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有人管了!有了「懲戒權」,教師怎麼用?請看

2020-08-30 魏書生教育思想研究


專家:

「通過立法賦予教師懲戒權很有必要」


對於教師擁有懲戒權規定的出臺,很多人表示歡迎。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董聖足認為,通過立法賦予教師懲戒權很有必要。「廣東省出臺的條例很有創造性,長期以來,針對一些頑皮無度的學生,或有一些失範行為的學生,老師缺乏有效懲戒手段,有時一旦教導還會引發家校矛盾,如果通過地方立法的形式給予老師一定的懲戒權,對於更好地確立教師威信、形成健康的教育生態,都有積極意義。」董聖足告訴記者。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於「教師擁有懲戒權」也持肯定態度,他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懲戒權是教師這個職業所應該賦予的權力。就像是工廠裡生產一臺汽車,給汽車裝上發動機,還要給汽車裝上方向盤和剎車。如果沒有方向盤和剎車,這一臺車就不能合格出廠。」


教師的懲戒就如同汽車的方向盤和剎車,也許「良藥苦口」,但卻是必要的。「自古以來就是如此,一旦成為教師,就應該同時擁有引導的權力和懲戒的權力。」


北京一零一中學原副校長嚴寅賢對懲戒權的出臺同樣支持。「我向來贊成賦予中小學教師必要的懲戒權,並希望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早日出臺相關法規。可喜的是,近幾年來,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已經著手進行並付諸實施。」嚴寅賢說。


但是,記者在採訪中,卻發現不少一線教師對擁有懲戒權不樂觀,有的老師表示,「不會對現實的師生關係有明顯改善」,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中學教師表示,懲戒權是深層次教育問題,「提到這個話題,學校、老師、學生全是一肚子苦水。」


嚴寅賢這樣解釋,賦予教師必要的懲戒權,可以讓學生產生對教師合理的威嚴感與敬畏感。但因為教師懲戒權的缺失,長期以來普遍存在的現實是:教師不敢懲戒學生,甚至「老師怕學生」。


2


教師有顧慮:

懲戒是否影響師生、家校關係


業內對懲戒權的呼聲由來已久。


《義務教育法》第十六條規定「禁止體罰學生」;《教師法》第三十七條規定「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要給予教師「行政處分或者解聘」,「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5條也明文禁止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董聖足表示,這些法律規範了懲戒權實施的底線,但如果片面理解這些法律規定,導致教師只用「引導權」、不用懲戒權,「對於教育來說,這是失衡的」。


然而,為何一線老師卻對擁有懲戒權態度謹慎呢?天津市河東區中心東道小學班主任劉海燕一語道破玄機,「懲戒之後怎麼辦」?


「這反映的是師生關係和家校關係的問題,懲戒之後,如果師生之間存在不理解,可能一點小事就擴大化了。這樣一來,即使是相關法規出臺,老師也不願意觸碰紅線。而在師生相處的過程中,如果家庭學校之間有充分的信任,那麼,即使老師有一些懲戒行為,雙方也都會理解。」劉海燕告訴記者。


「家長要相信老師,無論做什麼都有尺度的把握,比如有的學生上課犯困,老師給予提醒,讓他站5分鐘『清醒一下』,有的學生上課說話、擾亂課堂紀律,老師讓他把某個定義抄寫三到五遍。在教學過程中,都是很正常的現象。」劉海燕說。她認為,應該跳出懲戒本身來看,「要看到老師的目的是什麼,老師想提醒學生注意聽講,提醒學生聽話好學,不應該專注於懲戒本身。」


而老師們也應該注意,「有的懲戒,比如抄寫、罰站,只對某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起作用。甚至10年前,這樣的懲戒是起作用的,今天就不再有用,因此,教師們也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劉海燕說。


嚴寅賢也表示,作為一線教師,面對學生之錯,不能動輒懲戒,要儘可能「化幹戈為玉帛」。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初二某男生,整體素質非常好,但課堂老睡覺。老師問:為什麼總是睡覺?學生漫不經心:習慣了,忍不住。教師懲戒:罰站,批評,但幾無效果。


