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自古有言「嚴師出高徒」,但是,由於過去程序性規定不嚴密、不規範甚至缺失,影響了教師正確行使教育懲戒權,有的對學生「不願嚴、不敢嚴」,有的過度懲戒甚至體罰學生。對此,教育部於11月22日發布了《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明確規範細節,讓教育「懲戒權」重回教師手中。
有了教育「懲戒權」,教師該怎麼用?近日,「有問雲上論壇」請來多位一線教師,圍繞「懲戒權」展開熱烈討論。有老師稱,教育懲戒的尺度難以把握;也有老師指出,教師擁有懲戒權後,還需上級部門細化實施規則。
家長「護短」或「用力過猛」都會讓懲戒失去意義
「教育懲戒最難的地方在於教師如何把握教育懲戒的度。」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的餘雅風教授說到。
其餘老師們也紛紛表示在教育懲戒的執行中存在著很多難點,其中家長與學校的關係最難處理。
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俞國娣舉了一個校園暴力案例,從教師、被欺凌者、欺凌者三個不同的角度,展現欺凌者家長的護短對孩子行為糾偏帶來的阻力。在懲戒實施的過程中,如果家長不改變,只會讓孩子輕視來自老師的合理懲戒。
俞國娣還表示,除了「護短」外,有的家長「用力過猛」,回家後對在校犯錯的學生進行暴力處理。該行為也會讓懲戒失去意義,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
杭州市豐潭中學副校長李浩認為,教師和家長間需要加強溝通、相互理解。有時候學生不一定能完整描述事情的情況,而學生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教師的態度有時存在一定衝突,比如有的家長會覺得教師連續施行教育懲戒,是教師對學生有個人情緒,那麼這種情況下,教育懲戒學生的目的就會打折扣。
「我覺得難點還在於,社會要對教育懲戒權與教師懲戒權兩個概念做一個區分」,李浩建議,教育懲戒可包含由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家庭共同組成提出的懲戒措施。只有教師對學生的懲戒逐步規範,帶有「專業性質」,才會減少一些家校矛盾。
需細化實施規則,明確懲戒的度和形式
李浩表示,有了懲戒權後,還需要有更加具體的實施策略。這需要根據教育部門、學校的規定,根據教師經驗,由學校、教師和家庭聯合起來摸索。比如徵求意見稿中標明了教師有課後留校教導的權利,但是如果教師教育的時間過長,天都黑了,孩子回家不安全。這樣以來學生在路上的安全就需要家長和教師共同守護才行,這就意味著需要細化和配合。
據悉,《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也著眼於細化懲戒,還提出了「救濟途徑」,包括校內申訴、教育部門覆核等,以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例如,學校應當成立由學校相關負責人、教師、學生以及家長委員會、法治副校長等校外有關方面代表組成的學生申訴委員會。
但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徐光興教授表示,本次意見稿中的「救濟途徑」,應該改為「投訴受理和諮詢援助」較好, 一方面方便受懲戒的學生和家長有糾紛投訴處理部門;另一方面,行使教育手段的老師同樣需要申訴、心理疏導的渠道,所以建立教師、家長和學生三者的「諮詢和教育心理疏導」勢在必行。
「只懲戒,非學校。」俞國娣校長還認為,除了懲戒外,一所學校的育人能力需要全面,還可以細化許多其他有效的教育方式。作為學校必須依法辦學、依規辦學,要遵守各類法律法規,執行好上級部門文件精神,需要對「教育懲戒」有細化,使教師對教育懲戒有更準確的認識,對教育懲戒和體罰之間的不同有清晰的界定和區分,要明確懲戒的度、形式等操作細則。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育人為本,避免行為失當。
他山之石:
設專職懲戒老師,懲戒教室布置得很溫馨
南都記者發現,在論壇中,老師們還分享了國外教育同行的經驗。徐光興老師介紹,美國、日本等國外中小學還是以教育心理諮詢和心理輔導為主,懲戒為輔,並且教育懲戒大多以公益服務活動為主,在公益活動服務中提高學生的品行和認知覺悟。
而俞國娣校長則給大家介紹了Ogden International School(芝加哥一所公立學校)的做法。該學校有專門的負責「懲戒」的老師,班主任發現班級中有學生行為舉止影響了正常課堂秩序時,可以請這位專職「懲戒」的老師到教室,與學生一對一交流。班主任老師會打電話(教室裡的內線電話)給「懲戒」老師,老師會第一時間趕到教室,將學生帶到教室門口,進行個別教育,不影響其他學生上課。這樣一來,專職的「懲戒」老師可以更客觀地對待需要教育的學生,因為是「第三者」,所以並不會帶有主觀情緒,也不會「翻舊帳」; 而也因為有專職的「懲戒」老師的介入,讓班主任老師能夠有時間冷靜下來,避免了班主任在教育過程中出現過激的言行,有利於緩和學生與班主任之間的關係。
俞國娣校長介紹,專職的「懲戒」老師把學生帶出教室進行個別化教育的同時,還能夠保護該學生的自尊心,讓批評懲戒教育更加「私密」;並且有專門的「懲戒」教室,教室布置得非常溫馨,有沙發,有玩偶,有積木,還有彩色的燈,可以根據需要調整教室的燈光顏色與冷暖。犯了錯誤,需要冷靜或者個別化教育的學生,可以到這間教室,與其他學生暫時隔離,給他們自我調整、自我修復的時間和空間。
採寫:南都記者 葉斯茗 實習生 羅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