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懲戒權怎麼用?一線教師稱「太難了」;國外卻有專職懲戒老師

2020-12-15 騰訊網

南都訊 自古有言「嚴師出高徒」,但是,由於過去程序性規定不嚴密、不規範甚至缺失,影響了教師正確行使教育懲戒權,有的對學生「不願嚴、不敢嚴」,有的過度懲戒甚至體罰學生。對此,教育部於11月22日發布了《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明確規範細節,讓教育「懲戒權」重回教師手中。

有了教育「懲戒權」,教師該怎麼用?近日,「有問雲上論壇」請來多位一線教師,圍繞「懲戒權」展開熱烈討論。有老師稱,教育懲戒的尺度難以把握;也有老師指出,教師擁有懲戒權後,還需上級部門細化實施規則。

家長「護短」或「用力過猛」都會讓懲戒失去意義

「教育懲戒最難的地方在於教師如何把握教育懲戒的度。」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的餘雅風教授說到。

其餘老師們也紛紛表示在教育懲戒的執行中存在著很多難點,其中家長與學校的關係最難處理。

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俞國娣舉了一個校園暴力案例,從教師、被欺凌者、欺凌者三個不同的角度,展現欺凌者家長的護短對孩子行為糾偏帶來的阻力。在懲戒實施的過程中,如果家長不改變,只會讓孩子輕視來自老師的合理懲戒。

俞國娣還表示,除了「護短」外,有的家長「用力過猛」,回家後對在校犯錯的學生進行暴力處理。該行為也會讓懲戒失去意義,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

杭州市豐潭中學副校長李浩認為,教師和家長間需要加強溝通、相互理解。有時候學生不一定能完整描述事情的情況,而學生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教師的態度有時存在一定衝突,比如有的家長會覺得教師連續施行教育懲戒,是教師對學生有個人情緒,那麼這種情況下,教育懲戒學生的目的就會打折扣。

「我覺得難點還在於,社會要對教育懲戒權與教師懲戒權兩個概念做一個區分」,李浩建議,教育懲戒可包含由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家庭共同組成提出的懲戒措施。只有教師對學生的懲戒逐步規範,帶有「專業性質」,才會減少一些家校矛盾。

需細化實施規則,明確懲戒的度和形式

李浩表示,有了懲戒權後,還需要有更加具體的實施策略。這需要根據教育部門、學校的規定,根據教師經驗,由學校、教師和家庭聯合起來摸索。比如徵求意見稿中標明了教師有課後留校教導的權利,但是如果教師教育的時間過長,天都黑了,孩子回家不安全。這樣以來學生在路上的安全就需要家長和教師共同守護才行,這就意味著需要細化和配合。

據悉,《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也著眼於細化懲戒,還提出了「救濟途徑」,包括校內申訴、教育部門覆核等,以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例如,學校應當成立由學校相關負責人、教師、學生以及家長委員會、法治副校長等校外有關方面代表組成的學生申訴委員會。

但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徐光興教授表示,本次意見稿中的「救濟途徑」,應該改為「投訴受理和諮詢援助」較好, 一方面方便受懲戒的學生和家長有糾紛投訴處理部門;另一方面,行使教育手段的老師同樣需要申訴、心理疏導的渠道,所以建立教師、家長和學生三者的「諮詢和教育心理疏導」勢在必行。

「只懲戒,非學校。」俞國娣校長還認為,除了懲戒外,一所學校的育人能力需要全面,還可以細化許多其他有效的教育方式。作為學校必須依法辦學、依規辦學,要遵守各類法律法規,執行好上級部門文件精神,需要對「教育懲戒」有細化,使教師對教育懲戒有更準確的認識,對教育懲戒和體罰之間的不同有清晰的界定和區分,要明確懲戒的度、形式等操作細則。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育人為本,避免行為失當。

他山之石:

設專職懲戒老師,懲戒教室布置得很溫馨

南都記者發現,在論壇中,老師們還分享了國外教育同行的經驗。徐光興老師介紹,美國、日本等國外中小學還是以教育心理諮詢和心理輔導為主,懲戒為輔,並且教育懲戒大多以公益服務活動為主,在公益活動服務中提高學生的品行和認知覺悟。

而俞國娣校長則給大家介紹了Ogden International School(芝加哥一所公立學校)的做法。該學校有專門的負責「懲戒」的老師,班主任發現班級中有學生行為舉止影響了正常課堂秩序時,可以請這位專職「懲戒」的老師到教室,與學生一對一交流。班主任老師會打電話(教室裡的內線電話)給「懲戒」老師,老師會第一時間趕到教室,將學生帶到教室門口,進行個別教育,不影響其他學生上課。這樣一來,專職的「懲戒」老師可以更客觀地對待需要教育的學生,因為是「第三者」,所以並不會帶有主觀情緒,也不會「翻舊帳」; 而也因為有專職的「懲戒」老師的介入,讓班主任老師能夠有時間冷靜下來,避免了班主任在教育過程中出現過激的言行,有利於緩和學生與班主任之間的關係。