老師靈機一動,來個「嵌名」式調侃(把學生姓名鑲嵌其中)。前提是:當事人能接受,絕不傷害其尊嚴。於是,老師寫了一首「嵌名詩」「問君想闖睡覺難關?問君可走康莊大道?問君願沐春日朝陽?」待這位學生再酣睡,老師迅速板書;然後喚醒沉睡的學生,令其看黑板,大聲朗讀。學生始則犯懵,繼而大笑(全班皆然),繼而朗讀。老師宣布:若「舊病復發」,黑板上默寫「嵌名詩」。結果這學生睡覺毛病基本改正。


教育,是春風化雨的過程,「懲戒是門藝術,既要想如何懲戒,還要想懲戒之後怎麼辦。」劉海燕總結。


3


懲戒措施是否需要細分到「慢跑」「罰站」


寫入條例的「慢跑」「罰站」是不是變相體罰,中間的度如何拿捏,是引發爭論的焦點之一。對此,儲朝暉認為,「這無疑是變相體罰,教師的懲戒權應當擁有,但不應該用這種死板的方式寫入規則。教育有很多種方式,有的老師對於學生犯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不一定需要用『慢跑』的方式,但是如此寫入規則,在執行的過程中可能會引發更多問題。在很多國家,懲戒權的概念不會出現『慢跑』等細則」。


但嚴寅賢認為,規定得細緻才能防範更大的漏洞。「廣東省規定的慢跑、站立,如果有科學的時間界定,有學生犯錯原因和學生當時良好的健康狀況為前提,就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以實施的。一味遷就未成年人,對其犯錯行為沒有任何靈魂觸動,有時或許是一種成長性傷害。」


除了尺度的拿捏,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懲戒權的問題之所以難、之所以讓很多一線教師糾結,原因還在如何理順家校關係上。


而家校關係中,負擔最重的一方,也許是老師。董聖足認為,懲戒權的出臺,除了完善教育規範,更有給中小學校教師「減負」的意義在,讓他們放下包袱,輕鬆上陣。


劉海燕認為,孩子上課習慣的培養、學習心理的建設,家庭教育應該負擔起自己的責任。「我們在學校經常可以發現,家庭教育做得好的孩子,學習習慣好,和同學相處融洽。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學習習慣往往不太好。」劉海燕說。


同時,劉海燕認為,教師的配置問題也需要得到正視。「以天津市為例,新老教師其實是有一定斷檔的。我們當初師範畢業,在小學入職之前有老教師『傳幫帶』。現在的新教師,師範專業學生進入小學的總體不多,雖然學歷很高,但是各個專業都有,他們考取了教師資格證、通過了市裡組織的招考,卻缺乏必要的師範培訓。他們的職業經歷就是從學校到學校,幾乎不知道怎麼和孩子、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交往,對於孩子的心理、習慣缺少必要的了解和培訓。有的老師,自己還是個孩子。這樣一來,和學生、家長的關係自然不容易理順。」劉海燕由衷地說,「希望更多的師範專業學生進入小學工作,希望教師入職之前,培訓的內容更多更規範。」

