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膽囊息肉,要不要切除?醫生一說,答案很清晰

2021-01-09 騰訊網

膽囊息肉是體檢報告中,異常項目中的「常客」,作為附著在膽囊壁上的一種小小贅生物,有數據統計,發病人群高達1.5-4.5%,也就意味著,100個接受了膽囊超聲檢查的人群裡就有1.5-4.5個人被查出患有膽囊息肉,若再加上沒有進行過檢查的人群,患病人數就更多了!

那麼膽囊息肉是怎麼生成的?可惜的是目前的醫學研究對它的出現原因尚未明確,有人說是吃太多肉導致,有的人則說是飲食不規律導致,甚至有的人認為是吃鹽過多引起……性別、體重、飲食、妊娠、情緒等都與之沒有必然聯繫。

但這小小的息肉常讓人寢食難安,因為有的小息肉存在癌變的可能,存在致命風險,可另一方面,小息肉並不會給人帶來任何不適,以至於患者常常感覺不到它的存在,讓不少患者極為糾結,發現膽囊息肉後要不要治療?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肝膽一科副主任醫師曾寧表示,目前臨床上,對膽囊息肉的治療分兩種,一種是觀察治療,定期複診,第二種是手術切除,患者屬於哪種情況,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據悉,膽囊息肉主要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在體檢中發現的多數都是非腫瘤性息肉,包括膽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症等;腫瘤性息肉以腺瘤最為常見。總體而言,膽固醇性息肉、腺瘤(腺瘤性息肉)、腺肌症(肌腺症)這三種最常見。

是不是一定要手術切除?曾寧表示,那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膽固醇性息肉

膽固醇性息肉最為常見,它是由於肝臟對膽固醇代謝異常,導致膽固醇結晶沉積在膽囊壁並向腔內隆起而形成。膽固醇性息肉絕大多數為多發性,本質上不屬於新生物,因此不會發生惡變,而且多數患者沒有症狀,息肉生長緩慢,可以定期觀察。

但是,膽固醇性息肉可能脫落,脫落後可成為膽囊結石的核心,部分患者會有慢性膽囊炎的表現,比如進食後上腹脹滿、右上腹隱痛等。這類患者如果症狀反覆發作,影響飲食、生活,建議手術治療。

膽囊腺瘤性息肉

膽囊腺瘤性息肉是一種真正的膽囊腫瘤,絕大多數為單發,且會逐漸增大,具有癌變可能,惡變率高達10%。因此膽囊腺瘤性息肉一旦發現,均建議手術治療。

膽囊腺肌症

膽囊腺肌症也有稱「肌腺症」,通常認為是發生在膽囊的一種良性增生性疾病,但臨床中少數情況下也會發生惡變。由於局限性腺肌症有時很難和膽囊癌鑑別,建議最好還是手術切除。

除了鑑別類型外,如果你的息肉是不斷生長的,則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出現癌變,因此,在選擇是否治療上難以抉擇時,曾寧建議只要具備以下4個條件中的一個,均建議行微創手術治療。

1. 息肉最大直徑≥1cm,尤其是單發息肉;

2. 息肉最大直徑小於1cm,但短期快速增長(在6個月、1年、2年~5年隨訪期增大2mm以上);

3. 膽囊息肉合併急慢性膽囊炎;年齡>50歲,合併膽囊結石;

4. 超聲檢查膽囊息肉血供豐富,懷疑癌變。

曾寧提醒,對於最大直徑<1cm的息肉,建議三個月或半年後再次複查。如息肉無變化,以後可以每半年至一年複查一次。對於單發又非常接近1cm「危險線」的息肉,可以行超聲造影檢查,有助於進一步確診。

1、網傳不吃早餐容易長膽囊息肉?

如果不吃早餐,則晚上分泌的膽汁沒有被充分利用,存留於膽囊內,膽汁在膽囊內滯留時間過長,長此以往,則可能刺激膽囊形成膽囊息肉或使原來的息肉增大、增多。因此建議大家要堅持早晨按時吃早飯,規律飲食。

2、膽囊息肉能不能藥物治療?