俞國娣校長介紹,專職的「懲戒」老師把學生帶出教室進行個別化教育的同時,還能夠保護該學生的自尊心,讓批評懲戒教育更加「私密」;並且有專門的「懲戒」教室,教室布置得非常溫馨,有沙發,有玩偶,有積木,還有彩色的燈,可以根據需要調整教室的燈光顏色與冷暖。犯了錯誤,需要冷靜或者個別化教育的學生,可以到這間教室,與其他學生暫時隔離,給他們自我調整、自我修復的時間和空間。

採寫:南都記者 葉斯茗 實習生 羅鈺湘

相關焦點

  • 有了「懲戒權」,教師怎麼用?請看
    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董聖足認為,通過立法賦予教師懲戒權很有必要。「廣東省出臺的條例很有創造性,長期以來,針對一些頑皮無度的學生,或有一些失範行為的學生,老師缺乏有效懲戒手段,有時一旦教導還會引發家校矛盾,如果通過地方立法的形式給予老師一定的懲戒權,對於更好地確立教師威信、形成健康的教育生態,都有積極意義。」董聖足告訴記者。
  • 教育懲戒權,老師敢用否
    閱盡《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9月1日生效,這意味著在全國率先入法的教育懲戒權將正式實施。懲戒權,立法時即飽受爭議的「新生兒」,它的第一聲啼哭會怎樣?手握懲戒權的老師們是否敢放手使用,又如何用、會不會用?同樣引人關注。懲戒權的法理回歸可謂破禁忌之舉。傳統上,老師的懲戒權毋庸置疑,典型的道具便是戒尺,這在史料或文學作品中多有反映。
  • 該省正式賦予教師懲戒權,教育懲戒權這次是真的來了
    也就是說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的條件必須是學生做出了違反學校安全規定的行為,教師應先制止和批評,如果上述措施沒有效果,可以實施懲戒的程序,但懲戒的措施要與學生年齡和身心健康相適應,不得用體罰作為教育懲戒措施。
  • 教育懲戒有法可依,教師「懲戒權」如何有尺有度?
    學生不服從管理、擾亂課堂秩序,甚至吸菸飲酒、欺凌同學,學校、老師能不能管?怎麼管?近年來,關於教育懲戒發生的社會事件頻頻引起各界爭議。一直以來對「教育懲戒」尚無明確的界限與標準,從而演變為老師「不敢管」、「不願管」、「不會管」學生的難題。
  • 「懲戒是教育的剎車」教師懲戒權需要規則與邊界
    談及教育時,馬雲表示,老師的眼界就是學生的眼界。懲戒是教育的剎車,老師沒有懲戒的權力,就如同讓老師去開一輛沒有剎車的汽車。學生不是向老師低頭,是向規則低頭。  最近一段時間,圍繞教師懲戒權的爭論甚囂塵上。作為公眾人物的馬雲,用生動、鮮活的「懲戒是教育的剎車」,來表達自己對教師懲戒權的態度和立場。
  • 別讓「教育懲戒權」變成「教育懲罰權」
    一方面,部分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時常越界,將教育變成了懲罰,甚至將教育變成羞辱;另一方面,又有很多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2019年7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提出,將保障教師依法享有教育懲戒權。有了教育懲戒權,師生關係就能理順了嗎?
  • 修改教師法賦予教師教育懲戒權
    周洪宇認為,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適當行使懲戒權,既是教師的基本管理權,也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教師沒有一定的懲戒權,對學生不敢管、不願管,對學生的發展是不利的。「教師是按照國家的要求來教育培養學生的,這是教師的職責所在。我們的教育是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要用法治思維去處理這些事情。
  • 近期關於教育懲戒權的討論,贊成的多,反對的少
    社會上,往往因為教師教育學生引起學生、家長的不理解,以至於讓教師出現不想管、不願管的現象。周洪宇認為,教育懲戒權屬於公權範圍。教育懲戒權有其特定的含義,不含體罰、打罵、辱罵,對其理解要準確。新京報快評:「教育懲戒權是公權」,指向的是規範行使落實教育懲戒權不能泛泛而談,一邊是概念化的懲戒教育,一邊是籠統的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老師處於兩難之中不知如何處理的現狀,宜儘早終結。給教師懲戒權的討論由來已久。
  • 教師恢復懲戒權,先別急著叫好
    近日,有傳言稱今年9月10日,教育部出臺《中小學校學生違規行為懲戒實施暫行辦法》(後文都簡稱《辦法》),教育懲戒權正式實施。也就是說,以後老師懲罰孩子,有法可依的。懲戒權的出臺,讓很多老師和家長都擊掌叫好。有了懲戒權在身後,今後中小學老師管教「問題」學生的腰板或許將變硬。
  • 尷尬的教育懲戒權
    「賞識教育」依稀還在耳畔縈繞,冷不丁,「教育懲戒權」細則出臺了!作為教師,還是忍不住讀了幾遍,畢竟有相關性嘛。你要非得讓說點什麼,還真不好說:說好或者不好都顯得武斷。就是那個倡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那個誰,你怎麼看? 畢竟,懲戒權給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個明確的法規參考。
  • 教育部:教師不敢管學生,應有懲戒權。看韓國學生如何受懲戒
