  • 申素平:教育懲戒立法研究
    教育懲戒是教育中多個學科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對學生行為進行合理教導以助其人格養成是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教育學界對懲戒問題的研究由來已久,對教育懲戒的意義、對象、形式和程序都有較為深入的探討,承認懲戒為教育之必要手段並應使其受到法治規範成為主流意見。
  • 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 學生違紀老師可讓其寫檢討罰站
    22日,教育部發布關於《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12月22日。徵求意見稿指出,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教育懲戒分為一般懲戒、較重懲戒、嚴重懲戒、強制措施四個層級。
  • 教育懲戒與體罰有何區別?怎樣把握好教育懲戒的邊界?老師的這些...
    湛中樂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侯健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孟鴻志 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秦小建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管華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薛剛凌 華南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李江峰 中山大學法學院特聘副研究員任海濤 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教育懲戒是一種必要的教育手段01
  • 懲心與懲身——也談教育懲戒
    作者: 徐軍民 懲戒的重點在「戒」而不在「懲」,要小「懲」大「戒」;懲戒的目的重在引起學生的自責與反省,主動改變其不良行為。 最近,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指出:「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
  • 【教育熱點】教育懲戒
    第二條 普通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以下稱學校)及其教師在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對學生實施教育懲戒,適用本規則。本規則所稱教育懲戒,是指學校、教師基於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
  • 該省正式賦予教師懲戒權,教育懲戒權這次是真的來了
    也就是說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的條件必須是學生做出了違反學校安全規定的行為,教師應先制止和批評,如果上述措施沒有效果,可以實施懲戒的程序,但懲戒的措施要與學生年齡和身心健康相適應,不得用體罰作為教育懲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