目前尚無針對性強的藥物來預防和治療膽囊息肉。因此,不建議藥物治療。

3、切除膽囊會不會有什麼影響?

膽囊主要具有儲存、濃縮膽汁等功能。膽汁是由肝細胞分泌經肝內外膽管沿膽囊管,進入膽囊進行存儲和濃縮。當進食高脂肪餐時,排入腸道參加消化。如果切除膽囊,就失去了這部分高濃度膽汁,在進食高脂肪食物時容易消化不良,導致腹脹腹瀉。

然而,人體有強大的代償功能,一般膽囊切除術1個月之後,膽總管會代償膽囊功能,因此術後1-2月內,飲食方面主要以低脂飲食、易消化食物為主,少食多餐。

相關焦點

  • 膽囊長出息肉,會不會癌變?醫生:直接超過這個範圍,該切除了
    膽囊息肉就是其中的一種,對於膽囊息肉,許多人充滿疑惑,這息肉切除還是不切除,假如不切除留著它的話,會發生癌變嗎?其實一般來說,膽囊息肉是醫院檢查中比較多見的一種疾病,不過有些人覺得自己身體沒有什麼不適,覺得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於是就會選擇不理,有人則是擔心癌變,不管怎麼說都要切除。那麼究竟應該怎麼做呢?今天醫生就來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 得了膽囊息肉,要不要切除?息肉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會癌變?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醫療水平與設備的不斷完善,很多以前很少被提及的疾病,近些年來都被逐漸查出來了,膽囊息肉就是其中很常見的一種。很多人都擔心,膽囊裡長了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除?息肉會不會癌變?如果會,滿足什麼條件,可能會癌變?
  • 一家三代膽囊都長了息肉,他為什麼不用像長輩那樣切除膽囊?
    30歲的季老師從小讀書成績優秀,從海濱漁村到縣城,一路讀到省城,博士畢業後留在杭州當了大學教師,就在入職體檢的時候,查出了膽囊息肉,當時只有0.5釐米。工作三年後的體檢,發現膽囊息肉長到1.1釐米了。肝膽外科張竝主任告訴他,膽囊息肉分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真性息肉就是臨床上的腺瘤型息肉,這類息肉往往是單發,逐漸增大有惡變為膽囊癌的可能。張主任曾接診一名22歲的患者,剛剛大學畢業,就查出了1.1釐米的膽囊息肉,一年後,長到了1.9釐米,有癌變傾向,當機立斷選擇了切除膽囊。
  • 膽囊息肉不可怕
    圖/全景  文/許洪斌(北京外科醫生)  http://bdhtyy721.blog.sohu.com/157829912.html  膽囊息肉大多數沒有症狀,85%是通過例行體檢才發現的。據國內健康查體統計表明:正常人群中有5%的膽囊息肉檢出率。也就是說在各個單位組織的例行身體檢查中有5%的人有可能會查出膽囊息肉。
  • 膽囊健康日: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發作,一切了之?
    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膽囊炎等疾病發作時,不少醫生採取的措施是一切了之。「其實膽囊是人體不可缺少和替代的器官,是人類長期進化保留下來的一個重要器官,不應該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膽囊器官雖小,但功能不少。」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肝膽胰中心主任周家華教授說。「保膽」還是一切了之?「保膽在業內一直是有爭議的。」