    學生的父親是派出所副所長,他帶著警察把老師帶到派出所七個小時。老師把學生的作業情況告訴家長、在課堂上表揚學生等等。這些都是行使教育權。家長們卻迫使老師道歉,認為傷害了學生自尊。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老師們無所是從,不知道怎麼教育學生。
  • 懲戒權界限不明,教師手握戒尺哪敢用
    公眾關注平臺網絡暴力的同時,也對教育懲戒權話題熱議。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面對手中的「戒尺」,部分老師「不敢接」「不會用」「過度用」的情況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廣東實驗中學初中部語文老師楚雲說。在教學管理的過程中,教育懲戒權面臨著落實難的困境。「最明顯的困難是懲戒權怎麼把握度。」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陳先哲表示,「雖然教育部文件已經對可懲戒情況和如何懲戒的手段都進行了分類,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有難度。
  • 打老師幾巴掌被判一年半!教育部: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
    隨著學生權利意識的覺醒,一些教師在管束學生時感到有些力不從心,出現「不敢管、管不起」的心理,甚至有教師因懲戒不當而引起師生矛盾。在7月8日晚間公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有一句話特別引人注意。在第14條「依法保障教師權益和待遇」裡面,規定要「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
  • 賦予教師懲戒權是對教育的一種敬畏
    教育部提出把懲戒權還給老師的說法眾說紛紜,贊成的,反對的各執一詞。其實,個人覺得給你權利只是一種對教育的敬畏,並不一定非要使用。就像官員有權但也不能濫用一樣,把權利關在制度的籠子裡,就是說明有權但不能濫用權利。
  • 教師的懲戒權,家長請不要把老師變成弱勢群體
    7月9號教育部負責人對外解讀稱,將抓緊修訂教師法的相關規定,研究制定實施細則,從法律上進一步明晰教師教育懲戒權的行使。這意味著什麼?《新聞周刊》本周視點關注:教師的懲戒權。不敢用的「懲戒權」在本周,暑假裡的安徽銅陵陳瑤湖鎮中心學校,只剩下了蟬鳴的聲音。
  • 開學季,教師懲戒權再引熱議 家長、老師和律師怎麼看
    學校對懲戒權持歡迎態度,但教師們對懲戒權的使用非常謹慎,除非學生確實存在嚴重違規行為。蘆淞區某小學一名副校長說,從教20年裡,做過班主任,現在是學校管理者,他有過多次懲戒學生的行為,比如罰抄作業、罰站,「一個班50個學生,個別學生影響教學秩序,耽誤全班孩子,不得不管。」大部分教師說,現在的學生太嬌貴,教師「打不得,罵不得」。
  • 教師用尺擊打小學生手心,教育局通報:停課,致歉!教育懲戒權成了燙手山芋?
    1月12日,網上有視頻稱「武漢一小學教師懲戒學生用尺擊打學生手心」。對此,1月13日,湖北武漢市江漢區教育局官方微博@江漢教育 發布了《關於北湖小學教師懲戒學生的情況通報》。用戒尺打手心懲戒學生,老師就被「停課反省」,這樣的處理,無疑會給老師懲戒權使用,發出來一個「模糊」乃至錯誤信號。甚至會給很多有熱情、有責任心的老師潑了一盆冷水,面對有些調皮搗蛋和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學生,老師又該如何懲戒?教育部最新出臺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將於3月1日起實施,明確學校、教師可以依法依規對學生實施懲戒教育。
  • 老師需要懲戒權
    今天有網友問道「老師需要不需要懲戒權」?我是教師,我覺得需要懲戒權。好的教育必是寬嚴有度,嚴慈同體的。記得有篇文章叫「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裡面講了愛的兩種不同方式,對學生亦是如此。正所謂的「因材施教」也是如此。有的學生乖巧,稍一點撥便能聽話去學習,而有個別學生,我們俗稱「熊孩子」,犯了錯誤不是老師敦敦教導一番就能聽進去,就會改正的。
  • 2020廣東公務員面試熱點:教師的教育懲戒權—國培
    【熱點背景】沒有懲戒,教育是不完整的、殘缺的和不負責任的。適當的懲戒不僅是教育者的權力,也是義務,是基於教師職業地位而擁有的一種強制權力。而在當前學校教育中,只要有老師一旦對有嚴重過錯的學生進行懲罰,則會學生鬧、家長鬧,有的發布到網上後,甚至會引發網有聲討,而學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門乃至地方政府,為了息事寧人,就將教師的行為定性為「體罰學生」。教師被處分、降級甚至被辭退、被開除。
  • 教育懲戒權界限不明 部分教師「不敢管」「不願管」
    不久前,廣州一家長在微博上用「血衣」炒作班主任體罰孩子,隨後事件反轉證明為造謠,但相關教師已遭受嚴重網絡暴力。公眾關注平臺網絡暴力的同時,也對教育懲戒權話題熱議。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面對手中的「戒尺」,部分老師「不敢接」「不會用」「過度用」的情況均不同程度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