相關焦點

  • 教師有了合法懲戒權就可以打罵「熊孩子」嗎
    在中小學裡,一邊是教師對「熊孩子」不敢管、沒法管、怕惹事;另一邊則是教師體罰學生致死事件層出不窮,那麼,教師有了懲戒權就能打罵學生了嗎?2020年9月《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正式實施,該條例的實施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因為這是廣東省在全國率先通過立法方式,賦予了教師必要的懲戒權。
  • 熊孩子注意,教師有「懲戒權」了,網友:體罰學生即將合法化?
    但如果「懲戒權」恢復了,教師是否會「體罰」學生,成了家長們的心病。現在幾乎是隔一段時間就會爆出學生被老師「虐待」的情況。所有的學生在家裡都是父母手心裡的寶,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碎了,要是被老師「虐待」,那怎麼受得了。
  • 教育懲戒權界限不明 部分教師「不敢管」「不願管」
    不久前,廣州一家長在微博上用「血衣」炒作班主任體罰孩子,隨後事件反轉證明為造謠,但相關教師已遭受嚴重網絡暴力。公眾關注平臺網絡暴力的同時,也對教育懲戒權話題熱議。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面對手中的「戒尺」,部分老師「不敢接」「不會用」「過度用」的情況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 該省正式賦予教師懲戒權,教育懲戒權這次是真的來了
    也就是說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的條件必須是學生做出了違反學校安全規定的行為,教師應先制止和批評,如果上述措施沒有效果,可以實施懲戒的程序,但懲戒的措施要與學生年齡和身心健康相適應,不得用體罰作為教育懲戒措施。
  • 教師懲戒新規出臺,熊孩子終於有人治了
    文|文兒前段時間說起小學即將開學,剛剛考上小學老師的表妹很擔心,害怕自己管不好學生。我安慰她說,小孩子不聽話還能打呢!表妹說才不呢,如今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誰敢管教,一個不小心就能讓家長聞訊趕來,如今的老師可難當嘍!我一想,也是。不僅教師不敢懲戒學生,學生凌駕於老師頭上的事也屢見不鮮。
  • 教師實施懲戒權,如何拿捏尺度?
    其中,有關教師使用教育懲戒權的問題,教育部門特別強調教師不得用體罰作為教育懲戒措施。要說教師的教育懲戒權,我們不妨先簡單說說它的歷史。與此同時,由於教師嚴格懲戒學生往往會「惹火燒身」,這也導致一些教師對學生「調皮搗蛋」不願管、不敢管的不正常現象出現,甚至有觀點認為教師職業也演變成了一種高危職業。「熊孩子」的行為如何得到有效管教和制止,又避免造成不良的後果,成為學校和教師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亟需有法律指引和規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明確賦予教師教育懲戒權,並用專章規定具體內容。
  • 您怎麼看廣東賦予教師懲戒權?
    據報導,為有效糾正學生不良行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根據2020年9月1日起施行的《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將通過立法回應社會各界呼籲,賦予教師必要的教育懲戒權,強化對有不良行為未成年學生的教育糾正,加強對學生違法行為的處理。
  • 懲戒權界限不明,教師手握戒尺哪敢用
    公眾關注平臺網絡暴力的同時,也對教育懲戒權話題熱議。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面對手中的「戒尺」,部分老師「不敢接」「不會用」「過度用」的情況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落實困難,教師「不敢管」「不願管」「獎勵和懲戒本來就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懲戒的背後承載著一種責任義務,教育懲戒有其功能和價值。」廣州沙面小學副校長黃宏傑認為。「教育不都是和風細雨,不能只有表揚。」
  • 教育部: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
    隨著學生權利意識的覺醒,一些教師在管束學生時感到有些力不從心,出現「不敢管、管不起」的心理,甚至有教師因懲戒不當而引起師生矛盾。在7月8日晚間公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有一句話特別引人注意。在第14條「依法保障教師權益和待遇」裡面,規定要「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
  • 2020廣東公務員面試熱點:教師的教育懲戒權—國培