  • 膽囊息肉,其實不可怕
    □記者 劉坤    不少人做B超發現有膽囊息肉,有時候B超室醫生也寫作:「膽囊內有息肉樣病變。」膽囊息肉大多數沒有症狀,85%是通過例行體檢才發現的。據國內健康查體統計表明:正常人群中有5%的膽囊息肉檢出率。也就是說在身體檢查中有5%的人有可能會查出膽囊息肉。
  • 膽囊息肉樣變是什麼意思?膽囊息肉生長速度快,想切除有什麼影響
    膽囊息肉是良性的嗎在臨床上,膽囊息肉屬於膽囊的良性病變,但是一旦患者確診得了膽囊息肉,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才行。,所以說,建議患者選擇進行積極的手術治療為好,而且,術前的檢查和評估也很重要,患者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腹部超聲、腹部CT或者是腹部磁共振檢查,明確患者的病情輕重,然後再進行積極的手術治療,這樣才能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 體檢發現膽囊息肉焦慮恐慌?聽醫生講講膽囊息肉那些事
    其實在我們臨床工作中,很多患者都有這樣的疑問,甚至還有些患者因為害怕膽囊息肉癌變而要求醫生為其切除膽囊,這些是沒有必要的。今天就給大家講講膽囊息肉的那些事。什麼是膽囊息肉?很多情況都會導致超聲檢查時出現類似的結果,也有很多疾病會有類似的表現,所以很難僅僅通過超聲檢查來判斷,如果醫生懷疑可能有其他問題,一般會建議患者再做個增強CT,一般就能比較好的判斷患者的病情了。膽囊息肉一定會變成癌症嗎?
  • 膽囊息肉讓爺爺、父親成了「無膽英雄」 這次治療卻不一樣
    無獨有偶,30歲的季老師也查出膽囊息肉,祖孫三代都患有膽囊息肉,這次到底切還是不切呢?30歲的季老師從小讀書成績優秀,從海濱漁村到縣城,一路讀到省城,博士畢業後留在杭州當了大學教師,就在入職體檢的時候,查出了膽囊息肉,當時只有0.5釐米,工作三年後的體檢,發現膽囊息肉長到1.1釐米了。
  • 查出宮頸息肉,要不要做手術?不切除的話,會不會癌變?醫生回答
    很多女性在檢查時被告知患上了宮頸息肉,這是很多女性很苦惱,宮頸上怎麼好好地長出一個息肉?要不要做手術?進行保守治療不切除的話,會不會發展成癌症?02宮頸息肉要不要做手術?要分具體情況,不能一概而論。息肉體積過大前面也說到了宮頸息肉是慢性疾病,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影響,女性也不會感到有多麼明顯的症狀,再加上息肉體積小女性可能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如果在接受檢查後宮頸息肉的體積超過了3CM,那麼就要接受手術切除它了。甚至會有人的宮頸息肉查出來時的大小異常大,超過了常規大小。
  • 膽囊息肉是什麼?會變成癌症嗎?
    治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息肉切除術或膽囊切除,如懷疑有惡變或直徑≥20mm應行開腹手術,≤10mm可行腹腔鏡手術,切除標本應即送病理檢查,如報導為惡性腫瘤按膽囊癌處理。膽囊切除後使得膽囊與Oddi括約肌間的協同作用被破壞,進而引起機體發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如消化不良、腹瀉、反流性的胃炎、食管炎、腹痛等。對未達到手術指徵、膽囊收縮功能正常且無症狀的膽囊息肉患者可定期進行B超動態觀察,同時,服用中藥進行肝臟功能調理,息肉雖然長在膽囊,但歸根結底還是膽汁分泌異常的問題,所以治病要治病因,先從源頭抓起。 膽囊息肉和膽囊結石有關係嗎?