    【熱點背景】沒有懲戒,教育是不完整的、殘缺的和不負責任的。適當的懲戒不僅是教育者的權力,也是義務,是基於教師職業地位而擁有的一種強制權力。而在當前學校教育中,只要有老師一旦對有嚴重過錯的學生進行懲罰,則會學生鬧、家長鬧,有的發布到網上後,甚至會引發網有聲討,而學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門乃至地方政府,為了息事寧人,就將教師的行為定性為「體罰學生」。教師被處分、降級甚至被辭退、被開除。
  • 不再有諸多顧慮,教師有「懲戒權」,「管學生」從此有法可依
    在那種完全「嚴禁體罰」的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師「明哲保身」,有些老師甚至推崇「你學習差點無所謂,但我不能把我未來斷送了」的思想。我覺得,當教師有了後顧之憂,不敢管、不願管學生後,這是教育界的一種悲哀。二、懲戒行為當學生有了如下行為,教師將有權利實行懲戒權:第一、有攜帶危險品、擾亂課堂秩序、打架鬥毆、破壞公共設施、侮辱師生且情節嚴重的、偷竊他人或學校財物、慫恿他人,
  • 半月談|懲戒權界限不明,教師手握戒尺哪敢用
    懲戒權界限不明,教師手握戒尺哪敢用半月談記者 鄭天虹 楊淑馨不久前,廣州一家長在微博上用「血衣」炒作班主任體罰孩子,隨後事件反轉證明為造謠,但相關教師已遭受嚴重網絡暴力。公眾關注平臺網絡暴力的同時,也對教育懲戒權話題熱議。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面對手中的「戒尺」,部分老師「不敢接」「不會用」「過度用」的情況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 該省正式賦予教師懲戒權,官方媒體提出教師心聲:手握戒尺哪敢用?
    也就是說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的條件必須是學生做出了違反學校安全規定的行為,教師應先制止和批評,如果上述措施沒有效果,可以實施懲戒的程序,但懲戒的措施要與學生年齡和身心健康相適應,不得用體罰作為教育懲戒措施。
  • 學校「懲戒熊孩子」,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
    採訪中,多位一線教師表示,明確教育懲戒權對學校教育是個好事,這證明了有關部門的擔當。  多位中小學生家長表示,現在孩子接觸電視、網絡較多,成熟較早,懂得多,家長管不了。而且光靠嘴上批評教育,對很多「熊孩子」來說沒什麼用。所以支持學校教師使用適當懲戒的權利。
  • 教師的懲戒權,家長請不要把老師變成弱勢群體
    而7月2號山東日照,五蓮教體局下發通知,責成五蓮二中新學年不再和一位老師籤訂聘用合同,起因則是這位老師用書本抽打了兩個逃課的學生。老師該不該管學生,該怎麼管?7月9號教育部負責人對外解讀稱,將抓緊修訂教師法的相關規定,研究制定實施細則,從法律上進一步明晰教師教育懲戒權的行使。這意味著什麼?《新聞周刊》本周視點關注:教師的懲戒權。
  • 教育部:教師不敢管學生,應有懲戒權。看韓國學生如何受懲戒
    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老師們無所是從,不知道怎麼教育學生。教師應有懲戒權2019年,教育部出臺文件,依法保證教師享有「懲戒權」。《人民日報》轉發了《中國婦女報》的文章,稱要把懲戒權還給老師。我們是老師和家長。要儘快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儘快開始實施。否則,教育真的不是教育。
  • 教師用尺擊打小學生手心,教育局通報:停課,致歉!教育懲戒權成了燙手山芋?
    這是教師使用「懲戒權」的依據,如何操作,如何懲戒學生,都需要依此執行,不能用「老辦法」,即體罰學生,也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為學生好」就可以為所欲為。教師懲戒中,體罰一直是紅線,明令禁止。誠然,有些情況下,批評教育對學生沒有震懾效果,因此不少教師呼籲戒尺歸位,但是,一旦有體罰,度如何把握?即使是打手心,多大力度、打幾下算合適?戒尺也不是撒手鐧。
  • 教師恢復懲戒權,先別急著叫好
    但由於制度缺失,現在很多學校存在老師不想管、不敢管、不會管的問題。也有老師因為管了學生,被學生毆打、被家長舉報、甚至丟了工作。近日,有傳言稱今年9月10日,教育部出臺《中小學校學生違規行為懲戒實施暫行辦法》(後文都簡稱《辦法》),教育懲戒權正式實施。
  • 教育懲戒權怎麼用?一線教師稱「太難了」;國外卻有專職懲戒老師
    南都訊 自古有言「嚴師出高徒」,但是,由於過去程序性規定不嚴密、不規範甚至缺失,影響了教師正確行使教育懲戒權,有的對學生「不願嚴、不敢嚴」,有的過度懲戒甚至體罰學生。對此,教育部於11月22日發布了《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明確規範細節,讓教育「懲戒權」重回教師手中。
  • 老師需要懲戒權
    今天有網友問道「老師需要不需要懲戒權」?我是教師,我覺得需要懲戒權。好的教育必是寬嚴有度,嚴慈同體的。記得有篇文章叫「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裡面講了愛的兩種不同方式,對學生亦是如此。正所謂的「因材施教」也是如此。有的學生乖巧,稍一點撥便能聽話去學習,而有個別學生,我們俗稱「熊孩子」,犯了錯誤不是老師敦敦教導一番就能聽進去,就會改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