  • 膽囊切除影響有多大?醫生提醒:做好6件事,身體會對你說謝謝
    和大多數一樣,聽到要進行膽囊切除時,肖女士十分擔憂:「不是說膽囊不能亂切嗎?沒了膽囊我該怎麼辦?」......一、為什麼要切除膽囊?事實上,如果一個患者到了膽囊需要切除地步,醫生認為需要切除,那麼膽囊一定是有病變的,往往來說是合併膽囊結石或者膽囊息肉、膽囊癌變這種情況,有手術指徵才會提出行膽囊切除。這種情況下,對於患者來說,行膽囊切除利遠遠超過弊。
  • 息肉是癌症「親戚」,體檢查出這5種,一定要切除
    雖然大多數息肉都不會癌變,但有一些與癌症關係密切,當體檢發現這5種息肉時,一定要警惕,及時切除。 1、腸道息肉 腸道息肉在臨床上可籠統的分為兩種: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
  • 這種情況下的膽囊結石或者膽囊息肉需要及時就醫
    5年前,吳女士體檢查出膽囊息肉伴慢性膽囊炎,因懼怕手術,一直保守治療。儘管飲食特別注意,但每年還是會發作2-3次。不久前複查,息肉迅速增大。6月26日,擔心癌變的吳女士找到武漢市第一醫院肝膽外科。我們評估病情後,建議吳女士嘗試目前最新麻醉方式和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聽說不留疤,她欣然同意。
  • 膽結石、膽囊息肉很常見,會轉化為膽囊癌嗎?聽聽醫生怎麼說!
    這部分患者應該要積極治療,在治療的時候不要只找內科醫生看,必要的時候要找肝膽外科醫生看看,是否有手術的指徵。膽石症反覆發作引起的慢性膽囊炎,特別是出現膽囊壁內鈣化的患者,俗稱瓷膽囊,發生膽囊癌的風險增加。研究表明,瓷膽囊發生膽囊癌的概率為2%~3%。膽囊癌風險的增加,主要是那些出現選擇性黏膜鈣化或不完全膽囊壁鈣化的患者。
  • 怎樣合理地治療膽囊息肉
    在做B超檢查時,醫生發現老汪患有膽囊息肉,這讓他十分恐懼。老汪聽說過「息肉」這個詞,知道它與癌的關係比較緊密。在得知老汪患病的消息後,周圍的熱心人給了他兩種不同的建議:一是建議他進行藥物治療;二是讓他進行手術治療,趕快把膽囊切除,以免將來發生癌變。對此,老汪感到左右為難。
  • 膽囊為何會長出小小的息肉?
    在90年代由於醫療影像技術問題,膽囊息肉很少被人提及,隨著技術的發展,近年來膽囊息肉逐漸被人們熟知,由於缺少對膽囊息肉的認識, 檢查時發現膽囊長出小小的息肉,便認為這是癌症的先兆, 為心理蒙上一層陰影。
  • 膽囊息肉要如何治療?一文告知你如何取捨,或對你有幫助
    有部分朋友在體檢過程中,發現了膽囊存在息肉,會立刻將其和癌症聯繫在一起,認為膽囊息肉和癌腫都是出現在器官上的贅生物,所以會懷疑自己是出現了癌變。但實際上,膽囊息肉和癌症完全是兩個類型,它僅僅是是生長在膽囊壁上的非結石性突出物而已。臨床上的膽囊息肉分為多個類型,我們姑且以假性和真性息肉來分辨。
  • 膽囊切除心慌慌,真的要切嗎?什麼情況下要切
    比如以下幾類疾病:01膽囊息肉這是膽囊壁出現隆起性病變的統稱,而根據息肉類型的不同,又可劃分為膽固醇、腺瘤性等種類這其中以腺瘤性息肉的癌變可能為最大,特別是單發狀態的息肉、直徑大於1釐米以上,且患者年齡大於50歲時,為了避免後期癌變,醫生都會建議患者進行膽囊摘除術。
  • 子宮息肉需要手術切除嗎?
    我們常說的「息肉」是什麼?息肉,簡言之,就是人體空腔臟器裡長出來的多餘贅生物。也就是說,本來應該是平滑、光整的組織上,有一塊肉不好好長,凸出來了。根據長的位置不同、命名不同,比如長在鼻腔、胃腸、膽囊、子宮、膀胱、尿道、聲帶等地方,就分別叫做鼻腔息肉、胃息肉、腸息肉、膽囊息肉、子宮息肉等。不同部位的息肉是什麼感覺?